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

合集下载

清代文坛散文流派

清代文坛散文流派

清代文坛散文流派
清代文坛的散文流派有许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性流派:
1. 戽斗派:为清代早期的散文流派,以文学批评见长,主张文学应当运用“戽斗之力”,即“披沙剖璞,取其精华,去其糠秕,独存其妙”,代表作品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识》。

2. 闲情派:也称骈文派,追求文辞雅致,倡导“居处清静,心态慵散”,主张“听雨、观云、垂钓、读书、弈棋、品茗”等诗意生活,代表作品有郑板桥的《清江引》。

3. 理趣派:以清代中期为代表,主张文章“论理得趣,使人能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强调散文应具备严谨的思辨性和理性的探究性,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诗话》。

4. 肺腑派:以清代晚期为代表,主张散文应当真实、生动、富于感情,讲究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代表作品有纳兰性德的《红楼梦脂评》。

以上是清代文坛几个代表性的散文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和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好的十大散文

中国最好的十大散文

中国最好的十大散文1.《小窗幽记》——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话,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2.《牡丹亭》——元代文学家汤显祖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

3.《岳阳楼记》——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在岳阳楼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话,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关怀。

4.《红楼梦》——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5.《醒世恒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之一,主要讲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揭露。

6.《聊斋志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怪谈小说集之一,主要讲述了各种神怪和人物的故事,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揭露。

7.《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其中最著名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话,表达了对民众的重视和关爱。

8.《庐山谣》——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在庐山游历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一句话,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动。

9.《论语》——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他们的思想和哲学观点,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其中最著名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表达了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要求。

10.《梦溪笔谈》——南唐文学家沈括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他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是哪个流派

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是哪个流派

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是哪个流派?
说起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当属桐城派,它既是一个散文流派,又可视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

这是清代盛世出现的一种代表着时代面貌的文学思潮。

桐城散文始以安徽桐城人方苞为代表。

方苞(1668—1749),字凤九,晚号望溪。

他提倡“义法”,其实质是以经术为本。

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之后继任者为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他是方苞的同乡,对方苞的“义法”与神气、章节、字句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方苞的理论具体化并有所深化,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还将神气和章节、字句联系起来考虑,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再后来是乾隆时代的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世称“惜抱先生”,也是桐城人。

他在方苞和刘大櫆的基础上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大要素,将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类,明确提出“义理、考据、辞章”是古文的最高境界。

姚鼐对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关系的解说影响为最大。

桐城派的古文
理论,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之后姚鼐门下,作者甚众,所谓“家家桐城”;而桐城之文,此时为盛。

所以说桐城文派,作始于方苞,经过刘大櫆,而形成于姚鼐,为文“阐道翼教”、“助流政教”,实为盛世之文的典范。

而此派延续时间之长,作者之众,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无怪会听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惊叹声了。

浮生六记课文

浮生六记课文

浮生六记课文
摘要:
一、浮生六记简介
二、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
三、浮生六记的艺术特点
四、浮生六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一、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是我国清代作家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六记,故名“浮生六记”。

它是清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散文佳作。

二、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
《浮生六记》主要记述了作者沈复的一生,从童年时代到成年后的生活、婚姻、家庭、事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书中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作者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人生感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浮生六记的艺术特点
《浮生六记》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真实生动的描绘:书中所记之事,皆为作者亲历,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一生的点点滴滴,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2.自传体散文形式:全书采用自传体散文的形式,既有小说的情节性,又有散文的抒情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3.优美的文学语言:《浮生六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使文字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浮生六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浮生六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展示了清代社会的风俗民情、道德伦理,还对清代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大家,如鲁迅、林语堂等,都对《浮生六记》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之,《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散文名著。

清代散文 黄宗羲

清代散文 黄宗羲
译文: 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 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 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 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 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 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 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 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 况一样啊。
创作背景: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明夷待访录 》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当时黄宗羲五十四岁。 向远处看,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商人地主、市民阶级日趋壮大,资本主义 因素也就渐积渐多。表现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也就 出现了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潮。包括《原君 》在内的《明夷待访录》,就是这种社会大思潮的 一个产物。向近处看,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相交织的历史大动荡:明王朝的覆灭, 农民大起义的失败,以及清政权的建立。作为亡国 遗臣的黄宗羲,力图追究这场社会大悲剧的原因, 《原君》以及《明夷待访录》中其他文章,便是这 种探求的结果。
清中叶散文:
清中叶理学抬头,考据成风,太平盛世出现盛世之文, 其典型代表是桐城派。 ⑴ 桐城派 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由方苞始创于康熙朝, 一直绵延至清末。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 桐城人,故得名。该派文学主张近宗明代的唐宋派,远 接唐宋八大家,以“义法”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完整 的体系,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桐 城派作家毕生研读古文,总的特点是雅洁,各人风格也 有不同。

