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的中国过半省份难以自给东北驰援东南
2022-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2022-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一、选择题组(2023秋·北京丰台·高三统考期末)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压舱石”。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作种植结构的“非粮化”。
下图为河南省2020年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门峡市非粮化率高的原因主要有()①地势起伏大①水热条件差①机械化程度低①政策支持①种粮比较收益低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为保障粮食安全,开封市降低非粮化率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粮食收购价格①提倡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化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①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耕地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022秋·北京西城·高三统考期末)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全世界1/4人口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非洲情况最为严重。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以“强化供应链韧性,共筑全球粮食安全”为主题,聚焦全球粮食安全现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非洲()A.以平原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大B.水热条件好,粮食单产高C.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D.海运发达,粮食依赖进口4.为“强化供应链韧性,共筑全球粮食安全”,我国可以()A.守住耕地红线,扩大耕地面积B.开发海外基地,确保进口为主C.加强安全意识,发展经济作物D.开展国际合作,推广农业技术(2022秋·北京东城·高三统考期末)大豆具有粮食和油料双重属性,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下图为我国2008-2017年大豆产量、进口量与消费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A.大豆生产集中在华北平原B.大豆的产量持续下降C.大豆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D.大豆进口量逐年提升6.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国内()①种植面积少①生产成本低①市场需求大①水资源不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大力()A.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B.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产C.建设温室大棚,提高品质D.增加化肥使用,提高产量二、综合题8.(2023秋·北京东城·高三统考期末)家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和父母进行了一次省内自驾游。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粮食储备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而对粮食进行储备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可从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产能、地理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为大家分析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地区差异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为主要产粮区。
由于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的产量一直较高。
东北地区在粮食储备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
东北地区也因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气候条件不稳定等因素,需要储备更多的粮食以防范风险。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
但由于该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进程较为快速,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粮食储备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地处黄淮海平原,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需要更多的粮食储备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地处高原和山地,气候条件恶劣,粮食产量较低,因此粮食储备规模也相对较小。
由于地处内陆,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使得该地区更加依赖粮食运输和储备。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气候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但也受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需要储备更多的粮食。
由于该地区更多地从事农作物种植,对粮食的需求也较大。
二、规模分析1.粮食需求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量会受到该地区人口数量、经济水平、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口密集的地区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的粮食需求量会比较大,这也会影响其粮食储备规模。
2.粮食产能不同地区的粮食产能也是影响储备规模的重要因素。
产能大的地区可以较为充分地满足本地的粮食需求,相对来说储备规模会较小;而产能小的地区则需要更大规模的储备来确保粮食供应。
3.地理特点地理特点包括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通常产量较低,需要更大规模的储备;而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以较为充分地产出粮食,储备规模相对较小。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2.9宋代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2春·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而《宋史》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反映了()A.南方海外贸易发达B.南方成为全国政治中心C.北方经济发展停滞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2.(2022春·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时期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
上述现象表明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江南地区开始开发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2022春·河北秦皇岛·七年级统考期末)“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
该谚语可用于直接研究宋代A.商业贸易的繁荣B.繁华的都市生活C.人口的快速增长D.江南经济的发展4.(2022春·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内容可以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是()①“苏湖熟,天下足”①山西商人组成晋商,开设“票号”①国家根本,仰给东南①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2022春·河北石家庄·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经济发展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隋朝隋文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B.唐朝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都重视农业发展,分别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C.宋朝时期,占城稻传入、市舶司设立、纸币交子出现等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D.明朝农业进一步发展,从越南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6.(2022春·河北石家庄·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商业发达的基本原因是A.纸币的出现B.宋朝历来重视农业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商品D.北宋土地兼并剧烈,失去土地的农民以经商伟业7.(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的理解最为正确的是()A.苏州、湖州地区适宜旅游B.苏州、湖州地区政治清明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丰饶的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手工业发达8.(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
沿海城市粮食不能自给原因分析

沿海城市粮食不能自给原因分析
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是最富裕的。
