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式文言文
1. 吾被雨所淋,哎呀,就像那落汤鸡一般。
例子:吾出门未带伞,竟被那突如其来的雨所淋,岂不悲哉!
2. 彼被众人所围,恰似那众星捧月呀。
例子:他在舞台上表现出色,瞬间被众人所围,真是这般景象。
3. 其被困难所阻,这不是如同爬山遇荆棘嘛。
例子:他想要实现梦想,却被重重困难所阻,好无奈啊。
4. 吾被谣言所困,真好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例子:我啥也没做,就被那无端的谣言所困,冤不冤呐!
5. 她被赞美所包围,犹如那盛开的花朵受蜜蜂环绕。
例子:她表演精彩,自然而然就被赞美所包围啦。
6. 此屋被岁月所侵蚀,仿若那垂垂老矣之人。
例子:那间老房子,长久无人打理,就被岁月所侵蚀了呀。
7. 吾被工作所累,简直像那不堪重负的老牛。
例子:最近工作太多,我都被工作所累,太苦啦!
8. 他被荣誉所激励,不就像那骏马被鞭策而奋蹄嘛。
例子:获得荣誉后,他被荣誉所激励,更加努力了呢。
9. 其被病魔所缠,恰似那在黑暗中挣扎之人。
例子:他一直身体不好,如今又被病魔所缠,可怜哟。
10. 吾被爱情所醉,犹如那沉浸在蜜罐中的人。
例子:遇到真爱后,我就被爱情所醉啦,哈哈。
我的观点结论:被动句式文言文在表达上有其独特魅力,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各种情境和感受,让人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味。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被动句文言文

被动句文言文
昔有贤者,名曰孔明,字仲达,号卧龙。
其人博学多才,智谋超群,
乃蜀汉丞相也。
孔明辅佐刘备,共图大业,屡建奇功。
然天不假年,
刘备早逝,孔明遂辅佐其子刘禅,继续推行其治国方略。
孔明之才,为世人所称颂。
其所著《出师表》,言辞恳切,情真意切,表达了其忠贞不渝之志。
表中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孔明治蜀,以法治国,严明法纪,使民安居乐业。
其时,蜀中无盗贼
之患,百姓乐业,国库充盈。
孔明又提倡农桑,兴修水利,使蜀地五
谷丰登,人民富足。
其治国之道,为后世所效仿。
孔明之智,亦为世人所称道。
其用兵如神,屡出奇计,使敌军望风而逃。
如赤壁之战,孔明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
立之局。
又如空城计,孔明以虚张声势,使司马懿疑惧,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全了蜀汉的疆土。
然而,孔明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能改变天命。
其北伐中原,虽屡
战屡胜,终因粮草不继,兵力不足,未能一统天下。
孔明临终之时,
仍念念不忘国家大事,其忠诚之心,感人至深。
孔明之事迹,流传千古,其忠贞、智慧、仁爱,为世人所敬仰。
其一生,虽未能实现其宏图大志,但其精神,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孔
明之名,将永载史册,为后世所铭记。
文言文常见表示被动句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表示被动句固定句式汇总
1、见……于……:(可译为“被”。
)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孔雀东南飞》。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被动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施受关系,即主语是受动者,是谓语发出动作的接受者。
二、两类被动句:(1)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形式标记,是被动句的胚胎。
(汉语多此类句子:杯子打烂了,英译?be+broken+by me)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③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2)被动句,有形式标记。
三、古汉语常用形式标记:见、于、为、被(一)、“见”字句(见,助动词,表被动,最早的被动句式,先秦时期)1、SP(受事主语)+见+V。
这是最古老的句式,甲骨文已经出现。
如:①今日王其步,见雨,无灾。
(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灾)这种句式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在使用。
如: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③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2、SP+见+V+于/於+OA(主动者)(用介词“于/於”引进主动者)如:①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SP+见+V+O如:①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愁不乐。
(太平广记)4、主+见+V有两种句式:(1)受事主语+见+V(2)施事主语+见+V(见≈我)①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客气说法:①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②张希祖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今天:请见谅、见怪、过蒙您见爱,实不敢当、不知有何见教?让您见笑了。
(二)、“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1、SP+V+于+OA。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1、SP+为+V,“为”是助动词。
常见动词有:戮、禽、虏、杀、笑等。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为”与“见”相互呼应,并列,所以说此处的“见”和“为”字的功能是一样的。
文言被动句举例

文言被动句举例
1.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就像弱小的兔子被凶猛的老虎庇护,这就是被动呀!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哎呀呀,这不就像努力了半天却被人嘲笑一样无奈嘛!
