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分类归纳-原子物理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1. 元素的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67x10^-27 kg;中子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67x10^-27 kg;电子带负电荷,质量约为9.11x10^-31 kg。
2.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Z),中子数称为中子数(N)。
原子核的相对质量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的2000倍,核半径约为1x10^-15 m。
3. 原子的电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能级轨道上。
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电子排布规则(如阿贝尔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来描述。
4. 常见粒子的特性:α粒子为带2倍正电荷的氦核,具有较大质量和能量;β粒子分为β+粒子(正电子)和β-粒子(电子),它们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发生转化而产生的;γ射线为电磁波,无电荷、无质量,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
5.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具有不稳定的原子核,通过放射性衰变放出高能辐射。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6. 核反应与核能:核反应是指核的变化过程,可分为裂变和聚变。
核能是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目前,核裂变用于发电,而核聚变仍处于研究阶段。
7. 半衰期: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其活度减少到初始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可用来判断物质的放射性强度和使用寿命。
8. 量子力学概念: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双重性质,即粒子和波动性的统一性。
常见的量子力学概念包括波函数、不确定性原理、叠加态等。
9. 布居数分析:布居数分析是指根据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规则,推导出原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布居情况的方法。
布居数分析有助于理解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性质。
10. 原子物理应用:原子物理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核能利用、医学放射治疗、核磁共振成像、半导体器件等。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以轨道运动。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的轨道是离散的,每个轨道对应着一定的能量。
原子的结构是由量子力学理论给出的模型,包括了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和量子态等概念。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子结构的一些基本特性:(1)原子的尺度:原子的尺度非常微小,通常用埃(1埃=10^(-10)米)作为单位来描述。
典型原子的直径在0.1到0.5纳米之间。
(2)电子的轨道: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即只能存在特定的能级。
这些能级用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来描述,分别代表了能级的大小、轨道的形状和轨道的取向。
而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则表示了电子自旋的方向。
(3)原子的稳定性:根据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原子的稳定性与其最外层电子的排布有关。
八个电子为一周期,周期表中第一周期至第八周期的元素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外层电子数越多,原子越不稳定。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粒子。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约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以上。
质子和中子都属于核子,又称为核子。
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称为质量数,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对原子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原子的放射性、稳定性和核反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比有关。
一般来说,质子和中子的数目相近的原子核更加稳定。
在原子核的内部,核子之间存在着强核力,这种力能够克服带来的排斥力。
当核子数目适当时,这种核力将相当强大,使得原子核趋于稳定。
而当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差较大时,原子核则会不稳定,容易发生放射性衰变。
(2)放射性衰变:不稳定原子核会经历放射性衰变,即通过放射出α粒子、β粒子或γ射线等方式,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
(完整版)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最新整理)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点分析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1、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说明原子可再分2、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发现质子3、查德威克:发现中子4、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5、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6、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mc2,∆E =∆mc27、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8、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二、核反应的四种类型类型可控性核反应方程典例衰变衰变自发238 U→234 Th+4 H e92 90 2衰变自发234 Th→234Pa+0e90 91 -114N +4He→17o+1H 卢瑟福发现质子7 2 8 19Be+4He→12C +1n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4 2 6 0人工转变人工控制27A l +4He→30P+1n 约里奥.居里夫妇13 2 15 030P→30Si+0e 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同15 14 1时发现正电子重核裂变比较容易进235U +1n→144 B a+89Kr +31n92 0 56 36 0行人工控制235U +1n→136Xe+90Sr + 10 1n92 0 54 38 0轻核聚变除氢弹外无法控制2H +3H →4He+1n1 12 0提醒: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
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反应方程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射线( 4He)2 射线( 0e)1射线提醒:1、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2、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3、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个别原子核经多长时间衰变无法预测,对个别或极少n1 数原子核,无半衰期而言。
原子物理知识点详细汇总

第一讲 原 子 物 理自1897年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粒子以后,物理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逐步弄清了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描述分子、原子等微观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
本章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1.1 原子1.1.1、原子的核式结构1897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分析研究发现了电子,由此认识到原子也应该具有内部结构,而不是不可分的。
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即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发生偏转,并且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几乎达到180°。
1911年,卢瑟福为解释上述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这个学说的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软核旋转,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应在10-14nm 以下。
1、1.2、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核式结论模型的局限性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卢瑟福原子模型无疑是正确的,但它与经典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电子与核运动会产生与轨道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运动不停,辐射不止,原子能量单调减少,轨道半径缩短,旋转频率加快。
由此可得两点结论:①电子最终将落入核内,这表明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②电子落入核内辐射频率连续变化的电磁波。
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验所得原子光谱又为波长不连续分布的离散光谱。
如此尖锐的矛盾,揭示着原子的运动不服从经典理论所表述的规律。
为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离经叛道的离散性,玻尔于1913年以氢原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虽然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但为建立近代量子理论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2、玻尔理论的内容:一、原子只能处于一条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原子物理知识点整理

