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晨读训练25+Word版含答案

高三晨读训练25一、语言基础知识1.在下面句子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是▲。
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
可是那个声音恰恰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它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A.自欺欺人因为心烦意乱B.欲盖弥彰因为心烦意乱C.欲盖弥彰如果魂不守舍D.自欺欺人如果魂不守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3分)()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D.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画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晨读》练习题

《晨读》练习题一、词汇积累1. 根据拼音写汉字(1) méi liàng(2) jī jǐng(3) jūn liè(4) yuán liàng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 震慑(2) 沮丧(3) 沉浸(4) 倾听3. 近义词辨析(1) 欣喜与喜悦(2) 坚定与坚决(3) 深邃与深远(4) 慷慨与大方二、句子理解4. 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1) 他 ____(A. 沉浸 B. 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2) 这篇文章 ____(A. 感染 B. 感动)了我,让我热泪盈眶。
(3) 他 ____(A. 坚定 B. 坚决)地表示,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4) 我们 ____(A. 倾听 B. 倾诉)他的故事,深受启发。
5.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1) 他____(A. 前仆后继 B. 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工作中。
(2) 这篇文章____(A. 妙笔生花 B. 妙语连珠)。
(3) 他____(A. 眼高手低 B. 眼高手低)地评价别人。
(4) 我们____(A. 奋不顾身 B. 赴汤蹈火)地追求梦想。
三、阅读理解6.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文章:《和时间赛跑》(1)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2) 文章中提到的“时间赛跑”指的是什么?(3) 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对时间的珍惜的?(4) 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时间?四、写作练习(1) 我的读书故事(2) 一次难忘的旅行(3) 我的榜样(4) 我的梦想五、文学常识8. 选择题(1)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王之涣(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施耐庵C. 吴承恩D. 曹雪芹(3)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A. 身在福中不知福B. 赵氏孤儿C. 群雄逐鹿D. 赤壁之战六、诗歌默写9. 请根据提示默写下列诗句(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晨读》阅读答案

《晨读》阅读答案晨读1.乳白色的晨雾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来叮咚的响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浅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枣树上画眉在和黄莺对唱声音清脆婉转3.是在听溪水叮咚的流响吗?是在听画眉和黄莺的对唱吗?还是彩色喇叭真会广播?4.啊,喇叭花下邻家的小男孩正在念书,他念得那么轻细,那么流利,那么动听,真好像是溪水的琴声,小鸟的歌声,真好像是喇叭花在广播呢!5.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
6.她提着水桶回家去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断了孩子的念书声,还怕惊落了喇叭花上那忽闪忽闪的露珠……1.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3分)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先用“~~~~”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再从文中选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4.“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这句话是相对什么而言的?请写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分)5.用“‖”线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3分)6.这篇短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2分)《晨读》答案1.,。
、、……,。
,、……(2分)2.凝神:这里形容聚精会神的样子;溢:本意指充满流出,这里指流露出来。
(2分,每个1分。
)3.画比喻句略。
比喻的好处:贴切、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3分,比喻句共3处,每画对一处记0.5分;写的好处记1.5分。
)4.相对小男孩的念书声;大妈听到了小男孩清晨的读书声,心里特别高兴,流露出一种喜爱与希望之情。
(3分,第一问1分,写含义2分。
)5.第一段:从开头到“婉转……”。
写小院清晨的美丽景色。
第二段:从“吱呀”到“脸上”。
写小男孩的念书声吸引住了大妈。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写大妈生怕惊断了男孩的念书声。
(3分,每画对写对一段记1分。
3月21日晨读答案

1、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6、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7、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高三上学期晨读训练45+Word版含答案

高三晨读训练45一、语言文字运用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南通人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3.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二、名句名篇默写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日月忽其不淹兮,▲(屈原《离骚》)(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杜牧《阿房宫赋》)(4)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蒹葭凄凄,▲。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6.晨读【第1课时】》(附答案)

