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斑岩铜矿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研究

斑岩铜矿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研究

斑岩铜矿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勘探人员开始将目光投向释放储量更为丰富的地下深处。

而斑岩铜矿则成为了勘探人员首选的目标之一。

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研究其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迫在眉睫。

斑岩铜矿是指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均一质地、矽酸盐类石英斑岩中富含铜矿物的矿床。

其成因机制主要涉及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形成过程。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矿物学、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等方面,但这些研究方法无法全面揭示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球物理勘探、岩石地球化学、卫星遥感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研究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应用物理学原理进行矿产资源勘探的手段。

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地震波等物理特征,可以了解地下结构和物质分布情况。

而斑岩铜矿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特征,如高比重、强磁性、高电导率等,可以借助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快速初步识别。

岩石地球化学则是通过对岩石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揭示地质作用过程和成矿因素。

通过对斑岩铜矿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了解成矿流体的起源和运移路径等信息。

岩石地球化学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深入研究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提供有效的工具。

卫星遥感技术则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图像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会给地表带来一定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升降等。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对地表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进一步了解斑岩铜矿的富集规律及成矿预测。

除了上述技术,地质勘探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对地质构造及矿产构造的综合研究,为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数学模型则是通过对大量的样本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成矿规律的数学模型,为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分散除了取 决于元素自身地球化学行为外,也同岩浆结晶分异时的 物化条件有关。
就铜来讲,由于其在岩浆活动中很难参予硅酸盐矿物的 结晶,那么它将滞留在残余熔体中,并且发生初步富集 作 用 。 有 人 推 测 , 若 熔 体 中 初 始 水 含 量 大 于 2.5% 和 Cl/H2O比值为0.03,那么30立方公里的岩浆房将有可能 形成金属量大于100万吨的铜。
在斑岩铜矿床集中区,不同期次和各种规模岩 浆岩分布广泛,极为发育,铜金矿化往往同最年 轻一期的侵入岩相有关。另外,铜金矿床的形成 时间滞后于侵入岩体。
热液蚀变 (1)
一般来讲,斑岩铜金矿床热液蚀变的类型 和强度主要取决于热液体系中金属/氢离子 的比值,其它影响因素包括有压力、温度、 水/岩比值,流体与围岩的组份。
斑岩型金属矿床的特征 (1)
斑岩型金属矿床是“与侵入岩有关金属矿 床”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形成作用与 岩浆活动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鉴于地壳 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在一些矿 集区(或带)很难将斑岩型和其它侵入岩 类金属矿床划分开来。到目前为止,尽管 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简单的分类判别准则, 但是矿床地质学家趋同认为,斑岩型金属 矿床应具下述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是一种储量大、品位低、可大规模机械化开 采的矿床。世界铜金属量超过5Mt和58个超大型以上规 模铜矿(包括我国的玉龙和德兴)中有36个为斑岩铜矿。 该类型储量占世界铜储量比例,由60年代的三分之一增 长到目前的一半以上,世界铜产量的一半来自斑岩型铜 矿。据世界103个大型矿床统计,单个矿床矿石储量平 均可达550Mt,Cu平均品位0.4%,高可达0.8%,并能综 合回收多种金属,如Mo、Re、Au、Ag、Pt、Pd等,具有 巨大经济价值。在我国,斑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总 储量比例,由60年代的34%增长到目前的45%。我国4 个特大型铜矿中有3个为斑岩型,2个超大型铜矿均为斑 岩型。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2.2在岩浆侵位和热液演化过程中导致金属铜富集的关键因素是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还是岩浆(长英质岩浆和铁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金属铜是如何从岩浆中进入流体,从而发生大规模沉淀?其过程与岛弧环境斑岩铜矿金属铜的沉淀机制有何差异?
2.3在大陆内部的演化过程中,岩石圈的持续性阶段伸展或者伸展-挤压-伸展交替的背景对陆内斑岩铜矿的形成有何制约因素?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方式和不同演化阶段,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类型有何差异?阶段性的隆升和剥蚀能否是陆内伸展环境斑岩铜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2.6 Houetal.(2015源自)对华北中生代伸展背景下木吉村斑岩铜矿角闪岩的结果表明角闪石中Cu的含量为Cu含量17×10-6~60×10-6,与原始弧岩浆中Cu的含量基本一致,从而得出木吉村斑岩铜矿形成于正常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Piqueretal.(2017)认为伸展环境下斑岩铜矿的规模可能较小,但是可以形成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但是,从华南地区德兴斑岩矿床的规模和品位来看,陆内伸展背景形成大型斑岩铜矿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此,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具有形成大矿、高品位矿床的潜力,那么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高品位的大型矿床?陆内伸展背景高品位大型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岩浆源区是否富含金属物质的关系如何?
2我国斑岩铜矿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以我国华南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为例,作者认为,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可能有以下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与俯冲以及后俯冲伸展型斑岩铜矿相比,陆内伸展型斑岩铜矿岩浆起源的诱导机制是什么?金属铜的来源是哪里?大规模铜矿的形成是受控于富铜的岩浆源区还是受控于岩浆-热液过程?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包括早期侵位的岩浆岩及其上升通道中围岩)对形成大型斑岩铜矿有何影响?何种作用导致了陆内伸展环境形成不同金属组合的矿床?新生地壳?古老地壳?还是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和新生的岩石圈地幔?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 引言斑岩铜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讨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 形成条件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壳构造背景斑岩铜矿床常常形成在地壳构造活动较为明显的区域。

