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研究新进展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话语标记语,如“其实”“所以”“换句话说”等,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它们不仅起到了连接话语、组织信息的作用,还对话语的理解和推断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学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语言交际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
我们将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进行梳理,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接着,我们将回顾话语标记语在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历程,从早期的理论探讨到近期的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话语标记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语用效果,以及它们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对话语标记语语用学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研究问题。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脉络和全面的研究视角,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与特点话语标记语是日常交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日常对话、学术写作、演讲等各类语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功能与特点对于理解和分析话语结构、语境含义以及交际意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导与提示:话语标记语可以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话题转换。
例如,“那么”常用于引出新的观点或话题,“而且”则用于加强之前的观点或提供额外的信息。
语境构建:话语标记语有助于构建和维持对话的语境。
例如,“话说回来”常用于将话题拉回到之前讨论的内容上,“换句话说”则用于提供另一种表达方式或角度。
信息组织:标记语还可以帮助组织和调整信息,使得表达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如“首先”“其次”“最后”等用于列举或排序信息。
灵活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非常灵活,不受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自由添加或删除。
语境依赖性:话语标记语的意义和功能往往依赖于具体的语境。
国内外媒体语言研究的发展和展望-ResearchGate

国内外媒体语言研究的回顾和展望1近几十年来,媒体技术在不断地、飞快地发展,从印刷、广播、电视、影视到网络,媒体对大众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国内外对媒体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也在蓬勃发展。
本文意旨:1)对国外媒体语言研究在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做一个综述, 2)将国内媒体语言研究的成果与国外的做一个简单的比较,3)讨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国外媒体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国外语言学界对媒体语言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媒体语言本身的结构特征,另一类是研究媒体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1.1 研究媒体语言结构特征国外一些语言学家研究媒体语言,着重点在于分析其特定的语法结构、语篇结构或语调模式,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媒体语言结构与其他语体结构的相似与不同。
例如:Straumann (1935) 及Mardh (1980) 专门研究报纸标题的独特句法特征, 发现报纸标题的语法结构呈现简化现象。
Bruthiaux (1994) 对分类廣告的语法结构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分类广告的语法结构比一般语体结构简化,具体表现在虚词被大量省略。
国外语言学界对广告语言结构做了首次、比较全面分析的是Leech (1966)。
Leech 指出,与其他语体相比,英文印刷广告较多的使用形容词,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其语法结构的特点表现在较多的使用非限定形式的句子、动名词词组和复合名词词组;其语篇惯用结构包括标题、正文、口号、商品标志、销售联系方式,而其语篇衔接主要依赖于对某个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重复。
国外语言学界对新闻语篇结构特点做了最详尽分析的是Bell (1991)。
Bell 除了讨论几种常见的新闻语篇形式如“倒金字塔“形式、“导语+事实”形式外,特别把新闻故事的叙事结构与Labov(1972)提出的日常口头叙事结构—“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回应”--进行比较, 指出新闻报道与日常口头叙事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上下文中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语用学研究的起源到现在,语用学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语用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英国,40年代初期出现了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其中以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和Searle的文字行为理论为代表。
70年代,Grice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和“言语暗示”,进一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
此后,话语分析和话语研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分支。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了其他相关学科,如跨文化语用学、批评语用学等。
二、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言语中总所包含的某个动作,例如请求、命令、询问、答复等,与其它学科比起来,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言语行为一直是固有的中心问题。
2. 言语合作原则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必须遵循言语会话合作原则,即“最小化信息量原则”、“最大化表达力原则”、“言语合适原则”、“言语真实原则”。
3. 言语间接指称言语暗示是称呼接受对象所采用的语言技巧,即不直接说出意思,而是运用某些语言手段间接表达,使听者领悟到讲话人的意图。
三、语用学的研究意义1. 理解和解释意义语用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理解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推测演讲人的观点和态度等。
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语用学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下的言语交流规范与差异的学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判断和解释的规则和方式等。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
3. 教育和沟通语用学对于语言教育和沟通也有一定的帮助。
实践证明,语言表达不当往往导致沟通中出现误解和矛盾,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语用学的现状和趋势当前,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推动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进展——基于70项研究的文献回顾

