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斑岩铜矿的成矿与找矿标志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1)与岩体的关系: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
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
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
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
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
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
额勒根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探讨

围岩蚀变 是近 矿岩 石在 热液 作用 下所 产生 的矿
与 斑岩 铜矿 有关 的侵 入体 多是 受构造 控制 的被
动侵 位 的岩体 。 映在 形态 上多 为岩 株 、 枝 、 反 岩 岩脉 、 岩 床等 各种 复杂 形态 ( 如蘑 菇状 、 状 、 规则状 、 筒 不 蝌
物和化学变化称为围岩蚀变, 其产物称作蚀变 围岩 或蚀变 矿物 集合 体 ( 蚀变 岩 )发 生蚀变 的原 因很多 , 。 围岩 成分 参 与化 学 反 映是 重 要 因素 之 一 , 蚀变 是 含 铜 地 区 的远 景 评 价 和 矿 点 远 景评 价 的 主 要 手 段 之
中图 分类 号 :68 4o 5 P 1 . 1.
1 斑 岩铜 矿的 主要 地质 特征
1 1 与 斑岩 型铜 矿有 关的侵 入 岩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O6 78 (O 11一 o 5—O l O- 9 12 l)7 0O 3
槽 返 固化 期靠 近 地 台一 侧 的大 断裂 中 , 地 台活 或
1 1 2 侵 入相 ..
围 岩 的性 质 对斑 岩 铜矿 的形 成 不起 决 定 作 用 ,
但 对 蚀变 及其 成 矿 特点 有 明 显影 响 , 对 斑岩 铜 矿 即 的物 质类 型和 矿物 组合 影响很 大 。 据统 计 , O 的 有3 矿 化是 产 生在 围岩里 ( 西 德兴 铜 矿 7 产 在板 溪 江 O 群 千枚 板岩 中) 。
化 的断裂 构造 形成 的隆起 与拗 陷交 接带 中 。特别 是
1 1 1 侵 入类 型 ..
隆拗 陷 又属 于 火 山 而
岩断 陷盆地 的地 区 , 有 利于寻 找斑 岩铜 矿 。 最
1 3 与斑 岩型铜矿 有 关 的围岩及 蚀 变矿化 . 1 3 1 围岩 . .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型铜矿主要地质特征及成因

斑岩型铜矿床多分布于2组构造交汇处、背斜 倾伏端、构造破碎带、穹形构造、角砾状地质体(角
1n1
现代矿业 —————————————————————————————————————————————————~
总第572期
一
2016年12月第12期
砾岩筒)以及构造裂隙(含微裂隙)中。如江西德兴 铜矿位于西园岭背斜倾伏端(沿轴向),西藏江达玉 龙铜矿位于背斜倾伏端(轴部),黑龙江多宝山铜矿 位于千糜岩带构造破碎带中。构造裂隙(含微裂 隙)对成矿发挥了重要作用,矿(化)体的形态、大 小、范围明显受接触带、断裂带裂隙控制,在工作中 除对接触带进行研究外,还应对围岩及侵入岩的裂 隙构造进行分析。
1.4.3表生作用及次生富集
尽管围岩性质对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不具有决 定作用,但对蚀变及其成矿特点有明显影响,即对斑 岩铜矿的物质类型和矿物组合影响较大。据统计, 有30%的矿化发生于围岩内(江西德兴铜矿的70% 产于板溪群千枚板岩中)∞j。对于与斑岩铜矿有关 的围岩,在工作中的注意点有:①若围岩为碳酸盐 岩,应特别注意矽卡岩型和斑岩型2种矿床类型组 合,以免漏矿;②若围岩为海相或陆相火山岩、火山 碎屑岩和砂岩、页岩、泥岩及变质岩系,由于岩石致 密,常为岩体顶盖“隔挡层”,常在岩体内,特别是在 岩体顶部富集成矿;③若围岩为各种角砾状地质体, 特别是矿化角砾岩筒为矿液活动和运移的有利场 所,在一定条件下,可使原生矿化富集以及作为寻找 与斑岩铜矿有直接关系的火山颈和火山通道的重要 标志。
1.3围岩
黝铜矿、斑铜矿等,伴生矿物为黄铁矿、辉钼矿、自然 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石英、钾长石等。矿 石构造主要表现为浸染状、细脉状、脉状及块状、角
砾状。斑岩铜矿矿化具有由内I形't-水平(侧向)分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
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
精装!彩图!内容简介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
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指出了找矿方向。
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矿等。
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
《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
