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专题笔记

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考研复习建议(非常重要)

该书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开传播学考研中传播学实务要考的书目,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这本书一般会考一个大题,如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很可能是论述题)。建议可着重从两方面去复习:

1.一定要熟悉弄清四种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假设,基本观点,对其评价,如何解决这5方面。尤其是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这三种理论。考试可以直接出题考察某一理论,也可以结合新闻事件间接考察这些理论。例如10年考研在实务一科中考察到一道论述题和简答题:试述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大众传播的地位和功能的论述,并以2008年中国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及政府相应举措为例,谈谈这些论述对中国传媒工作的借鉴意义;再比如: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对传媒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2.因为本书是开新闻传播学中比较新闻学先河的论著,所以弄清楚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对其进行相互比较也尤为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考试会涉及填空题,比如10年曾考,威权主义理论认为,控制媒体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话,概念性,陈述性的语句也要留心。比如,了解各种不同传媒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联系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有: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另外,本书最好结合《传播学教程》一书中第八章重点复习。

本书复习难点和疑惑

我们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深奥,难理解,书中用语太抽象。实质上我认为书中很多东西是不必要去识记的,因为很多的篇幅大多都是在论证一个观点而已,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从两个大方面去准备就可以了。首先,按照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假设,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的影响,对理论的评价以及简单应用这五个方面去进行复习即可,而考试涉及的也基本上是这些方面。我们在该笔记中都条例很清晰的按照这些方面做了整理,对平时的复习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多留心一些重要的语句,概念,防止一些小局部知识点的涉及,这个应该很好把握。

绪论(了解即可)

本书要谈的问题是,为什么报刊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它为不用的目的服务?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里报刊的形式又存在着极大地差别?

其原因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资助它的报刊的能力,能够投入公众通讯中的技术水平与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地方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的经验应道他们要读什么样的报纸但是,这些差异还有一个更基本和更重要的原因,而这就是本书所要阐述的论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应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就是说媒介往往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为共产党所控制,为人民群众服务,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为大资本家,政治家控制,为资本主义服务)。而了解这些方面,正是是了解报刊的基础。

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各种报刊体系中间的差异,必须考察报刊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但要知道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真正关系,我们还得注意社会所固有的某些基本观念和假设: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因此,最后的分析表明,报刊体系间的差异,是一种哲学上的差异。本书就是要研究今天世界上所有不同种类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和理论。

第一节集权主义报刊理论

本章概述: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按照西伯特的阐述,任何有关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传媒理论,都是由

某些特定的有关人和国家的哲学上的假设所决定的。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人的本性;社会与国家的性质;人同政府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西伯特的文章概述了集权主义理论有关这些问题的基本假设,回顾了该理论的兴衰及其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英国哲学家霍布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德国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特雷契克等人的思想,还探讨了集权主义理论的最极端的形态——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分析了集权主义理论下的传媒控制制度,讨论了集权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世界上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形态。

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重点)

1.15世纪中叶的欧洲,近代印刷技术发明并蓬勃发展,普通大众有了印制和阅读印刷品的能力和权力;

2.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近代报刊的诞生,并在逐渐瓦解着政府对报刊的严格控制;

4.当时的欧洲大陆乃至世界基本上仍是封建的专制主义制度。

二、理论的基本假设:(重点)

1.对个人的看法:个人的活动范围和能力是有限的。(即人的本质)

2.对社会和国家的看法:社会整体和国家是个人乃至人类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即社会和国家的性质)

3.对人与国家关系的看法:个人必须依靠国家,才能实现他的目的。(即人与国家的关系)

4.对知识与真理的性质:知识来自最有智慧的人,它并非来自人民大众的创造,而是几个处于指导地位上领导别人的聪明人的产物,而真理一旦形成,就必须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绝对的准则。(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从这些假设可以看出,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必须一切以权力和当权者的权威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观点:(非常重要)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合法的检查;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四、集权主义理论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一般重点,熟悉即可)

1.柏拉图:他认为国家只有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才安全,这些执政者利用权力来约束社会基层分子。并提出,一旦国家权力平均分配,堕落就要跟随而来。即权力必须高度集中。《理想国》,《法律》就指出,诗人的诗歌必须送到执政者审阅,执政者可以判断那些作品是否有利于公民的精神健康,并决定其发表