000清代散文名篇集粹第一批

000清代散文名篇集粹第一批

朱鹤龄2(1606—1683)
西郊观桃花记
同里顾氏梅林记
傅山1(1607—1684)
仕训
林嗣环1(1607—?)
口技
金人瑞4(1608—1661)
与嵇匡侯书
与任升之
与熊素波
与家伯长文昌
吴伟业1(1609-1671)
张南垣传
黄宗羲7(1610—1695)
原君
书侯振东
命说
刘大櫆20(1698—1779)
游三游洞记
游万柳堂记
论文偶记(节录)
《海舶三集》序
窦祠记
祭舅氏文
胡孝子传
息争
章大家行略
张弘勋诗集序
游晋祠记
送姚姬传南归序
程易田诗序
恐吠一首别张渭南
答吴殿书
马湘灵诗集序
游大慧寺记
无斋记
樵髯传
骡说
彭端淑1(1699—1779)
《奇零草》序
朱彞尊4(1629—1709)
寄谭十一兄左羽书
游晋祠记
叶妪冢铭
《看竹图》记
唐甄1(1630—1704)
室语
陆陇其1(1630—1692)
崇明老人记
郑日奎3(1631—1673)
醉书斋记
游钓台记
与邓卫玉书
宋荦1(1634—1713)
游姑苏台记
王士祯9(1634—1711)
沈德潜1(1673—1769)
游虞山记
谢济世1(1689—1757)
戆子记
郑燮6(1693—1765)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清代散文概述16桐城三祖之方苞

清代散文概述16桐城三祖之方苞

清代散⽂概述16桐城三祖之⽅苞清代散⽂概述16——清史札记之四⼗三我楚狂⼈三、桐城派32.桐城三祖桐城是“三祖”还是“四祖”?实际上就是戴名世算不算桐城之祖。

戴名世其⼈,我已经在《清代⽂字狱》⼀⽂中说过,这⾥不重复。

确实的,戴名世的⽂学主张却是开了桐城派先河,但是还没有到“开宗⽴派”的地步。

所以我主张“三祖”。

即开派者是⽅苞,师⽣相传的⽅苞、刘⼤櫆、姚鼐,是为桐城三祖。

这个情况与宋代的“江西诗派”有点相似。

“江西诗派”远尊杜甫,称为“始祖”,但是真正的⽂学主张起⾃黄庭坚。

所以“江西诗派”的⽂脉当从黄庭坚算起。

下⾯列数桐城三祖。

⽅苞⽅苞(1668~1749),字风九,⼀字灵皋,号望溪,桐城⼈。

桐城派创始⼈。

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清康熙四⼗五年(1706)中进⼠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

五⼗年,因《南⼭集》案牵连⼊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汉军旗籍管制,以⽩⾐平民⼊南书房,后移养蒙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

六⼗⼀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藉。

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年,迁内阁学⼠、礼部待郎,充《⼀统志》总裁。

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

治经以宋儒为宗,尤致⼒于《春秋》、《三礼》。

论⽂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有序也。

义以为经,⽽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

后桐城派的⽂论,以此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

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记析疑》、《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事⽬录》、《离骚正义》、《⽅苞⽂集》等。

⽅苞为清代桐城派散⽂的创始⼈。

“义法”说是⽅苞⽂论思想的核⼼,也是桐城派⽂论形成的基⽯。

“义法”⼀词出⾃《史记·⼗⼆诸侯年表序》,⽅苞借之以说⽂,认为“义即《易》之所谓‘⾔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有序’也,义以为经⽽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引言《病梅馆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描述了袁枚因病隐居山间,欣赏梅花的心情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病梅馆记》的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高一语文学生更深入理解袁枚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内容摘要袁枚的《病梅馆记》是一篇以描写梅花为主线的散文。

文章以袁枚自述自己患病的经过为开端,接着描写了自己隐居山间的生活和欣赏梅花的情景。

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袁枚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解读1. 描绘袁枚患病的情景文章开头,袁枚自述了自己患病的经过。

