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黏剂的作用机理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用机理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用机理丙烯酸酯胶粘剂是一种常见的胶粘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涉及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从物理方面来说,丙烯酸酯胶粘剂通过表面黏附力和内聚力实现粘结。
在接触面上,胶粘剂的分子与被粘结物质的表面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物理吸附或化学键,从而产生黏附力。
这种黏附力足以使胶粘剂与被粘结物质紧密结合,形成粘结。
同时,胶粘剂内部的分子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内聚力,使胶粘剂自身保持一定的粘度和固体强度。
物理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胶粘剂和被粘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从化学方面来说,丙烯酸酯胶粘剂在固化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增强胶粘剂的粘结性能。
一般来说,丙烯酸酯胶粘剂是通过光敏引发剂或热敏引发剂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进行固化的。
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丙烯酸酯胶粘剂中的双键会发生开环反应,形成自由基,进而引发单体之间的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使得胶粘剂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结构,从而增强了胶粘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引发剂的选择、固化条件(如光照或加热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为一种优秀的胶粘剂,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可以在不同的材料表面上实现可靠的粘结。
其次,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长期保持粘结性能。
此外,丙烯酸酯胶粘剂还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和耐温性,能够在各种化学介质和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
最后,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固化过程可以通过控制固化剂的选择和条件来实现快速固化,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丙烯酸酯胶粘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丙烯酸酯胶粘剂对表面的要求较高,需要粘接表面干净、平整,并且无油污等污染物。
其次,丙烯酸酯胶粘剂在低温下的粘接性能较差,容易出现失效现象。
此外,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挥发物,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胶粘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涉及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一、胶黏剂的定义: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构造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那么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X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X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根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X力、外表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响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
胶粘与被粘物外表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一样的性质。
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外表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外表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
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
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到达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混凝土胶粘剂

混凝土胶粘剂简介混凝土胶粘剂,也称为混凝土粘结剂,是一种常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粘合剂。
它能够在混凝土表面形成坚固的粘结层,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同时还能够增加混凝土的黏结强度。
混凝土胶粘剂一般是一种灰色或者浅黄色的粉末,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胶体化合物、胶凝物和添加剂等。
胶粘剂的作用原理在混凝土结构中,胶粘剂能够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增加黏结强度:胶粘剂与混凝土表面发生反应,形成化学键,并与混凝土表面的毛细孔结合,增加了混凝土的黏结强度。
2.提高抗裂性能:胶粘剂能够填充混凝土中的微细裂缝,阻碍裂缝的扩展,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改善耐久性:胶粘剂形成的胶结层可以封闭混凝土的毛细孔,减少潮气和有害物质的渗透,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4.增强粘结性:胶粘剂与混凝土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形成胶凝物,增加了混凝土的胶凝力,提高了粘结性。
胶粘剂的分类根据胶粘剂的性质和使用范围,可以将混凝土胶粘剂分为以下几类:1.水泥基胶粘剂:水泥基胶粘剂是一种常用的胶粘剂,它由水泥、石灰和一些添加剂组成。
水泥基胶粘剂适用于一般混凝土构件的粘接,例如地坪、墙面等。
2.环氧树脂胶粘剂:环氧树脂胶粘剂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和抗化学侵蚀能力,适用于对胶结强度要求较高的混凝土构件,例如桥梁、隧道等。
3.聚氨酯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腐蚀性,适用于需要经受振动和变形的混凝土构件,例如道路、机场跑道等。