地壳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岩浆活动和地壳的破碎断裂,从而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2 富含铜的岩浆来源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富含铜的岩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铜、硫等矿物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能够在地壳中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

2.3 适宜的成矿环境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成矿环境。

一般来说,这些矿床往往形成在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和适宜的pH值的环境中。

此外,也需要存在适合矿物沉淀和成矿反应的条件。

2.4 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

流体运移可以将矿物质从岩浆中运输到地壳中,并在特定环境下沉淀形成矿床。

流体运移的条件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以及适宜的岩石孔隙结构等。

3. 分布规律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大范围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富含铜的岩浆活动区域,如火山弧带、造山带等,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岩石类型。

3.2 区域性的控矿因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一系列区域性的控矿因素的影响,如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强度等。

这些控矿因素可以改变地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3.3 空间上的聚集分布斑岩铜矿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分布特征。

这些矿床往往以矿体簇群或成矿带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构造单元中。

3.4 随深度的分布变化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深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会逐渐减少,并且矿体规模和品位也会逐渐降低。

4. 结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壳构造、岩浆来源、成矿环境和流体运移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

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

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

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

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

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作者:孙渺汪鹭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3期摘要:斑岩型矿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因此该类矿床一直是矿床学家研究的热点和矿业公司的首要勘查目标。

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斑岩型铜矿床的资料,总结了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特征,斑岩型铜矿与钙碱性系列的侵入体的关系,矿体的赋存位置、围岩的岩性,斑岩型铜矿的蚀变组合和分带等,并对板块俯冲和大陆环境的斑岩型铜矿成因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因模式1.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1.1 与岩浆侵入体的紧密联系。

斑岩型铜矿在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都与钙碱性系列的斑岩岩浆侵入体有关,斑状侵入体常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其中以花岗岩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为主要含矿岩侵入岩。

侵入体的侵位年代主要为中新生代,岩相上主要为浅成、超浅成相,极少数为中深成相,其中浅成、超浅成相与斑岩型铜矿关系尤为密切,它们常为多期多阶段复合杂岩体的晚期产物。

超浅成相主要由潜火山岩组成,它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潜火山岩的产状总体来说是侵入状的,而非层状,岩相上与火山岩类似,比如其基质结构与火山岩相似。

因此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尤其是对岩体产状的调查,是区分火山岩和潜火山岩的重要途径。

含铜矿的斑岩岩体,一般受构造控制,因此形态上常为蘑菇状、筒状、喇叭状、蝌蚪状以及不规则脉状。

也常见上部为脉群,下部为不规则的岩株体,通常形态特点比较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侵入体是否含矿只靠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分析方面来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多借助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造岩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辅助判别。

