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是任何单位和组织都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学校有校园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机关有机关文化;优秀的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升道德素养。

一个国家更需要有她独特的文化,才能凝聚全民的力量,凸显自己的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更深刻、久远。

经济发展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文化发展则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风骨。

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

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

十四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指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突出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要独立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发展的一系列工作。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推动创新创造,促进文化多元发展,增进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智慧成果。

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传承中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创造。

第三,推动创新创造。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鼓励创新,促进文化的新发展。

要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从业者积极探索新的创作、传播和表达形式,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第四,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满足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文化教育。

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力度,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要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从业者进行创意创新,推动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第三,构建全民共享的文化体系。

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设施的普及程度,让文化惠及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引言】1. 什么是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相融合,培养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承担起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的重任。

2. 为什么要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

教育具有长远性、稳定性的特点,通过教育引导,可以全面提升国民的道德素养、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加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将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新时代更好地履行文化的使命、肩负舆论引导的责任。

【主体】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培养良好的家庭、校园、社会文明风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开展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形成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重视道德建设的氛围;- 注重扎根人民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具备自信、自尊、自强和自立的精神;- 突出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扬长避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的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道德素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提升市民素质,培养文明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对于教育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发挥:- 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报道、爱国主义教育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组织教育:利用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的力量,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教育活动;- 数字化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化建设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增强理论武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全体人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外交流,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加强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素质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通过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

序号一:引言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在当今世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引领着国家发展的方向。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将着重探索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教案,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序号二:教案的背景和概念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我们需要了解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概念。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指以、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坚持我国特色、大众化、时代化、国际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彰显我国精神、我国价值、我国力量。

序号三:教案评估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进行全面评估。

首先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自强,坚定文化自觉的意义和要求;然后要认真分析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和现实基础;最后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工作布局,全面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奋力书写中华文化新辉煌。

序号四:文章探讨在文章的探讨部分,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深入地探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教案。

我们将围绕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自强等关键概念展开,深入阐述实践要求和内涵,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序号五: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将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并对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

我将阐述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的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通过以上探讨和分析,相信读者能够对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案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其次,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认同感,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二、发展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我国人民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创新。

通过整理、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此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首先,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同和行为准则。

其次,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整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深厚的智慧和价值,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力度,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总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实现途径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及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只有定义出文化概念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个科学恰当的定义。

1982年我国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从广义上说,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说,文化是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类社会活动中与经济、政治、军事等并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它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表述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我们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总结,它标志我们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他们的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学说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要求科学理论指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

不断深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是执政主体的自觉行为。

文化建设规律,反映了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要求,包括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政治性和大众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等问题,以及文化发展的目标、道路、原则、方针等。

