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含解析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2、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A.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B.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3、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4、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5、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
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他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
1-9-1美苏争锋

1-9-1美苏争锋一、选择题1.(2011·锦州模拟)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
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这里,美国对“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A.罗斯福新政B.新经济政策C.“冷战”政策D.“孤立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抓住“1947年”、“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等信息可知C 项正确。
【答案】C2.(2011·广东增城一模)“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
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
”针对这种情况()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时间1947年和法、英、意、比等西欧国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即可选出B项。
【答案】B3.(2011·湖北黄石模拟)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
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北风的直接威胁”喻指战争方式B.“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喻指冷战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北风的直接威胁”D.马歇尔计划属于“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5单元第17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教师用书

第17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①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②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
③直接:法德的和解。
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过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一体化”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经济领域并逐渐扩大到政治、军事方面。
2.日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某某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出现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X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X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权力转移

权力转移,权力分散与“去西方化”不久前,在朋友处看到了新加坡著名外交家兼国际政治学者马凯硕大使(Ambassador Kishore Mahbubani)的新作《新亚洲半球:不可阻挡的全球权力东移》,很想先“读”为快。
朋友说:可以,但你得写个书评。
对我来说,马凯硕大使已不陌生,几年前就曾拜读过他的大作《超越天真时代:建立美国与世界的信任》(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 Building Trust Between America and the World)。
能与当今世界前沿政治思想家对话,不啻一大快事。
我便应承了。
很快我便发现,这个任务超出了我能力。
该书所探讨的是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把握难度极大,以我半路出家的英语水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恐未必能深入理解他的思想。
我写的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后的一点感想、体会、疑惑和思考。
推荐阅读专家合成最可信男人面孔实验发现,女性更愿相信长相偏女性化的男士,长相男子气的男人反倒不被相信。
居民购房意愿降至历史新低[资讯] 华夏证券破产欠债66亿[资讯] 周妻:林业局安排拍虎照[财经] 揭秘:买车养车省钱的五大妙计[财经] 图集:牛萌萌与香车的华丽爱情[健康] 什么样的坏女人令男人着迷[健康] 十大容易失眠职业排行榜弟强奸被判哥复仇劫奸受害人母亲[旅游] 揭开全球十大远古谜团(图) [旅游] 世上最热门的五种裸体运动[读书] 令人困惑的“办公室恋情” [读书] 毛泽东批潘汉年:此人不能信用[读书] 惊动了慈禧太后的清末奇案一马大使(他其实不姓“马”,但我还是喜欢按中文的习惯这样称呼他)此书所论证的中心命题,就是书名所表达的:在21世纪中叶,世界将发生重要的“西方——→亚洲”权力转移。
围绕着这一中心命题,马大使展开了他的论证。
他认为,过去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主导着世界事务,决定着世界其他地方人民的命运。
现在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世界权力所以发生由西向东的转移,是因为亚洲的崛起。
当前朝鲜半岛的大国战略博弈

中 。从 地 理 位 置 上 来 看 ,朝 鲜 半 岛 三 面环 海 ,其 东 部 海 域 是 战 略 性 海 域 日本 海 , 日本 海 作 为 连 接 东 海 和 太 平 洋 重 要 的水 上 通 道 ,一 直 以 来 都 是 美 俄 日等 大 国 海 军 的 重 要 活 动 区域 ,在 上 述 三 国 的 海 洋 战 略 部 署 中 占据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而 朝 鲜 半 岛 的南 部 海 域 是 朝 鲜 海 峡 , 朝 鲜 海 峡 作 为 俄 罗 斯 太 平 洋 舰 队从 远 东 港 口南 下 太 平 洋 的 咽 喉 要 道 , 同 时 也 作 为 连 接 东海 和 日本 海 的 重 要 战 略 要 道 早 在 1 9 8 6年 就 被
俄 罗斯 的 战 略部 署 ,确保 实 现 美 国 的 全 球 霸 权 。 日本 是 朝鲜 半 岛 事 务 的 重 要 参 与 者 , 日本 的 历 史 学 家 曾把 朝 鲜 半 岛 比作 “ 一把 插 向 日本 的 K首 ” ,特 别 是 韩 国的 釜 山 岛距 日本仅 1 8 0公 里 ,所 以 南 北 双 方 的 一 举 一 动 时 刻
关 键 环 节 ,加 强 在 朝 鲜 半 岛 的 力 量 存 在 ,可 以 使 美 国 的 影 响 力 向东 延 伸 到 日本 海 东 北 地 区 ,挤 压 俄 罗 斯 远 东 势 力 范
