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苦,放下即自在_人生感悟
2021年整理 觉悟人生——佛家的人生模式

觉悟人生——佛家的人生模式佛家是以慈悲大师的形象出现的,济世度人,予乐拔苦。
1一切皆苦、放下便好的人生真谛佛家认为众生之一切苦厄、诸般迷惑,皆因执着而产生。
破执途径,不外“放下”二字意即除去一切贪欲、邪念、妄想等,使自己进入无牵挂的境界。
“放下”一词,最早见于《杂部经》:“昔有梵志出家人,双手持鲜花礼佛,求佛开示解脱之道。
佛说:‘放下!'梵志乃放下左手的鲜花。
佛再说:‘放下!'梵志复放下右手的鲜花。
佛三说:‘放下!'梵志不解佛意,乃问佛曰:‘我已放下一切了,还有甚么要放下呢’佛答:‘汝须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放得干干净净,才是汝安身立命处。
'"昔五祖弘忍大师,为六祖慧能说《金刚经》,曾言世人“今天放下,明天却放不下;口头放下,内心仍放不下;心猿意马,放下之后又舍不得,如此辗转反复,始终放不下”。
佛曰:修行者,只需放下,并无一法可得。
放下迷即成觉,放下妄心即现真心,放下烦恼即显菩提,放下差别即呈平等,放下污垢即见清净,放下生死即入涅槃,最后连“放下”之念亦放下,才达到彻底放下。
到此境界,则心归本性,光洁如镜。
2行善止恶、慈悲为怀的价值取向佛家以六道轮回说和因果报应说来劝导人们弃恶从善,积德积福。
种善因必开善花结善果,种恶因必开恶花结恶果,今世行善来世为人或上天堂,今世为恶来世入地狱或变饿鬼、畜生等。
同时,佛家认为人世的一切痛苦烦恼,皆由我们的身、口、意所做的恶业造成,唯消除十恶,力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患、不邪见,才能求得解脱,免除此生及来生烦恼。
3不嗔不怒、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佛家把忍辱归为“六度”修行方法之一,要求对于所有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嗔、不怒、能忍。
“忍”是为了负重,是的行为准则。
儒家也讲“小不忍则乱大谋”,也主张忍让,三家构建的“忍”之境界深深地影响了人的处世方法。
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次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便立刻修书一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放下压力,活得轻松_人生感悟的句子

放下压力,活得轻松_人生感悟的句子1、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
2、一个人可以很好的生存着,但却不是很好的生活着,生存是生活的基础,有了生存,才谈的上生活;生活是生存的价值体现,是生存的升华。
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好好的生活,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好好的生活。
幸福是种心态领悟了才能幸福。
3、人生的幸与不幸,关键看你面向哪里。
生活的真谛,在于拿得起和放得下。
那些无关大局之事,没必要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
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气魄,才能够束缚住自己内心不安份的念头,平心静气,怡然自得。
4、人生就是这样的来匆匆去匆匆,在无限的时光隧道里,计较太多就是对有限的生命的一种亵渎。
因为计较,我们缺失了宽容,从而错过了幸福。
人生都是为幸福而来,却有太多人含恨而终。
修行,于苦难中回味甘甜,于泪光中瞥见最美的笑容。
5、人有个好的心态,才能享受人生。
只要用心感受,幸福就会永远存在。
人生处处皆风景,高山流水是意境的美,瀑布急流是听觉的美,朝霞满天是视觉的美,而人心平定不失温和不失温柔不失力量不失魅力是内心的美。
6、放弃青春的美丽,换取成熟的智慧;放弃爱情的甜蜜,换取平淡的安稳;放弃掌声的动听,换取心灵的平静。
懂得享受生活的过程,人生才会更有乐趣。
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
只有学会了去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是会宽广。
7、伤害,对于每个人,都是一道必经的风雨,如果我们把它看作风景,它就是风景;把它看成砥砺身心、增长智慧和才干的助缘,它就是良好的增上缘;把它看成凄风苦雨,它就是凄风苦雨。
忍耐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甜蜜的。
不论是对逆境,对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灾祸,都要忍。
放下一念万般皆自在的意思

放下一念万般皆自在的意思
放下一念,万般皆自在的意思是说,在追求内心深处的自在感时,我们要学会放下心中那缕一念,让心灵的内涵可以得到放松,放开自我,不再受制于外界的压力,而是去探索内心感受世界带来的净明以及心中充满着的宁静。
放下一念,也就是让自己不再去想太多,停止心中的挣扎,学会去放手一搏,放开内心的思维,放下一念,放松心身,让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放松的空间,去让自己烦恼无处可放,安宁无比,去抬头仰望放眼远方,从这个深邃的思维之河中孕育出自在的感受。