原子物理知识点整理原子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主要围绕原子的组成、结构、能级和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关于原子物理的一些知识点整理: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2.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以不同的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
根据量子力学的模型,电子轨道分为不同的能级,分别用主量子数(n)来表示。
3.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时,具有不同的能量。
能级越高,电子的能量越大。
能级分为K、L、M、N…等,分别对应不同的主量子数。
每个能级又包含不同的轨道,每个轨道容纳的电子数量有限。
4.电子的量子态: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电子不仅具有粒子性质,还具有波动性质。
电子的量子态可以通过波函数来描述,波函数的平方模值表示电子在空间其中一点出现的概率。
5.原子的光谱: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会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返回低能级,释放出一定能量的电磁波。
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跃迁时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形成特征光谱,可以用来识别元素。
6.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一个简化的原子模型,基于电子围绕原子核的定态轨道运动。
玻尔模型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等一些现象,但不能解释更复杂的原子结构。
7.能级跃迁: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辐射一定能量的光子。
跃迁过程中,电子的能级差越大,光子能量越高,对应的光子波长越短。
8.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规定了电子在同一原子中占据不同的量子态。
根据该原理,每个电子的量子态必须不同,即每个量子态只能容纳一个电子。
9.电子自旋: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还存在自旋运动。
电子自旋有两种取向: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
10.带电粒子的散射:带电粒子遇到原子核或电子时,会发生散射现象。
散射角度和散射截面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或电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1.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对应一定的能量。
-能级结构可以用波尔模型或者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能级之间的跃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对应着原子光谱的现象。
-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以通过核反应(如裂变、聚变)释放或吸收能量。
2.原子核的特性
-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位。
-原子核大小与原子整体相比很小,但密度极高。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大部分空间是空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3.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总数(在中性原子中)。
4.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元素自发发生核转变,释放出α粒子、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或γ射线等形式的能量。
-放射性衰变遵循一定的半衰期规律。
5.核能与核反应
-核能来源于核子重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如核裂变(如铀-235的链式反应)和核聚变(如氢弹中的氘氚反应)。
6.量子数与电子排布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构型。
7.原子光谱
-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原子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高中物理 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物理 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3一、原子模型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叫量子数。
)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①轨道量子化r n =n 2r 1 r 1=0.53×10-10m ②能量量子化:21nE E n E 1=-13.6eV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h ν=E m -E n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 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⑶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
但由于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库仑力等),所以在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4.光谱和光谱分析⑴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发出的光形成连续光谱。
⑵稀薄气体发光形成线状谱(又叫明线光谱、原子光谱)。
根据玻尔理论,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能级不同,可能辐射的光子就有不同n E /eV∞ 0 -13.6-3.44 -0.85的波长。
高考原子物理常考知识点

高考原子物理常考知识点原子物理是高考物理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性质、放射性等多个知识点。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试题,还能对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介绍高考原子物理的常考知识点。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是研究原子物理的基础,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则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的质量和电荷分别为1和+1,中子没有电荷,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电荷为-1。
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我们可以将电子分为K层、L层、M层等,电子的规则排布遵循奥布规则。
二、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很小,但是它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和正电荷。
质子具有相互排斥的电荷,然而原子核为何能够稳定存在呢?这是因为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力,它可以克服质子之间的排斥作用。
在物理中,我们通过质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来描述一个核。
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常见的核还具有放射性,主要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三、放射性放射性是原子物理中的重要现象,它是某些核素发生自发性核变反应而释放出粒子或电磁波的现象。
放射性核素分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它的穿透能力很弱。
β粒子分为β+射线和β-射线,前者是一个正电子,后者是一个带1单位负电荷的高速电子,它们穿透能力比α粒子强。
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这些放射性现象在核反应和医学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高考原子物理常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性质和放射性。
了解原子的结构对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有着重要作用,原子核的性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核反应和放射性的本质,而放射性则对于核能的利用和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相关题目,还能对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物理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
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r n =n 2r 1 r 1=0.53×10-10m ②能量量子化: E 1=-13.6eV
★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h ν=E m -E 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
(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13.6eV 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2、天然放射现象
⑴.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
21n
E E n n E /eV ∞ 0
-13.6
-3.4 4 -0.85
构。
⑵.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①核反应类型 ⑴衰变: α衰变:(核内)
β衰变:
(核内)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⑶重核的裂变:
在一定条件下
(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n 2H 21011+H n 1110
→e 4223490238
92
H Th U +→He n 2H 24
21011→+e Pa Th 0
12349123490-+→e H n 011110-+→H O He N 1
117842147+→+n C He Be 1
01264294+→+n 3Kr Ba n U 109236141561023592
++→+n He H H 1
04
23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