围 ; 向西 可 以进 入 东 海 ,进 而 有 效 控 制 台 湾 海 峡 ,向 南 可
境 决 定 了朝 鲜 半 岛 的 战 略 地 位 , 美 、 日 、俄 、 中 等 大 国 从 自身 的 国家 利 益 和 战 略 意 图 出发 围 绕 地 缘 政 治 主 导 权 在 朝 鲜 半 岛 展 开 博 弈 。大 国 在 朝 鲜 半 岛 的 战 略 博 弈 主 要 是 战 略 意 图和 国家 利 益 的 冲 突 。
钓鱼岛事件

目前全球经济低迷,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一蹶不振,日本从世界第二大国沦落为第三大国,中国虽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国,但面临国内外很多问题,经济增长放缓和转型。
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任何重大政治事件都会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日本一个小岛国,从明治维新开始发展,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巨额赔款,中国国力迅速下降,日本国力大增,中日建交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人民忘记了当年家耻国仇,日本产品大量进入中国。
也让日本企业是最大受益者,但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日本怕沦落为三流国家,今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日的友情,单方宣布购买钓鱼导,引起了中国人们的愤怒。
美国从上世纪的初的崛起到现在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忙于反恐,把重心放在中东地区,同时美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停滞不前,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为主要靠垄断全球金融和模式创新如麦当劳、沃尔玛、苹果手机等,而中国这10年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美国怕中国未来超过美国,美国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地区的战略,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如中菲两国间的黄岩岛事件和中日间的钓鱼岛事件,都有美国幕后操纵。
因此,中美关系也达到最紧张时期。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大多发达国家是欧盟成员国,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等大多数欧洲国家,欧债危机是欧洲人民的高福利和政府庞大开支的造成的危机,但这不影响欧洲企业在全球良好的发展,欧洲高品质产品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同时欧盟对欧洲的和平和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最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吸引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主要是规模的增长和靠低价战略在全球扩张,但中国大多企业在产品品牌和品质上和国际品牌存在差距。
同时中国改革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诚信问题,人民收入差距问题摆在了中国政府的面前。
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决定经济,经济影响政治,真正战争很难打响,一场全球的经济软战争正在打响,中日之间、中美之间和中国与世界的软战争正在打响。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

(2)美国由于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 的头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增强,政治地位提高,成为唯
一能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实力均衡,分别成
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 两极格局的基础。
(3)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特别是
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 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③ 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1958 年,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⑤欧共体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共同 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建立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进一 步加快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共同的对外政策。 ⑥欧共体的扩大:从 1973年至1986年历经三次扩大,
联、称霸世界。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②苏联的对策 a.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b .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两极格局最终形
成。
4.影响 (1)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 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 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战争不断,引起了德国和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使世 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 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 的整体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 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形成。
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 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 日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从50年代起,随着日本 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 争逐渐激化。进入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岛超级大国的崛起(上)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一.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7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1956-1973年的18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时期。
