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郁达夫后期小说中的道家文化解读——以《迟桂花》为中心

现当代文学郁达夫后期小说中的道家文化解读——以《迟桂花》为中心文/刘奕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郁达夫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中的杰作,显示了郁达夫小说创作向传统文化的回归。
为此,本文拟作一次小小的尝试,通过全面解读《迟桂花》来考察郁达夫后期小说中的道家文化意蕴及其相应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态。
关键词:《迟桂花》;道家文化;审美观念;文化心态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现代文学也是在学习和借鉴外国进步文学中发展成熟起来的,但是它同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更为深刻的联系。
”[1]3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大批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
“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
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的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的现代文学文化熠熠生辉。
”[2]1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郁达夫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郁达夫的小说大部分创作于二十世纪20—30年代。
30年代后他的小说创作发生转向。
有学者提到,1932年后,郁达夫在好些文章中以道家的隐士姿态出现,以写读书游记自娱。
[3]80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郁达夫小说创作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典型代表,被郁达夫誉为“自己作品中的杰作”。
[4]54表现出了鲜明的道家文化意蕴及其相应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态。
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自然”,是道家哲学体系和审美观念的核心。
《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继承老子思想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点。
叙事聚焦:郁达夫的《迟桂花》解读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哲社版)
J o u r n a l o f Mu d a n j i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2. 2 O 1 4 To t a l NO .1 8 0
叙事 聚焦 : 郁达夫的《 迟 桂花 》 解读
蒋 玲 凤
( 华 侨 大 学 文学 院 ,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 摘 要 ] 在 郁 达 夫 的 小 说《 迟桂花 》 中, 作者 一 改大胆暴 露, 零 余 者 形 象 的写 法 , 在 淳 朴 静 美 的境 界 中 荡 涤 自 己 内心 的躁 动 , 发 出 了对 人 间真 情 的 呼 唤 。作 品 中 不 自觉地 运 用 了叙 事 聚 焦 , 主 要 是 运 用 内聚 焦 的形
绘上 。
得见 的 , 只是 些 青 葱 的 山 , 和如 云 的树 , 在 这 些 绿 树 丛
中, 又是 些 这 儿 几 点 , 那 儿 一 簇 的 屋 瓦 与 白墙 ”, [ 2 ] 1 到 了翁 则 生 的家 中 , “ 我” 立 在 他 们 家 的空 地 里 , “ 前 山
后 山的山景 , 是依 旧历历 可见 的。屋前屋 后 , 一 段 一 段 的 山坡 上 , 都 长着些不 知名 的杂树 , 三 株 两 株 夹 在
适 应 其 自身 的 经 验 现 实 。由 此 可 知 , 作 者笔 下 的 这 些
景物其实是 真实 的 , 反映 出“ 我” 实 际 感 受 的 风 景 描
写。
概念 : 聚焦 主 体 ( 聚焦 者 ) 和聚焦客体( 聚焦 对 象 ) 。 “ 聚焦 对 象 它 不 一 定 是 人 物 。客 观 对 象 、 风景 、 事件, 总之所有 成分 都可 被 聚焦 , 或 者 由 外 在 式 聚 焦 者 进 行, 或 者 由人 物 聚焦 者 进 行 ” [ 1 ] 】 ”。 朋 友 翁 则 生 邀 请 我 参 加 他 的婚 礼 。初 人 翁 家 山 ,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

论郁达夫《迟桂花》的美学意蕴作者:齐慧爽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迟桂花》中的景物美、女性美、人性美以及意象美使其独具韵味,笔者拟从这四个角度详细阐述《迟桂花》中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迟桂花》翁莲美郁达夫先生的著名作品《迟桂花》给读者以清新、积极的感受,使读者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一、《迟桂花》简介在作品《迟桂花》中,郁达夫先生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病态”男子,而主人公在山清水秀之间忘情游历时心灵得到大自然的净化和陶冶,心理逐渐归乎健康与平和。
另外,“治愈”主人公心理顽疾的还有一剂“猛药”——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翁莲。