斑岩型铜矿虽然赋存于斑岩体内,但矿化并不局限于岩体内,有些矿化体还可以产于硅铝质的变质岩或者沉积岩的围岩里。

从找矿的角度来说,不能受困于火山岩的限制,要注意到与火山岩无关的浅成岩地区,特别是那些与构造岩浆带有关的浅成岩。

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斑岩型铜矿研究现状

c a nc e .Thi s a 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Po r ph y r y c o p pe r d e po s i t s da t a s a n d d o e s s o me r e a s e a r c h Oi l i t .The a u t ho r s u mm a iz r e d t he
Ab s t r a c t : P o r p h y r y c o p p e r d e p o s i t i s t h e i mp o  ̄a n t t y p e i n t h e Ch i n a . An d i t s p r o v e n r e s e r v e s i s c o n s i d e r a 找 矿 意 义 。本 文 通过 对 斑岩 型铜 矿 矿 床 资料 的 收 集整理 , 总 结 了斑 岩型 铜矿 的成矿 地 质
特征、 岩浆岩条件 、 围岩条件、 围岩蚀 变和矿化分带特征 , 同时对矿床的物质来源、 成矿过程及成 因作 了相关介绍
和总结。
关 键词 : 斑 岩 型铜矿 床 ; 地 质特征 ; 矿床 成 因
me t a l l o g e n i c g e o l o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 ma g ma t i c r o c k c on d i t i o ns , wa l l r oc k a l t e r a t i o n a nd t h e c h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f mi n e r l— a
i z a t i o n z o ni ng .As t he s a me t i me , Th e a ut ho r i n t r o d uc e d a nd s umma r i e d t he d e p o s i t o f ma t e r i l a s ou r c e ,mi ne r a l i z a t i on pr oc e s s a nd t he c a u s e o f de po s i t .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PPT文档演模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热液蚀变 (1)
§一般来讲,斑岩铜金矿床热液蚀变的类型 和强度主要取决于热液体系中金属/氢离子
的比值,其它影响因素包括有压力、温度、
水/岩比值,流体与围岩的组份。
例如,如果热流体中的K++Na+/H+的比值偏 低,那么钾、钠和钙-铝硅酸盐矿物(如长 石、云母等)就会变得不稳定;
PPT文档演模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我国斑岩型铜矿床(含浅成低温 热液型)分布
§ 斑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 广泛分布是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三大巨型成矿域 的共同之处,它们提供了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重要来 源,均跨入我国部分省区。
§ 环太平洋成矿域:华南德兴、紫金山,东北团结沟、 东安、小西南岔等;
PPT文档演模板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金属矿床的特征(2)
§ 矿化在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网脉状产出;
§ 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形成时间上,金属矿化与浅 成侵入岩具密切关系;
§ 大多数含矿侵入岩为钙碱或碱性岩浆岩系列;
§ 岩浆岩组合为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闪长岩-正长岩;
§ 与钼矿床有关的侵入岩大都为钙-碱性长英质火成岩;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 找矿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1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
§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是指品 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 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 以斑岩性型铜矿最有意义。
§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发现了第一个斑岩 型铜矿,即至今仍负盛名的宾厄姆 (Bingham)铜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热 液 阶段 、细 脉浸染 状硫 化物铜 矿 。
1 时 空 分 布
1 1 时代 分布 . .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 中在 中、新生代 ,其次是古生代 ,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 目前发现较少。据芮宗瑶 (04 20 )统计 , 世界上超过 50 t 0 万 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 ,大约 占 5. %,中生代约 占 3%…。 95 5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极不均一 ,有随时代变新、矿床数 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形成原 因有两种观 点 :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 ,大规模板块活 动尚未形成 ,斑岩铜矿化 自然很少 。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 ,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 ;另 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 冲、碰撞带 ,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 ,成为主要
造 山带 的断裂系统 和基底 线性 断裂 构造 控制 。 总结 以上研究 成果 ,会 聚板块 边缘是 斑 岩铜矿形 成最 重要 的成矿 地质 背景 ,无论 是 岩浆 弧环境 还是 大 陆环境 。 同时 ,某些 大陆 环境 中的斑 岩铜 矿 ( :西 藏 冈底 斯斑 岩 铜矿 带 ) 如 ,成 矿作 用 是在 洋 陆俯 冲基 础
上实现的陆陆碰撞条件下形成的,二种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和继承性如何?应加以分析和研究 。
: 导 篙 絮专 蒌 焉 到
妻位比变也小且较稳定 铅 素值化较 同

