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风俗概况

合集下载

济宁的风俗

济宁的风俗

济宁的风俗宁,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

从古至今,济宁人民受到了悠久历史的影响,习俗一直来延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

一、春节的习俗济宁的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在济宁一年中的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习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为了迎接新的一年,春节,济宁人家屋宇前会挂着彩灯,贴上福字,这是济宁人表达新年快乐的一种有趣的方式。

然而,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要数“放炮”和“灶君”到家,济宁人一般会放一天炮,而家宅也会悬挂将标志,以表达庆祝的热情。

二、结婚习俗济宁的结婚习俗在当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结婚仪式也逐渐多样化,不过仍然会保留传统的风俗。

在济宁的家庭中,结婚习俗大多是根据派系、地区习俗而定,有的家庭大都要求新郎需要在房子前悬花篮,而且也会有传统的礼俗仪式,比如新郎从婆家过来,这是济宁人常见的一种婚礼习俗。

三、衣着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济宁有着独特的衣着习俗,由于这里是汉服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在济宁,服饰仍然受到汉服文化的影响,不仅有济宁人自己的服装,还有许多地方特色服饰。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服装--毛皮褂,这是一种古老的服装,济宁的女孩子曾经穿着它来庆祝节日,使当地的服饰变得更加独特。

四、美食习俗济宁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在济宁,从面食到熟食,再到自制糕点,每一种美食都有它的独特性,令人垂涎三尺。

济宁的特色面食包括老刀削面、馒头、烩面等,这些都是济宁本地最美味的传统面食之一。

而济宁的烧烤料理也很有特色,以其独特的口味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

总结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郁的城市,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

从春节的习俗到结婚、衣着习俗,再到美食习俗,这一切都是济宁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将一直流传下去,直到济宁的新一年到来。

山东济宁结婚的风俗

山东济宁结婚的风俗

济宁结婚风俗
一:媒人提亲,虽然说当代的婚礼已经不再是三书六礼,但是媒人提亲的环节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六礼中的纳彩这一个环节没有消失。

男方要请媒人到自己喜欢的女方家中去提亲,当然也是要带四色礼的。

测算八字在济宁的一些偏远的乡村是依然存在的,有很多的八字不合的年轻人结婚遭到父母的反对。

二:订婚,两个人如果说对于彼此都是很认可的话,就可以订婚。

订婚在济宁被看的很重要,男方家庭要给女方买首饰,同时要支付一定的礼金。

礼金以及礼物的多少都是要经过双方的协商的,一般礼物和礼金的多少都是由女方来提出的。

礼金的数字都要是吉利的数字,比如说一万八、三万八、六万八、八万八等等。

三:婚礼,婚礼前男女双方都是要做准备的,男方要在婚礼的前一天开始忙活,邀请一些有福气的人来铺床,还有新郎本家的嫂子,铺好床要往枕头内塞棉花,向床铺上撒棉花,而且同时要说祝福语,比如说一撒二撒生活甜如蜜,三撒四撒子孙富贵满堂等等。

还要请一个童男来压床,祝福新人早生贵子。

女方的话婚礼的前天是新娘家送嫁妆的大日子,晚上新娘家要举办小型的家庭聚会,当然也有大摆宴席的。

此外,济宁结婚风俗还有抱鸡的习俗,要轿子里面坐着一个童男怀里抱着一只大公鸡来压轿,也是祝福两个新人可以早生贵子的意思。

济宁酒桌文化和规矩

济宁酒桌文化和规矩

济宁酒桌文化和规矩
济宁酒桌文化是山东地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济宁酒桌文化和规矩的一些主要特点:
1. 座次安排:在济宁的酒桌上,座次非常重要。

对着门口的位置通常是主人或东家的座位,被称为“主陪”。

客人的座位则根据尊卑、长幼之分而定。

2. 敬酒礼仪:向客人敬酒时,要将自己的酒杯放在对方酒杯的下部碰杯,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礼仪修养的体现。

3. 端酒规则:端酒是一种特殊的敬酒形式,通常表示对对方极大的尊重。

如果有人为你端酒,你应该接受并喝完,拒绝会被视为不礼貌。

4. 餐前致词:酒宴开始之前,主人或重要宾客可能会发表简短的致辞,感谢大家的到来,并祝酒。

5. 菜品选择:在点菜方面,主人通常会考虑到客人的口味和喜好,同时也会注重菜品的搭配和数量,以显示待客的热情和诚意。

6. 用餐氛围:在济宁的酒桌上,饮酒不仅是品味美酒,更是增进友谊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们会在推杯换盏中畅谈人生,加深彼此的关系。