翁家山被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调刻画为宁静、圣洁的人间仙境,而翁莲就是飘逸于山水之间、花草之上的精灵,人格中的纯洁、善良、乐观散发着桂花一样的清香,洗涤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郁达夫先生眼中,翁莲就是“一个洁白得如纸似的天真小孩”,也是一个清纯、善良、美丽、没有世俗气息的女子,更是感召和点化主人公心灵的仙子。
二、《迟桂花》中的美在郁达夫先生的《迟桂花》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自然景物非常精细的描写,他笔下的那些男女主人公也显得格外的多愁善感,自然界的阴晴雨雪,一景一物,花开花落的季节流动,都无不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变化与震动”。
[1](一)《迟桂花》中的景物美通过阅读郁达夫先生充满诗情画意的《迟桂花》,读者可以真正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实含义。
在《迟桂花》中,“青葱的山”“如云的树”“撩人的桂花香气”“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秋虫的鸣唱”“白茫茫的透明雾障”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安详、静谧、幽美的氛围,显现出大自然的博大与和谐,从而使人们身上的世俗气息得到洗涤和净化。
安静祥和的大自然不但给予主人公情感方面的共鸣,还能够治愈主人公心理方面的疾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郁达夫先生为了让主人公“病态”心理的“突然好转”不让读者感到意外,就要对自然景物进行精雕细刻层层铺垫,水到渠成之时主人公便“得意忘形”产生了“性”的冲动,使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
迟桂花 郁达夫

3 Leabharlann 简繁地当的描写与处理1) 对莲的笑的描写,见P73P77P80P82. 2)为突出重点的省写了许多情节,如P82P83. 3)有些重点故意省写,有些细节却毫不放松. 如: (1)P83写手杖. (2)对迟桂花的反复描写.
4) P68-P69对莲身世的描写与P68-P69对莲哭的 描写对照. 5)质朴自然固是本文的优点,但, 它并不是凭直觉 写成,实际上还是结合着理性的思考的.
迟桂花
郁达夫
一 简介与简评
1 <迟桂花>是郁达夫于1932年创作地一部 短篇小说.反映了他后期小说创作在艺术上 的成熟程度. 2 <迟桂花>不仅传达出”人性返归自然” 及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 宁静美的转化,由直抒胸臆的方式向诗的意 境的营造的转化.
二
B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构造出意境.
2 诗的结构 <迟桂花>着重以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发展为主 线组织篇章,贯穿全篇的或明或暗,或高或底,起 伏有致的情调构成了作品诗一般的抒情结构.
三 质朴自然的美学追求在文中的体现 1 P78写的自然优美的情韵. 2 P68P75写的天真自然的美好状态.
四
课后作业:
比较阅读<迟桂花>与<春风沉醉的晚上>, 思考二者郁翁兄妹与贫民窟青年男女的个 性与共性.
<迟桂花>的诗意美
1 诗化的人物 翁则生:内心安宁,新境平静,与世无争 “我”:遁世的隐逸倾向,向往田园山林 翁莲:健康纯朴,自然真率,散发着迟桂花的芳香 2 诗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主客观统一,物我无间的艺术境界. 构成<迟桂花>意境的两种方式: A 在对日常生活的抒写中,情与事水乳交融构造 出意境
郁达夫 迟桂花及赏析

【迟桂花】××兄: 突然间接着我这一封信,你或者会惊异起来,或者你简直会想不出这发信的翁某是什么人。
但仔细一想,你也不在做官,而你的境遇,也未见得比我的好几多倍,所以将我忘了的这一回事,或者是还不至于的。
因为这除非是要贵人或境遇很好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事情。
前两礼拜为了采办结婚的衣服家具之类,才下山去。
有好久不上城里去了,偶尔去城里一看,真是象丁令威的化鹤归来,触眼新奇,宛如隔世重生的人。
在一家书铺门口走过,一抬头就看见了几册关于你的传记评论之类的书。
再踏进去一问,才知道你的著作竟积成了八九册之多了。
将所有的你的和关于你的书全买将回来一读,仿佛是又接见了十余年不见的你那副音容笑语的样子。
我忍不住了,一遍两遍的尽在翻读,愈读愈想和你通一次信,见一次面。
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不识世务,不亲笔砚的缘故,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
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
现在好了,关于我的一切结婚的事情的准备,也已经料理到了十之七八,而我那年老的娘,又在打算着于明天一侵早就进城去,早就上床去躺下了。
我那可怜的寡妹,也因为白天操劳过了度,这时候似乎也已经坠入了梦乡,所以我可以静静儿的来练这久未写作的笔,实现我这已经怀念了有半个多月的心愿了。
提笔写将下来,到了这里,我真不知将如何的从头写起。
和你相别以后,不通闻问的年数,隔得这么的多,读了你的著作以后,心里头触起的感觉情绪,又这么的复杂;现在当这一刻的中间,汹涌盘旋在我脑里想和你谈谈的话,的确,不止象一部二十四史那么的繁而且乱,简直是同将要爆发的火山内层那么的热而且烈,急遽寻不出一个头来。
我们自从房州海岸别来,到现在总也约莫有十多年光景了吧!我还记得那一天晴冬的早晨,你一个人立在寒风里送我上车回东京去的情形。
你那篇《南迁》的主人公,写的是不是我?我自从那一年后,竟为这胸腔的恶病所压倒,与你再见一次面和通一封信的机会也没有,就此回国了。
学校当然是中途退了学,连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的时候,哪里还顾得将来的立身处世?哪里还顾得身外的学艺修能?到这时候为止的我的少年豪气,我的绝大雄心,是你所晓得的。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人间真情的呼唤——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思想情感。
