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大连大学教务处.doc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课课部分: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流程,掌握实验仪器的特点、性能和基本操作,了解仪器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方法,加深对化工原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
6.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开拓型人才;
5
重点:反应器的设计方程和图解计算法;催化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等温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难点:气液相反应过程、气液相反应动力学、气液相反应的基本方程
讲授
11
完全混合流连续反应器
平推流反应器
3
重点:气液相反应过程理论、气液相反应动力学、气液相反应的基本方程的应用
难点:气液相反应过程、气液相反应动力学、气液相反应的基本方程
7.培养学生积极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重点培养相互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等能力;
5
重点:掌握流体流动中管道内流动系统的衡算方程、流体的内摩擦力、边界层理论
难点:牛顿粘性定律和边界层理论
讲授
第一次作业:共六题
3
热量传递方式
热传导
热对流
辐射传热
换热器
5
重点:传导的基本原理,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热过程的计算,传热速率方程式、热流量、平均传热温度差、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选型。
讲授
12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第一部分)教案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概述二、环境工程基础知识2.1 环境工程的定义2.2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2.3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三、环境污染与控制3.1 水质污染与控制3.2 空气质量污染与控制3.3 土壤污染与控制3.4 噪声污染与控制3.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四、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4.2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4.3 环境质量评估与评价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5.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5.2 环境政策与措施5.3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现状说明:本部分教案大纲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等内容,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讲解环境工程的其他方面内容,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技术等,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第二部分)六、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1 空气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6.2 颗粒物控制技术6.3 硫氧化物控制技术6.4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6.5 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七、水处理技术7.1 水处理的基本方法7.2 物理处理技术7.3 化学处理技术7.4 生物处理技术7.5 膜分离技术八、土壤污染修复技术8.1 土壤污染修复的基本概念8.2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8.3 土壤化学修复技术8.4 土壤物理修复技术8.5 土壤污染修复案例分析九、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9.1 固体废物的分类与特性9.2 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9.3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9.4 危险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9.5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技术发展趋势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0.1 环境管理的概念与目标10.2 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10.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10.4 环境与发展的协调10.5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说明:本部分教案大纲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处理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以及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工程学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本大纲将介绍环境工程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基本理解,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包括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4.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a. 环境工程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c.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环境污染与控制a. 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来源b. 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危害c.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3. 环境保护与管理a.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目标b.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c. 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价a.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b. 环境监测的技术和设备c. 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方法5. 环境工程学的实践与应用a. 环境工程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b. 环境工程学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c. 环境工程学的科研方法和科学论文写作四、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学原理。

2. 组织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和论文写作,促进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和论文: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通常涵盖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背景和目的:介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背景、重要性和目标。

2. 课程范围:概述课程涵盖的内容和重点领域。

二、课程内容
1. 环境工程基础概念
- 环境工程概述
- 环境系统与环境参数
- 环境工程原理与方法论
2. 水污染控制原理
- 水污染及分类
- 水质参数与标准
-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
3.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
- 大气污染物特性与影响
- 大气净化技术与控制方法
4. 土壤污染控制原理
- 土壤污染来源及类型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策略
5. 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
- 固体废物生成与分类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授课内容的介绍和讲解,理论基础的讲解与阐述。

2. 案例分析: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与实践:开展实验或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估
1. 考核方式:期中考、期末考、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2. 评价标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和权重。

五、参考教材
列举适合该课程教学的相关教材、参考书籍或资料。

六、教学团队
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及其专业背景简介。

这个教学大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原理、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他们未来在环境保护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编号:XXXXXX课程时长:48学时开课部门:环境工程系授课人:XXX老师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工程中常见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的应用;2. 学会使用常见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3. 学会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 培养实验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 实验一:流体流动与输送实验(8学时)内容:* 实验目的:掌握流体流动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流体输送设备(如泵、风机等)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 实验设备:流量计、压力计、泵、风机等。

*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流体流动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流体流动与输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二:吸收实验(8学时)内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吸收设备(如吸收器)的使用方法。

* 实验设备:吸收器、吸收液、搅拌器、温度计等。

*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吸收实验,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吸收液,操作吸收设备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实验三:吸附与过滤实验(4学时)内容:*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吸附和过滤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吸附和过滤设备(如活性炭过滤器、滤布等)的使用方法。

* 实验设备:吸附柱、过滤器、压力计、温度计等。

*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吸附与过滤实验,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吸附材料和过滤介质,操作吸附和过滤设备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吸附和过滤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综合实验:污水处理工程实践(8学时)内容:* 实验目的: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将前面所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了解污水处理的全过程,掌握污水处理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适用于普通专科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属工程学科。

本课程在工程应用过程中旨在解决如何根据备单元操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以适应指定物质的特征,经济而有效地满足工艺要求;如何进行过程的计算和设备的设计;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实验以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如何进行操作和调节以适应生产的不同要求。