4.丙烯酸胶粘剂:丙烯酸胶粘剂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和耐水性,适用于湿润环境下的混凝土构件,例如水池、水塔等。
胶粘剂的使用方法使用混凝土胶粘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表面处理:混凝土表面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清除松散物质和灰尘,使胶粘剂能够充分渗透。
2.胶粘剂的配比:按照胶粘剂的使用说明进行配比,确保配比的准确性。
通常,混凝土胶粘剂的配比为胶粘剂与水的比例为1:1。
3.施工方法:将胶粘剂均匀涂布在混凝土表面上,使用毛刷或辊筒进行均匀涂抹。
胶粘剂是如何固化的原理

胶粘剂是如何固化的原理
胶粘剂的固化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物理固化:这种固化方式是指通过溶剂挥发、水分蒸发或其他外部环境的物理变化来固化胶粘剂。
例如,水性胶粘剂中的水分蒸发后,胶粘剂中的固体部分会相互连接,形成胶粘层。
2. 化学固化:这种固化方式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胶粘剂分子之间发生共价键的形成,从而固化胶粘剂。
例如,两液型胶粘剂中的主剂和交联剂在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结构,使胶粘剂固化。
3. 光固化:这种固化方式是指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引发胶粘剂中的光敏物质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结构,使胶粘剂固化。
常见的光固化胶粘剂有UV 光固化胶粘剂和LED光固化胶粘剂。
4. 热固化:这种固化方式是指通过提高胶粘剂温度,使胶粘剂中添加的热固性分子间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交联结构,使胶粘剂固化。
热固化胶粘剂通常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热固化。
不同种类的胶粘剂固化原理各有不同,根据具体应用要求选用适合的固化方式。
胶粘剂粘接原理

粘接原理1、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
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
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
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
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SV=γSL+γLVcosθ。
γSV,γSL,γLV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
θ为0º表示完全浸润)。
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即γ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
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xx力3、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
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
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5、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
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
胶粘剂粘接机理及粘接技术

4 电子理论(双电层理论 )
将被胶接材料和固化的胶粘剂层理想化为电容器,即在胶接 接头中存在双电层,胶接力主要来自双电层的静电引力。静 电引力的产生是相1电荷场相2电荷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贡献
成功地解释了粘 附功与剥离速度 有关的实验事实
缺陷
• 静电引力(<0.04MPa)对胶接强度的 贡献可忽略不计
25g/L
3-5g/L
OP乳化剂: —
2-3g/L
2-3g/L
处理条件:80℃/30min 70℃/30min 50℃/10min
3、超声波除油 适合结构复杂的构件。
C、除锈
1、机械法:
2、化学法: 硫酸+缓蚀剂(硫脲、联苯胺、食盐等) 盐酸+缓蚀剂(六次甲基次胺、甲醛等)
D、表面化学处理
胶接体系内分子接触 区(界面)的稠密程 度是决定胶接强度的 主要因素
物质的极性有利于获得 高胶接强度,但过高会 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
必要非充分条件
胶粘剂湿润被胶接材料的表面
产生物理吸附
高的胶接强度
理论缺陷
把胶接作用主要归功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弱力), 不能圆满解释胶粘剂与被胶接物之间的胶接力大于 胶粘剂本身的强度这一事实。
若胶黏剂与高分子材料被粘物的相容性不好,或润湿 性不良,则胶黏剂分子因受到斥力作用,链段不可能发 生深度扩散,只在浅层有少许扩散,这时界面的轮廓显 得分明。只靠分子色散力的吸引作用结合的界面,在外 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所以粘接强度不会很高。
利用胶黏剂粘接金属,由于金属分子是以金属键紧密 结合起来的,分子的位置固定不变,而且金属分子排列 规整,有序性高,大多数能生成晶体构造,密度大而结 构致密,不但金属分子不能发生扩散作用,就是胶黏剂 的分子也不可能扩散到金属相里面去。所以,胶黏剂粘 接金属形成的界面是很清晰的。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一、胶黏剂的定义: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
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
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
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
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胶粘剂粘接机理同 (最全版)PTT文档

存在,这就是物对的该理表论有面力张的证力据.都确小凿 于胶黏剂的表面张力,这就是为什么环氧树脂胶黏 吸胶附黏理 剂论润认湿为固剂,体对粘表接面金是,由胶属两黏粘材剂料的接界表面面性间张能分力子应优接小触于良和固,界体面的而力临产界对生表于的面,张未粘力接.经力处的主理要来的源聚是分合子间物作很用力难,包粘括接氢键的力和原范因德华.力,要使
果.
粘接机理四;静电理论
静电理论认为,在胶黏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产生了
静电引力,有较强的粘合作用,当胶黏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明显有电
荷存在,这就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据.确凿
粘接机理五;弱边界层理论
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在界面发生破坏时,实际上是内聚
破坏或弱边界破坏,弱边界层来自胶黏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的任
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粘接强度提高.
