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教学法在英语精读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叙事教学法对提升初中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行动研究

叙事教学法对提升初中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行动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叙事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以本校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典范英语6》(Good English 6)作为阅读教材。
控制组按照传统的阅读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叙事教学法开展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18周(3个阶段)的行动研究计划。
研究使用SPSS 16.0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测试后所获的定量数据作了统计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显著优于控制组, 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上升。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典范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引言阅读与写作是当今学生学习英语时需要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中学生在初一年级(三级)应能够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并能编写简单的故事;初中三年级(五级)时,应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能独立起草短文、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二、研究背景对于传统英语教学,当下流行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实现了教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杜爱玲,2010)。
任务大纲中对任务的分类、分级、排列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标准,对任务的选择设计、结果的评估等也没有明确具体的阐述。
任务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
其形式化倾向突出表现为任务练习化、任务形式泛化和任务环节套式化三个方面(李箭, 2011)。
此外,笔者在新生入学初,对所执教的英语学习能力一般以及薄弱的学生进行过习作析。
结果发现,阅读困难的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缺乏文体意识,谋篇布局的能力不强;所用词汇量有限;套用中文句式,语句不连贯,不畅通;所用时态混乱;混淆词性和词义。
三、研究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学生能否在叙事型教学所营造的真实的模拟心境而非虚假的交际情境中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叙事型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更为广泛的认知能力;此外能否探索出有效的叙事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展更为有效的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小学英语教学叙事引言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叙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文将详细讨论小学英语教学叙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叙事。
一、小学英语教学叙事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对于故事和叙事具有较强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故事了解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通过叙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叙事也能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有机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而故事和叙事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叙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故事中的情节、角色,《瑞克和莉莉的冒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叙事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故事在选择故事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英语水平来选择适合的故事。
故事应该简单易懂,涵盖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引入一些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扩展学生的英语知识。
2. 创造情境和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故事,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和角色来帮助学生产生共鸣。
可以邀请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拟情景对话,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3.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除了讲述故事,教师还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故事续集,或者将故事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4. 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在叙事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如课件、词卡等,以辅助教学。
这样可以提供多种学习渠道,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然而,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对英语阅读兴趣较低,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这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叙事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对于改善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叙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教学法是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一系列连贯的故事情节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它的特点包括:(1)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增加了学习的情感色彩;(2)通过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了情节发展的组织方式,使学习更具有连贯性,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材料,如小说、漫画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故事情节并产生共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叙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创作故事、写作小论文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叙事教学法通过情节的发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推理和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要点、推测人物心理、猜测故事结局等,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讲述富有哲理或贴近生活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理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故事中的伦理问题、社会问题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
三、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英语水平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英语水平选择适合的故事材料,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思想。
叙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叙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是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
它是建立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英语专业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目标,但缺乏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教学法则,这就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法体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深入的情境教学法,能够把抽象的词汇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体验词汇的使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活跃性。
