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旋光现象的实验报告

旋光现象的实验报告

旋光现象的实验报告
《旋光现象的实验报告》
在化学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旋光现象的实验。

旋光现象是一种光学
现象,当光线通过具有手性分子结构的物质时,会发生旋光现象,即光线的偏
振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旋光仪和一些手性分子溶液。

首先,我们将手性分子
溶液倒入旋光仪的样品室中,然后通过旋光仪测量光线通过样品后的偏振角度。

我们发现,不同手性分子溶液会导致光线的偏振角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
说明手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光线偏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旋光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我们也意识到了手性
分子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分子研究中。

这项实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光学现象和手性分子的新窗口,也为我们今后
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验操作的能力
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能够在未来的科学研
究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旋光现象的实验报告

旋光现象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旋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3. 测量旋光物质的旋光度,分析其旋光性质。

4. 了解旋光现象在化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旋光现象是指线偏振光通过某些物质(尤其是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物质,如蔗糖)的溶液或某些晶体(如石英)后,其振动面(偏振面)会旋转一定角度的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旋转的角度称为旋光度。

旋光度与旋光物质的浓度、溶液的厚度以及所用光的波长有关。

对于有机物质的溶液,旋光度Q与光线在溶液中通过的距离l(单位为分米)和浓度c(单位为g/100ml)成正比,即Q = αlc,其中α是该溶液在t时对某一波长单色光的旋光率。

三、实验器材1. 旋光仪2. 旋光样品(如蔗糖溶液、石英晶体等)3. 光源(如钠光灯)4. 移液管5. 量筒6. 烧杯7. 滤纸8. 胶头滴管四、实验步骤1. 旋光仪的调试:- 打开旋光仪电源开关,预热5~10分钟,待完全发出钠黄光后方可观察使用。

- 调节旋光仪的零点,使光路中无旋光物质时,指针指向零位。

2. 旋光样品的配制:-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旋光样品,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溶剂(如水、乙醇等),搅拌使其溶解。

- 将溶液转移至量筒中,定容至刻度线,摇匀。

3. 旋光度的测定:- 用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旋光样品,放入旋光仪的样品管中。

- 转动旋光仪的旋钮,使光路中通过旋光样品。

- 观察指针的偏转,记录下指针所指的角度,即为旋光度。

4. 重复实验:-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或不同样品的旋光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旋光度的测定结果:- 蔗糖溶液的旋光度为:+53.6°- 石英晶体的旋光度为:+34.2°2. 旋光现象分析:- 蔗糖溶液具有旋光性,其旋光度为正值,表明其为右旋物质。

- 石英晶体也具有旋光性,其旋光度为正值,表明其为右旋物质。

六、实验结论1. 旋光现象是由于线偏振光通过旋光物质时,其振动面发生旋转而产生的。

旋光反应实验报告

旋光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旋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3. 通过旋光法测定溶液的旋光度,了解旋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利用旋光法研究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二、实验原理旋光现象是指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具有旋光性的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旋转的现象。

具有旋光性的物质称为旋光性物质,如蔗糖、葡萄糖等。

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光程长度以及偏振光的波长有关。

旋光反应的速率常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k = (ln(t1/2) / t1/2) / (2πλl / [α])式中:k 为反应速率常数;t1/2 为反应的半衰期;λ 为偏振光的波长;l 为光程长度;[α] 为旋光性物质的比旋光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旋光仪2. 蔗糖溶液3. 葡萄糖溶液4. 果糖溶液5. 酸性介质6. 容量瓶7. 移液管8. 滤纸9. 温度计四、实验步骤1. 将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分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使用旋光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旋光度。

3. 在酸性介质中进行蔗糖转化反应,并定时取样测定溶液的旋光度。

4. 根据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绘制lnC-t曲线。

5. 利用公式计算反应速率常数k。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和果糖溶液的旋光度随浓度变化而变化,符合旋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在酸性介质中,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约为0.015 s^-1。

3. 根据lnC-t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的半衰期t1/2约为46 s。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利用旋光法测定了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为旋光法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2.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旋光现象和旋光仪使用方法的理解。

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验证了旋光法在测定反应速率常数方面的可靠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配制溶液时,注意准确计量,避免误差。