湿润使胶黏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离子键 共价 键 金属键 范德华力.
大多数有机胶黏剂都容易湿润金属被粘物,获得良好湿润的条件是胶黏剂的表面张力比被粘物的表面张里低,但实际上许多固体被粘 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黏剂的表面张力,这就是为什么环氧树脂胶黏剂对金属粘接性能优良,而对键 范德华力.
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滲入被粘物表面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泡沫塑料等多孔性被粘 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黏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材料好,这是因为机械镶嵌,形成清洁表面,生成反 应表面,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粘接强度提高. 氯丁橡胶是由2-氯丁二烯-1,3乳液聚合而成,有顺式反式之分,因而有不同的结晶速率,其分子链中含有氯原子,因而具有极性其物理 机械性能同天然橡胶相似,具有很高的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它的耐老化,耐热,耐油及耐化学腐蚀性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黏剂的作用机理、种类、应用及发展前景浦轻化1103 P2004110310 佴仁刚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adhesive),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胶黏剂”是通用的标准术语,亦包括其他一些胶水、胶泥、胶浆、胶膏等。
1、胶黏剂的组成及作用[1](1)基料:基料是胶黏剂的主体材料,是起粘接作用的主要成分。
主体材料一般是高分子材料,是决定胶黏剂性能的主要物质,胶黏剂一般由1~3种主体材料组成。
(2)固化剂与促进剂:固化剂在粘接过程中视其所起的作用又是胶黏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3)稀释剂:稀释剂也称溶剂,是用来降低胶黏剂黏度的液体物质。
稀释剂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两种,活性稀释剂含有活性基团,能参与最后的固化反应;而非活性稀释剂没有活性基团,不参与反应,仅起到降低黏度的作用。
另外稀释剂还有润湿填料的作用。
(4)偶联剂:偶联剂是用于提高被粘物与胶黏剂胶接能力的类物质。
其分子结构上带有不同性质的活性基团,一部分能与被物反应,另一部分能与胶黏剂反应,从而使两种不同的材料“联”起来。
(5)其他助剂:除以上几种主要成分外,胶黏剂中还含有稳剂、增稠剂、增韧剂、分散剂、防老剂、阻燃剂、乳化剂、增塑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或提高胶黏剂的总体性能。
(6)填料:为改善胶黏剂性能或降低成本而加入的一种非黏固体物质。
填料在胶黏剂组分中不与主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2、粘接原理与工艺2、1 粘接基本原理(1)机械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任何材料的表面实际上都不是很光滑的,由于胶黏剂渗人被粘接物体的表面或填满其凹凸不平的表面,经过固化,产生楔合、钩合、锚合现象,从而把被粘接的材料连接起来。
该理论对多孔性材料的粘接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对解释其他粘接现象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2)吸附理论。
当胶黏剂分子充分润湿被粘接物体的表面,并且与之良好接触,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之间的距离接近分子间力的作用半径(0. 5 nm)时,两种分子之间就要发生相互吸引作用,最终趋于平衡。
其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氢键,即分子间作用力。
这种由于吸附力而产生的胶接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
(3)扩散理论。
该理论认为粘接力是由于扩散作用而产生的,即高聚物分子本身或链段相互扩散穿过最初接触面,从而导致界面的消失和过渡区的产生。
这样,胶黏剂与被粘物两者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粘接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扩散作用也越强,粘接力也就越高。
