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伦《中国畅想曲(》No.2)音乐特征探析
中国钢琴音乐的意象特征与意境表现

10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中国钢琴音乐的意象特征与意境表现于 欣摘 要: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意象特征以及意境表现进行了分析。
在意象特征方面,本文认为中国钢琴音乐具有文学性、描摹性、抒情性特点。
在演奏上,在对意象把握的同时,还需要从创作背景、音乐表现对象、情感表现以及对比不同演奏版本的角度去表现意境。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意象特征;意境表现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于欣(1988-),女,硕士研究生,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引 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直接呈现给大众的感受,是来自听觉的意象。
[1]意象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风格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审美意象作为展现表演者理解作品内涵的途径,对提升钢琴表演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意象的探索与分析有助于人们能够深刻的领悟和把握中国音乐风格的审美特征和文化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较之西方而言,起步虽晚,但成就颇高,在其短暂的百年发展中,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为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何从意象的角度去观照中国钢琴音乐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演奏过程中使意象做到充分的表现,对于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教学、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和价值。
[3]因此,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在深入探讨中国钢琴音乐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意境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意象特征关于“意象”一词,《辞海》解释其具有两个含义:一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二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从文艺作品创作的角度看,以上两种解释均与创作行为相切合,可以解释为在文艺作品中被赋予了意义的艺术形象,即“有意义的艺术形象”就是意象,并且具有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特点。
从意象的客观性角度看,意象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源于现实生活。
黄安伦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音乐技法分析

198文|陈文佩黄安伦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音乐技法分析摘要:文章以黄安伦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No.3)为例,通过对作品的曲式、和声以及织体等音乐技法进行分析,力求对其作品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展现这部作品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黄安伦;《中国畅想曲》;音乐技法黄安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
《中国畅想曲》(No.3)是黄安伦先生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一首钢琴音乐作品[1]。
这部作品是为数不多的为萨克斯乐队创作的伴奏作品,其五个乐章均借鉴和使用了大量民族传统音乐元素,是利用西方乐器演绎中国音乐的典范之作。
因此,对这部作品音乐技法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黄安伦先生音乐艺术的深层理解。
一、第一乐章的独立分析《中国畅想曲》(No.3)第一音乐章采用的是散板无小节线,演奏比较自由,速度为lento。
从旋律走向分析,这一乐章充分体现了黄安伦先生的音乐创作特点和高超的作曲技能。
首先,本乐章为自由散板且没有伴奏,作曲家就将其演绎为一个充满“狂想”的乐章。
其次,音乐中浓厚的张家口口音和现代钢琴技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作者高超的作曲手法。
第一乐章利用散板处理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中,有大量的散板出现,这些散板大都是原生性的自由节拍。
黄安伦先生将《中国畅想曲》(No.3)的第一乐章写成散板形式和传统音乐中散板的作用是相同的,目的并不是让音乐散掉,而是通过散板将欣赏者的心调进去,实现对音乐的启动和组织。
二、第二至第五乐章的曲式分析第二乐章是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G徵七声清乐调式,与再现部调式相同。
但是在再现部的49-51小节,黄安伦先生连续设置了12拍的A音,这显然是借鉴了西方音乐中属音到主音的终止式。
第三乐章虽然是完全再现的四部曲式,虽然部分学者以为该乐章可以按照三部曲式来分析,但笔者以为中部的内容过于庞大和复杂,且前后之间在调性、旋律以及乐思等音乐属性上联系十分松散,因此认为还是将该乐章作为四部曲式分析为宜。
黄安伦《第二钢琴协奏曲》之音乐分析

黄安伦《第二钢琴协奏曲》之音乐分析作者:吴欣阳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5期摘要:文章对黄安伦生平及《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并对全曲各乐章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以及文字描述,进而阐述该作品的旋律、节奏及音程特点。
关键词:黄安伦;《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132-03一、作者生平黄安伦是中国著名作曲家。
他生于1949年,五岁起岁父母学习钢琴,七岁完成第一部钢琴曲集,十一岁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钢琴,十九岁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在张家口清水河劳动,同时在当地歌舞剧团工作,师从陈紫先生学习民间音乐及作曲。
这些经历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976年他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并任中央歌剧院专职作曲家。
80年他赴加拿大留学,先后求学于多伦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耶鲁大学。
他于83年获得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学士,并于86年以“最优秀奖”获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学位。
黄安伦已入选《世界名人录》及《中国百科全书》,他同时还受邀成为加拿大作曲联盟的成员,但他一直坚持自己是中国作曲家。
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严肃音乐的所有领域,包括歌剧、芭蕾、合唱、声乐、器乐、协奏曲、以及二十多部交响乐。
他的芭蕾舞剧《敦煌梦》被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
二、创作背景黄安伦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98~1999年间,题献给其挚友许斐平。
当时黄安伦旅居加拿大,每天天没亮就起来作曲,一种“孤寂的长廊”的感觉油然而生。
当时许斐平和阿镗都分别打电话给他鼓劲,因此这部作品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这部协奏曲首演于1999年7月4日,由作曲家本人指挥,许斐平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2001年4月,由俄罗斯指挥家康斯坦丁·克里缅茨指挥俄罗斯爱乐乐团在莫斯科演奏,许斐平独奏,并录音。
录音后作品最后定稿,全曲约48分钟。
二胡中英文简介