斑岩铜矿介绍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一、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219529152_甘肃北山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研究——以公婆泉斑岩型铜矿床为例

2023年 4月下 世界有色金属59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甘肃北山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研究——以公婆泉斑岩型铜矿床为例吕晓峰(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公婆泉斑岩型铜矿床的发现对在北山造山带寻找斑岩型铜矿床提供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地质研究意义。
本文较系统的总结了公婆泉斑岩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而分析了其找矿标志,认为公婆泉斑岩型铜矿床受斑岩体、韧性剪切和火山机构控制较明显,控制着含矿斑岩体成群、成带分布。
在今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中应加强北山造山带韧性剪切带的找矿勘查工作,是寻找类似斑岩型铜矿床的有利部位。
关键词:北山造山带;斑岩型铜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08-0059-3The Mineralization Law and Prospecting Marks in Beishan Area, Gansu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Gongpoquan Porphyry-type Copper Ore DepositLYU Xiao-feng(The Second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of Gansu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Lanzhou 730020,China)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s in Gongpoquan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search for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s in the Beishan orogenic belt, which has important geological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ngpoquan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then its prospecting signs are analyz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ongpoquan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s are mo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porphyry bodies, ductile shear and volcanic mechanisms, and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bearing porphyry bodies in groups and zones. In the future prospecting and prospecting work, the prospecting and prospecting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 of the Beishan orogenic bel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ch is a favorable part to find similar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s. Keywords: Kitayama orogenic belt;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s; the law of mineralization; Prospecting signs收稿日期:2023-02作者简介:吕晓峰,男,生于1982年,甘肃兰州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
斑岩铜金矿床形成机制及找矿标志

Cu(Au)在岩浆熔体—流体行为
DCu流体/硅酸盐熔体≤2700-316, 流体中含S时,DCu流体/硅酸盐熔体值增大 2-5倍, Cu也易进入低Cl低密度的气相 中 D (Mo)流体/熔体=20, D (Mo)流体/熔体=5.5(高Cl流体)
二、斑岩铜金矿床成矿岩浆特征 中酸性岩浆
成矿岩浆
非成矿岩浆
斑岩矿床区域找矿潜力评估
成矿岩体指标 岩浆成矿事件
成矿后剥蚀 保存
区域找矿潜力
紫金矿田
(1)多种类型矿床共生; (2)成矿元素组合有一定的分带性; (3)矿物组合复杂,成矿元素组合相对简单; (4)发育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也可能
发育低硫型(?)银多金属矿床;
问题:
(1)元素分带原因是什么? 同一成矿系统? 控制因素是什么? 不同成矿系统? 在地质上是否可能在同一地方相近时 间内发育两种不同特征成矿系统?