在操作发生故随时如何寻找故障的缘由。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化工过程的特点,掌握并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熟悉其计算方法,了解典型设备的构造、性能与操作,学会强化操作的方法,为学习专业打好工程技术理论基础。

2.对化工过程主要设备的一般理论和实际问题,初步具有运用工程技术观点进行分析的能力。

计算技能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对重要过程的典型设备应具有初步设计及选用的能力。

3.对常用的化工计算图表、手册及资料等具有查阅和选用的能力,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观点及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流体流动1.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解流体静力学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及柏努里方程的推导及应用;(2)理解流体流动类型及其判断,雷诺准数的物理意义;(3)理解流体在直管内流动时产生阻力的原因,流体流过管件时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4)掌握直管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局部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5)掌握简单管路的设计型计算及操作计算。

(6)了解管路测压原理及测压差装置,流速及流量测量装置(毕托管、孔板流量计及转子流量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性能及计算。

(7)理解因次分析法的目的、依据、结果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8)了解流体流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9)了解牛顿型流体及非牛顿型流体,层流内层与边界层的概念。

(10)理解可压缩及不可压缩流体、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的概念;连续性的概念。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一)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工程这一跨学科领域应运而生。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概述、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

二、教学方法2.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教材、课件和互联网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环保企业、污水处理厂等实践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3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等。

三、教学教材与参考资料3.1 教材《环境工程原理》,作者:,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3.2 参考资料(1). 环境工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2). 环境监测与评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3)网络资源: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际环保组织官网等。

四、教学进度安排4.1 第一周:环境工程概述4.2 第二周:环境污染与防治4.3 第三周:环境监测与评价4.4 第四周:环境生态工程4.5 第五周:环境生物技术五、课程评价与反馈5.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5.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六)六、环境污染与防治(续)6.1 第六周:大气污染与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技术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6.2 第七周:水污染与控制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技术水体自净机制与水环境容量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工程应用6.3 第八周: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技术土壤修复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七、环境监测与评价7.1 第九周:环境监测基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与方法监测设备与技术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2 第十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与方法环境指数与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八、环境生态工程8.1 第十一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技术8.2 第十二周: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生态系统管理策略与实践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九、环境生物技术9.1 第十四周:环境生物技术的概述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分类与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9.2 第十五周: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案例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与水体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与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第十六周: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的核心知识点分析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10.2 第十七周:环境工程未来发展展望介绍环境工程领域的前沿课题与技术发展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兴趣与责任感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十一)十一、环境管理与法规11.1 第十八周:环境管理基本概念与原则环境管理的定义、目标与任务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国际环境保护与合作11.2 第十九周:环境法规与政策环境法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境执法与监管机制十二、环境经济学12.1 第二十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环境经济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环境成本与市场失灵12.2 第二十一周:环境经济政策工具环境税收与补贴政策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十三、环境伦理与公民参与13.1 第二十二周: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思想与原则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环境责任与绿色消费13.2 第二十三周:公民参与与环境治理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实践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改变十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4.1 第二十四周:国内外环境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环境工程案例讨论案例中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与效果提炼环境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14.2 第二十五周:环境工程案例设计与模拟学生分组设计环境工程案例模拟环境工程项目的实施与评估汇报案例设计成果,开展班级讨论十五、课程复习与考试准备15.1 第二十六周:课程复习复习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学习成果15.2 第二十七周:考试准备与指导分析期末考试的题型与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考试复习与资料整理安排模拟考试,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大连大学Dalian University2014.10目录《电工技术》教学大纲 (1)《无机化学B》教学大纲 (4)《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9)《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11)《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4)《有机化学C》教学大纲 (16)《物理化学B》教学大纲 (21)《物理化学实验B》教学大纲 (26)《仪器分析B》教学大纲 (28)《仪器分析实验B》教学大纲 (32)《工程制图D》教学大纲 (34)《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39)《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44)《普通生物学B》教学大纲 (46)《环境学》教学大纲 (52)《工程力学C》教学大纲 (55)《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59)《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63)《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68)《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72)《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74)《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79)《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82)《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8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8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92)《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大纲 (95)《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大纲 (99)《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 (102)《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 (105)《环境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109)《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大纲 (111)《环境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116)《室内空气污染监控技术》教学大纲 (119)《环境工程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123)《环境工程概预算》教学大纲 (126)《膜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130)《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134)《工程环境监理》教学大纲 (137)《生态工程学》教学大纲 (141)《环境工程设备基础》教学大纲 (144)《工业水处理技术》教学大纲 (149)《产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15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57)《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5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6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程设计》教学大纲 (163)《环境专业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大纲 (165)《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167)《金工实习B》教学大纲 (169)《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1)《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3)《电工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大类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Electrician Technology总学时:40 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8学分: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适用专业:工业设计、物流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简介《电工技术》是非电类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介绍了电路基本概念和定律、直流电路、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与应用、变压器、交流电机原理等内容,并且融入了部分实验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发展的概况,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情况,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将电工技术应用于本专业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6学时)教学内容:1.1 电路的作用和组成1.2 电路的工作状态1.3 电路的参考点1.4 电路中的参考方向1.5 理想电路元件1.6 基尔霍夫定律教学要求:(1)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3) 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