二胡(音域:D/A + 4 octave above A)二胡是中国的一种民族弓弦乐器,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
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
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
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历史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
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擦弦乐器至少在唐朝便出现了,最早可能是从弹拨乐器筝发展出以竹片为弓拉奏的轧筝。
宋朝出现奚琴、马尾胡琴、嵇琴等拉弦乐器,其中马尾胡琴已经以马尾制成琴弓取代竹片进行拉奏。
唐宋至明清时期,随着各地方戏曲及民间表演者的需求,逐渐繁衍出许多不同形制的弓弦乐器,如京胡、梆子戏的板胡、粤剧的粤胡、坠胡、四胡等,据著名胡琴演奏家张韶的统计,至今已发展出50多种弓弦乐器。
其中二胡在民间广为流传,大量运用於戏曲伴奏,音色温润动听,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
五四运动时期,刘天华先生融合西方音乐理论、演奏技巧,对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革新,扩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并且创作了多首二胡独奏曲,二胡开始以独奏乐器出现在表演舞台上。
19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二胡独奏曲已有数百首之谱,并开始发展叙事曲、协奏曲等大型二胡曲。
结构主要部分有琴杆(琴柱)、琴轴(轸子)、琴筒、琴托、千金(千斤)、皮膜(蟒皮)、琴码、琴弓、音垫。
弦有两根,内弦定音为d、外弦为a。
琴弓类似小提琴的琴弓,但不完全相同,小提琴琴弓是被固定在弓杆上的,而二胡弓以马尾毛与竹制弓杆组成,富有弹性,可以以不同的力道来控制声音的大小。
阿炳二胡内弦定音为g、外弦为d。
音垫:又称“噪音抑制垫”,“噪音控制垫”或“制音垫”。
目前二胡还是一种不很完善的乐器,表现在音质的不稳定和过大的噪音。
为了能使二胡达到演奏要求,必须稳定音质,降低噪音,所以在琴码的下侧加上一块不雅观的振动阻尼音垫。
琴键上的内心独白--论黄安伦的钢琴音乐创作

化部优秀作 品奖 ” ,被香港 乐评誉为 “ ‘ 文革 ’后第一首成功登上 国际乐坛的中国曲 ,如 “ 一支升空的火 箭” 。此 曲运用 了不 少中国台湾 民谣 ,由深沉 的 《 序 曲》和充满热情的 《 舞 曲》两 部分组成 。 此 曲辉煌的结尾体现了炫技性 的音乐会效果。( 四) 、 《 第一钢 琴三重奏》O p . 3 0 ,创作于 1 9 8 1 年 。这是黄安伦到加拿大后创作的第一部作 品,音乐中寄托了作者对祖 国的一片深 情及对故土的怀念 ,这 首作 品旋律感情真挚 ,结构具有戏剧性的变化。( 五) 、《 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 曲》0 p . 2 5 ,创作于 1 9 8 3 年 。此 曲题献给美 国著名钢 琴家 巴诺维兹。1 9 8 4年 ,在指挥家赖德梧指挥下,由巴诺维兹独奏、广州 交响乐 团协奏在广州
坚持写有旋律 、有调性的音乐,最后黄安伦作为一名 中国作 曲家,极 力想创作 出好的中国音 乐,合理的把握民族 音乐特点和 西洋作 曲技法 ,使二者有效 的统一起 来。( 六) 、钢琴音诗 《 鼓浪屿 》O p . 6 6 ,是 2 0 0 6年第三届鼓浪屿全国青少年钢琴 比赛 的
委约作品。这首作 品题献给黄安伦 的亲密朋友许斐平 以作纪念 。此曲实际上是一首钢琴交响变奏 曲,全 曲共 1 4个变奏 ,钢
但是对于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作曲家来讲仅仅局限在以上的音高组织技术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曲家自己发现了一种能够展现自己独特风格的旋律创作技术一一在传统调式基础上作多调性横向进行如谱例121万方数据2013年第五期音乐创作如上例自第合在一起了正如著名音乐学家李西安所说
黄安伦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No2》节奏特点及演奏难点探究