该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聚合物之间的胶接。
(4)静电理论。
静电理论认为胶黏剂与被粘接材料接触时,在界面两侧会形成双电层,如同电容器的两个极,从而产生了静电吸引力。
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聚合物膜与金属的胶接。
对胶黏剂的粘接原理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理论,如化学键理论,非界面层理论等。
总之每种理论都能解释某些现象,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只有将这些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综合,才能对粘接现象作出更好地解释,并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2、2 粘接基本工艺(1)胶黏剂的选择原则。
正确选择胶黏剂是保证良好粘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择胶黏剂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被粘接材料的性质;2、被粘接材料的应用场合及受力情况;3、粘接过程有关的特殊要求;4、粘接效率及胶黏剂的成本。
不同胶黏剂的应用可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2)胶接接头设计。
材料间能良好的胶接,除选择合适的胶黏剂外,还需进行正确的接头设计,一般接头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避免应力集中,受力方向最好在胶接强度最大的方向上;2、合理地增加胶接面积;3、接头设计应尽量保证胶层厚度一致;4、要防止层压制品的层间剥离。
(3)表面处理。
在粘接时一般要对粘接面进行表面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如打磨、喷砂、机械加工等;化学方法:如溶剂清洗;酸、碱或无机盐溶液处理;阳极化处理等。
表面处理后可涂覆偶联剂或进行胶黏剂底涂以保护表面,利于进一步的粘接。
以上3个方面是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调胶、施胶、固化成型、修整加工等步骤构成胶接的全过程。
具体操作中如何正确施工,应根据特定品种的使用说明来定。
3、粘胶剂的分类胶黏剂的种类繁多,按不同的标准对胶黏剂进行简单的分类如下。
(1)根据胶黏剂黏料的化学性质,可以分为无机胶黏剂和有机胶黏剂,例如水玻璃、水泥、石膏等均可以作为无机胶黏剂使用,而以高分子材料为黏料的胶黏剂均属于有机胶黏剂。
(2)按照胶黏剂的物理状态,可以分为液态、固态和糊状胶黏剂,其中固态胶黏剂又有粉末状和薄膜状的,而液态胶黏剂则可以分为水溶液型、有机溶液型、水乳液型和非水介质分散型等。
(3)按照胶黏剂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例如天然橡胶、沥青、松香、明胶、纤维素、淀粉胶等都属于天然胶黏剂,而采用聚合方法人工合成的各种胶黏剂均属于合成胶黏剂的范畴。
(4)对于常见的有机胶黏剂,按照分子结构可以分为热塑性树脂、热固型树脂、橡胶胶黏剂等几种。
(5)从胶黏剂的应用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压敏胶、再湿胶黏剂、瞬干胶粘剂,延迟胶黏剂等。
(6)从胶黏剂的使用温度范围,可以将其分为耐高温、耐低温和常温使用的胶黏剂;而根据其固化温度则可以分为常温固化型、中温固化型和高温固化型胶黏剂。
(7)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8)从胶黏剂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各种具体的胶黏剂种类,如环氧树脂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聚醋酸乙烯胶黏剂等。
(9)硬化胶、聚氨酯胶、环氧胶、密封胶、热熔胶、灌封胶、有机硅胶、导电胶、压敏胶、白乳胶、万能胶、厌氧胶、聚酰胺胶、复膜胶、渗透胶、防水胶、防火胶、扬声器专用胶、汽车专用胶、电子电器专用胶、光敏胶、建筑专用胶、太阳能专用胶、汽车配维修专用胶、不干胶、双面胶、硅酮胶等等热塑型纤维素酯、烯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过氯乙烯、聚异丁烯等)、聚酯、聚醚、聚酰胺、聚丙烯酸酯、a-氰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类热固型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呋喃树脂、不饱和聚酯、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酚醛-聚乙烯醇缩醛、酚醛-聚酰胺、酚醛-环氧树脂、环氧-聚酰胺等类合成橡胶型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丁钠