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进展——基于70项研究的文献回顾黄山【摘要】IRF (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 pattern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s and issues of classroom discourse study. Since Sinclair, J. and Coulthard, M. (1975) discovered this phenomenon in classroom discourses, researchers have kept arguing and discussing on IRF pattern till now.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70 recent study cases focusing on IRF classroom discourse pattern, this research synthesis found that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urrent IRF classroom discourse pattern researches showed a significant subject bias; in terms of question posing, corpus collecting and data analysing, IRF classroom discourse researches showed naturalistic and descriptive orientation; IRF framework was becoming effective tools to 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 and new understanding of IRF classroom discourse pattern was generated from current researches.%IRF(启动—回应—反馈)结构是课堂话语研究的重要发现和议题之一.自1975年辛克莱尔和库尔萨德发现课堂话语的这种现象至今,研究者们围绕IRF结构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基于70项围绕课堂话语IRF结构的新近研究的文献回顾,本研究发现:目前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有显著的学科倾向,考察对象多为第二语言课堂;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在研究问题、语料搜集和数据分析上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描述取向;IRF框架是课堂话语分析的有效工具;当前研究对IRF课堂话语结构产生了新的认识.【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年(卷),期】2018(015)002【总页数】9页(P93-101)【关键词】IRF结构;课堂话语;师生互动;话语分析;研究综述【作者】黄山【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4课堂是一个充满声音的场所,绝大部分学与教的活动都依赖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2 1 年 第1 期 总 第1 6 00 5 6 期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二十年发展与思考
李亚妮 窦 琴 李丽霞
摘 要 : 文 分析总结 了国内话 语 分析研 究的总体 变 趋 势。 以 “ 本 化 话语 分析” 为主 题 词 ,在中国知 网检 索选 取 19 2 0 90~ 09年间 七类
时 尚语 等 )这 几 个 类 别 来 研 究 中国学 者 的 研 究 课 题 的倾 向, 旨 然 数 量 没 有显 著 变 化 ,但研 究 课 题 、方 法 及 路 径 三个 方 面 得 到 在 汇 总 国 内学 者 研 究领 域 ,找 出与世 界主 流研 究的 差 距和 问题 。 ()研 究 路径 。笔 者 将 参 照 话 语研 究 新 进 展 一 书 中对 2 了长足 发 展 ,展 现 出了新 的面貌 。
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 13 篇文章,从研 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 象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 0 分类和数据 分析。探讨了国内话语分析研
究中存在 的问题 及 相应对 策,预 测 了 未来 国内研 究的跨 学科 多维度 研 究趋 势。 其 关键 词 : 语 分析 ; 究课 题 ; 究路 径 ; 究方法 话 研 研 研
8 4 2 6 4 2 6 O 8 O
1 国内话 语 分析研 究发展 总体 呈 上升趋 势 .
进行英语和汉语 的话语研 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本文将 对 国内话语分析研 究做一个大致性 回顾,总 结其研究特点 ,分
析 其 不足 之 处 ,为 以后 的研 究者 提 供 参 考 和 借 鉴 。
常设栏 目,在 中国该杂志关于此方 面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全面性、 论文数量在 2 0 0 6年后显著增 加。图 1 据显示 : 90~ 19 数 19 99
话语体系研究的创新之作

话语体系研究的创新之作作者:陈金龙来源:《邓小平研究》2021年第05期话语体系是近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亦有研究者从各自的相关学科论及话语体系问题,但从哲学上对话语体系作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还很少见到。
近读吴汉全教授202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话语体系初论》,深感此书是近年来专门研究话语体系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之作,为推进话语体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文本解读上的创新话语体系皆以文本为载体,没有离开文本的话语体系,这是学术界在话语体系研究中业已形成的基本共识。
吴汉全在《话语体系初论》中强调话语体系的研究要凸显文本的基础地位,要求立足文本并在文本视域之中开展研究工作,形成全新的著述架构和叙述系统,藉以创建独特的话语体系。
故而,该著不仅以文本的创新性解读为研究工作的前提,而且利用在解读中所形成的广义文本论来架构著述体系。
何谓文本呢?学术界通常认为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由具有完整、系统及含义明晰的一个或多个句子组合而成。
故而,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
西方诠释学常用文本这个范畴来表达其意义,但大致是一种狭义的层面。
吴汉全对文本的理解有独特性,在承认文本具有狭义的前提下,更主张从广义上来界定文本,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一部著作可以是一个文本,一门学问或一个学科,只要是具有内在的体系性和外在的相对独立性,整体上亦可以视为一个文本”。
由此,著者提出在研究文本与话语体系的关系上要有新视角:一是要认识文本是如何产生的;二是要进行文本内容的相关分析;三是需要考察文本最终所呈现的逻辑谱系面貌。
著者主张在广义上理解和认识文本,其所说的文本乃是体现主客关系统一的文本,亦即文本中内蕴着研究者的主体性诠释活动,体现了研究者独特的诠释体系;这种文本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包括结构系统、话语体系、价值体系及传承体系等方面;这种文本还是有着逻辑谱系和基本维度的文本,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话语体系时既要研究话语体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理论逻辑,也要研究话语体系的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民族维度、世界维度和实践维度,并尽可能地将这种研究与结构体系和传承体系的三大逻辑展开和五大维度呈现相比较,从而进一步把握话语体系的特征。
IRF课堂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进展——基于70项研究的文献回顾