1955-1970年间, 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0.3%, 其中1966-1970年间为年增12.2%。
日本的GNP1950年在西方国家中占第7位, 1960年超过加拿大, 1966年超过法国, 1967年超过英国, 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 一个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3%的岛国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第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 工业生产增长高速度18年间, 日本工业增长8.6倍, 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3.6%。
六十年代的最后四年, 平均每年增长为16.5%, 这不仅在西方资本国家中发展速度是最快的, 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是少有的。
日本的石油、化学、电子、汽车、塑料等新兴工业发展最快。
石油工业平均年增长34%。
2. 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国民生产能力, 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1955年为美国的6%,196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9%, 1970年是美国的20%。
1973年日本的重要工业产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1973年日本已有五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收音机、电视机、铅、人造纤维、和船舶; 居第二位的有六种:水泥、橡胶、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和棉纱; 另有七种工业产品产量居第三位。
1955年时, 日本的工业生产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只有2.2%, 而1975年就上升到8.3%。
在1950年时, 日本的GNP为109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123美元, 占世界上的37位, 到了1970年GNP为1975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为1770美元, 为世界的15位, 即20年间GNP 增长了18倍多。
3. 整个工业实现了装备自动化、机械化和专家管理化、科学化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钢铁产量1969年美国工人年产253吨, 日本为301吨。
日本的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①耐用品生产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特别迅速。
如小汽车年产量1970年为317万辆, 而1955年为2万辆, 增长158倍; 1955-1970年间日本的电视机年产量由13万台增长到1378万台,增长100倍; 合成纤维也增长了50倍。
②大力发展重型化工业, 实现设备和企业的大型化。
1970年世界炼钢炉炉内容积为2850立方米的超大高炉全世界共10座, 其中日本占9座。
在世界10大钢铁公司中, 日本占了5家, 1971年日本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③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能源以煤碳为主, 现在转向以石油为主。
50年代日本主要能源是煤炭和水力。
石油60年代只占37.7%, 到70年代上升到78%, 超过了美国和西欧。
由于石油产量的猛增, 促进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1970年日本的乙烯产量310万吨, 达世界第二位。
1957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 70年代日本有12万吨级的矿石专船和30万吨级的油轮, 1970年的下水商船总吨位占世界的50%, 在全世界最大的30个造船厂中, 日本就占了10个。
4. 第三产业兴起,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1955年到1975年,日本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23.1%降为6.6%;第二产业的比例由28.6%上升到35.8%,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48.3%上升到57.5%。
5.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整个工业的比重中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日本的工业结构在这一期间已由轻纺工业为主演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
1960年,日本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低于英、法、西德; 但1970年达69%, 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6. 实现了农业技术四个现代化, 即:农业机械化、裁培化学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从1950年到1967年, 日本实现了水田农业的机械化。
日本农田配备的每公顷马力为10, 居全球之冠。
水稻的机耕面积、收割面积和脱粒面积分别达到96%、80%、98%。
1955-1975年农业人口从总人口的40%减少到20%, 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3%至12.6%。
7. 日本的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的比重不断提高1971年日本的出口贸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55-1971年间, 出口中的轻工业产品由52.2%下降为20.6%, 而重工业的比重则由30.8%上升为74%。
1973年日本的经济白皮书说:“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惊人的。
狭小的国土拥有大量人口和资源贫乏的我国, 能够实现今天这样的繁荣,从世界历史经验来说, 是一个奇迹。
回想战后的世界, 反省过去的痛苦经验, 致力于国际合作, 先进诸国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注意扩大经济、技术的进步, 及与此相联的资源, 食物得到低廉充足的供应。
正是这些条件,使日本战后经济的奇迹成为可能。
当然即使处于这样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之中, 如果没有我国的资助努力也是不会产生奇迹的。
勤劳而且教育水平高的一亿国民在自由经济下适应了战后的国际环境, 才使日本的奇迹成为现实。
”8.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消费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55年前后, 日本的一般家庭追求的是三种神器, 即缝纫机、洗衣机和电风扇, 而1956年以后转成了电冰箱、电器除尘器和黑白电视机; 1965年后又转为彩色电视机、室内空调和小汽车。
