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小流域作为水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进行综合治理。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了威胁。
2.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在小流域的发展中,存在着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等方面。
2. 科学规划管理:推动小流域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小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水资源污染,改善水质。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小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重点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提高生物多样性。
5. 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来。
以上对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案例分享某市XX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该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专业团队进行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在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通过开展细化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优化农村环境结构,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巩固和改善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的生态功能,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兴农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系修复等,有效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田水管理效率,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保障了供水安全。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是指针对特定地域范围内所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及土地资源提出的协调解决措施,目的是通过全面治理,实现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该地区资源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规划,先后进行水域整治,岸线绿化,节约用水,农业污染治理等多种措施,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供应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治理目标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首先根据小流域实际情况,确定治理目标,如水环境质量、农业灌溉用水、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等,同时对各项目标进行定量的规定,以监测过程和效果是否达标,为保障治理工作的实施做好科学基础。
(二)治理技术针对小流域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河道维修、河岸加固、河道生物修复、节水措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全面整治,以保障流域治理工作的完整性、科学性、持续性。
(三)建设方案同时对小流域的水利设施、环保设施、排污系统等进行规划建设,如水库、水闸、排水管网等,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能够顺畅实施。
(四)治理路径综合考虑小流域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估,找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最佳的治理路径,确定详细实施步骤。
(五)治理效果方案提出的治理效果是治理期望达到的目标,同时针对治理后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或误效应,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中的关键问题(一)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需要对所选的治理对象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二)各项指标的量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指标,指标的量化既可以为治理目标达到量化,如水体营养物含量降低50%等,也可以量化治理后可能发生的影响,如生态效益。
(三)治理成本的预算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本评估范围很广,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环境管理和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
因此,在综合治理方案中需要对各项治理成本进行预估,以确保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小流域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小流域治理的原则和方法一、小流域治理的原则1. 综合治理原则: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土壤侵蚀、水质污染、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协调各方面利益,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2. 生态优先原则:小流域治理应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系统思维原则:小流域治理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和实施,充分考虑小流域内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避免单一因素的过度强调,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小流域治理应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小流域治理的方法1.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小流域治理的基础。
包括植被恢复、防风固沙、护坡治理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源地和水库的水质。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改善小流域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增加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河道整治与水域生态修复:对小流域内的河流和水域进行整治和修复,清淤疏浚,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和增加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等手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
5. 生态补偿与社会参与: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保护和恢复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小流域治理,共同推动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6. 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小流域的水资源、水质、生态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治理效果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小流域治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需要遵循综合治理、生态优先、系统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整治与水域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与社会参与等多种方法,通过监测与评估来保证治理效果的实现。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一、问题分析小流域是地球表面的基本自然地理单元之一,其水文、地貌、植被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利用,小流域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水环境问题:小流域的水环境面临着水质恶化、水资源缺乏等问题。
由于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体被大量的污染物所污染,导致水质下降,甚至无法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同时,小流域的自然水源有限,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小流域背水面临缺水问题。
2.土壤侵蚀问题: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移民,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大量土壤暴露在外,易受风雨侵蚀而出现大面积的土壤流失。
这不仅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数量,还会引发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生态环境问题:小流域的生态系统承载着众多生物种类的生存与繁衍。
但是,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人为活动,导致了植被减少、物种丧失等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还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等问题。
二、治理目标综合治理小流域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土壤侵蚀、生态环境等问题。
基于此,制定以下治理目标:1.水环境治理:保护和恢复小流域的水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小流域的缺水问题。
2.土壤侵蚀治理:建立农田保护体系,加强土地管理与监测,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洪涝灾害。