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小说设置的叙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
关键词:现代文学;郁达夫;迟桂花;思想;解读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抒情体小说,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沉沦》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敢于毫无遮掩的暴露自我,“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1]但30年代以后,进入中年的郁达夫,其小说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迟桂花》就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一改大胆的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虽然《迟桂花》发表后的影响并没有《沉沦》等作品那样大,但却“是小说家融合心灵的体验、诗意的感悟和自由的想象而写成的一部抒情小说杰作。
”[2]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蕴更为深厚,在艺术表现上也更为成熟。
要想把握小说丰厚的内在意蕴,就必须结合作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作品内在的叙事结构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自然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对于小说而言,作者通常是不会站出来直接言说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比较隐蔽。
在小说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中的人物来传达的。
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者或人物就是起到传达作者观点的功能的。
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叙事作品是有情节的,自然也就内含着一个叙事结构或称话语结构。
不同的叙事结构隐含着不同的意义,其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迟桂花》的叙事艺术

浅谈《迟桂花》的叙事艺术摘要小说《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其清新、淡雅、意蕴悠远为读者所喜爱。
一部优秀的小说必然有高超的叙事艺术才能带给读者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愉悦,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综合多种叙事手法给读者持久绵长的情感冲击和意蕴回味。
关键词叙事技巧情感体验审美愉悦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是通过巧妙的故事情节塑造具备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从而或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或揭露一些社会现实,给读者以启迪或者是美的享受。
小说一开始用一封信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接着向我们讲述了老郁参加朋友婚礼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篇章结构分析一部小说的篇章结构主要包括小说的叙述视角和情节的重心以及小说的叙事顺序。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当然第一人称在这中间发生了变化,由于小说以一封信开头,信中的“我”是翁则生,而到后来的“我”是老郁。
郁达夫是主张小说是作者自己的”自叙传”,并且郁达夫善于暴露人性中遭人非议的地方,所以选择第一人称是郁达夫的个人特点同时也便于作者的叙述,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抒情性和散文化的结构以及个性化的自然风景描写都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果。
第一人称写作的优势还在于它的真实和未知,作品中的“我”和现实中的读者永远不会知道故事会怎么发展,读者只有跟着“我”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去猜测,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真实性。
虽然这篇小说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但是读者可以跟随“我”一起做情感的审美体验。
整部作品中的“我”首先是受到远方朋友的邀请去参加婚礼,接着是在去朋友家的路上感受美好的自然风光,在到了朋友家与久别的老友重逢叙旧并且收到了十分热情地招待,还有天真灿漫的翁莲相陪一起游玩五云山,不得不说读者跟随“我”进行了一次愉快浪漫的经历。
作品中的两个“我”非同一个人,但是作者的转换却非常自然流畅。
作者以一封信作为开头不露痕迹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接着作者说明是“我”收到朋友的来信,作者在这部分运用了倒序的手法(看信的内容很显然是在收到信之后的行为)。
缘情赋形 意境幽远——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缘情赋形意境幽远——郁达夫《迟桂花》浅析
