日本崛起

合集下载

日本崛起的原因范文

日本崛起的原因范文

日本崛起的原因范文首先,日本崛起的政治原因主要是源于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明治时期维新者推翻幕府政权,恢复天皇制度的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和军事等制度,使日本实现现代化。

这一系列的措施为日本政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国家迅速崛起。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推行市场经济、实行改税、建设铁路和修建现代化港口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日本政府还通过鼓励外国投资、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等方式,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此外,日本还通过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开放市场和促进出口,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社会因素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旧式的家族、等级和封建制度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这种现代化进程使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为个人成就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教育也成为了明治政府的重要任务,普及了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

最后,文化因素也对日本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文化和知识,通过翻译、学习和模仿,快速地吸收和消化这些外来文化。

同时,日本也注重本土文化的振兴和传承,通过整合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这种既保有传统特色又吸收外来文化的文化融合,为日本的文化输出和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而言之,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治上的明治维新、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开放政策、社会上的现代化和教育、文化上的吸收和创新等,都对日本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化、富强的国家。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日本当时的情势,以欧制美,以美抑欧,日本自己则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这就是日本近代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下面就让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一、政治体制改革与日本经济崛起众所周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性质的主要体现。

近代日本国家第一部宪法,是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其核心是“天皇主权论”。

该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纵览统治权”,把天皇的权力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有两个好处,其一,谁控制了天皇,谁就可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部控制了天皇,把日本带到了万劫不复的法西斯深渊当中;其二,东窗事发之时,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天皇是战时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最终决策者,同时天皇受到宪法的保护,因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义上的罪魁天皇没有判处绞刑,那么为天皇尽忠的日本军人,更不会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有何不妥,因为他们是为天皇而战。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首先对天皇权力做了明确规定。

宣布:天皇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格,天皇已经不是一个神的概念,而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中。

同时名义上保留了天皇制,这使广大国民不至于失去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精神寄托,使人们在经济生产中有自由民主的精神又有精神上的皈依,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同时在宪法序言中庄严宣告:“日本国民……决心消除因政府行为再次发生战争的惨祸”。

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中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以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是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

日本的两次崛起

日本的两次崛起

走上资本主义
评价 存在封建残余
基本要素
军国主义
侵略
侵略扩张:
1874 1876 1894
1904
1914
1931 1937 1941
大陆政策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 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 俄 战 争
日俄战争
恶魔之翼
第二次崛起
(和平崛起)
基 础 改 革 国际环境
民主改革
战败国家 经济大国
(战争到和平的过渡,专制到民主的转折)
经济大国
政治大国
探索日本两次崛起之路
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当 时,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掌握国家大权,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巩 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德川幕府多次颁布“锁国令”,实行锁国政策,几乎完 全隔绝了日本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 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为什么能再次崛起呢?
基 础
科学技术 管理经验 民族精神中的精华 政治: 民化: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美国的支持和支援
国际环境
战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
世界市场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改 革
明治维新
封建弱国 军事大国
(古代和近代的界线,落后与文明的分野)
一、探寻崛起的过程
国 力
时间
1868 明治维新 1941 1945 六七十年代 1987 偷袭珍珠港 二战结束 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世界第一
改 革
第一次崛起 (武力崛起) 侵 略
明治维新和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改革
政治: 废除旧体制 《日本帝国宪法》
垄断组织形成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日本的崛起(一)、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崛起的启示1.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2.保持政局稳定,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3.善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坚持改革开放。

4.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发展高科技,重视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6.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摆脱了,成为亚洲惟一走上近代化的国家,步入军国主义道路。

(2)一战时:1917年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占领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企图独霸中国。

(3)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与英、法一起瓜分德国在海外的。

在华盛顿会议上,被制约,失去了独霸中国的地位。

(4)20世纪30年代(1929—1933):日本在遭受的沉重打击后, 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5)二战中:与德国和意大利结为“”。

1945年,美国投放原子弹。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

(6)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

美国在日本进行,实行政策;经济上的援助;日本政府适当的经济政策,重视的发展。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

80年代“”政策。

二战后,法西斯势力未得到很好铲除,势力及其“右翼”分子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开始谋求的地位。

是世界“”中的一员。

(四)、日本与中国联系1894年与中国进行“甲午战争”;1895年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与英、法一起瓜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

日本崛起

日本崛起

(二)日本
1、崛起
(1)第一次崛起原因:①明治维新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②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④一战中大获其利。