2.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他的学说中,一切问题都服从国家的安全这个主要目的。而国家的安全只能由统治者或君主来实现,当统治者认为公众讨论威胁国家安全时,其必须受到限制。要严格控制讨论和控制信息的大量传播。国家的稳定和进步高于一切,公民的个人考虑是从属的。

3.霍布斯:《利维坦》,为了公众利益,国家利益而限制个人的权利是必要的,崇尚君主专制和集权制度。

4.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精神阐明了它自身,并采取国家意志这一实质形式。国家就是理智本身,人们的所有行为必须是遵从理智的

在黑格尔的思想中,个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仅仅意味着个人有自由知道他是不自由的,知道他的行动决定于历史,社会,尤其是绝对关键,而国家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形式。真正的自由式在国家之内的自由,而不是不受国家拘束的自由。

5.希特勒:《我的奋斗》,“我们的真理——真理为我们”,凡是能促进德国的利益和巩固的就是真理。国家至上,崇尚领袖,不容忍异议

五、集权主义下对报刊的控制制度:(一般重点,熟悉即可)

1.报刊的政治底线是,报刊不直接批评当前政治领袖及其措施,不可危害统治者。

2.让私营报刊和官方刊物并存,但对私营报刊和通讯工具尽兴有限的限制和控制,而控制私营报刊的方法基本上有五种,即特许制;印刷品检查制度;法院对于违反公认的既定的法律条例的行为提起公诉,并进行处罚,往往给以叛乱罪和煽动罪的罪名;贿赂制度,收买私营报刊或用公款给予津贴,以减少公众批评和维持政权;

征收特别税制度,入征收广告税,发行税等,不干涉报纸内容,直接使报纸减少利润。

六、集权主义理论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区别

主要有两点,第一,共产主义者极其着重积极的使用公众通讯工具,以鼓动世界革命。国家不以限制公众通讯工具干涉国家政策为满足,它更积极的利用公众通讯工具实现其目的。第二,也是

最重要的不同点,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垄断了一切公众通讯工具,集权主义制度下海容许公众通讯工具或其中大部分作为私营资本主义企业掌握在私人手中,但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为了公众利益,掌握并经营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其实,四种媒介理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没有绝对的某一种理论,(比如集权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的区别和共同点)

七、对集权主义理论的评价:(重点)

一方面,其消极意义比较明显,严重阻碍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不利于真理的形成,延迟了近代报刊的发展进程

但从另一方面说,每个社会都有维持和平和秩序的权利,因此就有权禁止选产带有危险倾向的意见。执政者在限制他所认为的危险意见时,他在道德上或神学上可能有错误,但是他在政治上则是正确的。

无限制的自由的危险与限制自由的危险,已经构成一个政治学上的问题,似乎人类理智迄今还无法解决。如果除了本国当局事前所批准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能出版,那么权利就永远成为了真理的规范;如果每个空想的革新家可以宣传他的计划,那就将不知所从;如果每个对政府有怨言的人都可以散播不满情绪,那就不会有安定;如果每个神学的怀疑论者都可以宣扬他的愚蠢想法,那就不会有宗教。因此,集权主义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是有一定得积极意义,并影响了民主主义的实践。

八、本节提纲:(了解)

1.基本的假设

2.柏拉图的集权主义理论

3.马基雅维利和后续作家们(霍布斯,黑格尔)

4.法西斯的集权主义

5.集权主义的控制制度

6.集权主义和其他理论的关系(后文会有专门概述)

7.现代世界的集权主义(在当今世界,自由主义原则在世界各国的媒介控制理论中占有优势,不过,自由主义理论,往往只是装饰和表面现象,一些政府在它后面实行集权主义的措施。例如,对报刊实行检查制度,制定相关特别的出版法,对报刊,电影等通讯工具进行政策性干预,维护政府利益,垄断一些通讯资源,技术等。)