2. 使用旋光仪时,注意调节光程长度,确保测量精度。

3. 在进行蔗糖转化反应时,注意控制反应条件,避免反应速率过快或过慢。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原理;2.了解和掌握法拉第效应的实验装置结构及实验原理;3.测量法拉第效应偏振面旋转角与外加磁场电流I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仪器:LED 发光二极管(或白光光源和滤波片),偏振片,透镜,直流励磁电源,导轨,偏振片,集成霍尔元件,稳压电源等。

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天然旋光现象。

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如石英、糖溶液、酒石酸溶液等)后.其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

1811 年阿拉果首先发现石英有旋光现象,以后毕奥(J. B. Biot)和其他人又发现许多有机液体和有机物溶液也具有旋光现象。

凡能使线偏振光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物质称为旋光物质,或称该物质具有旋光性。

图 3.1 石英的旋光现象如图 3.1 所示,1P 和2P 分别为起偏器和检偏器(正交)。

显然,在没有旋光物质时,2P 后面的视场是暗的。

当在1P 和2P 之间加入旋光物质后2P 后的视场将变亮,将2P 旋转某一角度后,视场又将变暗。

这说明线偏振光透过旋光物质后仍然是线偏振光,只是其振动面旋转了一个角度。

振动面旋转的角度称为旋光度,用ϕ表示。

线偏振光通过旋光晶体时,旋光度ϕ和晶体厚度 d 成正比,即d α ϕ = ()式中,α是比例系数,与旋光晶体的性质、温度以及光的频率有关,称为该晶体的旋光率。

不同的旋光物质可以使线偏振光的振动面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人们对旋光方向作下述约定:迎着光传播方向观察,若出射光振动面相对于入射光扳动面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右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称为左旋.在图 3.1 中,若在1P 前加一个白色光源,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旋转角度不同,因此到达2P 时有一部分光能透过去,有些光透不过去,有些能部分透过去,所以2P 后的视场是彩色的,旋转2P 其法拉第旋光效应25色彩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旋光色散。

2. 旋光现象的菲涅耳解释。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旋光效应,了解旋光现象的产生原理和特性。

实验仪器和材料,旋光仪、石英片、线偏振片、浓度为1.0g/100mL的蔗糖水溶液、白色荧光灯。

实验原理,旋光效应是光学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偏振光通过某些物质时,会发生偏振方向的旋转,这种现象称为旋光效应。

旋光效应是由手性分子(具有手性的分子)所引起的,其本质是光的线偏振方向随着光在手性分子中传播而发生旋转。

实验步骤:1. 将旋光仪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好仪器位置和高度。

2. 将白色荧光灯放在旋光仪前方,使其光线直射旋光仪的入射口。

3. 在旋光仪的出射口处放置一个线偏振片,使其方向与旋光仪出射光线的偏振方向垂直。

4. 在线偏振片的另一侧放置一块石英片,然后将浓度为1.0g/100mL的蔗糖水溶液滴在石英片上。

5. 调节旋光仪的旋转角度,观察通过线偏振片和石英片后的光线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当蔗糖水溶液滴在石英片上后,通过旋光仪的光线会发生偏振方向的旋转。

随着旋光仪旋转角度的改变,观察到通过线偏振片后的光线强度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旋光效应的典型表现。

实验分析:旋光效应是由手性分子引起的,而蔗糖分子就是一种手性分子。

当线偏振光通过含有手性分子的物质时,由于手性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性,导致光线的线偏振方向发生旋转,从而产生旋光效应。

而旋光的角度大小与物质的性质、浓度、光的波长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旋光效应的产生原理和特性。

旋光效应是光学中的重要现象,对于研究手性分子和光学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对旋光效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仪器,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数据要认真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旋光效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旋光效应
实验目的:
通过旋光效应的实验,探索光的旋转现象,并了解旋光仪的使用方法和精度误差。

实验器材:
旋光仪、白炽灯泡、单色光源、玻璃试管等。

实验原理:
当一束光线通过具有旋光性的物质时,光线的偏振平面会发生旋转,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旋光效应。