元 窖 素

( 黄崇轲等 ,
等2),矿质来源比_ ,匀 石 ‘ ,0 0 主 1 牧 间早
5) 0%0
。 。 上儿糸
lt 等 (9 4 ie sr 17 )首次开展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 的研究 ,拓展 了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 型 。近年来 ,中 ] 国矿床学家的研究也发现 :斑岩铜矿不仅可产于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中,还可以产于碰撞 造 山带中 ( 如青藏高原) 甚至形成于陆内环境中 ( , 如德兴) 。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及陆内环境 的斑岩铜矿 ,

2 成矿动力学及构造背景
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收稿 日期 :2 1 -62 0 10 -5 作 者简介 :邹 国富 (9 o )  ̄7 ,男 ,黑龙 江林甸县人


包括两种观点 :一是
高级地质工程师 ,从事矿产资 源开发研究 。
38 8
松驰期 ;②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 ,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C oe (05 ok 等 20 )通过对 世界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背景的综合研究 ,发现大洋板片的低角度俯冲非常有利于挤压背景的形成 。
大 陆环境斑 岩铜 矿研究 起 步较 晚 。近 年来 随大陆 环境斑 岩铜 矿大量 发 现 ,对其 研究 才 逐 渐深 入 。 H l o—

剥蚀 区, 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一超浅成侵人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 、裂隙发育 ,有利于剥蚀作用形 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1 2 空 间分布 .
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 。分东西两带 :东带包括阿拉斯加 、 北美西部 、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 、智利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 :内带包括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 ,我国
中图分类号 :P 1. 1 6 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041 8 ( 0 1 0 —8 -7 10 -8 5 2 1 )4370
目 已知的主要铜矿类型 :硫化物型铜镍矿 、沉积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 前 矿 中, 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矿床类型。斑岩铜矿 ,最早是二 十世纪初 , 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 山工 美
不 能用 西方学 者基 于板块构 造 理论建 立 的经典斑 岩铜 矿成矿 模 型来 解 释 ,因此经 典 的斑 岩 铜矿成 矿 模型遇
到 了挑战。芮宗瑶 (02 20 )研究表 明:有些斑岩铜矿与板块 的消减作用没有直接 的成因联 系,可能是 由 板 内构 造岩浆 活化作 用或走 滑 断裂 带 作 用 导致 深 源花 岗质岩 浆 上侵 形 成 。侯 增谦 等 (07 认 为 :中 国 20 ) 大陆内部斑岩铜矿产出的背景与大洋板块俯 冲无关 。至少有 4类环境 :晚碰撞走滑环境 ,后碰撞 伸展环 境 ,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 山崩塌环境 。大陆环境含矿斑岩的浅成侵位主要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切割
2 1E 卷 第4 8~9页 0  ̄i0 1[ 3 J g 期3 3 7 3
云 南 地 质
C5—0/ IN 0—8 N 11 S 14 15 3 4P S0 8
斑 岩 铜 矿 矿 床研 究 综 述
邹 国富 , 坚润 堂
( .中国有色金 属工 业昆明勘察设 计研究 院 ,云南 昆明 1 摘 60 5 ;2 50 1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昆明 60 9 ) 50 3
5 岩 浆一热液转换及金属分配
岩 浆一 热 液流体 的转换 也是 能否形 成大 型斑 岩铜矿 的关键 。 即使 岩 浆携带 大量 的金属 成矿元 素 ,如果 这 些成 矿元素 不能进 入到成 矿 流体 中 ,也不 能形 成具有 经济意 义 的矿床 。金 属元素 如何进 人成 矿流 体 中以
及在岩浆一热液转换过程中,成矿元素在结 晶相和流体相之间的分配问题 ,都会制约金属成矿作用 的发 生。通常认为岩浆房的形成 ,因通过 M S A H过程产生的安 山质一英安质 岩浆 的密度,通常介于上地壳结 晶基底及其上盖层岩石的密度之间 ,岩浆上升到此位置后很难再通过浮力作用继续上侵 ,常堆积成池 ,形 成岩浆房 ( ie,18 ) Dls 97 。如深部岩浆供应充足,则岩浆房会一直保持熔融 , l 并不断以岩株 、岩枝形态 向 外 扩展 。演化 后期 的富挥发 分 、低 密 度岩浆 常浅 成侵位 ,形成 次 火 山岩 ( 2 ( i ad ,20 ) 图 ) Rc rs 0 3 。 h
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 , 认为 :①挤压环境可有效地阻止岩浆直接穿过上地壳形 成火山岩,从而形成 比伸展环境更大 的浅部岩浆房 ;②挤压环境浅部岩浆房很难喷发 ,从而促进岩浆房的
结 晶分异,进而导致挥发分饱和以及大规模岩浆热液形成 ;③挤压环境下很难发育陡立张性断裂 ,从而有 效地限制了在岩浆房顶部形成岩株 ( 枝)的数量 ,有利于岩浆热液的聚集 ] i a s (0 1 。Rc r 等 20 )总结 hd 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 ,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 :①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
人 叫出来的。11 年 ,E m n 正式把这种常与斑岩体有关 的 “ 98 m os 浸染状铜矿”定名为斑岩铜矿。我国王之 田将斑岩铜矿床定义为:与钙碱性 、碱性、中一酸 眭火成岩的浅成一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 ,斑岩和围岩破 裂裂 隙强烈 ,并 具 K+、S +、O 一 变矿 物晕 和 C 、A 、A 、P 、z 、S等地 球化 学晕 、岩浆 晚期 中 i H 蚀 u u g b n