正确认识规律、自觉遵循规律,才能推动文化繁荣、建成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认识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定位,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正确揭示了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规律,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lliams, Culture and Societ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民族性 时代性 大众性 指示性
民族性:体现民族文化风格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 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尼赫鲁·甘地
时代性: 反映根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 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 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视野: 从历史的思维出发;千年封建文化——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 五四运动(科学<形式逻辑>与民主<平民价值>)——新民主主义 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 文化(文化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进行中)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 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urban consumer culture simultaneously incorporates contradictory experiences of emancipation and disempowerment
Carola Mcgiffert,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 report of the CSIS Smart Power Initiative) March 2009
chapter3: The Rise of Commercial popular Culture and legacy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Masses
Michael Hockx and Julia Strauss (ed.).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PRC. The China Quarterly Special Issues (New Series) No.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西汉后,“文”“化”合为一词 《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
清末由日文转译而来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钱穆: 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体集体公共人生
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路径
中文参考文献
黄楠森:《中国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内部文稿》2000年第3期。
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创 新》2009年第3期。
-Terry Eagleton, The idea of culture
西方诸多 “文化”释义
1.生活方式说 2.实践成果说 3.观念综合说 4.精神产品说 5.人格符码说 6.历史痕迹说 7.教化工具说 8.······
克莱德·克拉克洪在《人 类之镜》中用27页的篇幅 设法定义文化,最后处于 绝望,转而求助于比喻手 法,把文化直接比作一幅 地图、一张滤网和一个矩 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1)人民的文化(of,by,for) (2)时代的文化 (3)宽容的文化 (4)责任的文化 (5)批判的文化 (6)正义的文化
“一种文化,在它正被体验的时候,永远是部分的未知、部分 的未实现的。一个社群的形成永远是一种探索,因为意识不 可能先于创造,而且对于未知的经验不存在规则。一个好的 社群,一个现存的文化,将会因此而为所有和任何能够有意 识地贡献于这种进步的人让位,并且积极地鼓励他们,这是 一种共同的需求。我们需要用全部的注意力考虑每一个附属 物、每一种价值观;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我们也许永远不 能确定什么可以使之更丰富。”
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集团以文明为载体 所表现出的实践方式和规范,其核心则是该社会集 团的主导价值观。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描述性界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目标任务、方向性质)
(二)文与化的关系
1. 文化:集体关联性 Your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马克斯·韦伯)
2. “文”与“化”:知识与权力 文——纹(纹路、纹理);文:君——人,地—
—社会; 化——影响、塑造,变迁、改造。
“从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意义上,文化是文,还 不是化。只有考虑到这些成果同时还意味着对人自身的改 造,才是文化。”
钱钟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 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 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语言来规范表述 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 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 在。” --A.L.Lowell
为什么“文化”难谈难辨?
“文化”最先表示一种完全物质的过程,然后才比喻性地反过 来用于精神生活。于是,这个词在其语义的演变中表明了人 类自身从农村存在向城市存在、从农牧业向毕加索 (picasso),从耕种土地到分裂原子的历史性的转移。用 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文化这个词语使得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一 个单一的概念之中得到了同一。我们被认为从“有教养的” 人身上获得愉悦,因为,也许在这种愉悦的背后潜伏着某个 种族对于干旱和饥荒的记忆。但是这种语义的转换也是悖论 性的:得到“培养”的是城市居民,而不是那些实际上靠耕 种土地生活的人。那些耕种(cultivate)土地的人不太会培 养(cultivate)他们自己。农业没有留下用于文化的闲暇。
现代含义:知识成果和精神财富;人的修养、教养和文明程度;文 化知识水平;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对应、相融合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
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 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精 神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 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文化事业
第四层次
知识素质
(四)文化与文明
文明: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形式 和实体,如文明国家等。
区别与联系 文明无优劣之分,但文化却有先进和落后之别,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 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
文明中内在地包含着以人类关于处理好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关系和发展自身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说, 文明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整体以向往进步、发展自 身为内容的价值观。
当代西方文化学者中较新的观点是克利福德·格 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 套时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 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 活的态度。(《文化的解释》)
中国典籍中的“文”与“化”
“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0年版,第3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自然规律,改造社会的规律)由 此可以认为,文化多包含着改造社会的 经验、技术、道理和规律。
(三)文化分层: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 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感受文化
音乐之都 寺塔
示内
莫道家贫卒岁难 北风会过几番寒 明年桃柳堂前树 还汝春光满眼看
译文
To my wife
Fret not, -though poor we yet can pass the year, Let the north wind blow ne’er so chill and drear. Next year when peach and willow are in bloom, You’ll yet see spring and sunlight in our home.
千人千面 千人一面 异同共在 同异互见
文化,文化,言之固 易,要正确地加以定 义及完备地加以叙述, 则并不是容易的事。
——(英)马凌诺夫斯基: 《文化论》,费孝通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原 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 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 “教化”的涵义。 coulter-犁锋 colere-耕种、居住(colonus-colonialism)、敬 神(cultus宗教崇拜)、保护
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 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即人类以社会成员的 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如,社会习惯,如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主要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 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生活内容 的总和,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内容。
流行歌曲的演变
70s-《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耶利 亚女郎》
80s-崔健:《一无所有》、刘欢:《心中的 太阳》
90s——《涛声依旧》、《小芳》、《同桌 的你》、《祝你平安》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