叙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抽象的词汇概念融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故事中,通过故事紧扣实际,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绪接受范围和情感内容上更加愉悦和投入,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以便达到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叙事教学法的另一个独特优势是它能够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语言用法,而不仅仅是记忆它们。
因此,叙事教学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熟练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叙事教学法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一、使用小故事小故事是最常用的方式,可以轻松地将抽象的英语词汇含义融入故事情节中,增强词汇学习的实用价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热情,让学生了解每个词汇背后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使用影像教学设计使用影像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记忆词汇,并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词汇使用。
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结合图片、文字或者影像,使学生学习理解词汇,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三、使用情景重构情景重构也是一种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验,让学生以叙事的方式体验语言,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通过情景重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从而提高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
四、使用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指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创作叙事词汇与主题相关的故事,从而使抽象的词汇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叙事总结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Eng lish TeachersV ol.19No.2引言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思路,由邓达教授和熊沐青教授于2010年提出,是文学理论和认知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叙事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叙事化的手段学习外语,将外语教学的某一内容,尽可能地以叙事的方式设计和表现出来,进而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或者可能的世界。
叙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简而言之,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熊沐清、邓达2010)。
叙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叙事总结法依托于叙事教学法理念,是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旨在对文本进行复述、理解和升华。
一、叙事总结法的含义、特点和意义(一)含义从基本理念来看,叙事总结法归属于认知教学法,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总结时采用叙事的手段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充分投入教师创造的模拟真实语境,利用语言、情感、思考等心智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习得语言。
(二)特点1.整合性叙事总结法将课程内容自然地连贯在一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概括地呈现课堂的整体内容,使学生获取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并通过叙事主线复现知识点,复述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内容,从而进一步熟识和运用语言。
2.主体性叙事总结法强调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归纳与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一堂课后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课堂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3.情境性语言教学需要真实的情境。
只有在适当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习得和运用语言。
叙事总结法能增添语境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脉络,从而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使他们更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三)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叙事总结法的意义英语课程的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育部2012)。
叙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叙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叙事教学法之概念叙事教学法是指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思路、理念,以及以此理念为指导所产生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其提倡在外语教学中采取叙事的方式,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篇材料、课文、知识点、语法等,尽量采用叙事的方式展现,为学生创设一种与实际体验较为接近、较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对外语知识产生贴近生活的新认知,使其在最为真实的情景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学会外语。
而在此理念下产生的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教学的思路、方法以及技巧。
既包括课堂上的教学,也包括学生在课后的练习、预习及复习。
简而言之,叙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刻板的讲述方式,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吸引学生兴趣较为“接地气”的语气,从叙事及认知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
当然,在此理念之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特点。
教师要注重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为重点,在熟知教材及知识点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基础及其他实际情况,对教材或知识点进行深入发掘,让课堂更加情景化、生活化、文学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叙事教学法之特点叙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将语言的学习和想象、情感、创造等结合起来,创设出一个丰富直观的情境进行教学。
并且调动眼、手、耳、脑多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习得语言。
叙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点:1.叙事化。
叙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地将表达方式叙事化,结合实际授课内容及学生基础等显示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进语言学习。
当然,叙事化既不是将所有的教学任务都由教师一人承担,学生只需要当听众;也不是把任务都推给学生自己,由学生自己绞尽脑汁仍不知所以。
而是需要教师既把重点难点任务留给自己,又要让学生参与到情境的创设中来。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讲解一篇有趣的律师主题有关的课文,在这堂课上运用叙事教学法进行导入。
教师可以按照课文内容选择相关的一个故事讲起,若这篇课文是说明性的,那么可以将其改编成一篇叙事文。
叙事性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社会各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英语的毕业生,而是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在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英语的高素质人才。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高更新的要求。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已经出现的较为有效的英语教学法包括整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听说领先法、任务教学法、认知发现法、结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等多种教学法。
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些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
