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二、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包括实像和虚像的形成条件。

2. 探究物距、像距与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3.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并验证相关物理定律。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基于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由于透镜的折射作用,光线会发生弯曲,最终在透镜的另一侧形成实像或虚像。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汇聚形成的,可以投影在屏幕上;虚像则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的,不能投影在屏幕上。

四、实验器材1. 光具座2. 凸透镜(焦距f=10cm)3. 蜡烛4. 光屏5. 刻度尺6. 火柴五、实验步骤1. 将光具座水平放置,固定好凸透镜、蜡烛和光屏。

2.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3.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左侧,调整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

4. 记录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光屏上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5. 改变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重复步骤3和4,观察并记录成像情况。

6.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附近,观察成像情况。

7.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左侧,观察成像情况。

8.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右侧,观察成像情况。

六、实验现象1. 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

3. 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4. 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光屏上出现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当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时,光屏上出现实像,但成像大小与蜡烛大小相近。

6. 当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左侧时,光屏上出现实像,成像大小随着蜡烛向焦点靠近而逐渐增大。

7. 当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右侧时,光屏上出现实像,成像大小随着蜡烛向焦点靠近而逐渐减小。

七、实验结论1.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1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观察凸透镜成像物理实验报告2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凸透镜成像规律
姓名: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
同组人姓名
实验目的:
1.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虚像的条件;
2.距的变化引起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凸透镜焦距 f =10cm)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点燃蜡烛,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3.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
延伸探究:
1、像的上下左右有何变化
2、物距越远,像距怎样变,像怎样变
2、用一张不透明的纸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观察像有何变化。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原理
由凸透镜形成的映像,其离现实物的距离和倒立物的离现实物的距离
在光学上是等价的,且倒立物又在凸透镜的凸透面的外侧。

凸透镜是一种
定焦透镜,它能够使光线汇聚于其焦点,从而形成明确的映像。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使用了一个两支架装载着两块凸透镜的实验装置,由凸透镜的
凸透面构成凸透镜系统。

此外,另外准备的材料还有一个发光灯、一个白
色屏幕、几块黑纸以及几块纸片。

四、实验过程
1.首先,将实验装置的两支架上的两块凸透镜由大号从小号依次排列,其中凸透镜和凸透面朝向屏幕。

2.然后,用黑纸把灯光从发光灯上补出来的图案遮挡起来,将剩下的
图案投射到屏幕上。

3.最后,用纸片观察灯光经过凸透镜系统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

五、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灯光经过凸透镜系统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是
倒立的,且离屏幕距离和灯光离凸透镜的距离相等。

六、结论
我们通过实验,确定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灯光经过凸透镜系统后在屏幕上形成的图像是倒立的,且离屏幕距离和灯光离凸透镜的距离相等。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仪器:凸透镜、屏幕、物体、光源等。

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中间较为厚实的透镜,是指其中心较厚的一侧是凸起的透镜。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像位置在透镜的后方,成像是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像位置在透镜的前方,成像是虚像。

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固定在架子上,并保证透镜的凸面朝向物体和屏幕的方向。

2.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侧,调整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使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3.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屏幕,并调整屏幕的位置,使得屏幕与凸透镜的距离与焦距相等。

4.打开光源,调整光源的位置和亮度,使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能够形成清晰的成像。

5.观察和记录屏幕上的成像情况。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条件下的凸透镜成像情况。

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我们发现透镜的后方形成了清晰的实像;而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我们观察到透镜的前方形成了清晰的虚像。

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的变化,成像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1.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像位置在透镜的后方,成像是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像位置在透镜的前方,成像是虚像。

2.此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焦距的大小决定了成像的位置和形式。

3.光源的位置和亮度也对成像的质量有一定影响,适当的光源位置和亮度能够使成像更加清晰。

实验总结: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验证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保持准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凸透镜、小物体、屏幕、白纸、游标卡尺、直尺、光源等。

实验原理: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产生实际物体的成像。

在光线通过凸透镜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关键点:1.凸透镜的主光轴:凸透镜中央的光轴线称为主光轴,为凸透镜的主要基准线。

2.光线的折射:光线从空气射入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使光线改变方向。

3.物距和像距:在凸透镜成像过程中,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在凸透镜后方的屏幕上出现的物体称为像,从凸透镜到像的距离称为像距。

4.焦距:凸透镜的焦距是指将平行光线聚焦到焦点的距离,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分别是凸透镜两侧的焦点。

5.物像关系: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放在实验台上,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其与光源垂直摆放,并保证光线能够通过透镜的中央。

2.将光源光线透过凸透镜射到屏幕上,观察得到的成像效果。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调整光源的位置、移动物体和屏幕的距离等因素来观察成像效果的变化。

4.记录下实验数据,并将实验结果整理归纳。

实验数据记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下以下数据:1.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效果:记录不同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以及出现的成像效果,包括物体的大小、清晰度等。

2.不同凸透镜的焦距下的成像效果:记录使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时的成像结果,观察成像点的位置和清晰度。

实验结果归纳:根据实验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增大时,成像点的位置将向凸透镜移动,并逐渐变小。

2.当物体位于焦点附近时,成像点将出现在无穷远处,并且成像会逐渐模糊。

3.当物体位于焦点和凸透镜之间时,成像点将位于凸透镜的同侧,成像大小将大于物体。

4.当物体位于焦点和凸透镜之间时,成像点将位于凸透镜的反侧,成像大小将小于物体。

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凸透镜的焦点是将平行光线聚焦到的位置,焦距越大,成像大小和清晰度也会相应增加。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遵循光的折射原理。

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从而形成不同性质的像。

三、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四、实验步骤1、安装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以保证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测量物距记录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

3、点燃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4、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观察光屏上的像,记录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v),并描述像的性质,包括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5、改变物距分别将蜡烛移到不同的位置,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 u > 2f |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 u = 2f |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 f < u < 2f |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u = f |不成像||| u < f ||正立、放大、虚像|六、实验分析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 > 2f)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照相机,通过调整物距和像距来拍摄远处的景物,使其在底片上成缩小的实像。

2、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u = 2f)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v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 u < 2f)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v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这就像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将幻灯片上的图像通过凸透镜放大并投射在屏幕上。

4、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u = f)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u <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看到放大的虚像。

透镜成像实验报告总结(3篇)

透镜成像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分析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器材1. 凸透镜(焦距f为10cm)2. 光具座3. 蜡烛4. 光屏5. 火柴三、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2.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 将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清晰像,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和像的大小、倒正。

4. 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 继续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位置和特点。

四、实验数据1. 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v位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

2. 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等于2倍焦距(2f)。

3. 当物距u介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时,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大于2倍焦距(2f)。

4. 当物距u小于1倍焦距(f)时,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为负值,物像同侧。

五、实验结果分析1. 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距逐渐减小,像的大小也逐渐减小。

2. 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等于2倍焦距(2f)。

3. 当物距u介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增大。

4. 当物距u小于1倍焦距(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为负值,物像同侧。

六、实验结论1.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大于2倍焦距(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u等于2倍焦距(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u介于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u小于1倍焦距(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989
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Experimental report of convex lens imaging in physics observation
初中物理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报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