第二节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本章的基本概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源头,对人类理性的力量深信不疑,坚持个人的重要性,坚持包括言论和出版/新闻自由在内的天赋人权的思想。自由主义理论中有关传媒与政府的关系、传媒与公民的关系、人的理性在识别正确与错误中的力量等重要问题上的重要观念,无不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基本观点有关。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系列代表人物:英国的弥尔顿、洛克、M尔、厄斯金和美国的杰佛逊等人的思想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回顾历史后,西伯特论“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探讨了“大众传媒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归纳总结了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理论下的传媒业。

随着自由主义理论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在西方国家的确立,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的观念,化为一些基本的操作原则。这些原则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原则,新闻自由的界限问题上的(社会控制)法制化原则,以及传递信息内容上的市场化、多样化原则。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重点)

16世纪积累了经验,17世纪发展了哲学理论,18世纪将理论付诸实践

1.文艺复兴运动,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美洲,并强调了宇宙的合理性,挑战神权

3.科学发现,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哥伦布等人再次证明宇宙的合理性和可知性,并最终导致笛卡尔的理性至上理论

4.宗教革命,这是产生西方自由主义的根源,教徒拿圣经作为权威来反抗教会的权威。

5.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产生,要求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6.思想冲击,约翰·洛克的《政府论》中指出人民主权说,政府不过是受人民委托办事的人,人民赋予这种权利,同时也可以撤销这种权利。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们更加相信理性,相信人类自身的力量,并逐渐摆脱一切外在的限制,接受自由主义。

二、理论的基本假设(重点)

1.对人的看法:人是理智的动物,人本身就是目的,人是文明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个人的成就成为最终的目标——人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

2.对社会和国家的看法: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每个成员利益的实现,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供给一种社会环境使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当它不能进一步完成这个目的时,它就变成了阻碍,而必须加以废弃或剧烈的改变。即,国家是必要的,但国家本身并不是目的

3.对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国家并没有个人重要,国家需要服务于个人的利益实现

4.对知识和真理的本质的看法: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自我修正过程。

三、有关自由主义的经典论断:(一般重点)

1.贝克尔关于的四点基本假设:

a.人们愿意接受真理并服从真理的指导

b.真理只有各种意见在公开市场上自由竞争才能获得

c.必须允许不同意见的共同存在。

d.通过不同意见的比较和碰撞,最终会产生一种最合理的意见被大家普遍接受

2.M尔顿:

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

3.密尔:

《论自由》,如果全人类除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制全人来更为合理。

任何形式的压制不同意见的表达,都是一种罪恶,是对全人类的掠夺。如果一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就失去了得到真理的机会,如果一种意见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同样大的好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就会被理解的更加明确,印象也会更加生动。

4.杰斐逊:

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一张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新闻自由。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并维持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个人能追求格子的目标,报刊的任务是参与对个人的教育,同时防止政府背离初衷。

四、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基本内容:(非常重要)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五、对该理论的评价:(重点)

一方面,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的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已经消除人们心灵中的桎梏,并且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远景。

另一方面,该理论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其保障的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注定不能实现最初的社会理想,而成了现今对内维护垄断资本利益、对外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对公众通讯工具的逐日进行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规范,即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固定公式。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然而,它的最大的资产也就在于它的伸缩性,适应性,而更重要的,是它继续信赖个人自我引导来促进人类的利益和幸福的能力的信心。

六、本节提纲:(了解)

1.基本的假说

2.自由主义的发展,理论背景

3.自由主义和报刊,一些学者的著名论断

4.公众通讯工具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归纳总结了西方国家在自由主义理论下的传媒业。根据自由主义的传媒理论,分析了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信息,提供娱乐,传播广告为经济服务,监督政府。论述中暗含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5.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下的报刊(随着自由主义理论作为主导思想的地位在西方国家的确立,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的观念,逐渐化为一些基本的操作原则,这些原则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原则;新闻自由的界限问题上的法制化原则,即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的,需要受到必要的社会控制。比如说,报刊不可以随意刊载淫秽色情等不体面的信息。在特殊的环境下,政府部门可以对报刊进行有效地引导,控制,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客观,全面报道事实的原则;传递信息内容上的市场化,多样化原则。)

