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 ...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中地理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考题例析】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人教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人教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学校:班级:高一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3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P2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结构特点;(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以及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3)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述法、地图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西瓜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是切开然后知道西瓜是有层次有结构的[教师讲述]好,那请问,地球呢?地球这个“大西瓜”我们每天都踩在它上面,它里面是怎么样的结构呢?是空心的实心的还是有层次的呢?我们能不能像切西瓜一样切开去了解啊?[学生回答]不能[教师讲述]那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人们平常是通过什么方法去挑西瓜的?[学生回答] 看、拍、听[教师讲述]我们可以通过拍打西瓜产生的震动来判断西瓜的好坏的。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答案:D
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4.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维启迪 2.平时所说的岩石圈就是地壳吗? 答案:不是的。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 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3.生物圈作为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答案:生物圈的特殊性是与其他外部圈层相 比较而言的。主要表现在:(1)生物圈有生命 存在,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2)与其他圈 层交错,没有分明的界线;(3)生物圈不仅包 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
要点突破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 所在 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 A 处是陆地,平均厚度 33 千米;B 处是海洋,厚度只有几千米。F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 霍界面,在经过此不连续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 是上地幔的一部 分,其中,C 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 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 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自主学习
要点突破
要点突破
【例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要点突破
地球内部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 和 B 是____________,A 和 B+C 是____________,D 是 ________,C+D+E 是__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面:F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 F 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 (4)A 和 B 的厚度有什么区别?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地球的结构说课稿1【课标及其解读】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及其特点;隐性要求是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探究,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

2、通过填图探究,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维;2、学生的学习方式存被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探索体验的过程;3、高一学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足够体验和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法和学法】探究法、学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图、学案。

【教学实施过程】〈导入新课〉——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读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设计思路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原理),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填写学案,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实施步骤1、提供图表资料(图1.26及地震波比较表)2、设置问题引导3、学(师)生读图探究、讨论4、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产生的新问题)5、教师板图总结、释疑、存疑结论1、人类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手段。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3、地球内部以2个不连续面为界,划分为3个圈层。

〈填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设计思路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实施步骤1、创设情境(图1.27及岩石圈结构图),引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2、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填、画图3、利用板图实现师生互动,总结各圈层的特点成果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型。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列表式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节课是第一章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在前三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部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

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已经划分圈层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本条标准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宏观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课表中的说出是了解的水平,了解地球各圈层是基础,使学生脑海中对新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

第二层是通过对地球圈层的学习,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课表中的概括是理解的水平,要求学生能自己在脑海中独立勾勒出地球圈层以及每层的特点,从而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联系人类所处的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现在的地理环境,由此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举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设计思想(或设计理念)3.1教育理念: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1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教会学生将地理的现实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再一次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学习过程更加开放,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4)班授课时间:2012年9月27日授课教师:李志春授课模式:当堂训练,设疑导思授课类型:公开课授课地点:课堂观察室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2)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2)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以3D电影预告片《地心游记》导入,让学生观看科学幻想的地球内部结构,在联想实际的地球内部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启发提问】我们从视频中看到的地球的内部结构,但是,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学生思考】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

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

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这节课我们先一
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
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板书提纲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