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白细胞计数意义和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白细胞计数意义和应用白细胞计数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炎症反应及某些病理状态。
通过对白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可以对患者的一些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监控。
本文将分析白细胞计数的意义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白细胞计数的意义白细胞是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白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及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
以下是白细胞计数的几个重要意义:1. 评估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进行评估。
一般情况下,炎症反应时白细胞总数会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2. 检测感染状态:白细胞计数在感染的诊断和监控中起到关键作用。
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尤其是细菌感染时更为明显。
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会增加。
3. 评估免疫功能:白细胞计数可以间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例如,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往往白细胞数量偏低。
4. 判断血液病变:某些血液病变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来评估。
二、白细胞计数的应用1. 临床诊断:白细胞计数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白细胞计数的观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等情况,并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病情监控。
2. 炎症监控:对于炎症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通过定期监测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若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则表明炎症病情可能加重;若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则可能表示炎症在好转。
3. 药物治疗监控:某些药物治疗如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会对白细胞产生影响。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4. 预测预后:白细胞计数在某些疾病的预后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白血病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恢复快慢与预后密切相关,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白细胞的计数在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广泛应用于炎症评估、感染监测、免疫功能评估等方面。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起着重要的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以及维持机体内稳定的功能。
白细胞的计数与分类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本文将对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进行深入介绍。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的体积内,计算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计数法。
手工计数法是通过显微镜下人工统计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数量,相对较为繁琐,但结果准确可靠;而自动计数法则是利用血细胞计数仪来测量血液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速度快,并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按照形态特点和功能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也称为多形核白细胞,其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珠链状排列。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中的比例最高,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淡紫色的细胞,其细胞核很大,占细胞的大部分空间。
淋巴细胞的比例一般占总白细胞的20-40%。
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产生抗体来识别和抵御外来抗原,发挥着重要的抗体免疫功能。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细胞核形状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约为3-8%。
单核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能够吞噬和清除老化的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细菌等,发挥着重要的清除作用。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分叶状结构,呈弯曲形状。
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一般为1-5%。
嗜酸性粒细胞含有大量的粒状颗粒,这些颗粒可吸收和降解组织中的异物和寄生虫,对于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常分叶状,呈杆状或弯曲形态。
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一般占总白细胞的0.5-1%。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情况。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理、检验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基本原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以10的乘方形式表示。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计数法或自动计数法来进行。
显微镜计数法是指将血液样本制成薄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工计数。
自动计数法则是通过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自动计数和分析。
二、检验方法1. 显微镜计数法首先,取适量的患者血液样本,以乙醇溶液进行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接着,将玻片放入染色剂溶液中染色,待染色完成后,利用显微镜逐个计数每个方格中的白细胞数量,最后乘以一个修正因子得出最终结果。
2. 自动计数法自动计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白细胞计数方法。
操作者将血液样本注入计数仪中,计数仪会自动对样本进行稀释、混匀、计数和分析。
最终,计数仪会给出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
三、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在炎症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的增加,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及早发现炎症反应,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判断感染程度:感染是引起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来评估感染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3. 监测免疫功能:白细胞计数也可以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白细胞计数会偏低,如艾滋病、免疫缺陷病等。
4. 辅助诊断疾病: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异常的变化,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方法
血常规化验单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这三大系统。
1. 白细胞计数:正常人在4000-10000/UL,低于4000/UL常见于病毒感染,高于10000/UL通常考虑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50000/UL时,通常考虑有血液系统疾病。
2.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通常联合起来,主要看患者是否有贫血,当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时,通常考虑有贫血,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一般需要输血治疗。
3. 血小板计数正常人在100000-300000/UL,低100000/UL被认为血小板减少,低于20000/UL时,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以及多器官的出血,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治疗,临床上超过450000/UL时,通常认为血小板增多,需要进一步明确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以及骨髓穿刺等检查。
血液分析报告单25项解读