6.当代自由主义下的电影,广播(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法规对电影,广播进行限制,自由主义尚未解决电影和广播的自由问题)

7.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自由主义报刊

第三节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本章概述: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的著作之中。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责任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

消息。”作为真正的职业传播者,还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该理论的研究者彼得森在落笔时既肯定了社会责任论正在日益兴盛的前景,也看到了它还有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的一面。这无疑是个正确的。

这一理论把下列观念当作其基本前提:自由是伴随着相应的义务的;而享有我们政府特权地位的报刊,在当代社会中就应该承担执行某种基本的大众传播功能。在这个范围之内,报刊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作为它业务政策的基础,自由主义制度就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一范围之内,报刊不承担其责任,其他的组织机构就要确保这种基本的大众传播功能得以执行。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重点)

1.技术和工业革命,使报纸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报刊成为了一种到处都有的通讯工具,然而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报刊也变成了一个为少数拥有者控制的工具,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大多数普通人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社会矛盾激化。

2.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各方面的尖锐批评。另一方面,自由主义理论仅仅单方面的强调了媒介方面所拥有的无限自由的权利,而没有建立起公众有获得消息的权利,也没有要求出版者负有道德责任。

3.出现了新的知识气候。一个时代的精神是由在社会的知识界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而来的,并且这个世界观影响着道德,宗教和科学等领域中的思想类型。自由主义理论曾适应于启蒙时代的世界观,这一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的世界永恒运动说,世界是按照不变的自然法则永久运动着的;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古典经济学说,强调政府不要多加干涉,并且相信人既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就不可避免的为公共福利工作;M尔顿的自我纠正法则,思想要是自由的公开的交锋,真理就会出现。而近代思想上的革命已经几乎摧毁了迟迟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形成了新的理论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4.报业吸收了一些有原则的有教养的人,报刊的职业精神也有了发展,开始意识到报刊对社会附有的责任,比如普利策等人。

附:A.20世纪新闻界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批评的主题主要有:1.报刊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报刊的垄断者特别在政治,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的意见。2.报刊为大商业,大资本家效劳,并且有时让广告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3.报刊曾对抗社会改革4.报刊的时事报道,市场更多的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事件,而不注意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内容缺乏积极的内容5,报刊已经危害了社会道德6,报刊无理的侵犯了个人的私生活7,报刊被一些大资本家所控制,

后来者无法插足新闻传播事业,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

二、该理论的基本内容:(非常重要)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规范。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提出的五项要求:第一,供给“真实的,概括的,全面的,理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报刊必须准确,把事实当做事实,把意见当做意见,不可混同。第二,报刊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这意味着大的公众通讯机构应当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应当刊登一些与自己见解相反的意见,而并不放弃自己的意见。第三,报刊要努力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即能正确描绘每个社会集团,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维护社会稳定。因为人们都习惯于根据平时的好印象或者坏印象来作判断。一副不正确的图画,会影响正确的判断。第四,报刊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第五,报刊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要报道当天的全部事实。(参照新闻学概论一书对新闻四种理论的概述)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重点)

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从理论上讲,社会责任论显然较为完善。

从实际上来说,虽然一些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制度化措施,如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也有限防止了媒介信息传播的庸俗化,防止了社会的堕落和道德的败坏,但是,社会责任论所提出的要求终究只是一厢情愿的主张,因为它把希望寄托在媒介的自律(自我控制)上面,很难实现,所以说,该理论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四.本节提纲:(了解)

1.理论简介(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和纲要》,这两个文献为该理论的产生奠定基础。社会责任论要求报刊具有六项任务和职能:a,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消息,讨论和辩论,为政治制度服务b,启发公众使他们能够实行自治c,作为监督政府的一个哨兵,以保卫个人权利d,主要通过广告的媒介,沟通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为经济制度服务e,提供娱乐f,维持财政的自给自足,使报刊能够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

2.理论根源(社会责任论的一个大前提是,自由是伴随衣物的,而享有我们政府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对社会承担当代社会的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