3.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保护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增加植被覆盖率,促进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三、治理措施1.水环境治理措施:(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处理农业、工业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实行科学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开展水源地保护,加强河道清淤和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保护水源涵养功能。
2.土壤侵蚀治理措施:(1)加强土地整治,推广耕地轮作、休耕、梯田等措施,减少耕地的农作次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概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小型水域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和治理,以改善水质、保护环境、增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通常包括土地利用管控、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些常见措施和应用案例。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型1. 土地利用管控土地利用管控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
常见的土地利用管控措施包括:•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种植区、生态保护区和建设用地区域。
•强化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土地利用权的监管和管理。
•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的扩张,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2.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保护小流域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重要措施,对于减轻水灾和改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林网布置,通过植树造林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
•建设土石坝和沟渠,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推广耕地轮作和间作种植,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抗旱能力。
3. 水资源调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供需,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常见的水资源调度措施包括:•建设水库和水塘,储存雨水和洪水,供水用于灌溉、城市供水等。
•制定水资源管理和分配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并进行监测和评估。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4.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终极目标之一,通过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生态恢复措施包括:•修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
•引入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建设湿地和森林保护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水污染治理等。
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小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某小流域位于农业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质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为了解决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以下综合治理措施:1.修建水库,增加水资源的蓄存能力,解决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

1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主要措施主有:
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小流域是指水系面积较小、流量较少且水位变化较小的河流流域。
由于小流域面积小、水量有限,往往容易出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源衰竭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如下:1. 保护生态环境:小流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减少水污染,防止土壤流失,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小流域面积小,水量有限,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小流域地势相对较陡,易发生洪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减少洪水威胁,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 促进经济发展:小流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条件,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包括生态恢复优先、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原则如下:1. 生态恢复优先:生态环境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生态恢复应优先考虑。
保护植被,恢复湿地,增加植被覆盖,解决水污染问题。
2. 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等方面问题。
通过综合治理,解决小流域面临的多种问题。
3. 科学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科学规划,包括确定治理目标、制定治理方案和计划、监测和评估等。
规划应充分考虑小流域的生态特点和发展需求。
4. 社会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形成多元化治理模式。
通过社会参与,增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性。
5. 可持续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三个方面。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针对小流域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来实现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面源污染严重小流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系统,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生产、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小流域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
2. 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小流域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降低、水源枯竭,严重影响农田生产和生态平衡。
3. 生态环境恶化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水生态功能退化,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4. 水资源供需矛盾小流域水资源配置合理性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小流域内部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且存在跨界水资源配置问题。
5. 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缺乏统一的规划、统筹谋划、资源整合机制,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障机制。
二、解决措施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建设,制定相应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明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府的规划指导和资源保障。
2. 推进绿色发展加大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投入,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鼓励绿色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提高小流域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
4.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和角色,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执法,落实综合治理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者单位:枣庄市山亭区水利局,277200)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到农业条件的稳定和改善,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切实保证和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是建设开放式的山清水秀、经济繁荣、城乡富裕、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现代文明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川的需要。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有肥沃的土地,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
土壤侵蚀已构成粮食生产的潜在危机。
水和肥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因子。
严重的水蚀既造成了降水在土壤不易蓄积和保存,加重了水分不足的胁迫,又造成了土壤肥力退化,使肥沃的表土损失,而不肥沃的底土裸露,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恶化。
特别严重的是形成了地形支离破碎、生态脆弱的不良环境,从根本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要建立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重视和建立农业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是获得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1 修筑梯田是加强降水就地入渗的有效途径梯田是农业发展的产物,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体工程。