血液分析报告单25项解读血液分析报告单是医生诊断疾病和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自己的血液分析报告单,但是对于报告单上的各项指标可能并不十分了解。
因此,本文将对血液分析报告单上的25项指标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1.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
正常范围为4-10×10^9/L,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都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疾病或感染。
2.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3-5.8×10^12/L。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与贫血、失血或其他疾病有关。
3.血红蛋白(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
正常范围为130-175g/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4.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范围为40-50%。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失水,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正常范围为80-100fL。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营养不良等有关。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正常范围为27-31pg。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范围为320-360g/L。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程度,正常范围为11.5-14.5%。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有关。
9.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也被称为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们是我们身体抵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概念、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它通常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检测某些疾病。
白细胞计数的常用单位是每升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计数每升)。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00-11,000每升之间。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手工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
手工计数是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白细胞。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自动进行计数和分类。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可以对某些特定的白细胞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类。
2. 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很重要。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血液样本来进行。
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血液样本涂片染色,并使用显微镜分析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一些先进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也可以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3.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反应的存在。
相反,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系统缺陷或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更细致地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疾病和炎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类型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名词解释

白细胞计数名词解释白细胞计数,又称总白细胞计数,是医学上一项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白细胞是人体周围的“守卫”,它们在周围分布着,可以发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存在,及时采取确切的抗感染疗法,保护人体的健康。
白细胞计数包括以下四种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它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白细胞,也称为B细胞,为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来抵抗体外微生物的入侵。
单核细胞,它是血液中份额较少的白细胞,也称为T细胞或细胞,可以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抗体,以破坏病毒和寄生虫。
嗜中性粒细胞,它是血液中含量中等的白细胞,也称为NK细胞,它可以有效抵抗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攻击。
巨噬细胞,它是血液中含量最少的白细胞,也称为粘细胞或macrophage,它可以破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保护人体的健康。
白细胞计数是一项有效的检查,常用于血液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的健康情况,指导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它还可以侦测出血液中的微生物,当检测到白细胞计数低时,就可以认定存在感染,帮助及早采取抗感染疗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的恶化。
白细胞计数测量的结果反映了人体健康状况,即使症状不明显,出现以上象征性表现时,也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以确保个人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查时,除了血液检查,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尿液检查,细菌培养,肿瘤标志物检查,生物学参数和细菌培养等,以确定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在人体内部的存在。
白细胞计数检查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人体内微生物的存在,为医生确定抗感染疗法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对于百慕大病毒、嗜血杆菌等重症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检查则尤其重要。
总白细胞计数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通过检查可以初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疾病,并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是血液检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然而,针对检查结果的正确解读及正确理解是重中之重,应多考虑其他的检查结果,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妥善处理和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白细胞计数分析报告

白细胞计数分析报告白细胞计数是一项用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判断炎症程度的重要检测指标。
通过分析白细胞的计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类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份关于白细胞计数的分析报告,供参考。
1. 检测对象该报告旨在分析经过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的患者样本。
通过对该样本的白细胞计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和体内炎症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检测方法白细胞计数是通过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的。
该仪器利用流式细胞术原理,将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与染料进行标记,然后通过激光散射和光学检测系统来计数。
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3. 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xxxxx个/立方毫米(mm³)。
白细胞计数是衡量患者体内白细胞总数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免疫系统状况和炎症程度。
4. 参考范围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在xxxxx个/立方毫米(mm³)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室可能会有略微的差异,请结合临床表现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判断。