理解词语 善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造句:善良的老奶奶把牛奶给了乞丐。 漫游:随意游览。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造句:这个房子的位置很偏僻。
辨析词语 思索 思考
相同点:都有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的意思。 不同点:“思索”侧重于深入地探索,语意较重,对
象多是深奥的道理。“思考”侧重于深刻地 思想,对象可大可小,常用于口语。 造 句:1.他用心思索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2.他苦苦思考这道难题已有一个小时了。
主要作品:童话集《野葡萄》《进过天堂的孩子》 《最丑的美男子》《比孙子还年轻的爷爷》《翻跟斗 的小木偶》等。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我会写
jù
具
书写指导
上部略窄。横画间距相 等,底横稍长。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qì
汽
书写指导
“气”横斜钩起笔在横 中
书写指导
上窄下宽,第四笔写在 横中线上。
良
书写指导
点不要写得过大,捺要 舒展。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dàn
但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曰”上宽 下窄。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shěng
省
书写指导
“少”写得扁一点,遮 住下面的“目”。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我会认
tíng chén bèi táo
庭辰背淘
fù piān miào
副篇庙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xiàng
巷
书写指导
上部撇捺舒展;下部竖 弯钩圆转,底部宜平。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sònɡ
诵
书写指导
右部的点与中竖在一条 线上。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练习答案32-36