旋光指数是刻度盘上旋转的角度对应的摆角,其值与物质的旋光性质有关。

实验操作:
1. 将旋光仪放置水平,开启白炽灯泡照明。

2. 将单色光源放置在仪器上的导光尺处,利用钠光谱线作为单色光源。

3. 用玻璃试管放置测量样品,在试管两端各加一滴柠檬酸钠溶液,分别加入不同的浓度。

4. 将玻璃试管放置在仪器的样品架上,调整样品架高度,使得光线经过样品管中心,并旋转筛片的角度,使得光强最小。

5. 记录刻度盘读数,得出该溶液的旋光指数。

实验结果:
测得柠檬酸钠溶液的旋光指数与浓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浓度(mol/L)旋光指数(°)
0.1 10.3
0.2 20.6
0.3 31.1
0.4 41.5
实验分析:
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旋光仪的使用和测量旋光现象的原理。

2.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浓度的增加,旋光指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柠檬酸钠溶液的旋光性质与其浓度相关。

3. 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到旋光仪读数存在一定误差,这说明我们在使用仪器时需要注意精度误差的控制。

实验结论:
本实验测得柠檬酸钠溶液的旋光指数与浓度呈线性关系,通过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到了旋光现象的表现以及旋光仪的使用方法和误差控制方法。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旋光效应”实验课教案一、背景知识1911年,阿喇果(D. F. JArago)发现,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时,它的振动面将会绕光的传播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

这种现象就叫旋光效应,光的振动面转过的角度称为旋光度,使光的振动面产生旋转的物质叫做旋光物质(进一步地,迎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使光的振动面顺时针转动的物质叫右旋物质,反之则为左旋物质)。

常见的旋光物质有:石英、朱砂、酒石酸、食糖溶液、松节油等。

利用旋光仪可以测定这些物质的比重、纯度或浓度。

二、实验目的1、了解旋光仪设计原理。

2、学会用旋光仪测糖溶液的旋光率及浓度。

三、教学方式教师讲解与教学互动相结合。

旋光效应和牛顿环实验的讲解各占15分钟左右,剩余的120分钟学生独立做这两个实验,详细记录实验数据;课后认真独立完成和提交实验报告。

四、实验器材旋光仪,已知浓度的糖溶液样品三管,未知浓度的糖溶液一管。

五、实验原理对于晶体一类的旋光物质,旋光度Q与光所透过的晶体厚度成正比;若为溶液,则正比于溶液在玻璃管中的长度L和溶液的浓度C:Q=αCL.(1)式中的比例系数α称为旋光率,其含义为当L=10cm, c=1g/cm3时光振动方向转过的角度(对糖溶液而言,α与入射光波长λ及温度T有关,对某些物质还与物质的浓度有关)。

实验采用钠灯作为光源,实验过程中通常温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玻璃管长度L已知,转角Q需要测量出来,这样,根据已知浓度C即可算出旋光率α,再根据已知的α即可测定未知糖溶液浓度C。

本实验采用的仪器为旋光仪,它的主要结构如图1 所示。

其中,起偏镜4和检偏镜7由透明的尼科耳棱镜制成;钠黄光经聚光镜3和起偏镜4后成为与尼科耳棱镜透振方向平行的线偏振光。

半影片5两侧是透明玻璃,中间为由石英制成的对钠黄光的λ/2波片,三者粘在一起形成平面圆片(如图2所示),以产生三分视场(石英片两侧配以一定厚度的玻璃片,目的之一是为补偿因石英片吸收引起的光强差别)。

于是,线偏振光分别经石英晶体和两侧玻璃后成为夹角为2θ(θ为λ/2波片的快轴与起偏镜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两束线偏振光,如图3中P石英和P玻璃所示。

大学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大学旋光效应实验报告

大学旋光效应实验报告大学旋光效应实验报告引言旋光效应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是指当光线通过具有旋光性质的物质时,光线的偏振方向会发生旋转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研究旋光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所需的装置主要包括:光源、偏振片、旋光仪和样品。

首先,我们将光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使用偏振片将光线偏振为特定方向。

然后,将样品放置在旋光仪中,并调整旋光仪的角度,使其与光线方向垂直。

记录旋光仪的读数,并根据旋光仪的刻度计算出旋光角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样品,包括蔗糖溶液、葡萄糖溶液和对映体化合物。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不同样品的旋光角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

首先,我们研究了蔗糖溶液的旋光效应。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蔗糖溶液的旋光角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这是因为蔗糖分子具有手性结构,其分子旋转能力与溶液中蔗糖的浓度成正比。