3.这一理论发展的技术背景

4.对于报刊日益增长的批评

5.新理论的知识气候

6.责任的新意义(19世纪中叶,新闻事业已经开始吸引有教养的有原则的人呢,他们给自己的行业定下很高的规范,给他们的编辑人员制定了道德法规。日渐增长的职业精神,无疑地,有一部分是由新闻学校培养起来的。新闻学校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他们不仅教给人们新闻技术,并且还对于通讯工具的责任日益表示关心。)

7.反应这个新的学说的法规

8.报刊工作的要求

9.改进报刊业务的方法(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报刊本身,公众,政府

第一,报刊在提供公众所需要的消息和讨论的内容时,应当具有职业精神。即该理论的四点基本内容

第二,公众对报刊有一定得义务。1,非营利机关应当帮助报刊来执行其任务。例如,大学可以为商业铜须工具无兴趣服务的听众开设广播电台或者摄制电影。2,教育机关应当在公众通讯领域内创立进修,研究和批评性的出版物等中心,现有的各新闻学院应当使学生受到最广泛的教育。3,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鉴定报刊活动,并定期提出报告。

第三,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法律,经济手段来制止长期的,公然的滥用新闻自由,或从事通讯活动,弥补私营通讯工具的不足等做法,使公民得到他们所需要的那种通讯体系。)

10.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可以概括为“免于......的自由”,更精确的说,就是“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社会责任论强调积极的自由,即“有做......的自由”)

11.报刊与政府(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所应做的不能仅仅只是允许新闻业自由、而将该项自由权利的行使听其自然而已。政府还应积极促进传媒为大众和社会的利益服务。在必要时,即传媒未能做到为社会提供所需服务时,政府应该出面帮助社会获得这种服务。换言之,社会责任论主张在必要时,政府应当采取行动,以保护公民的自由。这同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也是有区别的。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它将政府视为自由的主要对立面,认为总体说来自由意味着不受政府控制的权利。除了承认政府必须通过维护国内外安全来提供自由能够存在的环境外,自由主义新闻业理论主张在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政府需做的,就是允许新闻业自由从事传播,不横加干涉)

12.发表言论的权利(在社会责任理论下,言论自由是附有衣物的道德权利,是以个人对于他的思想,对于他的良心的义务为基础的。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这种无代价的,无条件的,为造物主所赐予的,与生俱来的权利的概念,乃是一个反对专制政府的不平凡的战斗原则,并且也有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已经实现了政治自由时,显然就有加以限制的必要。)

13.人性的观点

14.自我纠正法则(如果一个人确立了一个原则,即要把一切原则都放到辩论的熔炉里,结果什么事给辩论作为结论的原则呢?他又有什么办法从一些臆说的无休止的反复交锋中摆脱出来呢?总之,辩论是得不到结论的,没有一个人能宣布自己是胜利了或是失败了。另外,实际的情况也并不支持传统的主张,一方面,不能确信在现实的讨论中,观念要同观念冲突。另一方面,很少公民真的会寻找那些攻击他们意见的意见。但应该依然重视自由讨论,发扬自由观念)

第四节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本章概述: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施拉姆按其自身的理解,对苏联的传媒理论及传媒体制进行了一番阐述,尤其强调了美苏之间的差异。该文分为“背景”和“前景”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包含若干小部分,探讨了苏联的传媒理论的来源及发展,其现状及该理论模式下的苏联传媒体制、传媒的作用和地位及其社会控制,该传媒制度“与其他集权主义制度的关系”,以及苏联的概念同美国的概念在传统和具体功用上一系列的不同。

在施拉姆看来,苏联的传媒制度是受到严密控制的制度,他把苏联的党对传媒的控制归纳为三种方法,即:以其可靠的党员担任要职;发出大量的指示和训令;以及经常进行检查和批评。

施拉姆把苏联的传媒制度看作集权主义制度的一种形态,苏联的制度消除了出版和广播的牟利动机,苏联的制度积极地界定大众传媒的作用,苏联的传媒制度是作为变革的一部分建立的,而且是用以帮助完成变革的,苏联的大众传媒是融入整个传播制度和融入整个政府的,苏联的制度是有计划的制度。事实上,社会控制主要还包括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等。文化控制是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所以作者特别关注理论涵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作者尽量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进行研究,但还是不自觉