5. 结论与建议根据检测结果,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之内,暂未发现明显异常。
然而,白细胞计数仅是初步筛查结果,仍需结合其他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症状或体征,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同时,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感染的风险。
更多详细的检测指标和结果解读,建议患者咨询医生或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结语白细胞计数分析报告提供了对患者免疫系统和炎症情况进行评估的信息。
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患者的健康。
注意:此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应以医生的意见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计数解读
作为血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防卫作用,也就是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拿一句比喻来说,白细胞是抵御一切外来「敌人」的中坚力量,长期与一切的「非己分子」进行着殊死搏斗。
马克思的观点在医学领域同样适用,一切事物都要辩证看待,当机体炎症反应过重或者发生超敏反应时,白细胞就会造成自身组织损伤了。
还有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久治不愈,都是因为我们的白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非己成分」,错把自身组织当成了攻击的对象,产生了针对自身的抗体。
白细胞升高还是降低这些因素说了算
在病理学上面,白细胞被称为「炎症细胞」,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炎症细胞不完全是白细胞,还包括参加炎症反应的组织固有细胞比如「内皮细胞」)。
白细胞计数可随着每天的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当然,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参考范围内进行的。
白细胞作为与「非己分子」势不两立的中坚力量,当机体发生感染性病变的时候,其必然要站出来迎阵杀敌,在这个过程中,白细胞的计数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改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直接得出机体是存在感染或者不存在感染的结论呢?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之间又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大类。
1. 生理性因素:
(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 3~4d 降至10×10^9/L。
(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 1 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 1 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 2~5d 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 50%。
(6)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也会见到白细胞计数升高,在分类计数里面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 病理性因素可以再细分为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因素和引起白细胞降低的因素
A:引起白细胞升高的因素:①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②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③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
毒、铅中毒;④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⑤恶性肿瘤、粒细胞血液病等;⑥类白血病反应。
B:引起白细胞降低的因素:①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感冒、麻疹等;②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等;③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④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 X 线照射、镭照射、晚期砷中毒等;⑤自身免役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等。
关于白细胞计数,需要强调的两点
通过对上面引起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生理性因素和病理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者降低,两者都不是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的金标准。
此外,还有两个关键点,我要强调一下。
关键点一:如果白细胞计数在20×10^9/L 以上,则很可能机体存在严重感染,但是这也并不绝对,临床上有些重症感染患者,因为感染较重,白细胞可能发生附壁,也就是贴附在血管壁上,这时血常规检测中的白细胞计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外周循环的白细胞总数。
这一类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可以出现回升,即贴壁的白细胞又重新以游离形式出现在外周血中。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医生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关键点二:如果白细胞计数在2.5×10^9/L 以下,这很可能是传染病、中毒和骨髓再生障碍的重要危险值,我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
白细胞计数正常是不是一定不存在感染呢?错!
上面我用了很大篇幅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并不能够根据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者降低而作出存在感染或者不存在感染的判断,现在我要引出另外一个问题 -- 白细胞计数正常是不是意味着机体一定不存在感染呢?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临床上有一些患者,他们的白细胞基数本身较低,这样在他们发生感染之后,白细胞即使升高了,也可以在正常范围内。
(2)有一些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反应能力下降,发生感染时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升高。
(3)一些患者近期如果正在服用一些可以导致白细胞降低的药物,比如某些降血压药、抗甲状腺素药,他们即使发生感染,白细胞升高,也可以在正常范围内。
(4)部分艾兹病患者在发生感染之后,即使白细胞升高,其计数也可以在正常范围内。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个。
我无非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白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印象: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者降低,不能够肯定就是发生了感染。
白细胞计数正常不能够完全排除发生了感染。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 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说,白细胞计数与感染之间没有关系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系,而且无数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也证实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很多细菌性感染来说,白细胞升高数与感染的严重程度之间还呈现正比例关系。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白细胞计数变化与感染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不过,我们需要排除那些干扰因素,减少我们误判的风险。
诊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还可以通过这些指标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并不简单地依据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就给出诊断。
还会结合其他一些方面。
传统上,我们是有一些经验的。
比如说,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卡他症状为主的可能是病毒感染。
以咳嗽、咳痰伴有吞咽时咽痛明显的可能为细菌感染。
但是,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常常因为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或者症状发生叠加而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经验判断遇到了麻烦。
我们还可以进行分泌物或痰涂片检菌或者病原菌培养,但是因为受多种因素制约,检出率不高,而且标本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这会影响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查阅近三年最新发表的一些文献的基础上,我想给出如下几个方法,这些方法(与单纯地依据白细胞计数相比)可以极大地提高诊断感染的准确率,其中有一些方法对于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对这些方法阐述如下:
1. 降钙素原(PCT)的和 C 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法
2. 中性粒 - 淋巴细胞比值法
3. 血常规联合 C 反应蛋白
4 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