这些地方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工业基础。
可我们现在走在乡间田野上时常会见到一片荒芜:山头光秃秃的没有草木;田野枯黄得不再生长庄稼;河流已断流多年...我想造成这种局面并非人力所为吧?要改变这个状况还真需要人类做出一定的努力!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工农业生产普遍过剩,全球性通货膨胀,也许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另外,由于各国政府对粮食价格控制不严或者干脆放任自流,导致了粮食价格暴涨,使本来就很紧张的粮食供应更加捉襟见肘。
大家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但近几十年来却连续遭遇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侵袭,以至于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约有1/4左右的小麦、水稻产区因缺少灌溉用水而无法播种。
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例如,南方夏秋两季雨水充沛,冬春两季则干旱少雨,直接影响了作物收获期。
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了许多惠民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0-2015年间,全球饥饿人口将增加30%—40%,其中70%以上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似乎存在着某些弊端。
例如,以牺牲环境换取 GDP 的增长,过分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粗放型扩张等等。
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理念已经落伍,必须转向新的发展思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
事实证明,靠单纯
追求数字指标的发展模式只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危机感,甚至引起整体经济结构失衡。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

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分析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区域差异和规模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地区差异和规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异中国粮食储备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差异,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粮食储备地区主要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等地。
东北和西北地区因为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适宜,粮食生产比较充足,储备规模较大。
而华北地区则因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也成为中国粮食储备的重要地区。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则因为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差,粮食产量无法与北方地区相比,因此也无法成为粮食储备的重要地区。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国的粮食储备地区分布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如华东、沿海地区等,粮食消费量大,但粮食的产量相对较低,储备规模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如东北和西北地区,由于农业是基础产业,粮食产量较高,储备规模也相对较大。
二、规模分析中国粮食储备规模较大,由于国情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储备规模也不尽相同。
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储备规模也相对较大。
据统计,东北地区粮食储备量达到2600亿斤,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之一。
再以华北地区为例,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利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先进,粮食生产和储备规模也比较大。
据统计,华北地区的粮食储备量在全国占比很高,其中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储备量较大。
综上所述,中国的粮食储备地区差异和规模分布都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不同地区的储备规模也因此不尽相同。
只有在全国各地方面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收储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农业经济的瓦解

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的农业经济的瓦解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这一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和瓦解。
本文将从农业收入、农田养殖、农民生活等方面,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收入减少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乱,军事占领和炮火轰炸导致大量农田荒芜,农作物无法正常种植和收割。
许多农民被迫逃离家园,废弃农田和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这导致农业收入锐减,农民失去了正常的经济来源。
二、农田养殖受损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战争的蔓延和占领,许多农田被强征或破坏,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农田养殖。
据统计,事变后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家畜和牲畜数量急剧下降。
农民无法正常耕种,养殖业遭受重创,不仅直接影响到粮食和畜产品的生产,也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减少。
三、农民生活困难重重九一八事变导致的农田荒芜和农业经济瓦解,使得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许多农民被迫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粮食短缺导致物价飞涨,许多农民无法负担生活所需,生活质量急剧恶化。
同时,战争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家园被毁、房屋倒塌,农民们身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
四、对东北经济的长期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农业经济的瓦解不仅是短期的,更是对其长期发展的重大打击。
战争导致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农业生产能力迅速衰退。
丧失了大片农田和家畜,恢复和重建势必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时间。
这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给农民和地区带来了持续的困难和挑战。
总结: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东北的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农业收入减少、农田养殖受损以及农民生活困难重重,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陷入了一个严峻的境地。
同时,长期的战乱将农业经济发展拖入了低迷状态,给东北地区的农民和整个经济带来了长期的困扰和挑战。
面对这样的局面,恢复和重建农业经济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东北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缺粮的中国 18亿亩耕地红线失控 过半省份难自给

缺粮的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失控过半省份难自给缺粮的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失控过半省份难自给正文我来说两句(363人参与)扫描到手机2013年07月02日07:09来源:中国经济周刊手机客户端保存到博客封面故事“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这个著名命题,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刺激着中国农业领域的从业者。
人与地的关系紧张,是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
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
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
然而,供给奇迹般的增长,却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
中国人正越来越养活不了自己: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18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合组织(OECD)6月初联合发布的《2013—2022 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但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吨的粮食需求,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
专家指出,“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不能不将粮食和耕地作为根本来考量。
