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本义意义拉开弓牵、拉拉长抽、拔出伸着拿引申义带领承担举荐、提拔延请援引引导掉转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吭高歌(成语)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汇总(2)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汇总(2)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汇总180个必背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通假字
⑴可与不:通“否”。 可与不 ⑵ 臣愿 奉 璧西入秦 : 通 “ 捧 ” , 用手托 臣愿奉 璧西入秦: 。 拜送书于庭 ⑶ 拜送书于 庭 : 通 “ 廷 ” , 接受朝拜和 处理政务的地方。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召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召有司案 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秦自缪公以来,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仔细。 仔细。
辞:
辞决而行(辞别)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古诗文基础实 词 (二)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继续学习、积累多义词,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一.知识点讲解:(注意:不要强调概念,尽量淡化概念,重在引导学生熟悉语法现象,积累素材。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和等。

名词作动词在表达中,有时候某个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意义和功能,叫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晋军.函陵。

——《》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例: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例: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例: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例: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例:未云.何龙。

云:形成云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渔网,意谓用网捕捞 例:皆指目..陈胜。

指:指指点点。

目:看着。

形容词作动词把形容词按动词的使用,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两个例句中,老,幼、慈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敬爱,爱护。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

数量词作动词把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译文: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译文: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X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X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文言实词属用法详解
读音一:shǔ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曹刿论战》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
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琵琶行》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⑤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
读音二:zhǔ
①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三峡》
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张衡传》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
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
⑥表巧合。

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