3+ ( 9FeO (in silicates) + SO2(g) +H2O3Fe3O4 +H2S )
成矿早 期: 发生
氧化还 原反应
斑岩铜金矿床中三种类型磁铁矿化蚀变
9FeO (in silicates) + SO2(g) +H2O3Fe3O4 +H2S 磁铁矿化
8KFe3AlSi3O10(OH)2+2H2SO4 =8KAlSi3O8+8Fe3O4+8H2O+2H2S
Cu-Au-Mo岩浆
Sn-W-Be-REE岩浆
高氧逸度
富水及出溶挥 发相;富成矿
元素
二、斑岩铜金矿床成矿岩浆特征
中酸性岩浆成矿系统可分为两阶段
(1)岩浆演化阶段
(2)成矿元素堆积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岩铜矿成矿与找矿标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薛春纪“斑岩铜矿”指时空和成因上与具有斑状/似斑状结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复式小侵入体有关的一类细脉浸染状低品位大规模的铜矿床。
(细脉浸染型铜矿)斑岩铜矿的重要标志:⏹斑岩体顶部全岩或部分铜矿化⏹发育钾硅酸盐蚀变⏹岩浆/热液的二次沸腾/角砾化⏹岩浆起源----上地幔或下地壳斑岩浅成-超浅成产物,形成在花岗质岩浆深成-火山建造的浅成-超浅成阶段,3.0-0.5km(有时达4-6km).马拉松多,0.5-1.0km,全部铜矿化在斑岩体中西藏玉龙,2.5-3.0km,2/3的铜矿化在斑岩体中江西德兴,3.0-4.0km,1/3的铜矿化在斑岩体中黑龙江多宝山及新疆土屋, 4-6km,1/10的铜矿化在斑岩体中随斑岩侵位深度的变高,矿石构造浸染状—浸染状和细脉状—细脉状网脉状浅成-超浅成侵位是引发成矿最重要的前提,因为有利于岩浆中挥发相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进而引起花岗质岩浆发生二次沸腾.挥发相:H2O HCl HF P2O5CO2CO SO2 H2S NaCl NaF KCl KF⏹花岗质岩浆沸腾及岩浆与挥发相分离的标志:气体包裹体(气液比大于50%)多相包裹体(含NaCl KCl子晶)相比变化很大的气液包裹体共存⏹岩浆中挥发相密度小(0.5-0.95),上升集中在斑岩体的顶部:体积膨胀—产生机械能--岩体顶部和围岩产生许多网状裂隙隐爆作用—爆破角砾岩爆破角砾岩筒火山口陷落在岩体顶部和附近围岩中发生交代作用二次沸腾反应(饱和水熔融体→晶体+“蒸气”)所引起的体积膨胀(下部横坐标)和所释放的机械能(上部横坐标)△vr 和P△vr值是根据初始含2.7wt%水的花岗闪长岩岩浆完全结晶而获得的。
“爆破”(火山喷发)和“强裂”破碎环境之间的过渡地段的深度是大致的,这取决于岩浆体的大小和形状。
曲线是根据Burnham (1979)的计算得到的假设的花岗闪长斑岩及伴生)的岩脉(D1剖面示意图S表示在含铜1斑岩系统的发展中,在这个任意选择的初始阶段时HO2饱和的固相线,圆圈花纹表示O饱和的岩H2浆带(HO饱2和的硬壳)固结作用的晚期阶段固结斑岩铜矿床图解⏹侵入岩发育斑状/似斑状结构说明花岗岩浆在侵位前曾经在中间岩浆房停留过一次或多次,每次停留期间都会析出斑晶,基质多隐晶/中-细粒显晶.⏹斑岩的岩石类型: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德兴: 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玉龙: 二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土屋: 斜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多宝山: 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铜矿峪: 