⑤在国家的扶植下,日本垄断组织建立并迅速发展。

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努力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
①战后进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

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⑤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货,经济迅速发展。

2、一度衰落
原因:①二战中损失惨重。

②二战后成为战败国。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1] 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2] 道路,给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日本战后崛起原因

日本战后崛起原因

日本战后崛起原因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在蒋介石政府下台后,美国在中国扶植的势力消失,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所以说“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

1950年9月,杜鲁门发表了作为媾和基础的七原则,此后,双委派国务院负责对日媾和工作的顾问杜勒斯东奔西突,穿梭往来于有关国家之间。

年底同去伦敦协调同英的意见。

完成一切策划之后,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用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的。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

日本的两次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影响日本,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曾给我们多次带来灾难的岛国,将是我今天论述的重点。

日本,正如我上边所言,是一个岛国。

它和欧亚大陆西端的英国遥相呼应,成为分居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岛国。

但是,日本作为岛国存在,却不具备英国作为岛国存在所具有的优势,那就是日本的资源极度匮乏,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火山地震频繁。

这一切客观情况决定了日本人的生存危机意识和一旦面临生存危机时的对外扩张性。

那么在说日本的两次崛起前,让我们先大致回顾一下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关系。

一,古代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古代日本和我国的关系,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徐福渡海”的传说。

这个为秦始皇寻找不死之药的方士,曾两次从秦帝国带走数千童男童女和农具及耕作技术。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当今日本人全都是秦人后代。

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谬误。

日本在所谓的“徐福渡海”之前,已经有了绳纹文化,如果徐福渡海的说法是真,那徐福渡海时,日本已经是弥生时代了。

所以,并不是说,徐福东渡日本前,日本就没有人,或者满岛都是上窜下蹦的猴子。

日本也有其比较悠久的历史,应该说至少在秦代之前。

但是,尽管现在日本境内有相当数量的徐福墓,同时也流传着相当多有关徐福的传说,但严格的史学考证,并没有找出有关徐福的任何真实史料或出土文物。

古代日本和我国交往,真正见诸史料是在汉武帝时。

史书记载,当时倭国(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倭”的含义是“低矮”。

)自称“大夫”,朝贡于汉朝。

东汉光武帝时,倭国派人使汉,光武帝赐其金印,上书“汉倭奴王印”。

我国隋唐时期,日本积极学习隋唐文化,派出大批使者,考察隋唐建筑及制度。

通过学习,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我国元朝时期,曾力图征服日本,但均因风浪阻遏,不能实现。

我国明朝时期,丰臣秀吉曾想征服朝鲜,但被中朝联军击败,此后日本渐趋闭关锁国。

二,日本的两次崛起1.明治维新时期的崛起日本近代,德川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矛盾丛生。

中下级武士心怀不满,农民无地少地,整个社会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在日本主要有两次崛起一、第一次崛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在日本的崛起中有个重要的运动——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在这次维新中有几个重要人物,西乡隆盛西乡隆盛在倒幕运动中,不断发挥他的破坏力。

1868年隆盛担任征讨大总督参谋,他视名利如粪土,视死如归,不为子孙买美田,然而在维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级武士生活日益穷困。

明治1877年,鹿儿岛的私立学校学生及下级武士拥立西乡隆盛为统帅,举兵反抗政府。

史称西南战争。

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兼内务卿,成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动殖产兴业政策。

他虽然专制,但没有地域观念,大量采用有能力的人才。

木户孝允(桂小五郎)主张内治优於对外发展,所以开始反对侵韩、侵台之举。

木户虽然属於理想主义的开明政治家,但心胸狭窄,因此没有人追随他。

明治维新的意义: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文化、民族心理以及社会风俗上有较强的相似性。

对我们而言,日本自近代以来的崛起和进入现代以来的复兴也能给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与影响。

(一)初次崛起——日本近代化开端一、外部因素日本近代化初期西方列强都在加强对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的掠夺,西方列强采取的是通过向外扩张来促动经济发展及国力的增强。

他们在亚洲毕竟不是轻车熟路,所以需要一个导航者,一个马前卒。

此时的日本就自告奋勇的当上了西方列强侵略亚洲的马前卒,开始了对向亚洲其他国家的对外扩张。

虽说西方列强都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取向,但总体来说,日本对外扩张的相关政策符合欧美列强在远东地区扩张的需要,得到列强的支持。