7. 喝酒规矩:据说山东人都能喝酒,而且每个地市可能有自己的规矩。

在济宁,喝酒一般要有节制,不能贪杯失态。

8. 宾主互动:在酒席上,主人需要照顾好每一位客人,确保他们吃得满意、喝得尽兴。

同时,客人也要表现出谦逊有礼的态度,尊重主人和其他宾客。

总的来说,济宁的酒桌文化讲究的是尊重、热情和礼节。

这些规矩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也成为了人们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宁风俗——精选推荐

济宁风俗——精选推荐

济宁风俗
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衙门之称,城区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不仅古运河从城中心穿过,还有越河、光河、府河相互交汇,古运河畅通时期,航运的便利使济宁成为“百货萃聚”、“万户往来”的商埠,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

老济宁人都知道济宁的小土山(现在的人民公园),它位于济宁旧城东南城墙脚下,这是当年疏浚运河时挖土堆成的大土堆,这里是济宁传统的公共游乐园,它在鲁西南远近闻名,其行业之众,喧嚷之盛,毫不亚于北京天桥和南京夫子庙。

每年春节,公园附近,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还有常年的渔鼓、相声、快书、戏法、气功、武术,各展绝技,热闹非凡。

“民以食为天”,春节更是吃的好时节,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济宁人,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过年,品尝故乡的美食味道,那可是谗死我了,现在一想起来还流哈喇子哪!济宁俗语说得好:“生在苏州,玩在杭州,穿在广州,吃在济宁州”,济宁老八的麻辣鱼挺有名,但是风俗的还是济宁的草鱼抹锅饼,那叫一个香;甏肉干饭是济宁的特色,别的地方少有;济宁电厂附近有一家砂汤,他家的肉和饼配着砂汤喝,绝;南门口的羊汤,挺好喝,单县也是济宁地区,它那的羊汤全国有名;单饼是济宁的一个特色饼,这个饼卷点干煸肉丝,或者青椒肉丝,真香啊!在春节,济宁的大街小巷里有馓子、麻花、锅贴、菜盒子、火烧、蒸煎包,还有酸辣汤、豆腐脑、牛杂肝汤、馄饨、粥、羊肉汤,小酒店里备有卤味、鸡杂、煮花生、五香花生仁、干蚕豆、面蚕豆、糟鱼、豆腐干等,更有糖球、瓜子、芝麻糕、兰花豆、鲜青果、老莲蓬等,至于瓜果桃梨、甜杆(甘蔗)、凉粉、汽水、炒螺蛳则随处可见,这琳琅满目的美食凝聚了济宁的那数百年风情。

山东济宁的风俗

山东济宁的风俗

山东济宁的风俗
山东济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里的风俗习惯彰显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济宁的婚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济宁的传统婚礼仪式有多种形式,但相同的是,都有着贯穿始终的仪式流程。

新娘必须穿着宋代的道服,头上戴着结婚礼冠,象征着贵气和庄重。

喜宴上,新婚夫妻一起品尝宴席,喜迎亲友敬酒,文艺演出等环节也很丰富。

济宁迎春节是一个富有浓郁乡村情趣的节日。

当地农民会在迎春节这一天,将门前屋后的葫芦、红辣椒、蕃茄等装入袋子挂在自家门口,象征着“家庭的幸福,入袋收获”。

此外,还有“过藤节”、“禁耕节”、“大掌灯”等活动,尽情展现了农民自然、简朴的生活风貌。

济宁的祭祀文化也是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之一。

开春时节,济宁莱芜城隍庙会举办盛大的城隍爷庙会,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和游客都会前来参观祭拜。

祭拜届时,会有各种民众文艺表演带来欢声笑语,形成一派热闹祥和的氛围。

总之,济宁的各种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都是浓墨重彩的人文景观,这些习惯礼仪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永载济宁人的心中,成为济宁的独特荣耀。