他描述了自己身体的不适和医生的诊断,以及自己接受治疗的过程。

袁枚借此描写表达了自己身体状况不佳、患病的痛苦和疲惫,为后文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做了铺垫。

2. 描写隐居山间的生活袁枚在患病后选择隐居山间,与外界隔绝,过起了清贫而宁静的生活。

他描述了自己身边的环境,如山间的松柏,溪水的潺潺流淌,以及自己利用文娱作为消遣的情况。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现了袁枚在病榻上克服困境,寻求心灵安慰和思考人生的决心。

3. 欣赏梅花的情景描写袁枚在散文中详细描写了自己欣赏梅花的情景。

他以梅花为中心,描述了梅花的开放、芬芳和坚韧,以及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花蕾的绽放过程。

通过梅花的描写,袁枚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4. 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上述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病梅馆记》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袁枚通过自述患病和隐居山间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和芬芳,寄托了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另一方面,袁枚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令人心伤的事物的思考。

结束语《病梅馆记》是袁枚的一篇散文名篇,通过描绘梅花和自述患病背景,展示了袁枚对生命短暂和人生的思考。

相信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和分析,读者们对袁枚的《病梅馆记》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有所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骈文的复兴
• 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开始倡导,中期则有 袁枚、孔广森、吴皞(浩)、曾燠、李兆 洛等热情辩护,给予肯定,阮元则著《文 言说》,鼓吹骈体,视骈文为正统,将骈 散之争推向高潮,同时,吴皞的《国朝八 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 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 大影响。经过这一番推波助澜,骈文势力 逐步强大,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其本身 也点缀着兴盛的景象。
(5)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
• 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 武进)人。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 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 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 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 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比 “正统”古文要恣肆不拘,富有词采。
(6)桐城派馀脉
• (6)桐城派馀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 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 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 • 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 著作的业绩,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 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 派的历史命运。
• 文章作法,或侧重于“虚实详略之权度”, 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 或提倡用语“体要”和简洁,偏重文法, “法以义起而不可易者”。(《史记评语》) 他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古文中 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 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 语”,给古文建立更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 范。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 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 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方苞的古文选 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
(4)姚鼐的散文主张
• “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 章”合一,达到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 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其次,运用阴阳刚 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 大类。 “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 , 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最后, 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 和“格、律、声、色”八字,细密和完善了刘 大櫆因声求气说。
二、清代散文之集大成
• 1.清代文学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 成的景观,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文 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 的景象。
2.清代散文之集大成的原因
• (1)尊崇儒学,而有汉学、理学之别。实 则是思想控制与压抑的结果。 • (2)在散文方面,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 嘉学风影响到散文,就是桐城派古文及其 正宗地位的确立。(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 和汉学的兴盛都有关系。)
(3)刘大魁
• 刘大魁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 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 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 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 的先导。 • 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 节以求声气,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 会文章的“神”、“气”,这就为探寻“义法”奥妙 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 践性和可操作性。
清代散文的复兴
一、清代散文创作
• 1.清初学者散文 • 最富有时代精神的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 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 2.清初文学散文 • 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 方域、魏禧和汪琬。 • 3.桐城派散文 • 清代散文复兴,以桐城派最突出。
3.桐城派散文
•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 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 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 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 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 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 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雍正之初,予 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 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 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人世富贵之 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 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 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 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游万柳堂记》
•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 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 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 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 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 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临朐相国冯公, 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 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 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 (1)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为文以“精、 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 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 理论的发轫。
(2)奠基者方苞
• 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 • “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方苞取来论文, •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 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 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合 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 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 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 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 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一夕并命,郁 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 寒威凛慄,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 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 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汤决, 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骈文创作
• 前期陈维崧。 • 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承上启下,骈文 沉博瑰丽、雄健宏肆。 • 尔后有“骈文八家” ,由吴皞选辑袁枚、邵齐 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 曾燠和孔广森八人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 文钞》而来。 • 汪中,在整个清代的骈文作家里,公认是 成就最高的一位。
汪中
• 汪中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 肺腑,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 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 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哀盐船文》是骈文中的绝作,用语精当, 描绘逼真而又凄楚动人,有六朝骈文善于 抒情的特点。此文一出,轰动京师,杭世 骏为该文作序说:“采遗制于《大招》,激 哀音于变徵,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 矣。”《狐父之盗颂(并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