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节课我们师生将一起穿越到古代,既是古代,我就用古代汉语做自我介绍。

屏显:“吾乃赵氏后裔,生情活泼,镇巴人也。

今为师者,愿与诸君其乐融融,共享课堂之趣。

"你能从我的介绍中获取哪些信息吗?预设:姓氏,出生地,职业,愿望。

这是我的介绍,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介绍一下你自己吗?屏显:“吾乃()家之子\女,生性(),()人也。

今为学生,愿……”彼此介绍后,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聪慧的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一群有趣的灵魂。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9页,齐读题目。

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注意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借助文言的样式表达,引起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渗透本课将涉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也";筛选信息,训练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信息的能力;表达愿望与文中家庭氛围相同的愿望,暗示学生其乐融融的氛围与本课学习的重点有关。

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1.听读,划节奏。

2.自读,解词句。

3.强调重点字音、词语释义。

屏显: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应为“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4.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咏雪(市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咏雪(市一等奖)

《咏雪》教案教师武姝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语,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另外,纪晓岚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说的是谁学生回答:雪教师:你会将雪花比喻成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看看古代的少年才女是如何咏雪的教师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齐读注解①。

2、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3、学生齐读全文,教师听纠正读音。

三、小组合作翻译,整体感知1、集体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2、四人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视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

3、四人小组展示交流教师要求:展示时按两人朗读——1人句子翻译——1人重点词语强调的顺序进行。

一句一组。

4、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古今异义词如“儿女”,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文言文积累知识。

5、小组朗读(齐读或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明确朗读停顿。

四、研读课文、品析比喻句(一)、四人小组梳理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各层内容,教师板书。

(二)、教师引导、品读赏析:1、教师提问:中心事件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两位孩子的回答运用怎样的修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学生跳读课文,勾画、品读、体会咏雪语句,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2、教师追问:文中一家之主谢太傅对两种回答有何态度为什么学生品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3、教师再问:作者对两种回答又有何倾向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咏雪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咏雪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咏雪教案一等奖第一部分:引言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雪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自然现象。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教学机会。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关于咏雪的教学活动,该教案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雪的种类以及雪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创作咏雪诗歌的方式表达对雪的热爱。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种类的雪。

2. 学生能够了解雪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欣赏和创作咏雪诗歌,表达自己对雪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雪的形成过程和种类的介绍在这个部分,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雪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的凝结、雪花的结晶等。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种类的雪,如雪球、雪花、雪片等,让学生了解雪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解、图示展示2. 雪对环境的影响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雪的环境影响,如降雪对农业、交通、生态系统等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降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图示展示、小组讨论3. 咏雪诗歌创作在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咏雪诗歌,如《咏雪》、《梅花诗》等,让学生欣赏这些诗歌的美。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那些诗歌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来创作自己的咏雪诗歌。

学生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将自己的诗歌表演出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教学方法: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角色扮演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口头回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雪的形成过程、种类以及雪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写作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文章,包括雪的形成过程、种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创作的咏雪诗歌的创意和表达程度。

第五部分: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雪的了解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雪的形成过程和种类,并用自己的创作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

《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

《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咏雪》七年级语文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

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一、布置预习: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案问题导入1,以古诗导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谢安(谢太傅)的介绍:淝水之战,闻名古今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有一冬日,太傅一家聚会,聚会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问题思考自主学习《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朝临川王,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了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8卷,分36门。

其中《咏雪》就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部分。

字词太傅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撒柳絮朗读课文(板书:咏:抑扬顿挫地读)找几个学生试读全班按照停顿划分齐读教师更正指导,全班再次读。

(讲究抑扬顿挫)二,合作探究梳理文义(解释重点字词的方法:①课下注释,②推断法:组词法或替换法;③使用工具书)(1)同桌交流,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兄子:胡儿:差可拟:未若:因风:公大兄无奕女:王凝之:师:关于字词,还有疑问吗?(生发问,生解答。