3.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好比吴广是那磁铁,士卒们都被他吸过去被动跟随啦!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多可怜呀,就像无辜的孩子被狂风欺负!
5.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那两只小虫子可真是毫无反抗之力就被吞掉了,好惨呐!
6.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不就是说你们都要像小羊羔一样被抓走嘛!
7.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就像是我总被那些厉害的人笑话,多尴尬呀!
8. “受制于人”,这不就跟被人拿捏住了一样难受嘛!
9.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曾经的风流就这么轻易地被风雨给弄没了,多可惜呀!
10.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简直就像是被秦人那长久的威风给吓
唬住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被动句真的很有意思,通过这些例子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表达呀!。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动词)于……” ……(动词) 2、“……为(名词、动词)……” ……为 名词、动词) 3、“为(名词)所……” 名词) 4、“……见(动词)……” ……见 动词) 5、“见……于……” ……于 6、“……被(名词、动词)……” ……被 名词、动词)
1、“……(动词)于……” ……(动词)
2、“……为(名词、动词)……” ……为 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 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 状语。例如: 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五蠹》 ②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 吕氏春秋·慎大》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介词“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 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 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 战国策·策燕三》 ②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襄公十年》 左传·襄公十年》 ③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 衡·自纪》 自纪》
5、“见……于……” ……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 谓语后用介词“ 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 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 ②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齐策》 ④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 韩非子·说难》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 史记· 列传》 列传》 ⑥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 《进学解》 进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为”字
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 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在动词“笑”前面用介词 “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宋国”。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 子斩之。” “为赤帝子斩之”,即在动词“斩”的前面用 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赤帝子”。
以上几句都是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前、后句的主 语和动词都是一样的,但是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 句。其形式标志就是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乎” 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获乎庄公”即 “获于庄公”(被庄公所擒获)。 “志乎古,必遗乎今。” “遗乎今”即“遗于今”(被今人所遗弃)。
1、“于”字 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 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 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郑袖”、“张仪”分别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由 介词“于”引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 “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
动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 主动者“秦”。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后面省略动作行 为主动者“成安君”。
3、“为……所……”
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 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 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 句式。
又如《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 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主 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 受事者。
思考:意念被动句的特点
①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论 语·子罕》)
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③(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
介词“于”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 所等。因此对于“于”的用法需要悉心辨认。 有时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 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
者。 “吾围于陈蔡之间。”
这一句很显然是被动句。“围”是被围的意 思。但是,介词“于”后面引进的“陈蔡之间” 只是表示被围的处所。所以,这一句应当属于意 念被动句。
传·成公二年》)
④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 列传》) 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
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 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 而不是施事。
(二)被动句式
这种句子在谓语 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 被动关系的词语。这 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 动关系的形式标志。 现代汉语的形式被动 句一般借助介词“被” 来表示,古汉语的形 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则 复杂些,主要有以下 五种形式: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 “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 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 “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 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 动①句吾式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见”字 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 +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人皆以见侮为辱。”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这些句中的“见”,今译时大致 可以译为“被”。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 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 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谓语动词“伐”的发出者,所 以是主动句。
2、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 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主语“郤克”不是谓语动词“伤”的发出者, 而是“伤”的受事者,即被射伤,所以是被动句。
①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②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 纪》) ③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 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从而构成“为所”连 用的情况。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为……所……”式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 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在先秦文献中出 现频率很低,汉以后开始增加,东汉以后成为一 种主要的被动格式。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 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 至今,如“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 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远古时期的汉语里,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没有 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中还是这种情况, 而且甲骨文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也很少。西周金 文中开始出现形式被动句,春秋以后被动句的形式 丰富起来,而真正用介词“被”的被动句则出现在 东汉以后。
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见用”即录用我。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恕”即原谅我。
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 “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都是同样的用 法。
5、见……于……句式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 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人们又称之 为意念被动句。
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 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 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