到1974年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的普及率高达90%%, 吸尘器、缝纫机、石油取暖炉的普及率达80%, 采电和照相机的普及率达70%, 小汽车的普及率在1973年也有36.7%。
〖1〗二.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日本强化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外, 下因素对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1 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和广泛资金来源的高积累和高投资政策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13倍以上, 从17784亿日元, 到255461亿日元, 每年的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资本积累率1955年为25%, 1970年是42%, 1957-1973年间平均占GNP的38.4%, 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
同期, 美英法德分别为15.3%、19%、26.4%、27%。
日本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等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部门。
这四个部门投资达60%,日本的设备投资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工业相结合。
在1955年超过6年以上的机器占设备的43%,而到1964年, 有一半以上的机器寿命使用不到三年。
资金来源在日本也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工人工资比较低, 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日本是最低的,1953年每小时每人平均工资只有美国的九分之一, 英国的三分之一, 联邦德国的二分之一。
1970年日本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联邦德国的百分之七十。
日本工资收入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这是欧美办不到的。
其次, 政府大量投资和贷款。
六十年代政府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4%。
另外, 日本国民储蓄额占西方世界的第一位。
个人储蓄额1970年占国民收入的20%,而美国是0.1%, 联邦德国是14.3%。
1955-1970年日本人个人储蓄额从9121亿日元增加到94309亿日元, 增加了9.2倍。
再则, 日本大量引进外资达126亿美元, 贷款67亿美元, 这对外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 科技立国和兴国,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40年代末, 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60年代后期, 日本的技术水平还美国、联邦德国和法国。
而到70年代初, 已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
提高技术水平采取的是吸收性战略, 即把世界的先进水平,作为本国的起跑点。
从1950年至1973年日本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1863项, 到1979年,共引进31000多项世界先进技术, 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一半来自美国。
由于日本具有世界第一流的技术水平, 其结果是:其一, 缩短了赶超时间, 在50年代, 日本落后于美国20-30年, 在70年代基本上消除了落后局面,并且在钢铁、家用电器等方面,超赶了美国, 也就是说, 用15年时间集中了世界上50年的开发成就。
其二,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积累。
有人估计, 从1945年到1970年间, 日本引进世界技术项目只付出60亿美元的代价, 而收益是1800亿美元。
日本的科学技术, 是在引进中消化改造, 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
日本很少有自己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但它的科学技术发展不亚于其它国家。
五十年代后期日本大量进口成套设备和现成机器, 六十年代后期偏重于进口技术专利和技术情报及基础性的科学成果。
并且, 为了鼓励日本的国产化, 政府号召各部门一律用国产汽车。
日本人的口号是:“一号机引进, 二号机国产, 三号机出口”。
往往一个有重要经济效益的重大发明创造, 诞生在外国, 而迅速推广应用在日本。
3. 教育优先, 大力追加教育经费, 加强基础教育, 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195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共1599亿日元, 到1972年增加到40244亿日元, 占当年政府行政费的20%。
战后30年间,日本的高等学校由48所增加到998所, 增加了近21倍, 大学生从82900人增加到213.58万人, 增加了26倍。
1976年起普及了高中。
日本的科研人员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大国中仅次于美国, 就工程师的人口比例来说, 居世界第一位, 大学中工学院和工业大学的比例也最大。
日本认为“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 而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4. 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 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大量利用海外廉价资源为前提的。
从1955年至1975年共进口原油13.8亿吨, 铁矿石7.8亿吨, 煤碳3.6亿吨, 有色金属矿石1.2亿吨。
尽管日本的国内资源不足, 但是可以通过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源贸易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日本的资源进口已占世界贸易的12%, 超过了美国。
在石油提价以前, 日本大量储存廉价石油, 原油消费量一下子猛增了十几倍。
于此相联系, 日本注重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 新建的大工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就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
长期以来, 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5. 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 亲密劳资关系6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重视大设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改造。
用各种方法使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工厂、零部件加工厂和协作厂。
由于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 实现了人员的专家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管理技术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