此时西方列强激烈争夺着远东地区,无暇顾及日本,给日本向外扩张造成了可趁之机。

二、内部因素1、地理环境造就品格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自然条件,对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特有的作用,因为它是一个火山众多的国家,对日本最有危害的自然灾害就是火山和地震。

它不仅使日本民族具有东方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牢固的劳动观念,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在各种困难之后重建家园的巨大能力。

日本海岸线蜿延曲折,西北部沿日本海一侧,悬崖多,良港少,而东北部临太平洋的一侧,特别是本州东南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这为日本的海上运输、国际交流、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民族精神带来的强大凝聚力日本民族的凝聚力与他们的天皇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当时大多数日本民众来说,天皇就如同宗教,是日本传统之魂。

当时的明治政权也是充分利用这点,从而学习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并用德意志的法律精神组成日本帝国宪法,奠定日本近代天皇的法律基础。

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方面,多数是物质层面而非思想层面的,日本依然保持了大和民族传统的精神。

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超越了利益诉求的层面,上升到光荣与忠诚的高度,是大和民族民族性的体现,增强了日本民族的凝聚力。

3、对教育的自觉日本对教育的热情比较高,很重视教育。

正如依田熹家认为,日本早期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从很早开始日本就普及了教育。

近代日本教育是日本民众自己开始普及的,不是由政府主导。

日本没有科举制度,日本的一般民众认为学问是一个谁都能用的上的东西,不是像中国一样是官僚阶层所特有的。

从日本的教育来看,是人民大众推动了历史。

在当时,日本是一个在教育上非常舍得投入的国家。

重视教育也许是日本当时的必然选择。

就像东京大学校长所说:“对于日本来说,也只有教育了。

日本是一个没有能源、没有资源的国家,除了提高人的能力之外,没有其他的途径。

”4、明治维新,多方改革其一,着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强化经济实力,为崛起奠定物质基础。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废除落后的生产关系,日本从落后的封建体制迅速转变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体制。

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繁荣了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明治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进而带动了轻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世界列强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其二,改革社会政治制度,强化国家权力,为崛起提供制度保障。

明治时期,日本宣布废除幕府和地方藩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不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落后政治体制,为新制度的发展开辟道路;废除“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四民平等”;取消武士俸禄,使中央政府得以甩掉沉重的财政负担。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设立国会,实行宪政,制订宪法,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体制国家,为资本主义体制下的自由竞争奠定了制度基础。

由此,日本得以确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立宪体制,成为和平主义国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崛起营造软环境。

明治时期日本多位理论家都提出,要维新图强,必须“开国”。

明治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促进国内社会“文明开化”。

在坚持“和魂洋才”的前提下,日本引进西方著作与学术思想,促进国内思想界争鸣。

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改良日本传统文化,为改革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明治时期,日本民众开始改穿西式服装,食用西式食品。

三、日本初次崛起的特点1、重视学习1871年12月23日,日本岩仓使节团离开本土,开始了对西方国家的厨房和考察。

他们承载着两个使命:一是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各国,学习强国之路。

使节团虽然没有完成第一个使命,但是却很好的完成了第二个任务。

他们归国后将考察的资料整理编成《欧美回览实记》,大大开阔了日本人民的眼界。

同时也促进了革新之举的推行。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设备和人力问题,明治政府实行“拿来主义”,这样可以将西方的先进成果直接应用到日本的经济建设中,快速的转化为生产力。

实践证明,日本的“拿来主义”既节省了自主研发的成本,也缩短了崛起的时间,可谓意义深远。

而且日本人这样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2、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获得成长19世纪后期日本完全具备了跻身国际列强的实力,因而成为了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美国为了同英、俄争夺中国和朝鲜,力图扶持日本。

英国为了维护和扩大它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对抗沙俄势力,也拉拢和支持日本。

明治政府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一面对欧美屈从,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庇护;一面加紧准备,制造事端,对中国、朝鲜等邻国发动侵略。

正是基于这些国内国际环境下,在对外关系上日本执行的是一条对欧美国家协调和“失之于欧美,取之于亚洲”的外交路线,从而在对外扩张中获得丰厚的利益。

日本的侵略欲望因先后战胜清朝和俄国而急剧膨胀。

显然,日本并不满足于充当欧美列强在远东棋局中的卒子,也不甘心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均势中仅充当其中一员的角色。