黄安伦钢琴作品 《 中国畅想 曲N o 2 > >节奏特点及演奏难点探究
刘 刈
摘 要 :黄安伦共创作 了五首 《 中国畅 想曲》 ,而他的 《 中国畅 想曲 2 》一 《 序 曲与舞 曲》这一作品 ,在钢 琴音 乐的领域
占有 重 要 的地 位 , 作 品 中错 落有 致 的 节奏 韵 律 是 其 突 出的 特 点 之 一 , 对 于作 品 节 奏 的把 握 是 演 奏过 程 中 一个 至 关重 要 的环 节 ,
本文将对作 品中节奏的把握做 出分析探 究。 此作 品在谱 面上看 来多节拍 交替 , 多长短 组合 , 但 是从 音响上听 来似乎有 条不 紊, 因此 它的节奏是 “ 错 落”而 “ 有致 ”的,只要 牢牢抓住 节奏 的特 点,稳 定充分地表达 ,就 能清晰地表现 出作品的性格特征。 另外 ,这首 作 品 多 处 存在 着 演 奏 难 点 ,是 对 演 奏 者 弹 奏技 巧 的严 格 考验 ,本 文也 将 对 作 品 中存 在 的技 术 难 点 进 行 提 炼 ,并 简
度渐快时 ,密集 的小音符 已经无法精确个数与长度 ,都 由演奏者 的理解和直觉来把握 。虽然只是两个音符的简单重复 ,但是 通过力度与速度上 的扩张变化 ,同样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与表现力,犹如一开始为 听众敲响一记警钟 ,牢牢抓住 了聆听者的耳 朵 。但 是在 演奏此句时,演奏者容 易产生一个误 区,作品第一个力度标 记符 号就 为 f f f ,演奏者很容易理解为第一个交替要 使 出所有 的力量 以给听众震撼 , 其实不然,要做到让音乐有张力,有强之前必有 弱作 为铺垫 , 如若一开始就将所有力气使 出,
单进 行分 析 。 关键 词 :节 奏 韵律 : 技 巧 难 点 黄安伦 ,旅加现代作 曲家 、指挥家 、音乐教育家 ,入选 《 世 界名 人录 》及 《 中国百科全书 》 ,活跃在西曲家之 一。他共创作 了五 首 《 中国畅想 曲》 ,而他 的 《 中国畅想 曲 2 》为钢琴独奏 ,刘诗 昆以 《 序 曲与 舞曲》1 9 7 7年首演 。错落有致 的节奏使作 品具有鲜 明的性格特征 ,作 品分为序 曲与舞 曲两个部分 ,两个部分分别 有不 同的曲式架构 ,序 曲为再现 四部 曲式 ,舞 曲为变奏 曲式 ,本文将针对作 品的节奏韵律和演奏难点做 出探究 。
中国音乐 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1、乐曲简介词:光未然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结构介绍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3、创作背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安伦钢琴作品《塞北小曲三十首》创作特征与教学价值研究

1 9 7 3年 , 尚在 张 家 口军 垦 农 场 接 受 劳 动 再 教育 的黄 安 伦 完 成 了 钢 琴 作 品 《 塞 北 小 曲 三 十
童 中 的普 及 , 我们 常常 为缺乏 好 的儿 童 教材 而苦
恼, 特 别 是 形 象 鲜 明 又 具 有 民 族 特 色 的 中 国 教 材 更 为稀有 。 ” ” 因此 , 对 于 一 直 以 来 局 限 于 西 方
煌 梦》、 无伴 奏混 声合 唱 《 安 魂 曲》 以及 钢琴 音 诗
《 鼓浪 屿》 等 作 品。 在创作 中 , 钢 琴 音 乐 无 疑 是作 曲 家 的 最 爱 , 同时 也是最 能 展 现 其个 人 风 格 及 音 乐 艺 术 内涵 的一 种形式 。从 1 9 6 4年 创 作 的 《 钢 琴 独 奏 曲三
觉色彩 , 而 这些恰 恰 正是作 曲家植 根 于 中 国民族
民 间音调 , 融 中 西 方 不 同音 乐 语 汇 进 行 再 创 造 的
初次 探索 。 同时 , 作 为受其 恩师 邵元 信之 邀 而创 作 的一 部钢 琴初 级教 材 , 《 三十首》 中多 样 的 曲式 类 型 、 明确 的技 巧训 练 目的 以及 丰 富 的主 、 复 调织 体手 法 等都显 示 了作 曲家 的 匠 心独 具 。周 广 仁在 作
味的钢琴教材。
关键词 : 黄安伦 ; 《 塞 北 小 曲三 十 首 》; 创作特征 ; 教 学价 值
中图 分 类 号 : J 6 4 7 . 4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0 0 1 2 ( 2 0 1 5 ) 0 3—0 l 1 4— 0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安伦《中国畅想曲(》No.2)音乐特征探析
吴珂昕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0(0)1
【摘要】《中国畅想曲》(No.2)是黄安伦先生于1974年创作的,但直到"文革"后1977年才有钢琴家刘诗昆将此曲改名为《序曲与舞曲》,在北京首演并大获成功,
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78年该曲获"文化部优秀作品奖",被美誉为"文革"后
第一首成功登上国际乐坛的中国作品。
笔者通过对作品音乐技法的分析,总结出其
创作特征,进而管窥作曲家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
【总页数】2页(P94-95)
【关键词】黄安伦;《中国畅想曲》(No.2);音乐技法;特征
【作者】吴珂昕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黄安伦《中国畅想曲第二号》的曲式结构分析 [J], 邓越;林贵雄
2.中西合璧独树一帜——探析黄安伦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J], 聂娜
3.黄安伦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No2》节奏特点及演奏难点探究 [J], 刘刈
4.让世界为中国音乐所感动——以黄安伦钢琴音乐创作为例兼论“中国乐派的建立”
[J], 宋奕莹
5.黄安伦《中国畅想曲第二号》的曲式结构分析 [J], 邓越;林贵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