这一结果与旋光效应的基本原理相符。

其次,我们研究了葡萄糖溶液的旋光效应。

与蔗糖溶液不同,葡萄糖溶液的旋光角度与溶液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是因为葡萄糖分子的结构对旋光效应的影响较小,旋光角度主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溶液的温度和pH值等。

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的物质对旋光效应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最后,我们研究了对映体化合物的旋光效应。

对映体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空间构型不对称的化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对对映体化合物进行研究,并发现它们的旋光角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这是因为对映体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对旋光效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两个对映体化合物的旋光角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镜像对称。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旋光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我们发现不同物质对旋光效应的影响是多样而复杂的,旋光角度与溶液浓度、分子结构等因素相关。

这一实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旋光效应提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光效应
摘要:通过旋光仪利用光的偏振特性来测量旋光物质对振动转过角度来测量了溶液的溶度。

并分析各因素对此实验的影响。

关键词:三分视场;旋光角;溶度
中图分类号O4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11年,阿喇果(D. F. JArago)发现,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透明物质时,它的振动面将会绕光的传播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

这种现象就叫旋光效应,光的振动面转过的角度称为旋光度,使光的振动面产生旋转的物质叫做旋光物质(进一步地,迎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使光的振动面顺时针转动的物质叫右旋物质,反之则为左旋物质)。

常见的旋光物质有:石英、朱砂、酒石酸、食糖溶液、松节油等。

利用旋光仪可以测定这些物质的比重、纯度或浓度。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2.1 实验原理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液的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温度及光的波长等有关。

当其它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与溶液浓度C呈线性关系。

如果已知待测物质浓度C和液
柱长度,只要测出旋光度就可以计算出旋光率。

如果已知液柱长度为固定值,可依次改变溶液的浓度C,就可测得相应旋光度。

并作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直线,从直线斜率、长度及溶液浓度C,可计算出该物质的旋光率;同样,也可以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确定溶液的浓度C。

对于晶体一类的旋光物质,旋光度Q与光所透过的晶体厚度成正比;若为溶液,则正比于溶液在玻璃管中的长度L和溶液的浓度C:Q=αCL.
(1)
式中的比例系数α称为旋光率,其含义为当L=10cm, c=1g/cm3时光振动方向转过的角度(对糖溶液而言,α与入射光波长λ及温度T 有关,对某些物质还与物质的浓度有关)。

实验采用钠灯作为光源,实验过程中通常温度变化很小,可以忽略。

玻璃管长度L已知,转角Q需要测量出来,这样,根据已知浓度C即可算旋光率α,再根据已知的α即可测定未知糖溶液浓度C。

2.2 实验仪器
其中,起偏镜4和检偏镜7由透明的尼科耳棱镜制成;钠黄光经聚光镜3和起偏镜4后成为与尼科耳棱镜透振方向平行的线偏振光。

半影片5两侧是透明玻璃,中间为由石英制成的对钠黄光的λ/2波片,三者粘在一起形成平面圆片,以产生三分视场。

于是,线偏振光分别经石英晶体和两侧玻璃后成为夹角为2θ(θ为λ/2波片的快轴与起偏镜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两束线偏振光,如图3中P石英和P玻璃所示。

在未放入糖溶液试管情况下,随着检偏器的转动,目镜中将看到的三分视场的变化如图3所示,
(a):中部暗、两侧较亮,视场分界线清晰;(b):三分视场的界线消失,全视场为很暗的黄色;(c):中部较亮、两侧很暗,视场分界线清晰;(d):三分视场的界线消失,整个视场呈亮黄色。

2.3 实验步骤
1. 在未放入待测物质时,转动度盘手轮,应将检偏器透光方向转向图3(b)中“P检”所示位置,即三分视场刚消失且整个视场变为较暗的黄色时,看度盘和游标是否在零线上;若不一致,应分别记录两边的初始值,作为零位误差。