3 0卷
体包裹体研究为斑岩铜矿金属来 自岩浆提供 了新的证据 。B rhm (9 0 u a 18 )认为活动大陆边缘 的钙碱性岩 n 浆 一热液 是斑岩 铜 矿 的唯一 物 质 来 源 。Cm o 等 (02 通 过 对 熔 体 和 流 体 包 裹 体 的研 究 指 出 :智 利 a ps 20 ) Zl vr a i 斑岩铜矿中的铜来 自岩浆 。虽然 c 、A 和 M 三种金属的地幔来源 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 da u u o 但仍有 学者在部分地 区找到 了 C 、M u o和岩浆共同来源于下地壳 的证据 ( os e a. 99 ¨ B ue t 1 ,19 ) 。杨 志明等 (09 20 )通过对玉龙铜矿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①成矿金属具有与含矿斑岩一样的源区;②上地 壳尺度的热液循环萃取对金属的来源贡献不大。 通常的钙碱性岩浆之所以具有成矿潜力 ,大洋板片的脱水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过程。该过程不仅把大量 的水、硫 、卤素、金属,以及亲流体 的大离子亲石元素 ( IE LL )输送到地幔楔 ( a u i t 1 ,18 ) T t m . 96 , s ea 同时还因 H 0的大量加入 , 使得楔形地幔熔融产生 的岩浆常具有较高的氧逸度 ( i a s 20 ) Rc r , 0 3 。高氧 hd 逸 度条 件下 ,S则主要 以硫 酸盐 的形式 溶解 于岩浆 中 ( 度约 15I ,Jg t1 ,20 ) 盐 .( ) % noe . 0 1 ,从 而导 致通 常 a 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 c 、A u 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 中富集 ( a l t 1 ,18 ;Rc— H my e a. 95 i n h a s t 1 ,19 ) r . 95 ,这就是正常钙碱性弧岩浆常含有较高的亲铜元 素 ( c 、A d ea 如 u u等) 的原因¨ 。杨志 明等 (0 9 20 )认为成矿金属的深部富集是因岩浆高氧逸度所致 ,s以硫酸盐溶解于岩浆 中, 从而导致通常 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 c 、A 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富集 。大型矿床 ,特别是超大型矿床下 u u 部通常存在岩浆房 ,岩浆房流体出溶是引发矿床大规模蚀变与矿化的根源 ;成矿金属与 s 均来 自岩浆 ,与 含矿斑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有些研究者认为与斑岩铜矿有关 的岩浆中的硫除来 自地幔深处外 ,尚有一 部分 “ 额外”来源 ,即认为来 自海水硫酸盐及海底岩石 中的硫化物 ,或来 自岩浆通道 附近 的蒸发岩层 , 或 由岩浆 混合作 用带来 。
要 :斑 岩铜矿是重要 的铜矿床类型 ,认识其成矿作用 对找矿 实践具有 重要的指 导意义。通过搜 集和
整理文献资料 ,介绍成矿 动力学背景及构造环境 、成矿斑岩 岩浆及 其侵位 、岩浆 一热液转换 过程 、蚀变 与矿 化 、成 因模式等斑岩 型铜 矿研究 中的重要进展 ,指 出今后 的研究方 向。 关键词 :斑岩铜 矿 ;时空分布 ;构造背景 ;岩浆活动 ;研 究进展 ;研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