地带有“美国中心化”和冷战逻辑。

施拉姆对“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的论述后来成为传播业者和学者们批判的重点。对这一部分的批判,焦点集中在意识形态上,传播学者认为,施拉姆执笔的这部分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施拉姆写道:“马克思几乎从来没有谈过公众通讯工具问题。”而下面这句话则完全否定了这一点,“交往工业,它或是真正的货客运输业,或者只是消息、书信、电报等等的传递”。

所以,我个人感觉本书第四部分没有必要去认真看原著,了解一下即可。以下是关于苏联共产主义报刊制度的正确概述,摘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一、理论产生背景:(重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获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既定目标,苏联党和政府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建立了一套新的传播制度。1918年,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苏联宪法,其中第14条规定。"为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消灭出版事业对资本的的从属关系,技术与物质手段一律交归工人阶级与农民掌握并保障此等印刷品在全国自由的传播。"在报刊和传播领域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社会主义苏联还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和广播、电影等传播事业。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在东欧和亚洲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传播制度成为与资本主义传播制度相抗衡的主要力量。

二、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

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

5、国家有权监督和经管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重点)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普遍的社会民主、平等和自由提供了可能性。并且在战争等特殊环境下,这种高度集中地新闻经管体制也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贯彻,集中调动物力,人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更复杂的社会条件,需要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换句话说,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把自己的中心任务由

政治斗争迅速地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上来,而无产阶级的新闻、出版和传播事业,也应该随着党的核心任务的变化,由旧制度的批判者转变为新社会的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党和政府并没有成功地实现这个转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把政治斗争放在首位,这不仅延误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而且最终还导致了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的解体。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能自动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标的实现,还有待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成熟。

第五部分四种理论之间的关系(重点)

理论之间其实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比如说当今美国的传媒机制,在国内崇尚自由,追求自由,表现出一种自由主义媒介状态,但当这种自由程度威胁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时候,就会控制自由,采取一些集权主义媒介理论的做法。而对外,表面上标榜信息自由流通,实质上是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媒介优势去进行文化扩张,开展信息霸权,是一种变相的集权主义做法。

一般来说,容易放在一起比较的有集权主义报刊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一、集权主义报刊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的关系:

联系:两者都强调执政者对报刊等公众通讯工具进行专政,控制,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护国家安全。

区别:集权主义理论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共产主义者极其着重积极的使用公众通讯工具,以鼓动世界革命。国家不以限制公众通讯工具干涉国家政策为满足,它更积极的利用公众通讯工具实现其目的。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垄断了一切公众通讯工具,集权主义制度下还容许公众通讯工具或其中大部分作为私营资本主义企业掌握在私人手中,但共产主义制度下,国家为了公众利益,掌握并经营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二、集权主义报刊理论与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关系:

联系:1.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国家这一整体非常重视,都不同意报刊传播低俗内容等,以防止降低国家文化。

2.两者都主张社会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容许公众通讯工具不负责任的阻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承认报刊的责任和行动时相互联系的。

区别:集权主义论者否认报刊有责任来决定社会目标或实现这些目标得方法,既然报刊没有这

种责任,它就不应该承担那些属于中央权力机关的义务。

而社会责任论者仍然保留着公众作为最后决定的民主主义传统,他们要报刊负责人对于有意义的讨论进行报道,并指导群众。报刊有责任使公众耳聪目明,而不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无关紧要的或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去。

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对自由和责任界限的界定,不再赘述。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导语: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浅的知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文章,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别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