(4) 掌握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授课方式:讲授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6学时)教学内容: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2.2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2.3结点电压法2.4叠加原理2.5戴维宁定理教学要求:(1) 掌握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2) 掌握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方法,并能够应用于电路分析与计算。

(3) 掌握结点电压法。

(4) 熟练掌握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研究性学习第3章:正弦交流电路(8学时)教学内容: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3.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3.3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3.4 串联交流电路(R、L、C 串联)3.5 电路的功率因数教学要求:(1) 掌握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特征量。

(2) 熟练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 掌握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在频率、相位、有效值、相量值等方面的关系,理解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概念。

(4) 会分析与计算简单R、L、C串联交流电路。

(5) 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与提高的办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第4章:三相电路(6学时)教学内容:4.1三相电压4.2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4.3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教学要求:(1) 了解三相电压的产生。

(2) 掌握三相电压的星形联接与角形联接。

(3) 掌握三相负载的星形联接与角形联接。

授课方式:讲授第5章:变压器(2学时)教学内容:5.1 变压器教学要求:(1) 了解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 了解变压器的应用。

授课方式:讲授+演示第6章:交流电动机(4学时)教学内容:6.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6.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6.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教学要求:(1) 了解交流电机的分类。

(2) 掌握旋转磁场、转差率等基本概念。

(3) 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4) 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制动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适度参考实验成绩及课程出勤、完成作业情况。

课程成绩用百分制评定与登记,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1) 平时成绩: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

由实验成绩、课程出勤、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依次占总成绩的15%、5%和10%。

其中实验成绩执行相关成绩评定标准。

(2) 期末考核:总分100分,占总成绩70%,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五、主要参考教材[1] 秦曾煌.电工学(上册,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唐介.电工电子技术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 邱关源主编.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撰写人:张瑾审核人:别玉霞,宋琳课程负责人:张瑾《无机化学B》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大类基础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总学时:48学分:3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过程控制、环境工程、中药、医学检验、制药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环境专业,医学院中药、检验专业,生物工程制药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物质的结构、成键情况、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能够运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认识自然,为生产服务。

同时,不断充实本学科的科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课程可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及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化学热力学初步与化学平衡(4学时)教学内容:1.1焓及反应焓变1.2熵及反应熵变1.3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变1.4吉-赫方程、化学反应等温式1.5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1.6多重平衡规则1.7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要求:(1) 了解焓及反应焓变、熵及反应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及吉布斯自由能变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2) 掌握化学反应自由能变的计算,运用Δr G判断反应方向和限度。

(3) 熟练运用吉-赫方程、化学反应等温式进行有关Δr G0298、Δr G298、Δr G0T、Δr G T的计算,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2章:酸碱反应(6学时)教学内容:2.1酸碱质子理论2.2酸碱电子理论2.3鲍林规则2.4无机酸碱性的一般判断规则2.5 强弱酸碱、盐溶液的pH值教学要求:(1)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

(2) 掌握鲍林规则并用其估算氧合酸的Ka1、Ka2。

(3) 了解无机酸碱性的一般判断规则。

(4) 掌握强弱酸碱溶液、盐溶液pH值的简单计算。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3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6学时)教学内容:3.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3.2四个量子数3.3波函数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形3.4几率、几率密度、原子轨道3.5多电子原子体系中能级分裂与能级交错3.6鲍林轨道填充顺序图3.7核外电子排布3.8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3.9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教学要求:(1) 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量子化特征及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特征。

掌握波动力学中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波函数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形。

(3) 掌握鲍林轨道填充顺序图。

(4) 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及常见元素的电子构型。

(5) 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电子构型的关系。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及族的结构。

(6) 理解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及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4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教学内容:4.1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4.2价键理论4.3杂化轨道理论4.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5分子轨道理论4.6分子间力及氢键教学要求:(1) 掌握离子化合物的特点。

(2) 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成键特点及类型。

(3)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会用该理论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4) 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用其判断分子构型。

(5) 了解分子轨道理论,能用其分析同核双原子分子的成键情况。

(6) 了解分子间力的产生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掌握氢键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教学内容:5.1氧化还原5.2原电池5.3标准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5.4能斯特方程5.5元素电势图教学要求:(1) 掌握氧化还原、氧化值的概念。

熟练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 掌握原电池的构造、电池符号的写法。

(3) 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

掌握有关能斯特方程的计算。

掌握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0与Δr G0298、K0间的关系。

(4) 了解元素电势图,能判断歧化反应的发生,进行某电对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6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教学内容:6.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6.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6.3配合物稳定常数教学要求:(1)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及描述其某一方面结构特征的术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