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共22页文档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对比

中俄贸易对比
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俄双边贸易现状
中国就业情况
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就业结构: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提高到29.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 ; 由18.5%提高到 .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 .6%;第 . 提高到 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下降到49. 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 .1% . 下降到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 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 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中俄双边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中俄贸易商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 一是中国较俄罗斯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
• 二是俄罗斯较中国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
• 三是中俄比较优势不明显的产品
三、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般说来, 如果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小,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 将受到制约; 反之, 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 则有利于推动两国 贸易的增长,促进两国依据比较优势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精细化,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产品的同质竞争而导致的贸易 摩擦问题。
中国
不断地加大教育力度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 性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 提高。 提高。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摘要:中俄两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分别成为“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方式的代表,同时也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两国选择不同转型模式的原因,对比分析两国改革对政治和经济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得出中国在今后改革中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转型模式原因效果正文: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的国家,在相同的国际环境、相似的制度背景下两国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改革道路,分别成为“渐进式”与“激进式”改革方式的代表。
俄罗斯以叶利钦总统为代表的自由派掌权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推翻了苏维埃政体,建立了议会民主、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在政治民主框架确立后,立即推行了以“休克疗法”和大规模私有化运动为标志的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短短的时间内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转换、价格、工资和汇率机制的自由形成、卢布的内部可兑换等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初步形成。
而中国则是在坚持了共产党领导和既有的政治格局的情况下,保持强有力的宏观控制体制,逐渐地进行经济改革的各项试点和推广工作,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步建立起来。
两国不同的改革道路和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也因而引发了国际国内政界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一、中俄两国不同转轨方式选择的原因转轨以前中俄两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两国的转轨有着极为相似的制度背景。
但事实上,两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如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结构等多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而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两国改革道路选择的不同。
俄罗斯在进行经济转轨以前的苏联时期,已经经历了50-6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80年代后半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彻底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几十年的改革探索没有触动旧有管理体制的根本,没有解决苏联经济的滞胀问题,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不只是经济陷入负增长,苏联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也呈下降态势。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李曙光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转轨国家,其经济发展情况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GD。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至2012年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而俄罗斯在经历了经济转轨后持续的经济衰退后,自1999年起进入恢复增长阶段,至2007年保持了年均7%的快速经济增长。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GD。
增幅降至5.6%,而2009年,则是出现7.9%的负增长。
但2010年俄罗斯重新以5.4%的增幅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那么,服务业发展在两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呢?一、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分析1.产值占比。
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呈阶段性上升状态,自1978年的23.9%,到2009年达最高点43.4%。
其中1978-1983年、1992-1996年、2002-2008年为平缓期,甚至出现下降年份,其余年份内则持续上升。
转轨初期,俄罗斯服务业产值占比大幅度上升,由1991年的28%到1998年已达47.9%,上升将近二十个百分点。
此后除1999-2001年期间出现短暂降低,基本保持接近50%的比例并保持稳定,至2009年已达51.8%。
2.就业占比。
由表1可见,中国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3.1%,到2009年达34.1%;俄罗斯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在转轨初期上升迅速,1992至1998年即从45.1%上升至55.7%,6年时间上升了10个多百分点,年均增长1.77个百分点。
1999年后仍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大大减缓,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仅为转轨初期的1/3。
二、中国和俄罗斯服务业的内部构成1.中国服务业的内部构成。
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
批发零售业占据了最大比重。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
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
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
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
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
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
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
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
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
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
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
中俄产业结构与经济政策比较

在带来 巨大成功的同时 , 也带来 了严重的问题。 而在 新的历史阶段 ,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抛弃增 长中心主义的思路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和实施新 的 政绩考核体系, 从而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固 体围绕中俄两 国的经济结构及其政策展开 。
譬 1 中俄 两 国 的 发展 道 路
作者进一步认为 中国的发展是因为它保证了制
度的连续性 , 原有 的制度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 由于试 图西化的改革失败 , 中国在 14 年重新建立了集中 99
制的制度 , 并在 17 年之后 , 99 成功保存和发挥了“ 中 华文明” 亚洲价值” 和“ 的制度 , 注重集体利益超过个
人利益 , 而保证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中方作主 旨演讲的是武汉大学的郭熙保教 授,他将中国发展的模式概括为四个方面:增长优
是继 2 0 年以来经济发展研究 中心和经济 与管理 08 学院与俄罗斯 国立高等经济学院连手召开的第 4次 研讨会 , 前三次分别在莫斯科与武汉两地举办 。 此次
会议共收到中俄双方 2 篇论文。 2 参加学术研讨会的 有来 自国立高等经济学院、 莫斯科新经济学院( e Nw E oo i ShoaM s w 、 cnm c colt o o )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管理 c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rd a colo ngmet Gaut Sho fMaae n, e
Si — e r ug te n e i ) a t t s r S t U i rt 等俄罗斯高校以及 n P e b a vs y
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 以及来 自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制度来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使得这些国家在重新进 行收入分配的时候更加注重投资和储蓄 ,但这也使 得消费萎缩 ,同时也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 人们预期寿命的下降。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用同样的发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简单比较