在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中,日本的口号和目标是“东洋盟主”。

这决定了它在中国问题上的排他性和强硬立场。

日本要独霸中国的野心,意味着日本终将在远东国际关系中不仅与中国为敌,而且还将不可避免要与英美俄等国为敌。

3、军国主义残留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国策,积极推行军事改革,较快地建立起了现代化的陆海军,使日本迅速在军事上崛起了。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这一基本国策,明治政府一面抓紧对旧的封建式的武装力量进行改革,一面又从财政上给予军备建设以最大限度的支持。

在天皇和他的大臣们看来,“强兵”其实高于一切。

为了实现强兵,明治政府还推行了军事工业优先的政策。

当时日本国内一般机械工业发展缓慢,而炮兵工厂、横须贺造船厂等在很短时间内却发展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工厂。

此外,日本还大力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了天皇亲自统帅的陆军常备军和近代海军。

无论是陆海军学校还是部队的平时训练,日军都特别重视向全体官兵灌输绝对忠于天皇的思想。

明治政府还任用一些封建武士上层人物担任军官,严密控制军队。

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统治集团又将法西斯主义同封建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

这种带有日本特色的法西斯武士道极具反动性、野蛮性和腐朽性,它把日本军队完全变成了效忠于日本天皇个人的对外扩张、侵略的工具,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用对外扩张获取资本积累明治政府推行“强兵”政策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富国”,即通过发展军事力量以推行殖民主义,依靠在国外寻求“物产”的“富源”,达到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目的。

日本在明治以后的资本积累,与对外的掠夺与扩张密不可分的。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不仅获得了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台湾,而且还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当时折合35亿日圆,加上利息等共36亿日圆。

一直苦于经济贫困、财政拮据、资源厦乏的贫国、小国日本,像经过了大量输血一样,顿时财源富裕,活力大增,从而推动了经济和军事的迅速发展。

(三)二次崛起——迈向发达国家一、二次崛起的条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无条件投降收场。

战后,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的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

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这次战后改革委日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成为现代日本的全新起点。

日本经济在这个基础上迅速起飞,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在此时的崛起受到国际环境的很大影响,可以说,日本当时是处在一个很利于它重新崛起的国际环境。

在日本投降后的几年,国际局势骤然变化,西方和苏联已经处于冷战状态,中国革命迅猛发展。

美国战略家乔治凯南认为,美国对压制中国革命已经无能为力,在东方只能扶持日本。

美国对日政策自此开始发生转变,开始改变赔偿的方针,进行对日援助,把日本纳入美国经济的轨道,发挥日本作为“远东工厂”的和“共产主义运动防波堤”的作用。

紧接着后来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给日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从天而降的大繁荣”的特殊时代,这些阶段的特需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动力。

机会是摆在面前,但是能否抓住并利用,则事在人为了。

日本抓住了机会,自从战败后日本政府就改变了原来的军事扩张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变为在美国的翅膀下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策略,先后开展了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这两项也正是日本经济在1965- 1970 年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二次崛起的着力点——塑日本的大国形象对日本而言,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改变世界秩序建立自身霸权的构想的实践。

但日本的战败和战争的残酷性日本国内清醒的政治家认识到日本重新崛起的希望不在于重拾军国主义道路,而在于走一条适应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潮流的新路子。

在20 世纪50、60 年代日本主要采取经济外交方式,与美国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盟国加强交流和经贸往来为国家复兴做准备;从70年代开始试行多边外交,在美日同盟的前提下,分别与中国、东盟各国以及苏联发展不同程度的外交关系,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国际社会化建设方面;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日本巩固了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并且在经济的诸多领域超过美国。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对迈向政治大国的意愿也存在很高的呼声。

主要有小泽一郎的“普通国家”模式、船桥洋一的“民生大国”模式以及河合隼雄的中间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和平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以及重塑日本的国际形象——大国形象将成为日本新世纪外交的基本或者说根本性的目标。

(三)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一、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崛起之路日本崛起的事实是亚洲人的骄傲,也是亚洲各国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学习的榜样;但日本崛起的路径,特别是日本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是其它正在或希望崛起的国家应该避免的。

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是采用传统的军国主义的大国崛起方式,但最终仍然失败于对大国地位和权力的追逐中。

对中国而言,当代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采取“摊牌”式的世界大战的武力方式。

而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也能在“体制内”实施对国际社会、世界的自己的一套建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