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最佳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最佳范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并记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调研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现状3. 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同时走访相关地区,与当地居民交流并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以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调研发现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
2.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具特色,但大部分项目受到了外部文化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3. 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加强监管和落实力度。
4. 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知识和资金支持。
五、调研建议1.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2. 引导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3.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工作,增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
六、结论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情况,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传统手工艺等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总称,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记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促进其传承与保护。
本次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遗产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衰落的危险。
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庆等遗产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淡忘,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
其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和表演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手工艺、民俗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本次调研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分析。
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到位,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很多保护项目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再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来源,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起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支持。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再次,一些专业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了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最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播,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各个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头表演、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习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风景,在文化转型期中更显得愈加珍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探讨,从保护面临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护面临的问题1、技术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传统舞蹈、歌曲等元素的维护和传承,需要对音乐的传递和转换进行至少一次录音。
但不妨碍当地的文化传承活动并不那么便捷,这鲜明地表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先强化制定的调控、标准,制造一种形式的保护体制。
2、市场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采纳了更多先进的产业方式,而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元素总体处于较为停滞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市场压力变得很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那么实用,难以转变为现代产业,这也就是保护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有的保护手段1、非法市场销售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市场销售已经成为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加入下游款项,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产业中开展市场活动,发展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而在此操作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得到了保护。
2、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育专业艺术人才的实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其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统宣传技巧的再次育成,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加强艺术宣传的目的。
三、保护工作中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通过在本土的非常育种跟进行艺术表演和技艺开发,使得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再次得到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知识技能、艺术表现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报告旨在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关键。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对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规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层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申报世界遗产、编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示范基地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视野,各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协调、片面性等问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商业化倾向、传承体系不完善等。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小学和相关专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研究和传承。
xxx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现状报告

xxx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现状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xxx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现状。
通过研究和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和建议。
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财富,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由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丧失和衰退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尤为重要。
现状分析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现状的关键问题:1. 缺乏意识和认可: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意识,这导致了对其保护的忽视。
2. 资金不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的资金支持不足,限制了相关项目的开展和发展。
3. 教育与传承: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难。
4. 基础设施不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场所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限制了其有效传播和展示。
建议为了改善xxx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意识和认可: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加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对其保护的重视。
2. 资金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
3. 教育与培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项目,提高传承人才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4. 建设基础设施: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场所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以便更好地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论通过采取上述建议,我们相信xxx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现状可以得到改善。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相关方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并作为社会共同认同和认识体系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人类的有关知识、技能、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表达。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政策支持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不力。
2.传承环境缺失。
传统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影响,许多受访者认为传承环境不友好、社会对传统文化不重视,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传承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耳相传,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制约。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较高,没有后继。
同时,由于传承方式的限制,很难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进行传承。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
但是,现实情况是基础设施仍有缺陷,资源分配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本较高、保护效果较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建立法规保障。
建立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避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出现。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对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场所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修缮。
3.拓宽传承方式。
与时俱进,采用科技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4.培养传承人才。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传承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传承的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环保意识,特别要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基础设施完善。
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

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和保护了以人为中心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手艺技能、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物质或非物质产品制作等为手段的制度、方法、表达方式、论述和知识体系等的标志。
我进行了一项关于非遗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研,以下是我整理的报告:一、引言非遗作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与利用非遗,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二、非遗保护情况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非遗保护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薄弱: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不足,许多传统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2.资源匮乏:非遗保护机构和组织的资源匮乏,导致非遗保护活动的开展受限。
3.传承困境:许多非遗项目传承困难,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缺乏兴趣与认可。
三、非遗利用情况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非遗利用存在以下问题:1.商业化倾向:许多非遗项目因商业化倾向而变得功利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2.缺乏创新:许多非遗项目缺乏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3.市场认可度低:许多非遗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销售面临一定困难。
四、非遗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在一些地方和机构的努力下,非遗保护与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1.政策支持:政府加大对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
2.非遗展览:举办了一些非遗展览和博物馆,将传统手艺展示给公众,提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度。
3.创新利用:一些地区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性地利用非遗技艺,为非遗传统注入新的元素。
五、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非遗1.加强教育: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同感和兴趣,提高传统手艺的传承率。
2.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加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
3.提升市场竞争力:非遗项目需要加大创新力度,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改进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
报告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FS-DY-204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
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
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
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
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
《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
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
(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 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
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
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
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对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的了解。
调查显示,宁波、温州两市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较熟悉,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护和宣传状况之差异有着不同的际遇,梁祝传说和温州鼓词最受市民关注。
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令笔者欣慰。
另外,本文还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斤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Foonshion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Fonshion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