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典故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成语寓意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

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典故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它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家带来围魏救赵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的典故延伸点拨:齐国兵马在军事奇才孙膑的指导下,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赵国,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创造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那么大家对围魏救赵的典故了解的有多少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围魏救赵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围魏救赵典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围魏救赵解析[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声东击西[用法] 用于军事。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成语讲的主要是齐国为救援赵国,围住了魏都大梁的故事。

成语最初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其原文如下: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卫国不敌,求救于老大哥魏国,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发兵救卫。

庞涓趁赵国攻卫之际,突发大兵进攻赵国,赵国不敌,杰杰败退,直至退守都城邯郸。

庞涓领兵将邯郸团团围住,见自己打不过魏国,赵国便向东方的大国齐国求救。

齐王在与大臣商量后,决定派遣田忌与孙膑领兵救赵。

田忌原本是想直接将大军开赴邯郸与庞涓决战的,但被军师孙膑制止了,孙膑让齐军趁魏军主力在邯郸之际,迅速将魏国都城大梁围住。

魏惠王见都城都被齐军给包围了,便遣人冲出包围向庞涓报信回援大梁。

而此时的庞涓也已经攻破了赵都邯郸,于是就领兵来救大梁。

孙膑见魏军主力来了,便假装害怕魏军,撤出了大梁。

同时,孙膑在撤退时还不忘让田忌率军故意与庞涓大军作战,作出故意打不过庞涓的架势,以引诱庞涓前来追击。

庞涓见田忌打不过自己,真的来追赶齐军主力。

而孙膑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埋伏好了,就等庞涓大军的到来。

当庞涓大军到达桂陵之后,齐军突然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魏军团团包围。

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防不胜防,迅速便瓦解了,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活捉了。

魏军回援大梁大败给了齐军后,赵国也就顺利得救了。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以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是孙膑和庞涓,两人都是著名的军事家。

庞涓是魏国的将军,孙膑则是齐国的军师。

故事发生时,赵国被魏国攻打,情势十分危急。

为了救赵国,孙膑向齐王建议,攻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兵。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任命田忌为将,率军攻打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立即从赵国撤兵,回援大梁。

在回援途中,庞涓被孙膑设计困住,无法前进。

为了摆脱困境,庞涓不得不撤退。

在撤退途中,庞涓又遭遇了齐军的追击。

经过一番激战,庞涓被俘。

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赵王为了感谢齐国的救援,将一半的土地割让给了齐国。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可以有效地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通过某种策略或手段,解决一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例如,在企业经营中,如果遇到竞争对手的攻击或市场的变化,可以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扩大
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分散竞争对手的注意力,同时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总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战略思想。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

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

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

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

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

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

成语解析:【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结构】连动式【近义词】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同韵词】岸然道貌、老罴当道、清灰冷灶、公诸同好、万应灵药、投其所好、求之有道、死搬硬套、恐伤雅道、经邦论道【年代】古代【灯谜】孙膑救邯郸【邂逅语】孙膑救邯郸【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之一,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纠葛。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之间因领土争端而矛盾重重。

当时,魏国派遣大将庞涓率领精兵攻打赵国,赵国首都邯郸被围。

赵王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遣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去救援。

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解围,但孙膑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即不直接进攻邯郸,而是趁机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于是齐军主力迅速进攻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邯郸撤军返回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

赵国得以解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成语“围魏救赵”的主旨思想是通过转移矛盾焦点,达到解决主要问题的目的。

在故事中,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种方法避开了敌人的锋芒,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体现了高超的谋略和战术素养。

成语“围魏救赵”在写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论述如何应对危机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在讲述历史故事、战争策略或商业案例时,“围魏救赵”也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实用的典故。

总之,通过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典故,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成语“围魏救赵”的背景、意思、主旨思想及应用场景。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善
于运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围魏救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局限,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魏国攻打赵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魏国用兵力围攻赵国,而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从而转移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典故,用来形容在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困难。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魏国围攻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国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局面,赵国国君决定采取变通的方法,他派遣大将李牧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从而转移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

通过这个变通的方法,赵国成功地化解了魏国的围攻,最终保住了国家的安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机,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智慧和智谋,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时候,传统的方法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只有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灵活应对,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除此之外,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像赵国国君和大将李牧一样,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魏国的围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因此,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典故,更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团结一致、智慧应对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化解危机,取得最终的胜利。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智慧、勇气和团结,就能战胜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1、这两部分是围魏救赵的重要铺垫,充分反映了孙膑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

2、眼见李思豪难逃金轮法王杀招,我情急智生围魏救赵,英雄剑从下挥出直削法王跨下。

3、中国雅虎的未来究竟如何,马云的围魏救赵之举能否带领中国雅虎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4、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5、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6、后来中国的军事家就用围魏救赵来说明类似的战法。

7、此战还有围魏救赵,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淝水之战,黄天荡之战,万历援朝战争,赤嵌之战,萨尔浒之战,土木之变等战役。

8、围魏救赵看起来会有人道问题,但是在战争中,如此的战术却很常见。

9、这道剑气远非先前那些飘忽的剑气可以比拟,天无极知道单凭天师符法绝对挡不下这道剑气,明知这是围魏救赵之意,但也不得不撤招回保天幻。

10、现在如果请夷狄国前来帮忙,自然是远水不解近渴,但是,如果飞鸽传书,让他们在北边动手,围魏救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1. 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12. 说什么良策,这良策其实说穿了一文不值,那就是四个字,围魏救赵。

13. 大树又忙回援,却才发现突袭来的蛇发仅有数十根,见到大树的树根回援,立马又回缩到蛇发青年的头上,竟是围魏救赵之计。

14.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15. 李向阳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三进山城,敌人被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撤回进攻根据地的部队。

16. 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17. 《扫雪打碗》、《孙庞斗智》等。

》与《孙庞斗智》等剧。

近现代版本也有题《孙庞斗智演义》的。

榭内横梁上彩绘历史上著名的“孙庞斗智”故事。

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

随着孙庞斗智终结,魏国的强国梦想,画上了残破句号。

孙庞斗智戏二十余本,从《孙膑学艺》起到《马陵道》止。

28.“孙膑赛马”、“围魏救赵”和“孙庞斗智”是怎么回事?《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就已提到有“论机谋有孙庞斗智”。

湘剧《马陵道》则用全新的方式演绎了孙庞斗智这古老的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