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斑岩岩石化学中性-中酸性,SiO2=57-70%铝饱和,Ai2O3=13-17%钙碱性到碱性,Na2O+K2O=5-8%■斑岩化学成分与矿化种类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例如,成矿元素与SiO和DI之间关系:2类型SiO2DI(%)类型SiO2DI(%)钼型>70>84铜型62 ~6668 ~76钼(铜)型66~7278 ~84铜和多金属型60 ~6862 ~78铜(钼)型65 ~6972 ~80铜金型60 ~6858 ~80随着SiO2和DI值的增大,矿化金属依次更替为: CuAu—Cu多金属和CuAs多金属—CuFe—Cu—CuMo--Mo斑岩铜矿的初始锶-时代演化图(据吴利仁原图改编,1985)Ⅰ.花岗质岩浆地幔源区;Ⅱ.花岗质岩浆地壳和地幔混合源区;Ⅲ花岗质岩浆地壳源区(Ⅰ),亦即下部大陆壳源区;Ⅳ.花岗质岩浆地壳源区(Ⅱ),即上部大陆壳源区;原点表示球粒陨石原始锶⏹斑岩铜矿有关花岗质岩浆fO2高⏹斑岩中的黑云母主要是镁质黑云母,含镁系数0.6-0.7;钾硅酸盐蚀变带中的黑云母主要是金云母,含镁系数0.6-0.9.反映花岗质岩浆结晶及早阶段蚀变中fO2高.⏹能成矿的斑岩中钾长石多为正长石,而不能成矿的斑岩及火山杂岩中钾长石多是透长石.(与岩浆中挥发相的多少有关,前者饱和,后者缺少).关于斑岩的小结:斑岩铜矿有关花岗质岩石有3类,即I型、A型、M型,又分别叫做同熔型、造山后深熔型、幔源型,没有S型(壳熔型);通常认为与斑岩铜矿有关系的花岗质岩浆为高fO2的、高挥发组份的深源的(地幔物质占70%以上,地壳物质少于30%)花岗质岩浆,斑岩很容易演化为过渡性岩浆,由于大量斑晶析出,残余岩浆挥发组分达到过饱和,这种岩浆有三个特征:1、冷凝外壳有大量裂隙;2、具有大量爆破角砾岩;3、岩浆二次沸腾明显。
花岗质岩浆和热液演化过程(据芮宗瑶等,1996)成矿斑岩侵入的围岩●时代:新生界2.5%中生界35%古生界27.5%元古宙35%●岩性:火山岩37.5%碎屑岩17.5%碳酸盐岩17.5%斑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17.5%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环境⏹两类地质环境: 大陆增生带和陆内拉张系水平增生带为主—如岛弧⏹大陆增生带垂向增生带为主—大陆碰撞带⏹陆内拉张系: 拉分盆地裂谷带概况雅喜马拉成矿域环太洋域成矿古亚洲成矿域印度大陆特提斯大陆增生带:与钙碱性系列岩浆活动相联系1. 洋-陆碰撞带—洋壳俯冲--岛弧2. 陆-陆碰撞带—大陆俯冲—岩浆弧纳兹卡板块俯冲与智利矿带(据Clarck, A. H,1993)Sillitoe等斑岩铜矿的解释斑岩铜矿的板块构造模型(据Sillitoe,1972)Sillitoe认为斑岩铜矿是由大洋沉积物、大洋玄武岩和大洋辉长岩三种岩石俯冲到100~150km深处,变质为榴辉岩,再由榴辉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大洋沉积物中有大量含铜锰结核,大西洋和太平洋中的玄武岩含铜77ppm,现代夏威夷的玄武岩软泥中还发现含铜达25%的硫化物颗粒。
除了上述三种岩石之外,还有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时代与斑岩铜矿几乎相反,可以推测许多斑岩铜矿可能为块状硫化物矿床演化而来。
●智利矿床与“B”型俯冲关系:内带--离现代智利海槽100~160km,一系列浅成热液Ag (Cu Pb Zn As)脉状矿床,80~110Ma;夕卡岩型Fe(Cu Au)矿床和交代网脉状Au-Cu矿,110~110Ma;Cu(Fe、Au)脉状矿床,150~190Ma。
中内带--斑岩型(Cu-Mo-Au)矿床,离现代智利海槽200km=与智利西部断裂带一致,37~44Ma,(Sr/Sr)i0.704~0.7082,初始锶值增大,地壳混染增强。
中外带--离现代智利海槽250~285km,发育斑岩型和浅成热液脉型Au-Ag矿床,5~25Ma。
外带--离现代智利海槽400~500km,发育斑岩型和浅成热液脉型Cu-Au矿和Au-Ag矿床,10Ma。