2. 将糖溶液试管放入试管筒。

此时,由半影片出射的两束线偏振光的夹角虽然仍为2θ,但通过糖溶液后它们的振动面都沿同一方向转过了相同的角度Q。

于是转动检偏镜使视场再次回到图3(b)所示的状况,则检偏镜所转过的角度Q即为被测糖溶液的旋光度。

每支试管各作三次测量(取平均),每次测量都须记录左右游标读数。

3. 利用测得的旋光率α测量未知糖溶液浓度。

将未知浓度的糖溶液试管放入旋光仪中,测旋光度三次取平均。

2.4 数据记录与处理
零位误差
Q:左 0 右 0
按公式计算旋光度[]==
Lc
Q t λα])[(1
13--⋅⋅⋅g dm cm 按公式计算未知糖溶液浓度[]=
=
L
Q
c t λα3
-⋅cm g
三. 讨论与思考
1. 本实验用的糖溶液是何种旋光物质?
右旋物质:迎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使光的振动面顺时针转动的
物质。

在调节转动手轮时,我们是顺时针转动的,由此可见光的振动面也是顺时针转动的。

2. 在旋光度的测量中为什么要对零点进行校正?可否用蒸馏水来进
行校正?
旋光仪的零点校正可以保证仪器的精准性,可以让我们清晰地
了解糖溶液在何时旋光性降为0,在实验中我们用蒸馏水来测定旋光仪的零点校正,这是因为蒸馏水是没有旋光性的,以蒸馏水的旋光度作为0点就能够知道蔗糖在何时旋光度降至零。

3. 为什么要选择亮度相等的暗视场进行读数?
由于人眼判断两个区域的暗度是否相同比判断亮度是否相同要灵敏得多。

4. 为什么用三分视场的方法?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做试验?
三部分亮度一致当放进存有被测溶液的试管后,由于溶液具有旋光性,使平面偏振光旋转了一个角度,零度视场便发生了变化。

转动检偏镜一定角度,能再次出现亮度一致的视场。

三分视场是光与暗的交界,人眼能够清晰的观测其变化。

可以不用三分视场来测量,但是由于人眼对光的灵敏度比较差,很难识别光的微弱变化,实验测量就会变得很困难,且结果不会很准确。

5. 半影片中石英两侧的玻璃的厚度有无要求?为什么?
石英片两侧配以一定厚度的玻璃片(尽量厚),目的之一是为补偿因石英片吸收引起的光强差别。

6. 置糖溶液试管前后,通过旋光仪目镜所观察到的视场为什么在清晰程度上有差别?能否调清晰?
第一,也是最大的可能,焦距没有调好,调节旋光仪的焦距即可。

第二,光路上的几个玻璃片所在的位置上沾有污物,擦干净即可。

第三,光路上有气泡,将气泡赶到样品管的凸起部位
7.仪器对试验测量是否有影响?
换用一台试验仪器后试验的数据变化
零位误差
Q:左—0、05 右 0
比较两台仪器测出的不同值,发现有偏差,两次浓度值的误差是
=⨯-=
%100042
.0042
.0043.0E 2.4%,属于微小误差范围内。

而且就旋光角的
测量来说,比较不同长度的实验结果发现:长度越长,偏差越小。

这是系统误差,不可避免的。

8. 温度对试验的影响
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加热后试验数据的测量是偏大的,而且比较100ml的和200ml的,我们认为长度越长的试验效果越明显,总而言之温度对旋光角是有影响的:T越高,Q越大。

9. 试管中有气泡对试验的影响
由表格中的试验数据来看,气泡会影响数据,使其测量结果偏小。

我们推测这是由于气泡的存在影响了长度L,缩短了长度,由于Q正比于L,所以Q值测量偏小。

四.结语
试验后,我们对于旋光效应的理解更深透了(旋光效应的简单解释:旋转透明介质具有角动量,光也具有角动量。

当光通过旋转透明
介质时,可以得到部分旋转透明介质的角动量而使光的转动动能增加),了解了旋光物质,旋光度[]Lc
Q
t =
λα等。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们了解了旋光仪工作原理并且熟悉掌握了其使用方法。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用旋光仪测量溶液的浓度的实验有较多的影响因素:系统误差,温度,样品是否有气泡等。

在保证实验精准度的前提下,要求我们选取常温下无气泡的样品多次测量取平均。

参考文献
1.李相银等. 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赵凯华. 光学 (第一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Optically Active
Abstract:The polar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arimeter using light to measure the rotation of material on vibration turning angle measurement solution solubility.Analy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is experiment.
Key words :Three point field ;angle of rotation;concent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