因此,放下一念,万般皆自在的意思是说,要让心灵抛却枷锁,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让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在一种最自在的状态下,去追求内心深处最纯粹的自在。
执于一念,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执于⼀念,困于⼀念;⼀念放下,万般⾃在。
佛⽈:⼀念放下,万般⾃在。
意思就是⼀念之⼼能够放下,万事就会得到解脱与⾃在。
把⼼中的杂念抛在脑后,⼼中也就澄清空明,⾃由⾃在。
有时候我们太过执著,反⽽会成为我们⼼灵的桎梏,太执着,所以明知不可为⽽为之;太执着,所以明知不可留⽽留之;太执着,所以明知不可得⽽得之。
所谓的⼀念就是贪嗔痴慢疑,也就是我们的恶念,就是我们内⼼的执著,当我们放下了过后,就会得到⼼灵的解脱。
⼈⽣之烦,烦在计较;⼈⽣之苦,苦在执着;⼈⽣之难,难在犯下。
⽣活中,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
有时候何苦⾃⼰为难⾃⼰呢?⽣命中那些得不到的、握不住的,都要学会放下。
⼀念放下,万般⾃在。
要放下那些⾃私的欲望和⼼头的恶念,放下那些⽆谓的执著和顽固的偏执。
⽽并不是放下事物本⾝,该放下时就放下,不要⾃⼰给⾃⼰的⼼灵加框。
放下,在⼀般⼈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
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在。
⼀念放下,万般⾃在。
觉得很真理。
凡种种,若是⼼⾥放下了,那么天地也宽了。
在⽣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于觉得⽣命是如此沉重。
世界上每⼀个⼈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快乐。
因此,憎爱之念,盘踞⼼头,贪嗔痴慢疑之⼼困扰着我们,⼼中的恶念⽆法摆脱……这些东西放不下,我们就⽆法得到解脱与⾃在。
⼜怎会达到达到“⼼⽆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之境。
佛说,苦⾮苦,乐⾮乐,只是⼀时的执念⽽已。
执于⼀念,将受困于⼀念;⼀念放下,会⾃在于⼼间。
物随⼼转,境由⼼造,烦恼皆由⼼⽣。
有些⼈,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就放宽⼼态,顺其⾃然。
世间⼈最想追求的往往是"已失去的"和"得不到的"。
但是我们在期盼的同时却忽略掉了最为珍贵的事物,那就是当下的拥有。
拿起,放下,从容过⽣活;⼀念放下,万般⾃在;放下,才能卸下⾝⼼的重负,让⾃⼰的⼼更加轻松⾃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文案)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有一位年轻人和一位老者坐而论道。
年轻人问:“何为道。
”
老者微笑不语,只是扔掉了手中的石块。
年轻人又接着问:“如何成道?”
老者随即拾起石块,笑着说:“若要成道,便要放下。
”
《警世通言》中有言:“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
”许多时候,杂念就像路边的花花草草,除不尽,斩不断。
若是一直与其纠缠,只会因此被扰乱思绪,打乱节奏。
人这一生,最可怕的便是一直这样自我消耗。
在黑暗中,把简单的事往复杂处想,往坏处想,最后左右为难,使得自己精疲力竭。
所以与其在万千思绪中疲惫不堪,不如学会淡化、尝试放下。
有一位围棋棋手,10岁的时候便颇有名气,随后在13岁的时候,便下赢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高手
无论面临何等不利的局面,面对怎样强劲的对手,他都能心无杂念,稳定发挥,绝少失误。
书中记载道:他每次和人下棋,都会事前读一遍《道德经》,从而进入“无为、无我、无欲”的状态,以此抛开对胜利的渴望,也不念失败的后果,只专注于手中的棋子,如此才一路得胜,成就了威名。
俗话说得好:“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
想得太多,人生处处都是结,心也就被上了枷锁;想得少了,万千烦恼皆可消,人生也就时有自在。
人生在世,活的不过是一个心态。
别在过去的执着中反复煎熬;也别在当下的忧虑中浪费精力。
你要知晓,人这辈子,能折磨你的,只有自己。
让生命化繁为简,不属于你的就忘掉,改变不了的就释怀。
成年人幸福的真谛,就在于把焦点放在眼前和当下,进而心无旁骛的朝前看。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人生之苦就来自于许多的放不下,遇到烦恼,积极化解;心有忧虑,不如放下,轻松生活;执着遥远的东西,放下强求如何?有了贪欲,更是人生大悲。
放下这些,人生自然畅快。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观世态炎凉,感人情冷暖,免不了有无可奈何与身不由已,也免不得有苦痛纠结与悲欢离合。
曾看到过一句话: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间天堂。
也许真是如此吧,若把心中的杂念,诸如贪、嗔、痴、怨、爱、恨、情、仇统统抛却脑后,世界便自然而然澄清空明,人生也如清风明月般清丽明朗。
放下烦恼,积极化解,许多时候,烦恼缘于自己的心态。
工作得不到肯定与认可,烦恼;同事之间相处不融洽,烦恼;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烦恼;学习原地踏步、毫无进展,烦恼;健康出现问题,烦恼;感情不稳定、有摩擦,烦恼。