梯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大范围的兴起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70年代建设速度最快,水平梯田不是保持水土、治理江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对进一步增强丘陵、沟壑地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1.1 梯田发挥了蓄水保土作用坡改梯后,田面水平,拦蓄降雨量增加,其土壤含水量高于相同环境下的坡地土壤含水量。
据甘肃省平凉市水保总站试验地1981年8月25日测定,在连续降雨218mm的情况下(日最大降雨61mm),降水被水平梯田全部拦蓄,下渗深度达160cm以上,在0~160cm土层的蓄水总量为315.5mm,包括原有土壤水分97.5mm,每亩年合有152.06m3水分,较坡地高出57.7m3,相当于多86.3mm的一次降雨。
1.1.2 梯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坡地修成梯田后,由于减少了土壤侵蚀,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甘肃省定西水保试验站对相同情况下梯田与坡地的土壤分析表明,旱梯田土壤肥力显著高于坡地(见表1)。
表1 旱梯田与坡地土壤肥力比较1.1.3 梯田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甘肃省平凉市连续12年梯条田与坡耕地对比测定资料表明,条田比同等塬坡地平均每亩增产粮食65kg,梯田比同等山坡地平均亩增产粮食53kg,最高的达到105kg,按平均数值算,全市建成的3. 3×105hm2梯条田,若以70%播种粮食作物,则每年可增产粮食1.92×105t,占粮食总产的22.9%。
正是由于其显著的增产作用,梯条田被称为“温饱工程”。
全国梯田化第一县庄浪县22个测产点的资料表明,梯田比坡耕地每公顷增产750—1050kg,在1993—1996年连续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每公顷产量平均保持在2250kg以上,人均产粮达到330kg。
6.27×104hm2梯田,为庄浪这个资源穷县创造了崭新的资源。
素以干旱著称的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坡地亩产小麦50kg左右,而梯田亩产可达到150kg,这充分揭示了坡改梯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的增产作用和发展前景。
1.2 集水工程及其效应集水工程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主要工程。
发展雨养农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将富集的降水用于农业生产,这就是集水农业。
黄土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尚有足够的非农用地可供集水利用。
如包括兰州在内的甘肃陇中20个县市约有5.92×104km2的土地,公布的耕地面积为 1.19×106h m2,约占总面积的20%,实际开垦指数为区域总面积的40%,非农用地还有60%,约3.53×106hm2,陇中地区如果都按440mm 降水量计算,年降水总量可达2.37×1010m3,降到田间的最多只有9.47×109m3,还有1.42×1010m3在水保型农业背景下可称之为无效降水,如果把这部分无效降水的1/13收集起来就可以使每公顷耕地面积获得900m3的补灌水。
另外,黄土高原丘陵坡地地形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集水面,频率较高的大雨可大大提高降水的富集效率。
因此,有充足的空间和水源供富集利用。
目前,集水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甘肃陇中和陇东已发挥着作用。
根据赵松岭的研究,1988年在定西县团结乡玉米和小麦间作田块,每亩补灌60m3水,亩产量可达517kg;1991年会宁雁岔乡,每亩补灌45m3水,小麦亩产量为210.1kg。
1995年,甘肃省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一年多时间,就解决了2.6×105户、1.31×105人、1.11×106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之后又向实施范围、建设方式、发挥效益三个方面延伸,实现了集雨从最初的解决人畜饮水,到田间补灌的深层次转变。
目前,全省已经建成集雨水窖1.75×106眼,蓄水容积达到5.8×107m3,发展农田补灌面积1.9×105hm2,而且形成了“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产量水平与湿润地区相比并不算很高,但却使当地大面积平均产量的5~8倍。
通过补偿亏缺水分来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组合下的生态条件优化,使生产力产生了突变性的跃迁,对最大程度地解除半干旱地区的水分胁迫,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水土保持耕作是旱地农业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水土保持耕作是指专门用于防治水土流失的耕作措施,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一直受到重视。
当今旱作农业采用的山地水平沟种植、川原地垄沟种植、等高带状种植、草田轮作、坑田、条田、一套沟等蓄水保土的耕作措施。
现代大量研究表明,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法,能有效拦蓄降雨、防止径流,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土壤冲刷流失,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山西水保试验站的“丰产沟”在41d阴雨连绵中,降水430.7mm,“丰产沟”处理的全部入渗,无径流,而一般田块却严重侵蚀;雨后对2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丰产沟”玉米地比一般坡耕地多55.6mm,增产1倍左右。
水土保持耕作,由于大都结合农业耕作措施实施,一般亩用工比通常耕作多1~2个,而其增产幅度在坡耕地为10%~30%,每投1个水土保持治理工,当年可获得10kg左右的粮食。
1.4 砂田有利于接纳雨水,减少土壤侵蚀,并能有效地减少蒸发砂田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是小流域治理的工程措施之一。
砂底田分布区降雨集中且多暴雨,一般未铺砂的土田,在降雨特别是大雨时,易造成水土流失。
人土壤。
雨后土壤表面无覆盖时,蒸发量大,水分损失快,而砂田由于有砂石覆盖。
防止了土壤直接受到风吹日晒,同时因砂田内的孔隙大,切断了毛细管水上升,大大减少了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保蓄水分。
据甘肃砂田试验组1964年测定,在雨季前砂田土壤水分比土田高1倍。
雨季后,差距缩小,砂田土壤水分只比土田高20%左右,但土田在冬、春季节水分大量损失,因此,到春播前土田土壤含水量只有砂田一半,遇到干早年份,土田往往不能播种出苗,而砂田却能正常适时播种,出苗成长。
由于砂田改善了农田水、热等条件,因而旱砂田比旱田一般产量高1-3倍。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途径在西部极端脆弱的生态系统条件下建立农业生态经济必须从流域规划治理人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九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有10000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建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平均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1×109t,增加保水能力1.8×1010m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年输人黄河的泥沙减少了3×108t以上。
目前,黄土高原形成了“源面条田封顶,源坡梯田缠腰,沟壑林草郁闭,底库坝穿靴”的治理模式。
这种集流式旱作农业立体布局,实现了土壤利用与土地适应性的统一、用地养地的统一、山地水分养分的良性循环,使年内及年际分布不均的降水得到拦蓄、调节和利用,做到了“秋雨春用,暴雨缓用”。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是在水力侵蚀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经验。
治理程度高的流域,效益十分显著。
蓄水保土效益一般随治理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如治理程度达70%,则蓄水保土效益也达70%左右,二者相关系数在0.7以上,从经济效益看,据全国几十条典型小流域分析,每亩土地产值由36元提高到75元,土地利用率提高20%左右,治理的流域一般粮食单产提高40%。
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坝系工程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变洪害为洪利、变荒沟为良田,减少入黄泥沙,形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各地坡地、洪漫地的调查表明,淤地面积只要能达到流域面积的1/10,洪水泥沙就可完全利用。
可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旱农业生产上具有显著效果和发展前景。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当前,在全国各类水土流失区,县域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水平远远低于非水土流失区,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贫穷的根源,水土流失区要从温饱型到小康型再到富裕型,并非易事,也不是搞几个二三产业就能解决得了的,因为这不同于沿海和东部地区,必须从治理水土流失这个基础设施抓起。
根据已有的经验,在水土流失区,必须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改造低效劣质侵蚀地为高效优质土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心来抓。
抓住了此环,土地才能由劣变优,产出由低变高,才能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小流域经济,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
在水土流失土地上发展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商品化经济,是水土流失区实现温饱—小康—富裕的有效途径和基础。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农村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位于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终于从兴修梯田、种树种草中寻求出了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出路,截至1999年底,全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10km2,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2.5%,全区梯田化程度达到72%,林草覆盖率提高到28.9%,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1188元,人均产粮草427kg,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
甘肃省泾川县张家沟小流域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后,开展林草、果菜间作,林、草、畜、沼、果五位一体开发,2004年底建成生态经济型文明小康示范村3个,带动了当地扶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