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六找准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含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含答案

小说中的物象虽然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考经常在此设考题,而且有难度、分值大。

考生答此类题虽说能够掌握答题方向,但容易套路化、模式化,尤其不能结合具体文本作精准分析;对物象的多重意蕴答得不够全面。

因此,二轮复习要强化综合意识和分析意识,以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一、精准展开“物象”文字的阅读1.准确判断物象的种类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等,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有较抽象的如20xx年浙江卷《一种美味》中的“美味”,20xx年全国卷Ⅰ《天嚣》中的“渴”等。

就其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串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阅读小说,首先要判断该物象是哪类物象。

2.圈点散见文字,化零为整地思考描写物象的文字在小说中几乎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成片出现,散见于文本各处。

因此,首先要把散见在各处的文字圈点起来,集中起来,通过阅读,形成对物象的整体印象。

这里尤其强调要把描写物象的文字找足找全,不能有任何遗漏,遗漏一点就有可能理解不全。

二、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

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

如果有,找出来既准又快;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更多的要靠读者品读、感悟。

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①由外到内。

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

②由实及虚。

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

③由表入里。

先由该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3
文学类文本: 散文(小说),难度加大(无人物 形象分析题,词语含意、人称手法), 单选(多选) 实用类文本: 文本变化(新闻素材,非连续性文 本),增加单选题(多选),问答题难 度降低 作文: 自选作文(话题、观点自选)
4
评价: 命题“任性” 难度加大 “暗合”新的语文新课标 观点: 2018高考语文复习适当“参考” 新课标
14
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5)在自主修改病句的过程中,分析、 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虚词的作用,印证 初中学过的语法规律。在文学作品中,观 察句子语序的变化,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 性和创造性。 (6)通过自己写作遣词造句的经验,建 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增强表达的个 性化。
15
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①社会交往类: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 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 等常见文书;招聘启事,面试;面向社会 大众的演讲、陈述。 ②新闻传媒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常见言语形式,如:新闻、通讯、传记、 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 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 性文本。 ③知识性读物类:复杂的说明文、知识 小品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
10
“学习任务群”中的命题信息 (例)
11
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 说。通读全书,把握其完整的艺术世界;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 语言、内在精神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 品味,深入研究,品味欣赏语言表达的 精彩之处,梳理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和 感人场景,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 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 说的主旨,全面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18
“命题建议”中的命题信息
19
“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情境为载 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个人体验情 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 “设计典型任务„„体会典型的思维 过程及方法,典型的思想情感” “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 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现代文部分)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现代文部分)

读懂(现代文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前必须潜心读文,完成整体感知——读 出论题,读清观点,理清各段各层大意。
如果未完成整体感知就直接上手做题,就会缺乏整体感、大局 观的支撑,错误率会很高。
强化分析意识,尤其是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内容的 层次。 还应潜心读题,并将选项内容放回原文相关信息区仔细、冷静 地核对,衡量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信息是否等值,就能比较顺利 的完成任务。
1.整体感知意识 要引导学生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在阅读的过程 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 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操作过程。整体感 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 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 比如2017年全国课标乙卷中选用了气候正义的文段,读完 此文段,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从 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气候正义的内涵。 有了方向正确、内容合理的整体感知,文本的深度解读就 会有积极的意义。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 “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 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了解详细的学情
强项?弱项? 新题?旧题?
难题?中档题?
审题?答题?
阅读?写作?
时间分配?心理状态?
还可以教(会)什么?
审题(阅读能力):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 联系(思维水平):信息的有机关联
落实(呈现过程):展现逻辑思维
书写(文如其人):笔试的要求
回到根部——高考试题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

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绝招十七筛选关键,品思意旨——“5选2”题1.选材特点: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中,第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选项设计覆盖全篇,且基本按原文顺序排列,先部分后整体。

分析和概括,既包括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的整体解读。

2.命题特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

共五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两项,分值为3分、2分、1分,满分为5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

授解题绝技[增分妙招]一、了解设题特点,明确陷阱类型。

明确常见的选项错误类型,解题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1.人物方面陷阱(1)张冠李戴(对象):就是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说成乙,或者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贡献等说成乙的。

另一方面,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

(2)行为有偏差(行为):就是在选项表述过程中,或扩大传主行为,或缩小传主行为,或把传主的行为给改换了。

(3)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这一陷阱往往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是曲解传主的建议、观点,一是曲解别人对传主的建议、观点。

