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假如你也有像孙悟空那样的能力,你想变成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拥有超能力的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1.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
(英英厌烦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棵大树,当她梦想成真时,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
这时,妈妈也住了进来,还和大家分享美食,英英却饿得流口水,最后英英明白了原来妈妈早就发现她就是这棵大树。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5.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课件出示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③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儿童是最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梦幻般的想象力。
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本文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教学目标(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并写一写。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想象法、讨论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生自由说)2、揭示课题:一位叫英英的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看看吧!3、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训练学生说句子这两个目标较好地融为一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精品教案

17.我变成了一棵树自然段中,为什么有点儿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拓展点)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
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
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结合预学案预习课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2. 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想象兴趣1. 同学们,还记得二下11课中那只虫子,那只认为做虫子很快乐、很幸福的小虫子吗?他的快乐是什么?(可以用露珠梳洗打扮,可以跳到狗狗身上旅行,快乐时想唱就使劲唱的……)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也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特别好奇的?(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感知想象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文中的英英都进行了哪些想象?2.交流,完成练习:英英因为,就幻想自己,上面长满了,英英邀请许多小动物,当妈妈住进鸟窝后,英英因为肚子饿而(心情),原来妈妈知道英英的秘密。
三、深入研读,感受想象奇特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课后第1题)(一)感受起因的新奇(1-4自然段)1.“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是什么?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理由新奇)2.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痒痒的”写出了树木长枝丫的感觉;仿写描写感觉的词语、、。
(2)“冒”是什么意思?(长、生……)能换成“长”“生”吗?为什么?3.感情朗读,读出感到好玩,感到惊奇的语气。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抓住变成树后的有趣情节,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2.品读课文,感受什么是想象,寻找想象的思维方向,知道想象需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
3.仿照课文大胆想象,想一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绘制思维导图,并进行练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并试着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希沃同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字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
(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齐读课题。
2.这些词语朋友你还记得吗?出示词语,齐读、点名读。
希望痒痒的形状鳄鱼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糖醋排骨抬头麻烦3. 回顾:英英的秘密是什么?她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英英在树下玩的时候不想吃饭),这可以说是英英想变成一棵树的起因。
(板书:起因)4. 她变成了一棵树后又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第一课时学习后的收获自由说预设:树上长满了鸟窝请许多朋友来朋友们怎么住进来妈妈也住到鸟窝里来了他们分享美食我馋得直流口水……(相机板书经过)这么多有意思的想象就是故事的经过。
5. 那最后呢?(妈妈知道“我”饿了)(板书: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的掌握,回顾课文;梳理文章脉络,让学生们在感受“有意思”的同时,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
二、深入读文,体会写法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想象很有意思?用“_____”画下来,品读句子,感受想象的奇妙。
小组交流汇报。
(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段)(1)“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出自部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大胆想象”为主题,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
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趣事: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课后练习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课文配有插图,一棵大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树干上有水珠滴下来,这是变成大树的“我”流出的口水。
充满童趣的生动画面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他们对想象世界的向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
但还需要老师通过检查对个别同学进行一定的指导。
学生们都喜欢读童话故事,阅读应该没有什么障碍。
而且,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想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依托文中内容展开想象。
设计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依托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抓住变成树后的有趣情节,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4篇

《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4篇《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1一、说教材。
《我变成了一棵树》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围绕想象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描写了“我”变成一棵树以后的情景:“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树上有各种形状的鸟窝”“水珠从我嘴巴里流出来”……十分有意思。
同时,文中也深深地透露着“爱”与“童心”。
“我”有一颗纯净的童心,所以变成树、还和好多动物交上了朋友,而妈妈到底是发现了“我”的秘密,令人感受到幸福的母子之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希、痒”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傍晚”“丁零”“秘密”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妙趣横生的情节。
3.在阅读中感受文中丰富而新奇的想象,并能仿照课文展开想象,说说“我”想变成什么,发生了什么新趣的事。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文中丰富而新奇的想象。
难点:能仿照课文展开想象,说说“我”想变成什么,发生了什么新趣的事。
二、说学法。
三年级的学习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想象丰富,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本课想象新奇、有趣,更能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联想。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任务驱动、朗读感悟、思维启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加深对学生文本的理解。
除了“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质疑、勾画、想象等方法,以读促写,读思议结合,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情语言,体验情感。
三、说教法。
1.巧设疑问,激趣导入。
在上课开始,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引发大家的疑问:“我”为什么会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会发生哪些事情?先让学生自由畅想、自由交流。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我变成了一棵树 优质教案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大胆想象并说说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思维能力: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与乐趣。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我国当代童话作家顾鹰。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所有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另一个奇妙想象的世界,也表明了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本文将人与动物、植物的相遇与相处,描绘的如同一种真实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世间的和谐与美好。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关注课题:本课题目新颖,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起到了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我”的愿望,从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描述了发生的一系列奇特、有趣的事情。
关注课文:课文中作者在想象的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章中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进而感受课文想象的有趣。
比如:“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关注想象:文中“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世界的神奇有趣。
教师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让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
关注字词: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或随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认读。
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教学目标】1.认识“痒、鳄”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2个字,会写“形状、狐狸”等16个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
(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雨”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
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
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
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狐狸丁当零食轻巧
克服香肠继续抬头秘密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
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
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
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
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
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
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
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知识构架
我变成了一棵树⎩⎪⎪⎨⎪⎪⎧⎭
⎪⎪⎬⎪⎪⎫原因:不想有人在“我”玩的时候叫“我”吃饭了变成树⎩⎨⎧ “果实”: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作用:供小动物们住妈妈住进来⎩⎨⎧ 与小动物们分享食物“我”馋得流口水妈妈认出了“我”最了解“我”的人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