《迟桂花》之所以成为郁氏晚期作品的代表作,不仅因为其寄寓着作者朴素自然的美学观念,而且是因为他对前期作品做了回应,对人生与社会做了较为深刻的思索与观察,对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提供了解决的模型,尽管这模型过于虚幻,甚至还有点消极。
但《迟桂花》的魅力依旧不减,不论其写作构思,其景物描写,其透露的美学韵味,还是其渲染的情境和思想,都不乏研究的价值,或许正如作者在《迟桂花》中所说的,“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真情的呼唤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思想
情感。
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小说设置的
叙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
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
关键词:现代文学;郁达夫;迟桂花;思想;解读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抒情体小说,在五四时期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沉沦》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敢
于毫无遮掩的暴露自我,“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
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
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1]但30年代以后,进入中年的郁达夫,其小说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
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迟桂花》就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一改大胆
的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
间真情的呼唤。
虽然《迟桂花》发表后的影响并没有《沉沦》等作品那样大,但却“是小说家融合心灵的体验、诗意的感悟和自由的想象而写成的一部抒情小说杰作。
”
[2]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蕴更为深厚,在艺术表现上也更为成熟。
要想把握小说丰厚的内在意蕴,就必须结合作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作品内在的叙事结构进行详
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自然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对于小说而言,作者通
常是不会站出来直接言说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比较隐蔽。
在小说中,作者的观点是通
过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中的人物来传达的。
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者或人物就是起到
传达作者观点的功能的。
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叙事作品是有情节的,自然也就内含着
一个叙事结构或称话语结构。
不同的叙事结构隐含着不同的意义,其在作品中所起的
作用也就不一样。
因此,对于一篇小说而言,我们只要能不为表面的精彩所迷惑,撇
开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把握住核心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并找出它们所共同指向
的所在,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一目了然了。
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迟桂花》的篇幅并不长,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小说的主要人物
是三个:“我”,一个来自“煤烟灰土很深的上海”的作家;翁则生,居住在杭州翁
家山的“我”十几年未见的老同学;翁莲,因夫死而在娘家寡居的翁则生的妹妹。
整
篇小说就是围绕这三个人物的活动展开的,这三个人物在故事中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我”与翁则生,翁莲与翁则生,“我”与翁莲三组不同的人际关系,不
同的关系隐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共同指向小说的核心意义。
当然,由于小说采取
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人物之一的“我”,因此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了。
我们首先来看看“我”与翁则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小说最先引出的关系,也是结构全
篇的基本关系,显然他们是同学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翁则生在偶然得知“我”的音
讯后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我”写了一封长信,感谢“我”以前对他的关心,并
热忱邀请“我”参加他的婚礼。
“我”在收到信后也很爽快的接受了邀请并前往。
两
人相见时,“平时总是很沉静”的翁则生是“就同猴子似的跳回来”的,见面后又有
说不完的话,等等。
可见两人虽然有十几年未见面了,但相互之间的感情没有变,还
