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介绍;2.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封面或进行简短的导读,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通过分组让学生合作,分工合作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获取相关信息。
3. 分析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生就故事情节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整体讨论。
4. 学习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 学生了解游戏规则和合作要求,如游戏的目标、扮演角色的要求等;- 学生可以进行游戏规则的解读和角色分配。
5. 进行游戏:- 学生按照角色分配进行游戏,根据故事情节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游戏;-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梳理思维,总结讨论:- 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游戏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合作感受。
五、课堂延伸:- 学生根据《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编写一个结局或修改一个剧情;-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创作和展示。
六、课堂作业:-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任务进行:1.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看法;2. 设计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为背景;3. 扩展阅读其他与《群英会蒋干中计》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做简洁的读后感。
以上是一份《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设计,供参考。
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教学设计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字数:1010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3.思考作业: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智谋策略,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
4.合作作业:
-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成语典故等,进行整理、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编排一场关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较浓,但对文言文可能存在恐惧心理,觉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生背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
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
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二、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三、阅读课文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四、研习课文。
1、讨论思考题。
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
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分五部分。
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第3.2课+《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学会通过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2.学生自主讨论、对对联和发表演说,激发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3.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细节以及人物神态、语言等分析,把握周瑜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三国演义》全文,全面分析曹操中计的原因。
教学准备: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制作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到五十回,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三国”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编著的长篇小说(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今见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
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3.2《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二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群英会”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蒋干中计的原因和故事的发展逻辑。
3.探究人物性格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群英会蒋干中计》。
2.学习新课:3.背景介绍: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以及本文在《三国演义》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4.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重点解读蒋干如何中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
5.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讲解本文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手法,包括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以及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6.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中的“群英会”有何意义?它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智慧博弈?(2)蒋干为何会中计?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故事的发展有何影响?7.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如何理解作者在描绘人物和情节时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对于表现主题有何作用?8.作业布置: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探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所体现的封建社会政治斗争和智慧博弈的现实意义。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或其他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如电视剧、电影、评书等),体会不同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点。
3.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
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
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
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说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
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
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根据细节、人物语言、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
4.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情节,分析周瑜的性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能文能武的曹操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你最佩服谁呢?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阅读第4至6段,思考问题。
1.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在曹操受挫之时,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
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
蒋干说:“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2.到了东吴之后,面对周瑜的施压,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愕”“面如土色”“大惊”。
3.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阅读第7至8段,思考问题。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怎样的心理特征?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
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高中语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四册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回顾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2、看图复述故事师:结合《三国演义》影视照片,我们以接龙的方式来复述故事情节。
老师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说。
师:话说曹操扫平北方势力,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派人送信给周瑜。
生(1):周瑜毁书斩使,曹操大怒,两军大战三江口,曹军大败。
曹操责令蔡瑁、张允二人训练水军。
周瑜夜窥曹军水寨,得知蔡、张二人深知水军之妙,决定要铲除二人。
生(2):蒋干自荐,前往劝降周瑜。
群英会上,周瑜软硬兼施,堵住蒋干之口。
生(3):酒宴之后,周瑜假装大醉,邀蒋干抵足同眠,诱骗蒋干盗信。
生(4):蒋干中计,盗信连夜回到曹寨,曹操看信中计,怒斩蔡、张二人,周瑜反间计获得成功。
师:同学们复述得不错,基本掌握了故事情节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师:苏东坡在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踌躇满志、风流倜傥的周瑜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今天,让我们通过《群英会蒋干中计》,再次走近周瑜,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我们之前学过关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知识,请同学们完成这一道填空题。
生:(齐答)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师: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学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师:大家看看,这篇课文突出刻画了哪几个主要人物?生:周瑜、蒋干、曹操。
师:本文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描写,使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1、从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师:请同学们思考,找找看,⑴小说有哪些主要情节写周瑜?⑵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师:周瑜为什么要杀掉蔡、张两个人?生:他们帮助曹操训练水师,对周瑜军队构成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
课题
群英会蒋干中计
执教者
江中华
工作单位
翁旗职教中心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思路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二个方面。教学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用问题创设情境结合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可以根据这个环节再次巩固人物的性格,从而拉近学生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板书设计:蒋干
•周瑜————————曹操
•反间计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说,所以要想充分理解情节,就必须先梳通字词,然后通过故理情节的梳理来分析人物形象。特色在于我使用题目引领的方式拓展开情节,把学生引入文本之中。然后通过建立人物档案的方式来巩固他们的性格特点。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六、
建立人物档案
姓名:周瑜字公瑾
职务:江东水军大都督
性格:才思敏捷,足智多谋,慷慨豪爽重视调查研究,做到知已知彼,但是也很骄傲。
姓名:蒋干字子翼
职务:曹操帐下幕宾
性格:口出狂言,自不量力,胸无城府胆怯而懦弱,愚蠢却自作聪明。
姓名:曹操,字孟德
职务:汉大丞相
性格:多疑,狡诈,文过饰非
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完成人物档案的建立
3、为什么没说?通过哪些表情体现出来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四惊)
蒋干的四惊:1、愕然:周瑜说破了自己的来意—不便说出
(胸无城府)
2、惊愕:监酒按剑而坐—不敢说出
(胆小、懦弱)
3、面如土色:周瑜表明态度时—不得说出
4、大惊:蔡、张怎么会给周瑜写信?莫不是连结东吴?
(自作聪明,中计的开始,)
蒋干的作用:蒋干带着曹操的任务昂然而来——劝降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讨论视学生情况而定)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第二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开门见山的进入课题
【活动一】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快速的和第一课时内容联系起来
二、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要求学生记住学习目标
通过题目引领梳理文章思路。
蒋干带着周瑜的任务匆匆而去——中计
曹操:
看信大怒——疑心顿起——多疑
要求出兵——不提书信——狡诈
心知中计——不肯认错——文过饰 非
问题创设情境,结合讨论完成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沉入文本,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分析书信(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一、引起疑心
二、符合事实
三、勾起怒火
四、配合情景
找出书信之妙的原因
更为深层次的掌握情节结构
通过人物言行及神情描写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活动二】
记住学习目标
消除学习的盲目性
三、通过题目引领梳理文章思路
1、蒋干中的是什么计?反间计
2、这个计谋是谁设下的?周瑜
总结:周瑜在群英会上设下反间计,
3、他为什么要设下这个计谋?
4、计谋的结果如何?杀了蔡、张二将
题目扩展:周瑜在群英会上设下反间计,蒋干中计,曹操杀了蔡、张二将
【活动三】
学生根据题目所流露出的信息问题讨论明确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题目所反映出三个人物,我们分别分析
周瑜:
1、周瑜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
夜探水寨,从心惊到大惊时。(重视调查,知已知彼)
2、蒋干的到来,他为什么就笑了?
他的计划可以实施了。(才思敏捷,足智多谋)
3、他笑了几次?各有怎样的含义?
六笑的含义:一笑:蒋干至,助施反间计—自信之笑
二笑:蒋干的故意掩饰—精明之笑
三笑:假意表示亲切—引诱之笑
四笑:让蒋干放松警惕—麻痹之笑
五笑:显示自己的地位—得意之笑
六笑:表明自己的决心—嘲笑之笑
(这六笑笑出了周瑜的豪爽,也笑出了这段千古绝唱)
蒋干:
1、他为何而来?
(劝降)(口出狂言,自不量力)
2、见到周瑜后他说出了他的意思了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后反思:
本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很投入,反应较好,积极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