)学生逐句翻译。

师:既然是谢太傅一家在咏雪,那他们咏雪时的语调是怎样的?找出咏雪的句子来分析一下。

撒盐空中差可拟——脱口而出又又不确定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自信满满,愉悦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语调,再把课文读一遍,尤其注意写雪的句子。

(齐读并板书:咏:用诗词等来描写)问题解决文中是怎么描写雪的?(板书:雪撒盐空中——形似,柳絮因风起——神似)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个更妙?妙在何处?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学生小组讨论后,找代表回答。

主观题,教师不用给确切答案。

)太傅对于更偏向哪种比喻?从哪里可以看出?(师:老师这里有一首打油诗,可以对比下,哪种说法更美。

咏雪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咏雪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培养学养成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时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3.背诵课文。

学时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用“钟氏二子”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差可拟(chà)柳絮(xù)王凝之(níng)无奕女(yì)道韫(yùn)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的文学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5.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第 3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某某朗读、标点文某某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朗读时的白某某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课件。

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某某(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某某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言语见精神——《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通过文中两个比喻句,分析掌握比喻形似、神似的特点。

3.通过三个层次的“言语见精神",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感受魏晋时期的人物风貌。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备及教学用具:教案、PPT“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7分钟)一、情境导入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说起冬天,总会想起带给人们无限欢乐的雪花,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场千年前的家庭聚会,赏一场浪漫了中华文化的大雪。

(出示课题:《咏雪》)或“柳絮才高”古代形容女子十分有才华称为“柳絮才高",为什么女子的才华会与柳絮有关呢?今天的故事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2.介绍《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二、读文之美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1)重点字音(2)明确节奏,齐读课文重点: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从文中找出交代咏雪背景的一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合作探究,实现突破(30分钟)三、合作探究1.赏雪之韵(1)赏析两个比喻。

“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补充比喻的三个要素(2)对比阅读,体会比喻的神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诗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与“未若柳絮因风起"有何相似之处?明确:选取了大自然中有的自然之物,描写了大雪纷飞的的神韵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教案
教材解读: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

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

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

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红楼梦》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便以“堪怜咏絮才”称许林黛玉。

在《三字经》中还有“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之句。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
ppt课件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
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另立简文帝,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

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

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

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

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

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

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谢道韫,东晋时有名的才女,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

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

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

一个冬日的午后,谢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文义大略。

不久,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在叔父谢安十分赞许,于是后世就把能诗善文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

后来,谢道韫就嫁给了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以善“草隶”闻名,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虽然没有他父亲和弟弟的名气大,但也绝非庸才。

唐朝诗人有句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道韫的娘家,“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家。

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

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
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
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何所似(sì)
差(chà)可拟(nǐ)即(jí)
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
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
预设:俄而雪骤
师引导:你还听过哪些带“骤”的词语,比如:骤雨,骤降,大胆猜想雪骤可能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俄而”是什么意思?那么“俄而雪骤”连起来怎么解释呢?
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引导:智力的“公”指谁?(谢安)无奕女又指谁?为什么叫谢道韫为无奕女?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四、突破难点,感受智慧。

1、课件出示兄子和兄女的话。

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为什么?
2、读文章,想一想谢太傅更欣赏谁的回答,从文中找出根据。

(谢道韫回答之后,谢太傅大笑;文章最后介绍谢道韫的身份,这都说明谢太傅更加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


五、大胆想象,运用表达。

1、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觉得雪还像什么?
2、小组合作,试着用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差可拟。

未若____________因风起。

3、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咏雪名句。

4、师用课件出示古诗中的咏雪名句,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宋陆游《夜大雪歌》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5、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的情境。

6、自由背诵,生齐背。

六、充实人物,全面解读。

1、学了这篇古文,谢道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师补充资料: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

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

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

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3、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七、课外拓展,广泛阅读。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结识更多聪颖机智的朋友。

板书设计:
咏雪咏:歌颂、赞美。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胆识过人咏絮之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