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弹性体、硅橡胶等类橡胶树脂剂酚醛-丁腈胶、酚醛-氯丁胶、酚醛-聚氨酯胶、环氧-丁腈胶、环氧-聚硫胶等类4、胶黏剂的应用胶粘剂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胶水外,在建筑、工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举几个工业中常见的领域:汽车:每台车会用到许多胶水,比如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平面密封用厌氧胶或硅胶,螺栓锁固用的厌氧螺纹胶、底盘刹车管路用的管螺纹密封剂,车体焊接时用的折边胶,挡风玻璃粘接密封用的聚氨酯胶,汽车内饰粘接用的胶带、快干胶等。
工程机械:平面密封用的硅胶、螺纹锁固胶、驾驶室玻璃粘接用的聚氨酯、焊缝填缝密封用的改性硅烷等光伏:太阳能电池边框粘接密封胶、接线盒粘接密封及灌封家电:用于烤箱、微波炉等的耐高温密封胶、管路密封胶、电路板的防水密封胶、覆膜胶等冶金:橡胶输送带的粘接、修补、溜槽、管道的修补及耐磨涂层煤炭航空航天机床本文重点介绍胶黏剂在纺织品中的应用4.1、胶黏剂在纺织品后整理中的应用4.1.1、胶黏剂在纺织品硬挺整理中的应用织物的手感是由织物的某些机械物理性能通过人手的感触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反应。
织物手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织物的外观与舒适感,人们对织物手感的要求随着织物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用于垫衬的织物要求硬挺,所以这类织物要进行硬挺整理。
在我们日常较常见的服装种类中,常需要采用硬挺整理有正装西服,各种晚会用的礼服,以及冬天穿着的较为厚重的呢子大衣等。
所谓硬挺整理就是利用一种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液浸轧在织物上,使之附着于织物表面。
这类高分子物质经干燥后变成薄膜,包覆在织物或纤维表面上,从而赋予织物以平滑、硬挺、厚实、丰满的手感。
硬挺整理通常也叫上浆整理,硬挺整理剂也分为天然浆料和化学浆料,早期的上浆整理主要使用淀粉和变性填充剂,通过对疏松织物进行填充和封闭来增进织物的硬挺度,但加工后的织物耐水洗型很差,后来为了获得较好的耐洗效果,随即研发合成了多种改性天然浆料,合成浆料以及合成树脂等硬挺整理剂。
其中合成树脂可以作为织物硬挺整理的耐久性浆料。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聚氨酯树脂和聚丙烯酸酯树脂,二者多黏附于纤维的表面,经热处理后进一步缩聚成不溶性物质,从而使织物具有耐水洗的硬挺效果。
合成单体的不同导致形成聚合物的软硬度不同,所以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将软硬不同的聚合物制成乳液,用来浸轧织物,经热处理后,高聚物熔融形成连续性的皮膜,黏附在纤维上,便可以得到不同的硬挺整理效果。
4.1.2、胶黏剂在纺织品防缩整理中的应用织物尺寸收缩的主要原因来自纤维内应力和吸湿溶胀而产生的不可逆收缩。
内应力和吸湿溶胀两种因素在纤维、纱线和织物三个不同的层次有各自不同的贡献[2-4]。
棉及棉织物的收缩往往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在解决棉织物收缩问题上,我们常用的整理方法是定形法,即通过消除内应力或者构造更大的形变回复位垒来稳定织物的形态,以达到防缩的目的。
棉及棉型织物的定形效果可通过“丝光[5]”和“树脂整理[6]”获得。
在树脂整理中,交联剂与纤维反应后,在纤维大分子链段间建立稳定的交联,增大链段扩散运动位垒,使原来因内应力造成的缩水得到明显降低,织物获得较大的尺寸稳定性。
4.1.3、胶黏剂在纺织品防皱整理中的应用织物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受到外力时纤维发生弯曲变形,放松后弯曲的纤维未能完全复原随造成的。
纤维弯曲时,外层受拉伸,内层受压缩,中心区域则不受影响,纤维内各区域所受应力不同,其拉伸和压缩的形变程度也不同[7]。
20世纪20年代,Chrlotte Foltz Jones, J.K.Marsh,,Uhde就将树脂引入棉纤维中间来实现防皱的目的,利用酚和甲醛或者脉和甲醛溶液,在含有催化剂条件下施加到织物上,经过焙烘后,在纤维的无定形区使纤维内部的小分子缩聚成大分子,在折皱应力作用下,纤维素分子被推向另一位置,由于树脂所形成的交键像一个弹簧,一旦应力消除,它就能使发生位移的分子回到原来的位置,使织物具有防皱性能[8]。
目前运用得比较多的是N一羟甲基酰胺类的树脂整理剂。
这一类整理剂可使织物获得较好的防皱效果,但却在服装安全性上带来很大的问题,特别甲醛的缓慢释放性问题己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目前也在提倡一些低甲醛树脂和多元羧酸类无甲醛整理剂,但成本也会相应增高,因此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