这里的曲解是指选项在表述观点或建议时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原文不符。

(4)曲解传主兴趣: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传主的兴趣爱好给转换,或在时间、地点上给换位。

(5)无中生有:此陷阱在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第二,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

2.事件方面陷阱(1)窜改时间或时态(时间):此类陷阱的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件(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件判断为未发生的。

(2)以偏概全或说法绝对(范围):就是在设置选项时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特别是传主对事件的处理方面。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四 精准赏析散文的表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四 精准赏析散文的表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四 精准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 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 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 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 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
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 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 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 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 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 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 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
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 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 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 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 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 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 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⑦阿妈把双手放在耳朵后面挡住风的呼啸,那湖中的鸟鸣顷刻变 得雨点一般清晰嘹亮。阿妈不但能分辨出各种鸟的声音,还能听出偷 蛋的草狐狸,遇到了雁爸雁妈的猛烈反击。阿妈最担心的是狗鱼,它 会像潜水艇那样冲到芦苇根下,把雁窝顶翻,吞食蛋壳和胚胎。她若 发现狗鱼撼动芦苇,就会趴在马背上泅过去,用套马杆搅动湖水,狡 猾的狗鱼一转眼就逃了。

2018版高中语文二轮复习名师课件高考重点题型答题指导 (共354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二轮复习名师课件高考重点题型答题指导 (共354页)

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 , 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 ,刘家父 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 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提问: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 文本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 哈一笑 , 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 , 仿佛一脚登在天堂 , 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 ,他有六十多辆 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 别家的大,可是到 “三节” 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 ,都可以白住—— 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 (注:软磨硬 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 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 , 只须告诉他一声 , 他不含糊 , 水 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
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 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 多角度呈现,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 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 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 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 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探究一 1.题型分析(含变式)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 他的 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 ,他要过来, 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 ”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 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 “不离! ”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 门! ”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 ”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 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

2018届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案(全国)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理解分析[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三精准理解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课件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三精准理解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课件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 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 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解析 从第①段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 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天的阴冷。
123
解析 答案
答案 “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 的留恋。
123
答案
答案 “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 人。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 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 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 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 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 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 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 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 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 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 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 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的伤心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找准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突破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鉴宝聂鑫森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

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

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

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

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

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雾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

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

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

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得怎样。

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

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

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

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

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

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

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

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

”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千元的拜师钱哩。

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

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

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

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

阳欣取一块肚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

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

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

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

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

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

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一遍。

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所以要帮帮你。

”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

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

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

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再加上习均厨艺不精,导致了生意非常冷清,他只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答案 A解析“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错,阳欣是文物鉴定家,这与其嗅到饭菜香味时心中一喜没有关系。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业务精湛;②厨艺高超,富有生活情趣;③善于识人;④待人热忱,古道热肠;⑤文化修养深厚。

3.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说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实则围绕“鉴宝”展开。

阳欣受县博物馆之邀因鉴宝而来,在鉴宝结束后而去;其间机缘巧合结识习均,发现习均身上宝贵品质并热情相助。

②小说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实际上“鉴宝”暗喻“鉴人”,以“鉴宝”为题,凸显人物形象。

阳欣作为文物鉴定专家,既能“鉴宝”又能“鉴人”。

③借“鉴宝”引发读者的认识与思考,深化小说主旨。

发生在鉴宝专家与市井百姓之间的故事温暖感人,小说蕴含着对阳欣的赞赏,同时也呼唤人与人之间建立朴素而美好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韩山拾得黄孝阳韩山拾得,我的高中同学。