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IRF 课堂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基于 70 项研究的文献回顾
Vol. 15, No. 2 Apr. 2018
黄 山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
关键词:IRF 结构;课堂话语;师生互动;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8.02.012
课堂是一个充满声音的场所,绝大部分学与教的活动都依赖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在当前班级授 课的条件下,言语互动是组织课堂学与教的主要线索,课堂情境中的学与教活动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海 量的师生互动语料。作为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种经验材料,课堂话语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课堂到底发生着 什么,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是如何学习的,揭示学与教中的师生关系,甚至审视学习与教学的本质。对 语言和话语的关注和分析,起初是语言学家们的工作。随着20世纪中期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 向”,语言和话语的视角逐渐介入多学科的研究议题。不同学科基于各自研究旨趣和理论假设开展的 话语研究,一方面重塑着语言和话语理论的边界 [1],同时语言和话语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技术也为各学 科领域带来新的信息和认识。其中,课堂话语的 IRF(启动—回应—反馈)结构的发现是话语分析对课 堂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IRF 结构在揭示出师生课堂互动模式的同时,也引起了多领域研究者的批判。 尽管如此,IRF 框架仍然在课堂互动分析中不断地被应用,围绕 IRF 课堂话语结构的讨论也持续至今。 因此,我们需要回顾围绕 IRF 课堂话语结构的新近研究,来了解 IRF 框架为课堂话语研究带来了什么, 目前研究者们对课堂话语的 IRF 现象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与评价。
浅谈话语分析的发展及应用

快乐阅读 Happy Reading50甫风 south wind【关键词】话语;话语分析;应用1 话语话语”discourse”最初源自拉丁词”discursus”,它指的是”对话,言语”。
Potter Wetherell(1987)把话语定义为”口语的互动以及所有种类成文的本文”。
在《韦氏辞典》(1828)中,discourse 被定义为交换思想和想法使用的词。
Hardy(2001)认为话语指通过话语的产出,传播和理解形成客体的谈话和写作的实践。
在这个意义上,discourse 被认为是形成客体的文本系统。
2 Discourse 与Text 的区别Discourse 被定义为话语,专门用来指代口头语言。
Text 定被义为语篇,尤其指书面语言。
Teun A Van Dijk(1997)指出,text 指抽象理论上的建构,text 只有在discourse 中才能体现出来。
Text 对discourse 的关系如同sense 对utterance 的关系。
Halliday 认为:语篇是在谈论或写作,倾听或阅读的形式中发生的某事。
徐来娟(2013)通过对比《哈佛英语辞典》中text 和discourse 的定义,发现discoure 比text 定义更加宽泛,既可以指书面语又可以指口语,而text 一般只指书面语。
3 话语分析的发展以及应用话语分析的先河以Zelling Harris 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发表”Discourse Analysis”为标志。
话语分析研究在一个语篇中话语之间的关系。
M.Stubbs(1983)认为话语分析关注超越句子或话语界限的语言,关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日常交际的互动或对话的特征。
McCarthy(1991)把话语分析分为英国话语分析和美国话语分析。
Chilton(2006)把话语分析分为社会和文学领域的话语分析以及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话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焕杰,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科研秘书,教工党支部书记。
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学院研修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
2001年以来发表中原文化及话语分析相关科研论文19篇,主持有《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师身份的课堂话语构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河洛文化的中国话语资源探索和实践》(省人文社科项目)、《政治演说中国家隐喻修辞的认知话语分析》(省人文社科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身份的话语建构研究》(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7项省厅级课题,其中二项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精品课建设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