(注:本文所有统计均未含港、澳、台地区)粮食保障战:保供给,保耕地,保环境,保人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芳王红茹实习生李雪| 北京报道5月末,从河南南阳开始,40多万台“铁麦客”(小麦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上路,一路向北开进,直至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大兵团作战进行粮食收割。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民物资供应困难与创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民物资供应困难与创新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困扰军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物资供应。
日寇的侵略使得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物资的供应链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然而,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军民迎难而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努力保障物资供应,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民物资供应面临了巨大的困难。
由于敌占区和敌后区域的存在,物资运输受到了严重阻碍。
敌方的封锁和破坏措施,导致物资运输线路受到攻击,交通工具被破坏,物资无法顺利送达前线。
同时,由于战场军民需要的物资众多,包括粮食、饲料、军火等,加之战事紧张,各类物资供应链出现断裂现象。
这些问题造成了巨大的困扰,给抗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军民迅速做出了反应,并采取了创新措施以弥补物资供应的缺口。
首先,在农业方面,人民在生产中减少浪费,合理分配粮食和饲料,在保证自给自足的同时,增加了粮食和饲料的供应。
此外,农民们还加强了农田的防护,抵御了敌人的破坏,确保了农作物的顺利收获。
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加了军粮的供应,缓解了军队的困境。
其次,中国军民还在工业生产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创新,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由于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军民需要创新的思路来提高物资供应。
首先,在军火生产方面,军工厂加大生产力度,提高了武器弹药的产量。
一些地方性工厂利用当地资源,研发了一些简易的武器,满足了一线部队的需求。
同时,为了保障军队的饮水安全,人们还开发了简便的净水器具,并加大了生产力度。
这些创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军需物资的产量,保障了战争的进行。
此外,中国军民还创新了物资供应的组织和调配方式。
在后方,人们设立了各种物资储备点,确保了物资的储备和调配。
同时,为了解决物资短缺问题,人们还发起了各类物资筹措活动,并通过志愿者组织进行物资的搜集和分发。
这些组织和调配的创新措施,增加了物资的供应量,提高了物资的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来养活中国?”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这个著名命题,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刺激着中国农业领域的从业者。
人与地的关系紧张,是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的耕地,养活世界近的人。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
—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
过去的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
然而,供给奇迹般的增长,却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
中国人正越来越养活不了自己: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动”从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月初联合发布的《—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
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但要满足每年超过亿吨的粮食需求,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
专家指出,“基本的口粮如果有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不能不将粮食和耕地作为根本来考量。
(注:本文所有统计均未含港、澳、台地区)
粮食保障战:保供给,保耕地,保环境,保人才
月末,从河南南阳开始,多万台“铁麦客”(小麦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上路,一路向北开进,直至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大兵团作战进行粮食收割。
每年如此,一直持续到月。
“多万台‘战车’调到那里大兵团作战,这个规模不得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日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演讲描绘到这一场景时,台下的军人羡慕不已,他们从未有机会指挥过那么多的“战车”,亦从未见过那样恢弘的“作战”场面。
指挥“作战”的是中国农民,他们创造了中国自年开始的粮食产量九连增。
—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从亿吨增加到亿吨,增长了。
若无意外,十连增或将在今年实现。
“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们的粮食年产量稳定在了万亿斤以上,中国在生产能力的增长上是有把握的。
”陈锡文说,这在过去难以想象。
毕竟,关于饥饿的记忆,从未从与他同龄人的记忆里抹去。
然而,即便是在丰收之年,以及粮食安全状况最好的时期,陈锡文还是忧心忡忡地提醒:未来农业的任务仍将非常艰难。
脆弱的供求平衡
陈锡文的担忧不无道理。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亿吨,但同时,粮食进口也首次突破万吨。
加起来,年新增粮食供给超过亿吨,创下了历史新高。
过去年,中国人均农业产出增速达到了的年增长率,比全球的增长率高出近一倍。
然而,粮食不仅没有出现明显过剩,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年间却从增长到,翻了一番。
目前,中国基本粮食(麦类、稻类、粗粮类)的自给率仍然在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
“一方面农业在增长,另一方面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陈锡文说。
这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粮食供求矛盾。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同期消费累计增长,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倍。
消费增速何来?陈锡文分析,粮食的工业用量在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每年万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之后,从农产品的生产者转成了农产品的消费者,其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对农产品的消费差距上:他们从以谷物消费为主,转而消费更多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
仅以年的情况看,对新鲜疏菜的需求,城市居民比农民高出,植物油高出,肉类高出,家禽高出,禽蛋高出,水产品要高出两倍……毫无疑问,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进行转化,间接地导致了粮食需求量的增长。
而在未来,可以预见,无论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城镇化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还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都将使得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秘书处和经合组织联合编写的《—年农业展望》预测了这一趋势:未来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将略快于产量增长,消费量年均增速将比产量高。
陈锡文推算,年,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已经相当于在境外使用了亿亩国土面积。
按照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能力,至少需要亿亩以上的国土面积才能满足需求。
“但我们亿亩耕地转化成播种面积,大约只有亿亩。
(编者注:一亩地如果一年能种植三季作物,即视为亩播种面积。
)缺口在那儿摆着呢,随着城镇化继续发展,缺口还会越来越大。
”
“粮食‘紧平衡’,这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即使是在实现九连增之后,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相关政府文件,均十分强调粮食“紧平衡”。
所谓“紧平衡”,指的是粮食供求的紧张关系,即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地区之间、粮食的结构之间差异很大,有余有缺。
在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看来,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经不起任何风险。
“例如,战争、动乱、灾难来了,粮食就有困难了。
基本的口粮如果有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
”
马荣荣所在的浙江省即是缺粮大省。
“上海的粮食自给能力大约为,近要靠省外调入;浙江只能自给,其他主要依靠黑龙江、江西、安徽三个省份供给;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份均不能自足。
”马荣荣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样的粮食安全基础很薄弱。
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格局,也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