济宁风俗的资料

济宁风俗的资料

济宁风俗的资料
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以下是济宁风俗的资料:
1. 满月酒:济宁人将满月称为“百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准备一些小礼品和美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满月酒。

满月酒是用米酒、红糖、花生等原料酿制而成,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

2. 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济宁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也称为“花会”。

这一天,人们会戴着花环,穿上传统服饰,在山水之间游玩、祭祀和唱歌跳舞,展现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

3. 翻花糖:翻花糖是济宁的特色小吃之一。

制作翻花糖需要用到红糖、麦芽糖等材料,经过翻炒后形成一种金黄色的蓬松状,口感香甜,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4. 红白喜事:在济宁,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白色则代表着悼念、哀思。

因此,在结婚、生孩子等喜庆场合,人们会穿上红色的服装和红色的鞋子,而在丧事上则会穿上白色的衣服和白色的鞋子,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以上是济宁风俗的一些资料,这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体现了济宁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济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济宁人文常识

济宁人文常识

济宁人文常识
济宁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享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历史文化遗产
济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曲阜的孔庙和孔府。

孔庙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还有诸如尧山、九华山、孟府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济宁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2. 名人故居
济宁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许多名人故居遗址依旧保存完好,如郑板桥故居、林则徐故居等。

这些名人故居不仅记录了名人的生平事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3. 传统节日
济宁拥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展示了济宁民俗文化的精髓和传承。

4. 美食文化
济宁的美食文化也是闻名遐迩的,如灌汤包、花卷、鲁菜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口福大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

总之,济宁的人文常识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可以从历史文化遗产、名人故居、传统节日和美食文化这几个方面来探索和了解。

济宁特产 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介绍

济宁特产 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介绍

济宁特产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介绍济宁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中部。

济宁以其丰富的特产、深厚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济宁的特产丰富多样,其中以济宁苹果最为著名。

济宁苹果是中国五大苹果之一,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推崇。

济宁还产出大量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

此外,济宁还以其优质的牛肉、猪肉和鱼虾等水产品而闻名。

除了丰富的特产,济宁还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

济宁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城市,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运动。

每年的济宁国际风筝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风筝爱好者,成为了济宁的一张名片。

此外,济宁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传统戏曲表演等,展示了济宁深厚的文化底蕴。

济宁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曲阜,是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孔庙、孔府、孔林等。

这些景点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济宁的骄傲。

济宁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景点,如济宁博物馆、湖山古镇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济宁还拥有许多名人,如古代文学家孟轲、现代文学家鲁迅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济宁以其丰富多样的特产、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备受赞誉。

济宁的特产丰富多样,其中济宁苹果最为著名。

济宁的风土人情热情活力,举办着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济宁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点,如曲阜等。

济宁的历史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济宁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来到这里可以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浓厚的人文氛围,领略悠久的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宁风俗概况
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

当年慈灯寺门前有热闹的庙会,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还有常年的渔鼓、相声、快书、戏法、气功、武术,各展绝技,热闹非凡。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济宁的小土山(现在的人民公园)。

小土山位于济宁旧城东南城墙脚下,这是当年疏浚运河时挖土堆成的大土堆,这里是济宁传统的公共游乐园,它在鲁西南远近闻名,其行业之众,喧嚷之盛,毫不亚于北京天桥和南京夫子庙。

在这60多亩的地面上,建有“逢春”、“书带草亭”、“长春”、“同乐舞台”四个戏院;十几家茶馆里几乎都设有书场,其中“四海春”、“玉仙亭”两个茶馆,则标榜…以武会友‟,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供人观赏。

书场除了进入茶馆之外,还有搭棚招租的,也有本钱较强的名家自己立棚的。

曲种繁多,有大鼓、扬琴、渔鼓、评词、渔鼓坠、山东落子、木板小鼓、岭儿调、平调、山东清音、三弦评调等十余种,至于相声、戏法(魔术)、武老二(现称山东快书)以及对打、劈砖、举重、摔跤、吞铁球、卖大力丸的,只能撂地摊拉场子了。