他爹叫韩山,一个老鳏夫,瘸了半条腿,还跑得飞快,挤进汽车站前看热闹的人堆里,抓起竹篮没肯再撒手——竹篮里躺着一个不足百日的弃婴。

韩山拾得讨厌他爹。

他爹在取名时也忒不负责任。

班上几个蛮横惯了的男生,不高兴了,把他打一顿;高兴了,也把他打一顿——说这叫打日本鬼子。

瘦小的他偷了户口本,跑到派出所要求改名,警察瞪起眼珠子,“叫你爹来!”韩山拾得绝食三天。

在县搬运站当厨师的韩山拗不过儿子,买了包阿诗玛烟,到派出所见人就低头哈腰。

韩山拾得回到学校。

老师上课点名,喊了几声“韩山拾得”,他不起身。

老师大怒,喝令他出去。

隔不多时,他回来了,身子发抖,脸白得吓人。

众目睽睽下,他攥着根粉笔,抖抖嗦嗦,在黑板上写下“韩小山”三个字。

接着,他把揣在裤兜里的左手慢慢拿出来,把左手紧握着的石头狠狠地砸在自己脑袋上。

血咕噜一下冒出来了。

他晕了。

他忘掉说一句话:“以后谁再叫我韩山拾得,我就这样砸死他。

”不过就算他说了也没用。

大家都觉得他脑子是坏掉了,连最胆小的女生也敢在他经过时往地上吐唾沫。

终于,他用锄头敲破同学的脑袋,他退学了。

等到我参加高考那年,他已经成了县城赫赫有名的山哥。

这倒不是因为他心狠手辣,马仔众多。

城北的金刚在影剧院看戏,把脚跷到前排,把甘蔗渣吐到韩小山衣领里。

韩小山回头扔了句脏话。

金刚把甘蔗在韩小山脑袋上敲成两段。

两伙人打起来。

韩小山这边寡不敌众,被金刚一伙拖到影剧院门口吊成沙包轮流踢打。

韩山路过瞅见。

这个老实了一辈子的厨师急眼了,挥舞着刚在游麻子那儿磨快的菜刀,要与人拼命。

金刚脱掉外衣,往手臂上一缠,大吼一声迎上去。

韩山的菜刀被打掉。

父子俩被面对面吊起。

但金刚只得意了不到半个小时。

搬运站七十二条大汉拿着铁链、撬棍出动了。

让县公安局头疼不已的金刚团伙从此匿迹。

韩小山一战成名。

从韩山拾得到山哥,是三年。

从山哥到韩山拾得,是二十年。

我是在街头偶遇韩山拾得的。

他推着坐在轮椅里的老父亲,站在洒满金秋阳光的梧桐树下。

我喊出他的名字,一眼认出那个断了左手巴掌的老人。

1990年搬运站解散,韩小山的日子一落千丈。

在一次赌牌时,他押上了左手。

底牌揭开,韩小山操起刀,对自己下不了手。

对方问他是否要帮忙。

这时韩山又出现了,一刀下去,血泪横飞。

“就在那一天,我才真正长大成人了。

”他没有细说他这二十年。

我早有耳闻。

他先是靠贩卖辣椒、香菇等农产品攒了一笔钱,再承包县罐头厂做起出口外贸,生意做得很大,日本是主要销售市场。

这可能是他把名字改回去的缘由,日本文化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寒山与拾得两位唐代高僧广为人知。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我想起寒山这句话,下意识地说了出来。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这种境界是和尚修的。

”韩山拾得脸上的笑容不无嘲讽,“猪什么都能忍,到头来还是要挨上一刀。

”“那你为什么又叫回韩山拾得?”我问。

他没有回答我,顺手接过老人从兜里摸出的烟斗,点燃,深吸一口,再弯腰塞入父亲嘴里。

老人的面容平静而又惬意。

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如同鸟羽,轻轻地覆盖在他的肩膀上。

梧桐树下是一家老人用品专卖店。

一位眉目温婉的女子走出来,向我点头致意。

我认得她。

黄梅英,韩山拾得的妻子,当年我们学校的校花。

她接过轮椅,挥手与我告别。

我进店打算给父母买一些冬天里的衣裤,看店的小妹喜气洋洋,打电话的声音跟唱山歌一样:“姨,黄姐今年又在我们这儿订了一大批货,你赶紧发货。

羽绒被,还是波司登的,38床;鸭鸭的雪地棉鞋,男款76双,女款……”我纳闷了:“这些都是黄梅英订的?”“是呀,你认得她?黄姐的老公,哎,就是韩老板,去年在他开发的池头新寓旁边搞了家疗养院,跟星级宾馆一样。

县搬运站的职工,哪怕只在那儿待过一个月,男的满五十五周岁,女的满五十周岁,又或者身有残疾的,都可以去,吃的住的用的,全部免费呀。

这些人上辈子真是积德修福了!”(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山能为儿子在别人面前低头哈腰,也能为保护儿子与人拼命,这些情节表现了他对儿子深厚无私的爱,这种爱最终改变了儿子命运的走向。

B.韩山给儿子起名为韩山拾得,一方面是因为儿子是自己拾得的弃婴;一方面是希望儿子能像唐代高僧寒山、拾得那样学会隐忍,免于灾祸。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梧桐叶间漏下的阳光”比作“鸟羽”,生动而诗意地表现了阳光的温暖柔和,也暗示了韩山得到的悉心呵护。

D.“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小说借助“我”的所忆、所见、所闻串联情节,展现人物形象,也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