是非常真挚而深厚。
这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深深友情关系。
翁莲与翁则
生则是兄妹关系。
对这一关系,小说虽然着墨并不多,但翁则生对妹妹翁莲的关怀与
疼爱却是溢于言表的,这从翁则生在信里叙述翁莲之事时流露出的怜爱与心疼,以及
随后为照顾翁莲的心境,怕她见自己准备婚礼而触景伤心,托付“我”陪她出去散心等方面,都能明显看出。
因此,这一关系让我们看到的是亲人之间那相互关怀的浓浓
的亲情关系。
而我与翁莲之间的关系则是小说叙述的重点,是一组有发展变化的关系。
一开始,总“似乎要起性欲冲动”的“我”在与翁莲同游五云山时,受了情欲的诱惑,不由自主地对翁莲“发育的太完全”的成熟女性身体“簇生异想”,“贪鄙起来”,
产生了非分之想,两人之间实际形成了一种情欲关系。
然而,翁莲却是心无杂念,纤
尘不染。
在“我捏住了她的手又默默对她注视了一分钟,但她的眼里脸上却丝毫也没
有羞惧兴奋的痕迹出现,她的微笑,还依旧同平时一点儿也没有什么的笑容一样”时,“我”深感羞愧了。
翁莲的率真和自然,让“我”打消了邪念,“我的心地开朗了,
欲情也净化了”,“我”在得到了翁莲的原谅后,两人最终结拜成了兄妹。
至此,“我”与翁莲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低俗的情欲关系转变成了纯真的兄妹关系,一种亲如一家的亲情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三组关系的最终指向都是亲情和
友情,特别是“我”与翁莲关系的变化,这种指向最为明显。
亲情和友情是人人都想
拥有的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显然这也是作者郁达夫在本篇所要展现并渴望拥
有的。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较为简单,讲述了“我”应老同学翁则生的邀请赴杭州翁家山参加
其婚礼的故事。
故事的原型依然是那种古老的男人与女人的故事模式,叙述了两个男
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从显性层面看,小说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讲述了“我”离开
上海去杭州的翁家山参加婚礼再回来的过程。
从基本叙事结构来讲,小说是用第一人
称叙事,按上海——翁家山——上海的地点变换来叙述的。
人物活动的地点只有两个:上海(略写)和翁家山(详写),一个是繁华喧闹,“煤烟灰土很深的”大都市,一
个是宁静祥和,淳朴美丽的乡间。
表面上看,“我”离开上海去翁家山是为了参加老
同学的婚礼,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小说对婚礼的场面描述并不多,更多的是描绘了
翁家山宁静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我”与翁莲同游五云山的难忘旅程。
可见,“我”离开上海去翁家山,参加婚礼只是个由头,真正原因是因为那里有让人心灵纯洁的美
丽大自然,更因为那里有“我”在上海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友情和亲情。
那里的男
人(翁则生)给了“我”诚挚的友情,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那里的女人(翁莲)洗去
了“我”这个欲望都市男人的邪念,让“我”得到了纯真的亲情。
因此,这次出行实
际上是“我”心灵的一次出走→获得→回归的过程,是一次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小说的叙事隐含的是一种追寻结构,翁家山之旅就是一次心灵的追寻之旅,追寻
的是“我”在上海感到匮乏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最终,追寻获得了成功,“我”走
出了私欲,获得了真情,回归了真我。
翁家山才是“我”心灵的桃园圣地。
小说这一
叙事结构的安排,很明显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在的心灵追求。
这一叙事结构与作者所
设定的人物关系共同作用,清楚地向我们昭示了作者郁达夫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在这篇小说里为何如此强烈地渴求亲情和友情?郁达夫生活在
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从小失去父母之爱,身染肺病,回国后长期
失业、流浪,受制于专制婚姻。
社会的冷遇、故国的贫弱种种人生的不幸汇集一身,
这使郁达夫的生活和精神一直处于一种困顿状态,形成了其多愁善感、嫉恶如仇、自
卑自贱又有些神经质等极其复杂的个性特征。
正因如此,郁达夫前期创造了大量的零
余者的形象,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郁达夫一直希望突破这种精神困境,但却并未成功。
在创作《迟桂花》这一时期,他又叠经“创造社”的变故,大革命的失败,虽曾参加“左联”,却正过着隐居生活,思想上的苦闷,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可想而知。
在这种
状态下,郁达夫自然极为渴望有亲情、友情的伴随,过上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以慰
藉那颗疲惫的心。
《迟桂花》正是在这种心境下诞生的。
而郁达夫此时对“天外的使者”——王映霞的大胆而执着的追求,应该说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
当然,在《迟桂花》里作者也确实流露出了某些隐逸思想和名士心理,于是有的学者就认为,在“革
命已深入的三十年代,这种逃避斗争的‘名士’意识,则显得特别灰暗落后”。
[4]这种不顾实际,以政治眼光来看待一切的做法,未免对作家有些苛求了。
况且,小说主
要还是表达作者渴望得到亲情和友情的心情,这也没什么错。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郁达夫在那样的状况下却并没有沉沦,而是发出了对人间真情的热切呼唤,这难道不
也是对那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