其中叙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叙事教学法的定义叙事教学法最初是由四川外语学院熊沐清教授等提出的,很快就受到外语界的关注。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一篇课文或一段材料、一个语言点、一个语法或语言教学项目等)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情境,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
同时,叙事教学法又指一种教学的方法或方式,还包括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它是Ap-proach、Method和Technique有机融合的综合体。
“叙事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真实或虚构时间的叙述。
叙是指讲述或陈述,事是指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
”2.叙事教学法的特点叙事教学法鼓励学生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带进课堂,保证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同时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使他们互相之间先讲故事,再将口头资料转变成文本资料,使得教学任务具有交际性。
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英语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5◎王文娟本解读中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叙事角度分析文本,例如通过语言心理及故事背景进行解析,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赏析效果。
教师通过这种多角度解析叙事性文本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2.在叙事性文本中如何运用叙事学理论2.1以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文本“叙述视角指叙述式观察故事的角度。
根据观察故事的位置,可将叙述视角大致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两种模式。
”(周运运,2018)。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特定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故事,从而将故事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叙事人物之间的不同转换,使文章内容结构更加灵活,富有立体感。
因此选择什么视角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在人教版新课标的教材中有很多描述人物的叙事性文本。
如必修四“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 ”中,“Using language ”部分有一篇描述人物的文章“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从林巧稚的视角来描写,而是通过一名高中生的视角来写林巧稚,突出表现了林巧稚对于中国妇幼保健事业努力奋斗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事讲述了作者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遇到的困难及对未来的迷茫,之后在网上恰好搜到关于林巧稚的生平经历使其被她的事迹和精神所打动,最后决心继承她事业的心路历程。
通过外视角的叙述,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理解,从而发散他们的思维。
教学理论与实践13cn. All Rights Reserved.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5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找出每一次作者问自己有关于林巧稚的问题为线索,通过外视角逐步地带读者了解这个不熟悉的人物。
问题如下:(1)Why did she write that?(2)Who were the women that Lin Qiaozhi thought needed this advice?(3)Was she much clever than anyone else?在学生了解了林巧稚的基本信息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让同学们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教学法在英语精读中的运用
在中国,丁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叙事研究的相关理论。
2010年,熊沐清和邓达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叙事教学法,他们认为这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
这一理论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一篇课文或一段材料、一个语言点、一个语法或语言教学项目等)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情境,使认知活动生活化或艺术化。
教育学专家Harmer认为,母语习得的重要条件在外语学习环境中是难以复制的。
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传统课堂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然后练习的方式,总免不了隔靴搔痒之嫌疑,很难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而叙事教学法主张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场景,将教学活动生活化。
换言之,就是让学生最大程度体验真实的语境,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地使用语言交流。
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将叙事法运用于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试图寻找课文和学生亲身经历的契合点,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转化角色,从一个被动听课的人,转为主动讲故事的人;从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创造者。
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通过转化叙事人称,改编课文情节,有效提问及设计互动环节,将课
堂交还给学生。
一、叙事教学法在英语精读中的运用
精读课教学任务较重,教学内容覆盖听、说、读、写、译。
对于学生而言,繁重的背单词任务和对理解课文语法、结构会让这门课显得沉闷枯燥,对教师而言,如何能够精细深入讲解,还要让学生印象深刻,也是一大难题。
教师可以将叙事法运用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对文章的把握是开展叙事教学法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课前讨论环节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必要的时候也可进入角色,亲自做示范,帮助学生克服紧张、不自信的心理,在轻松的氛围里融入角色。
然后教师要讲解重点词句,使学生对课文有基本了解,之后教师设计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或以第一人称复述的环节,以加深理解。
采用叙事法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增删故事情节,并且进行小组讨论。
在这一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火花发生碰撞,往往能提出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开拓思维并提高创造力。
二、叙事教学法在课前讨论中的运用
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笔者会让学生就与课文相关话题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进行讨论。
例如,笔者在讲综合教程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Book II Unit2“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 时,先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在外貌
方面有什么改变,男同学是不是已经顶着一个啤酒肚,女同学是不是褪去青涩变得优雅。
此言一出,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
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与现在的自己相比,那时的他们在心态上有何变化,哪些方面比现在更好。
使学生从读故事的人变成了故事的主人,他们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与此同时,他们的思路也被引导到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上,达到了娱乐和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叙事教学法在课文讲解中的运用
叙事教学法同样可以运用在课文的讲解中。
还是以上面提及的课文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已经人到中年的作者回忆她和弟弟在青春期时一些幼稚、浮躁的行为,进而庆幸现在自己所拥有的从容和淡定,并认为慢慢变老也有美好、令人期待的一面。
笔者先讲解重点词句,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
接下来,不同于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步骤――讲单词、造句子、分段落、讲语法、做练习,而是将讲解过的重点词和短语be obsessed with,feverishly,turn into,diet,plead for,tailor(v.),agony,deny oneself something,critical,await,pursue,confused,unsettling,accomplish,contrast放在PPT上,让学生根据这些词,重新串联情节,并以第一人称重述整个故事。
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请他们复述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改编,增补情节,加入对话,甚至进行表演。
学生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充分结合自身的经历,整个讨论过程他们变得异常积极,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