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

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荀子《劝学》读后感(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荀子《劝学》读后感1《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
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心躁。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荀子》读后感(一)《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三篇500字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三篇 500 字 《荀子劝学 篇》读后感 500 字 1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 绪万千,《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500 字。
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 自己技不如人, 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 不能妥善处理。
当学完 《荀子劝学篇》 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我就是典型的, 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 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处 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 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 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
“人无完 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500 字 2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
是 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 灯 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 样去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 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后感《《荀 子劝学篇》读后感 500 字》。
荀子劝学读后感

荀子劝学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荀子劝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荀子劝学读后感1《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2024年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本(3篇)

2024年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本2024年,我有幸读到了荀子的名著《劝学》。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如何学习,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开阔了眼界,收获颇丰。
下面就是我对《劝学》的读后感。
《劝学》是一本极富智慧和启示性的作品。
荀子在书中以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他认为,学习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达到德行完美的途径。
荀子指出,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德行。
这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中,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正确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自觉的,充满热情的。
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应该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进步的责任感。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乐趣。
这种态度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此外,《劝学》还给了我很多思考,特别是对于待人处事的思考。
荀子提倡“兼爱”,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都应受到关爱和尊重。
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差异是有道理的,这种差异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也很现实,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荀子还告诉了我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遵循天道,坚持正义和道德。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辨别是非,始终保持正直的品行。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人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还要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些真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言行,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通过阅读《劝学》,我还了解到了古代的教育制度。
荀子提出了“六艺”的教育理念,即礼、乐、射、御、书、数。
他认为通过这些科目的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这让我反思了现代教育,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读完《劝学》后,我对学习、做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

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荀子儒效篇读后感(优质5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一在今天,我在古诗积累本上学了一首文言文《劝学》,在这首诗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真谛,体会到了从前没有过的学习乐趣和收获。
在《劝学》中我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人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整日思索,不如学习片刻收获更大。
一些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积细流,就不可能形成江海。
人的成功在于永不停止,永不放弃。
有些人很专一,看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完成。
有些人总是不务正业,没有任何东西,这就是因为他(她)浮躁的缘故。
《劝学》让我体会到要不断的学习,一个题不会,要永不放弃,直到把这个题弄会为止。
有很多同学读完《劝学》后都不断感叹这首文言文。
我觉得同学们在学完这首文言文之后那种“大懒虫”要抓紧赶上那些好同学去,而好同学呢,则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俗话说“学无止境”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荀子《劝学》的读后感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你知道这些名言出自哪里吗?这就是荀子的《劝学篇》。
它讲述了关于持之以恒就能成功的道理。
土堆积累多了,就能变成高山,那里就会风调雨顺。
水积累多了,就能变成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出生。
善良积累多了,就会变成美德,那么智慧自然就来了,你就会有圣人的思想。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
不积累小水流,就不能够成为江海。
好的马一跳,也不能跳十步的距离。
劣等马走十天,其功劳在于坚持。
雕刻一半就放弃了的话,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
雕刻时不放弃的话,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
《荀子》的读后感6篇

《荀子》的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荀子》的读后感6篇在写读后感中,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世界,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思考和感悟,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荀子》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读后感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九象网13http://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
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
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
《荀子》。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
“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
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
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
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
《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
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劝学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
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
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
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
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
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
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
《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