总之,遇事不顺时,便控制不住自己,让烦恼之情绪困扰自己,让浮燥之意纠结于心。
年龄渐长,慢慢懂得了,烦恼来袭的时候,就想方设法积极去化解。
比如,工作中更用心专注;生活中更积极乐观;学习中更勤奋用功;加强锻炼,让身体更健康;对待感情更理智淡然,学会理解与包容。
如此一来,才发现其实许多时候、许多事情,唯有勇敢面对、积极处理,方可化解危机。
放下忧虑,风清云淡,年少的时候,总听长辈们在我面前唠叨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屡屡告诫我一定要懂得未雨绸缪,不要老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还应该去积极奋斗,去憧憬未来。
生怕自己就是个在原地打转、不思进取的人,凡事都苛求长远打算,给自己制订了一系列的宏伟目标。
结果,因为那些可望不可及的远景,忽略了摆在眼前旖旎的风景。
苦不堪言,仍收效甚微。
于是,开始重审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目标,放下那些无谓的忧虑,努力过好眼前的每一天,积极、乐观、向上,让自己历练得更成熟稳定,更淡定从容。
放下忧虑,不是教人放弃憧憬未来,不去策划美好蓝图,而是教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脚下的路,做好眼前的事,不杞人忧天,不好高骛远。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放下。
佛说:一切烦恼来自杂念与妄执,能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便是“放下”;
所谓“看破”,就是看破红尘。
佛禅所指的“尘”,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
“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的事物,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
所以红尘又被指为虚幻的尘世间。
看破红尘,就是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与之同流合污,而做到达观、洒脱;
所谓“自在”,是指空寂无碍。
不为三界生死所缚,心游空寂,名为自在。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
生活不仅仅只是名利与声望,或是地位的集合体,更是一种追求实现人生真正价值与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了这种态度,你的生活将不再是一片苦海,等待你的将是另一片充满阳光的新天地。
【美句阁:净心,静行,道法自然,如来!欢迎大家点评,转发,去心垢,除戾气。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充满纠结:我追求幸福,可觉得幸福总在前方。
好多东西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了后没意思。
许多时候我常常自我矛盾,心中的想法互相厮杀,斗来斗去,无休无止。
感觉人生就像一场折腾,总是自己折磨自己。
不想要偏要来,想要的得不到。
我决定去请教一个智者。
我问:幸福究竟在哪里?智者说:幸福其实就是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人永远在路上,在追求的路上,在修行的路上,也在轮回的路上。
幸福在哪里?它就在你心里,当你不再为想得到他们而苦恼时,你就是幸福的人了。
幸福是什么?放下。
一切都放下,此时的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问:什么是放下?难道一无所有就是幸福吗?智者说: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佛说放下,不是放弃,家庭、事业、车子、房子、妻子、孩子、友情、爱情、亲情……并不需要放弃,放下的仅仅只是心中的执念而已。
六尘、六识、六根,是制造幻境的根本。
悟透缘起性空,身心的彻底解脱,拿起也是放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放下,其实无物可放。
我问:怎样放下?智者说:喝茶的两个动作,就是拿起和放下。
人生,其实也是两个动作,也是拿起和放下。
拿起,是为了放下;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
喝茶时,你会不会因为一个黄金或玉石制成的茶杯而拒绝放下?也会不会因为一个粗糙的陶杯或一次性塑料杯而拒绝拿起?人生就是这样,我们要的仅仅只是茶杯里的水,水才是我们真正需求的,茶杯仅仅是装水用的容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众生皆苦,放下即自在_人生感悟
众生皆苦,放下即自在。
天地皆空,唯有人在其中苦。
沧海桑田,人生苦短。
一念之过在于“执着”,不执拗一些,或许就给自己留有的余地就大一些,给别人的余地也大一些。
可总是“太执着”,所以才会把自己逼入悬崖峭壁,让自己难以回头。
精心整理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是佛语梵音,但却不能让我醍醐灌顶,唉,终究是缺一些领悟和绝决的能力。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
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