12《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中国和俄罗斯原来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国家,都经历了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制度变迁,然而,在经济变革过程中,两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两国所追求的目标、所采取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绩效都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形态多元化出于我国生产力的低素质和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改革要从过去完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形态转变。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多元化为优化劳动力的配置,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就业竞争机制。
摈弃原有的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计划型按劳分配模式。
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形态向以市场型按劳分配形态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共同参与分配的经济形态转变。
二、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1.经济制度变迁的方式不同(1)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基本上时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
力求改革的阻力最小,改革的效果最大。
从突破口来看,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是将最容易改的放在前面,从旧体制的边缘开始,即在旧体制之外形成增量,先发展个体育私营经济等。
我国采用这种渐进式制度变迁其益处在于:通过逐渐推进,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大失误,降低改革的成本与代价;各种利益主体由实践来适应新形势与新政策,降低了各自的机会成本,减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摩擦,是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在建立;广大人民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改革的信任度和支持率,是改革始终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在制度变迁的推进方式上,俄罗斯采用了激进的方式,将改革的过程理想化。
俄罗斯两道者认为斯大林去世后的俄罗斯改革都不成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丧失了许多机会和时间。
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现有模式进行改革将会事半功倍,实行激进改革的方针,先破再立。
俄罗斯采用了货币主义的改革模式,国家一下子放开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使俄罗斯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生产力急剧下降,同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降低。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若干比较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作用。
上个世纪末两国经济制度改革,引发了全世界关注。
两国改革模式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所采取模式当中最具经典特征两种。
中国采取是渐进式经济改革,俄罗斯采取是激进式经济改革,取得了不一样成效。
一、中俄经济制度改革比较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
两国在相同制度背景和国际环境下,选择了不一样方法进行经济制度改革,中国采取稳健、逐步、分阶段渐进式改革方法,而俄罗斯采取是激进“休克疗法”。
下文将具体分析两国改革方法不一样。
(一)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制度改革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 年~1984 年):农村经济制度改革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改革历史任务,要求农村经济改革是这一阶段经济改革关键。
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过去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将集体土地承包给每个农户分散经营,土地全部权仍归集体,但使用权归自己。
改革使农民劳动主动性提升了,产量增加了。
和此同时,国家提升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协议定购制度,农副产品流通大大加紧,农村经济生机勃勃,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为整个农村经济增加关键力量。
2、第二阶段(1984 年~1992 年):城市经济制度改革1984 年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这一阶段改革关键转向了城市。
目标是调整城市经济政策,发展城市经济。
这一时期,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范围改革,改变原有国家计划经济,将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国家经过宏观调控来调控市场。
市场发挥了调解经济作用,政府用看不见手来影响市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使中国经济向着良性发展。
3、第三阶段(1992 年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 1 月,邓小平发表了关键谈话,明确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

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给予了重视,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完善 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
混合所有制
俄罗斯在私有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放开了 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
财税制度改革比较
01 02
财政支出结构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 而中国则更加注重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对企业的扶持和投 资。
1997年,俄罗斯开始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 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并逐步推进私有化进程。
1992年,俄罗斯实施了“休克疗法”,试图快速实现 经济转型,但并未取得成功。
2000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继续推进经济改革,重 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监管。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历程
197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经 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重视对外开放
两国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与国际 市场的联系,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法律制度建设
两国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 序,促进公平竞争。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个性经验
坚持稳中求进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策略,注重稳定 和协调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资本市场改革
俄罗斯在资本市场改革中,逐步实现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和规范化,而中国则在 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了资本市场制度,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俄罗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完善 了利率市场化制度,加强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