继续教育网上学习8学时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

中国妇女出版时《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孙瑞雪老师的这三本书让我觉醒,她详尽的回答了“在孩子成长路上家长到底该做些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但我却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终于寻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位蒙氏家长总结:一类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吃饱、穿暖、睡好,一类家长关心孩子学会很多的技能,唱歌、背诗、弹琴,第三类家长关心孩子快乐、专注、独立、内心强壮。而我要努力的方向正是第三类家长,但要完成这个目标并非一朝一夕,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身的成长开始!“爱、自由、平等、规则”这看似多么简洁的妙方,实施起来真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位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样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吗?我一直都很爱佑佑,但为什么他却一直缺少安全感?看了孙老师的书,看了王树的“冰山理论解析”视频,看了“爱和自由论坛”里数篇经典文章我才明白:我的爱太“肤浅”!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我的情绪起伏不定,这样给出的爱没有了爱的质量,因为孩子能感觉到的不是妈妈的表面,而是妈妈的内心。爱的基础是内心的平静祥和,爱的工具是语言模式、身体模式、倾听、珍爱!我们已经是孩子的父母,但并不代表我们的情绪已经长大,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闹就跟着发火,孩子执拗就发怒,到了极点有可能出手打孩子!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共生,跟着孩子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作为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情绪长大,这样才能在孩子有情绪时自己平静的帮助孩子处理坏情绪!我们总是把孩子看成孩子,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平等和尊重,命令和指责的语言时常伴随。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把他当成一位年纪相仿的成人对待!孩子没有义务取悦大人,孩子有自己的权利选择做与不做。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养成好的语言模式。尊重、爱护他。 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要求抱,但家长找各种理由拒绝。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经常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后感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

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读后感2 《增广贤文》是一本好书,它不但读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是教我“做人的准则”。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 读了《增广贤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读不厌。特别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则《贤文》让我听后肃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

继续教育笔记

一、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 云计算演进: 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公共计算、软件及服务、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客户通过互联网获取软件应用、开发平台及IT基础设施(计算、存储和网络)等服务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解析:硬件软件化、软件运营化、运营服务化、服务规模化。 云计算主要组成:Iaas、Paas、Saas。各类终端。 云计算的技术解构: 何谓IaaS: 狭义:以计算、存储和网络为代表的IT基础设施资源管理方案(私有云) 广义: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按需获取IT基础设施资源的服务交付方式(公有云)管理目标:Iaas是用5%-10%的性能损失换取资源调度灵活性、从而提高IT集群整体服务能力。 Iaas实现:

Iaas的技术架构: 虚拟化技术:KVM Xen VMware 虚拟化管理软件:openNebula/OpenStack/ 虚拟化管理增强软件:ezCloud Service 用户及管理员操作界面:ezDesktop Iaas的功能构成: 物理层: 虚拟化层: 虚拟化管理层: 服务运营层: Iaas集群物理架构: 集中式存储:集中式刀片服务器+集中式存储 混合式存储:普通服务器,一台服务器承担计算、存储等。 分布式存储: Iaas的安全架构: 数据安全:数据隔离、多重备份、加密存储、快照热备、数据监控。 系统安全:访问控制、多重认证、病毒防护、自助管控、漏洞监控 网络安全:网络隔离、路由策略、入侵监测、全网监控 终端安全:便携系统、本地隔离、文件保护、云同步。

建设思路的转变: 流程型系统-------》非流程型系统 共享的弹性平台:跨区域协同互动、跨系统资源共享、多系统云端运算、多终端访问。 粗放式、离散化---》集约化、整体化 绿色节能: 负载节能:集群高可控、虚拟热迁移。 虚拟化节能:一机多用、弹性负载。 成本可控: 满意度提升:服务台、服务水平、连续性、可用性、服务能力。

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大吧,其实火力旺盛得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

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1篇: 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兴奋的同时,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的“光辉”史……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终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作文写的好吗?还不想和你们在一齐呢!从此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错了,上午两节课,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仅受到了教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也进取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异常是冯异的谦逊把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

矩,为人谦逊。异常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仅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一样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学会了戒骄戒躁,并且还让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仅使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仅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此刻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终又让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2篇: 爸爸在政府上班,妈妈是教师,家庭条件比较好,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自从经历以后,深深的懂得了。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语文教师高度评价,刊登在学校和教室宣传栏上,高兴地告诉了爸妈,让他们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内容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内容 一、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意识:指个体能够觉知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感觉,它是潜意识达到意识的中介。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而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包括各种原始的冲动、本能、欲望、性欲,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以“力比多”——生而具有的寻求快乐的力量为动力源,并总是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潜意识影响着人的意识。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使个体激发和维持其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根据引发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学习的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和过程本身所引起的动机,影响时间长,作用持续稳定。如对学科的热爱; 学习的外部动机:由学习目的或结果所引起的动机,影响效果相对小,作用时间短暂。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班级的名次等。外部动机可以向内部动机转化,长久的利用外部动机刺激学习,可有使学习目的功利化的倾向。 三、驱力与诱因 驱力:指由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个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倾向。 诱因:与个体需要有关,推动个体去行动的刺激物。 四、试误与顿悟的区别与联系 试误:(美)桑代克,学习的本质就是形成一定的联结,S(情境)—— R(反应)。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的。 顿悟: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对其问题豁然开朗的过程。