三教九流各种下层行业会聚于小土山,唱卖估衣、熬膏药、修表、拔牙、焊锡壶、补锅、算命、指画、摆棋局、点痣、修脚、抽签子、抓彩、押宝、推牌九,吆五喝六人声鼎沸。

临近春节,小土山就更加拥挤喧闹,各路人马纷纷抢占地盘,拉洋片的、走猴露头(木偶)的、耍猴、玩熊的、套圈的都要争个场子,更有卖玩具的;花枪、木刀、胡子、剑、哗拉棒锤、皮老鼠、狮子狗、泥娃娃、纸花、彩灯、年画、风筝,把个小土山扎裹得五彩缤纷。

还有卖琉璃蚌蚌、玻璃号、耍陀螺、仙鹤灯以及烟花爆竹等,把个小土山炒炸得像个水星子油锅。

旧时济宁俗语说:“出了南门向东望,除了吃喝不上当”就是指的小土山。

这里百业汇聚,琳琅满目,但假冒伪劣、使奸行骗也混迹其中,所以最实惠的还是饮食业。

小土山的饮食大部分是低档小吃,摊棚拥挤,小贩穿梭,香气四溢,令人馋涎欲滴。

摊棚里有馓子、麻花、锅贴、菜盒子、火烧、蒸煎包,稀的有酸辣汤、豆腐脑、牛杂肝汤、馄饨、粥、羊肉汤,小酒店里备有卤味、鸡杂、煮花生、五香花生仁、干蚕豆、面蚕豆、糟鱼、豆腐干等,更有挎篮挑担的小贩大声吆喝:有糖球、瓜子、芝麻糕、兰花豆、鲜青果、老莲蓬等,至于瓜果桃梨、甜杆(甘蔗)、凉粉、汽水、炒螺蛳则随处可见了。

济宁小土山席棚、布幔摩肩接踵,土台木架参差拥挤,叫卖喝采甚嚣尘上,这里凝聚了济宁数百年风情。

孔子诞生至今2555年,他的后世子孙遍于海内外,据有关部门统计,现有400多万人,在曲阜定居的有11万人。

历史上,孔子的嫡孙居住在曲阜孔府。

宋朝时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孙孔宗愿的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世袭罔替,并正式建造了衍圣公府(孔府)。

衍圣公这一封号由46代孔宗愿传到77代孔德成,延续了31代,历时近千年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父亲,76代衍圣公孔令贻幼年丧父,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5岁袭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岁。

孔令贻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孙:长女孔德齐(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现在北京;子孔德成,现在台湾,均是一母所生。

孔德成是遗腹子,出生百日即袭封爵位。

孔德成和其胞姐孔德懋在孔府一起生活,上家学读书,在孔府长大。

孔德懋出嫁北京,“七七事变”前夕孔德成远赴重庆。

从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孙中,只有三代离开故乡曲阜。

一是第8代孔鲋,当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要来曲阜时,他连夜将祖传经书藏于夹皮墙内,只身去嵩山投奔陈胜起义军,被尊为军师。

以后因病死在军中。

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随北宋皇帝南迁,定居浙江衢州。

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为衍圣公,由此分为南北两宗100多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认为只应有一个衍圣公,南宗的孔洙让爵位给北宗的孔治。

以后改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400多年。

三是第77代孔德成,国难当头,不被敌人所用,离开了千年祖业和故土辗转到后方,路经武汉时,即在报上发表了《抗日宣言》。

抗日胜利后,孔德成随当时的中央政府由重庆迁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后因时局变迁,又两岸相隔数十年。

终于天遂人愿,姐弟得以团聚。

孔子后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辈取名,否则不准入家谱。

字辈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钦定10字,以后崇祯皇帝又钦定10个字,清朝乾隆皇帝又钦定10个字,民国时期,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定20个字,报经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县将这50个字布告周知。

即:(从56代至105代的字辈)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朝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绪世昌
由此,尽管孔子后裔人数众多,相互不认识,但只要根据名字,就可以从大的方面确定辈分。

孔子后代繁衍年代久远,支脉繁多,但都和孔府有血缘关系,孔氏家族如一棵参天大树。

孔府是孔子后世嫡系长孙即衍圣公居住的地方,他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

而历代衍圣公的弟弟长大后,按照孔府规矩是要分出另过的,随着他们子孙的繁衍也就像这棵大树上生出的许多分支。

要了解这支的始祖是
谁?是在哪一代分出的?以及世系如何发展?这些在《孔子世家谱》上皆有据可查。

《孔子世家谱》两千五百年谱系不乱,支脉清楚,实为举世珍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