早读练习答案32(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记得前年去四川青城山,以前熟记于心的“青城天下幽”的名言被一支、喧哗连天的队伍赶得。
有关那座山的全部联想,有关道家大师们的种种行迹,有关画家张大千的缥缈遐思,也只能随之。
A.摩肩接踵无声无息烟消云散B.人声鼎沸无影无踪逃之夭夭C.人声鼎沸无声无息逃之夭夭D.摩肩接踵无影无踪烟消云散解析:选D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人声鼎沸”与横线后“喧哗连天”语义重复,根据语境,第一空应选“摩肩接踵”。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影子、踪迹。
形容完全消失或不知去向。
根据语境,第二空应选“无影无踪”。
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
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一句,“桃”“逃”同音,借来说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根据语境,第三空应选“烟消云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通感修辞的一项是()A.太阳渐渐升高,我的忧郁明亮起来,萌生出希望的细枝绿叶。
B.孩子们终于坚强起来,抹去眼泪,背上书包,走出了教室。
C.她那闪烁的笑声,美丽而柔和,婉转而优雅,淡然而恬静。
D.那鲜明的色彩温暖着我们,使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和绝望。
解析:选B A项中“忧郁明亮起来”是内心感受“忧郁”和视觉的互通。
C项中“闪烁的笑声”是听觉和视觉的互通。
D项中“色彩温暖着我们”是视觉和内心感受的互通。
3.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晨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长白山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
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裤。
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
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
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
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
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晨读
长白山
一座大山下,有三间茅草房。
东屋住着明子爷爷,西屋住着明子爷爷的两个孙子:成龙、成虎。
结束了一个美梦,明子爷爷醒了。
明子爷爷知道,已经是早晨4点。
这不是钟表告诉明子爷爷的,而是明子爷爷的生物钟发挥了作用。
明子爷爷梦见成龙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孩子们都在认真看;梦见
成虎戴着眼镜在纸上画着什么,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旁边笑。
明子爷爷在梦里说,俩孙子都出息了。
明子爷爷勇敢地把头从被窝里伸出来,一股寒气像鬼一样拍打着
明子爷爷的额头、脸和没有几根毛发的头皮,甚至花白的胡子上还结了冰碴儿。
明子爷爷虽然老胳膊老腿了,但还是挺麻利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棉裤。
下了炕,明子爷爷就顺顺当当径直去了西屋。
明子爷爷对自己的房子太熟悉了,哪里是房门,哪里是锅台,哪
里是炉子,他都了如指掌,摸黑都能准确找到,不差分毫,仿佛是白天一样。
其实,对于明子爷爷而言,白天和黑天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双
眼失明。
这是小鬼子报复的结果。
那年,他两个点射,就让两个小鬼子报废了。
然后,一枚炮弹落到他跟前,他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于是,漆黑就成了他的常态。
明子爷爷摸进了西屋,他先是把炉灰从炉子里取出来,然后,又在炉子里铺上豆秸,再在豆秸上铺土木袢子。
当他摸木袢子时,心抖了一下,想,袢子不多了,得让队长帮助弄些木头来了。
明子爷爷小心地将豆秸点燃,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地响,顿时,屋子里就有了热意。
明子爷爷乐了,是乐在心里。
他想,再等会儿,屋子热了,就叫成龙、成虎起来读书。
昨天,俩孙子读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子爷爷在心里又温习了一遍,自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只会开枪打鬼子的武人,而是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了。
想到这儿,明子爷爷心里美美的。
有孙子真好啊。
成龙、成虎并不是明子爷爷的亲孙子,而是他抱养的弃儿。
八年前,明子爷爷上山去砍柴,听到婴儿的哭声。
循着声音走过去,他摸到了成龙,那时,成龙还不叫成龙,是因为成龙的身边卧着一条小蛇,于是,就叫成龙了。
七年前,他又捡回了小虎,因为一将小虎抱回屋,明子爷爷家的猫就舔他的脸,于是,明子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刚抱来成龙那会儿,有人就嘲笑他:把自己养活好得了,还养什
么弃儿。
明子爷爷大怒,少放屁!
屋子里已是热浪滚滚,明子爷爷想,该让孙子起来了。
于是,他喊,成龙、成虎起来念书!
他想,两个孙子一定会像往天那样说,好!爷爷!
但现实却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
明子爷爷想,这个岁数正是贪睡的年龄!但转念想,不对,每天
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成龙、成虎起来!
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明子爷爷赶紧走到炕边,伸手一摸,被子紧紧贴着炕席:俩孙子
干吗去了呢?
“咕咚”“咕咚”,是木头撞击僵硬大地的声音。
紧接着,门“吱嘎”开了,一股冷风随之进了屋子。
然后,就是
稚嫩的声音:爷爷,我们该背诗了!
成龙、成虎,你们去弄烧柴了吗?
爷爷,今天,我们背骆宾王的《咏鹅》。
来,我念一句,您跟着念一句: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曲项向天歌!”
沧桑和稚嫩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从茅草屋中传出,温暖着屋外寒
冷的空气。
(选自《小说林》,2017年第2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炉子里的火被屋外的狂风吸得呼呼
地响”,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B.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叙写了老人的美梦、失明的原因、孙子
的由来,使得小说内容充实,结构富于变化。
C.成龙、成虎早早出门拾柴,为爷爷分担家务,反映了他们小小年
纪就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事早、成长快。
D.小说用含蓄深沉的语言,叙写了爷爷与孙子三人之间那种超越血
缘关系的亲情,字里行间流动着人性的温情。
5.明子爷爷在叫孙子起来读书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
要分析。
6.小说是如何围绕“晨读”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4.D
5.①等待屋子暖和,不让孙子挨冻,感到快乐;②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认为孙子贪睡而表示理解,感到宽慰;③发现孙子没在炕上,感
到疑惑,进而惊慌、紧张;④听到孙子打柴回家,感到欣喜。
6.①开头写爷爷的美梦,梦见孙子成为有出息的人,梦的实现,需
要“晨读”。
②中间写爷爷早起生火取暖,等屋子热后再叫孙子起
来念书,为的是“晨读”。
③爷爷温习孙子读过的《悯农》,觉得自己变成文化人,是“晨读”的作用。
④结尾写爷孙一起背诵《咏鹅》,琅琅书声温暖屋子,温暖远方,使“晨读”富有生机、蕴含希望,升
华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