Sawkins的斑岩铜矿全球构造模型Sawkins认为:洋壳俯冲40km时变质为蓝片岩相,俯冲到70km变质成为角闪岩相,俯冲到120km变质成榴辉岩相,榴辉岩在120~150km接近具尼奥夫带时产生含铜斑岩岩浆.概况西藏斑岩铜矿矿带分布图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玉龙铜成矿带玉龙各贡弄呷村冲江甲玛雄村驱龙斑公错-怒江铜成矿带多不杂铁格山尕尔穷西藏境内有三条重要铜成矿带日那觉翁舍所厅宫查-查冈底斯斑岩铜矿模式(根据赵志丹等,2003原图修改)MBT—边界冲断裂;MCT—中央冲断裂;KMT—康马冲断裂;YZS—雅喜藏布江缝合带;PCD—斑矿铜矿;BNS——斑公错-怒江缝合带大陆拉张系:与碱性或碱钙性岩浆系列有关1. 拉分盆地2. 裂谷带概况西藏斑岩铜矿矿带分布图青藏高原东缘碰撞造山带理想断面(E-W)结构及成矿系统分布示意图碰撞造山带的断面结构根据地表地质观察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97~106°E, 23.5 °N剖面,刘福田等,2000,24 ~26 °N剖面,钟大赉等,2001)和天然地震参数资料(92 ~96 °E,24.5 °N剖面,姜朝松等,2000;王椿庸等,2002)推演而成。
该图显示,在高原东缘,碰撞造山带由印度大陆与扬子地块相向俯冲汇聚而成。
斑岩铜矿的控矿构造深断裂:几乎所有斑岩铜矿都与深断裂相伴,这些深断裂通常切入地幔,才可能引发幔壳混合源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和矿化;通常斑岩铜矿带与深断裂带一致,有时直交;斑岩:I型A型M型(没有S型)断裂交汇及背斜构造: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对斑岩铜矿的控制在古亚洲成矿域的表现尤其明显,如土屋延东多宝山哈腊苏等斑岩铜矿;而在环太平洋成矿域及古特提斯成矿域中,几乎不存在这个控制因素.角砾岩筒和网状微裂隙:蚀变类型⏹钾硅酸盐蚀变—表现为钾质硅酸盐交代作用,形成黑云母和钾长石(个别出现钠长石化);⏹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化—氢交代形成一系列含水矿物,中酸性岩中的石英-绢云母和中基性岩中石英-绿泥石;⏹中-深度泥化—H+过剩和成矿流体变为酸性,绢云母及绿泥石等片状矿物中的碱质被带出,形成高岭石和迪开石为特征的矿物,出现在高渗透地带;⏹青磐岩化—斑岩铜矿化蚀变的最外带,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蚀变分带⏹钾硅酸盐蚀变带分布在岩体的顶部;⏹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化带分布在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青磐岩化带分布在外部围岩;⏹中-深度泥化带叠加于构造破碎带.⏹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化带为工业矿化的主要地带,钾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只有部分工业矿化;⏹中-深度泥化带如果叠加了表生富集作用可形成工业矿体.斑岩铜矿的矿体⏹矿体总是产在岩体顶部、接触带及附近围岩中;⏹岩体侵位越浅,矿化在岩体中的比例越大,反之,在围岩中的比例越大;⏹直立岩体: 钟状矿体,环状矿体,矿体群,复式矿体⏹侧伏岩体: 厚板状岩体,不对称半环状矿体,不对称矿带,复式矿带斑岩铜矿的矿石⏹原生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不高(2%-5%);⏹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大致经历5个成矿阶段/期:1. 钾硅酸盐-硫化物阶段(0.1-0.3%)2. 石英-硫化物阶段(0.3-0.5%)3. 硬石膏/石膏-少量硫化物阶段4. 碳酸盐-浊沸石-少量硫化物阶段5. 表生富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