人们对某些问题经过反复思考、琢磨,突然悟彻。有时还须经历一个“睡眠效应”的过程。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知识积累的必然性;(2)是积极思考的结果;(3)有必要的“契机”因素。 顿悟学习的特点:(1)问题解决前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较长时间停顿;(2)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3)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4)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 五、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性条件反射:(俄)巴甫洛夫 指强化中性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中性刺激多次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经过若干次强化,中性刺激单独出现也能引起个体的反应。 2、工具性条件反射:(美)斯金纳 指强化动物的自发反应,而形成的条件发射。 六、马斯洛的五种需要层次 (美)马斯洛 (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个阶梯,逐级上升。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七、八种心理防卫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但是压抑不是压制,如果意识到了就是失败。 2.投射: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或别处。如有人心术不正,便大谈别人如何心术不正;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这都是投射作用的表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左右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左右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2008年7月27日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笔记: 阅读教学(二) 一、走进文学作品,获得情感体验 专家:郑桂华、郑国民、张红军 (一)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如何?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老师对文学作品教学产生新的困惑:界线模糊,新的作品不适应。 新旧文学作品的比较。 老的环节面对新的文学作品不会教,其根源在哪里? 老师需要更新知识,需要有个性化的阅读,不要先看教参,要先进行自由的阅读、自由的体验和感悟。举例:《散步》与背影》的教学。 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支解的方法要打破。 (二)案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教学。 谈感受,自由朗读,选喜爱的诗句和小节读给大家听,评点导入: 提问:舒婷笔下的祖国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精彩点评: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因各个的感受不同,诗歌教学需要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三)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些什么? 学生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应该获得什么? 得到情感体验、心灵净化、提升,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我们主张选择原创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作品的表述风格。 (四)篇幅长的作品该怎样处理呢? 找好切入点,以点带面,不必面面俱到。编制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二、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如何? 一般情况是学生读课文,断句、正音、释义等,老师是正音,解词、释义等。 感觉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以文言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串讲为主。 文言文的数量在增加,新课程改革增加到10%左右,文言的价值有新的发展,以前的文言文主要是为了文化的继承,现在除了这个功能外,还是更重视文言文对现代语言的功用。古代汉语的学习对现代语言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都没有得到落实。 案例分析:《桃花源记》。 (二)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和语言该怎么教? 举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中的汝和君的区别、比较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语言所包含的感情在句式上的体现来说明。在语言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言和文要相融合,言为先导,文更重要。 文言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七---九年级)。 要学好文言首先要有一定量的阅读文言的积累。文言文的教学应现代文的教学相结合。 改写:换一种体裁去表达。 老师也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功底。师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畏惧心理,但我们选的是浅易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读懂就行了? 那么什么是读懂了呢?读懂是指达到什么程度,不能只借注释把文句疏通,也不要想全面理解。 案例:王保兵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带学生参观,然后学习。由谈参观感受导入新课。 点评:感受直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古诗文。 不要强求学生一步到位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导读: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1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

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2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

2019-2020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2017-2018年度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经过今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时代在更新,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本学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具体收获如下: 1、通过师德培训,使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充满师爱,从细微处入手,充分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行业的信心和决心。 2、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度,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我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改变是关键,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即改变以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4、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今后我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个人工作总结,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 5、在教学中学习、反思。我认真教学和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6、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 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 第 1 页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 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 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 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 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 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 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 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 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 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 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 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 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 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000字-读书笔记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于是我找出《四书》认真阅读,了解到在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学的轨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一部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国学经典。可以说读《四书》,对我们回顾历史、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无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四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为: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意思为: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