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知识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3)、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使宾语得以用 介词提到动语之前,突出了处置对象,有 利于思想的表达。
(4)、使成式的产生,使前此用两句话才 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现在一句话就可以表 达出来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意思表 达得更清楚。例如:“唬得一身冷汗” (《宣和遗事》亨集)“怎么他说了,你就 依得比圣旨还快些”(《红楼梦》第八回) 之类的句型,比起它们的前身更生动、更 形象、更容易传递情感。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古诗为
焦仲卿妻作》)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同前)
“乃哭曰:‘无处问耗,不知阿母与阿嫂 至,乃自天降也。’”牛僧孺《玄怪录》 卷一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汝叔?敢唤
我作叔?《北史· 河间王孝琬传》 阿翁(即祖父或公公)讵宜以子戏父! 《世说新语· 排调》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世说新语· 赏 誉》 “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的“老”。如:
【石】勒与酣谑,引【李】阳臂笑曰:孤
往日厌卿老拳, 卿亦饱孤毒手。《晋书》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 酿纪叟》
(3)、置于亲属称谓前的“老”。如: 敬轩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今 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 刘敬轩传》
(6)、句子容量不断扩大。它的一种表现 是句子成分复杂化。随着汉语的发展,一 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个主、谓、定、状语, 而这些主、谓、定、状语又可以是多种相 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它的另一种表 现是多重复句日益丰富。
词头词尾
一、词头。 在汉语发展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名词词头 有“有、句、於、阿、老”等。
男子的尊称。
E、“阿”置于代词之前。 如:“先祖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 失?’”(《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

古汉语语法、词性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动词一、动词的定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一、形容词的定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数词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量词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而竭《曹刿论战》
•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 尉《陈涉世家》
• 3.宾语省略 •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 4.介词省略 •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常见 几种语法现象举

一、判断句
• 概念: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 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
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练习
•1 •2 •3 •4 •5 •6 •7 •8
二、省略句
• 概念: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 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 2.谓语省略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 2.宾语前置 •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 何陋之有《陋室铭》 •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 A\中心词+数量词(定语);B\“之”为标志 的;C\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 前面。
• 2.借助于“乃”、“是”、“为”、“则”、 “悉”、“本”等词构成。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语法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如: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如: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

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

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

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每月”之类的意思。

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②“日”充当形容词或变化意义比较突出的动词的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相当于“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楚辞·涉江》)③“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充当全句的修饰语,往往含有追溯过去的含义,相当于“往日”、“以前”。

如: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

(《左传·昭公七年》)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

如:走、趋、伐、见、为、有、欲、能、可。

动词的主要特点是:能受副词修饰,大多数动词能带宾语。

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能在句子中作谓语,也能作主语。

如: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动词“伐”,前有副词“将”修饰,后有宾语“颛臾”。

按能否带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前者如:患、使、见、伐、问、助、哀等;后者如:走、行、活、止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悦、忿恚、喜、惊等,它们能受“甚”这类副词修饰。

有的动词表示主观意愿或客观可能,一般称为助动词,如:欲、能、可、愿等。

它们能独立作谓语,但经常是作其他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修饰成分,如“臣愿.奉璧往使”、“壮士!能.复饮乎”、“欲.诛有功之人”等。

动词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廉、勇、强、老、壮、大、恂恂、融融等。

形容词能受一般副词的修饰或少数副词的补充,但不能受副词“勿”等的修饰。

如:“城非不高.也”、“君美.甚”。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也能作宾语等成分。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良”作定语)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同上)(“倨”作谓语)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同上)(“欢”为宾语中心语)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并带上使动、意动意义,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如:一、二、三、十、百、千、万等。

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

基数词又包括系数(零、一、二、十等)与位数(十、百、千等)。

系数放在位数前,二者是相乘的关系;位数放在系数前,二者是相加或分数的关系,如:“十八九”可能是“十”加“八”或“九”,也可能是“十分之八九”;系数与系数放在一起,常常是相乘的关系,如:“年方二八”即十六岁,“三五之夜”即农历十五的晚上。

表示次序的数词是序数词,古汉语的序数词经常以基数词的形式出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数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动词,表示物量或动量,在句中作定语、谓语、状语。

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数词后不加量词,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二”即“两次”,作谓语。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前出师表》)(“三”即“三次”,作状语。

)五、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叫量词。

古汉语中没有像现代汉语那样丰富的量词。

有的量词是度量衡制度规定的计量单位,实际上也就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名词,如:丈、尺、寸、仞、斗、升、斛、斤、两、钧等。

有的量词是借用盛器名词来充当,如“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与“瓢”。

这些量词都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叫作名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是动量词。

在古汉语中,动量词起源很晚。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中的“回”便是一个专用动量词。

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组成数量结构使用,在句中作定语或补语。

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数量结构“一介”作定语,其后以“之”与被修饰的名词“使”隔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数量结构“三匝”作补语)六、代词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

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

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

“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

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

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二)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

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

“何”主要代事物,有时也代人,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什么”;“胡”、“奚”、“曷”一般只用于代事物,多充当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代处所的主要有“安”、“焉”、“恶”。

它们通常作状语,用于反问,相当于“哪里”、“在哪里”、“怎么”等;也可以充当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等。

如:“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将焉取之”即“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三)指示代词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较细,分别表示近指、远指、泛指、他指、虚指、无指、分指和逐指等。

1.近指代词近指代词有:是、此、斯、兹。

它们大致相当于“这”或“这些”。

例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远指代词远指代词有:彼、匪、夫。

相当于“那”、“那些”。

如:“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诗·小雅·四月》)“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荀子·接弊》3.泛指代词泛指代词指有所指代,但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确定的对象,读者需要从上下文中去体会。

泛指代词有:之、焉。

如:“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4.他指代词他指代词有:他(它、佗)、馀。

相当于“其他(的)”。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5.虚指代词有些人或事物,说话人不知道,或者不愿、不屑于说出,常常用“某”代替,这叫做虚指。

如:“欲作一屏风,张于某.所。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注:有时候,“某”是谦称,常用在对话或书信中,指自己。

如:“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6.无指代词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或事物,排除一切对象。

常见的无指代词有:无(毋)、莫、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