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九年级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共39张PPT)

九年级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共39张PPT)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燃烧释放的 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 森林因为天灾和被乱砍伐而不断减少,使得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一般认 为,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 一。当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时,会增强大气 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 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 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雪花状固体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如图所示,打开一 个汽水瓶盖子,塞 上带导管的橡皮塞 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振荡汽水瓶, 观察实验现象。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现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CO2 Ca(OH)2
气密性检验
• 用弹簧夹加紧橡皮管,向长颈漏斗(分液 漏斗)加水,若一段时间,漏斗内液面保 持不变,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练习与实践
• • • • • • • • • 右图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根据图形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标号的仪器名称:a ,b , c ,d 。 (2)该图中选用的药品应为:A ,B ; 其中药品A应从 加入,药品B应从 加入, 先加 再加 。 (3)指出该图中出现的错误。 ① ;② ; ③ 。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1%时,人就会 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 4%~5% 时,人就会 感到气闷、头痛、眩晕;达到6%时,人就会神志不 清、呼吸停止,以至死亡。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 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 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共24张PPT)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共24张PPT)
(三)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1)哪个同学的 方案合理 A同学的实验方案合理 ;(2)方案合理的理由
A同学进行了多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 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二氧化碳作用的结果,而是酸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碳溶于水一定生 成了具有酸性的物质。
本课总结
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红
(4)写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_O_2_+H_2.O=H2CO3
练习巩固
(二)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 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所示.可以看到紫的石蕊试液 _变__红___.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变 红.
练习巩固
(一)通过验探究的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 式.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 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一)A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 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Ⅰ:纸花变红,Ⅱ:纸__花_不__变_红,Ⅲ:纸花不 变色,Ⅳ:_纸_花__变_红_.(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了什么? __酸_性__物_质能使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 的目的是什么?(用文字叙述).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 球变暖 的“罪魁祸首”
优点 缺点
谜底:二氧化碳
复习与巩固
O2 二氧化碳的循环 CO2
知识归纳
产生二氧 化碳的主要途 径
自然界中 消耗二氧化碳 的主要途径

思维导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下册(详细)

思维导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下册(详细)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名称
生长 激素 甲状 腺激 素
腺 体 垂 体
甲 状 腺
作用
调节人体的 生长发育 促进新陈代 谢,促进生 长发育,提 高神经系统 的兴奋性 调节糖的吸 收、利用和 转化,降低 血糖浓度
过少
幼年:侏儒症
过多
胰岛 素
胰 岛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 症 幼年:呆小症; 成年:甲状腺功 能亢进 成年:甲状腺功 能不足;食物缺 碘,引起地方性 甲状腺肿 低血糖 糖尿病,可注射 胰岛素制剂来治 疗
滥用土地 砍伐森林 环境污染
思维导图——初中生物
思维导图——初中生物
思维导图
——七年级生物上下册
xiaycn
思维导图——初中生物
第1、2章生命的世界 探索生命
第3、4章细胞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思维导图——初中生物
动物器官 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临时装片的制作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 动物组织 系统 组织 植物组织 动物系统 细胞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器官 植物器官 生殖器官 营养器官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消化 循环 呼吸 泌尿 神经 内分泌 运动 生殖
健康的含义 人体免疫 健康极其条件 健康的生活习惯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抗原 抗体 有计划的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计划免疫
创建健康的环境 传染病的特点 健康的生活 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
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
心血管疾病 癌症
流行条件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预防方法 预防传染病 保护生物圈 常见传染病

最新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课件

最新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课件

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的溶解 性
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否 与水反应
能与水反应
➢ 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几种简易装置:
➢ 二氧化碳的制取
? 注意事项:
长颈漏斗必须液封 导管应在橡皮塞下少许 导管应接近集气瓶底部
目的: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便于排出气体 能充分排走集气瓶中的空气
➢ 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速率太快,不
反应剧烈
易收集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速率太快,
反应剧烈
不易收集
3
大理石和稀 产生气泡速率比 适合实验室制取
盐酸
较适中
二氧化碳气体
4
大理石和稀 有气泡产生, 反应速率慢,不
硫酸
会减慢,停止 易收集
➢ 二氧化碳的制取 反应原理的选择




注意:①将半药匙碳酸钠、两至三粒石灰石分别放入四支 试管中; ②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倒入1/5试管的稀盐酸或稀硫酸;
H2O+CO2↑
➢ 二氧化碳的制取 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刚开始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时间后,气泡逐渐
现象 减少 ,反应逐渐停止。
分析
虽然该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CaCO3+H2SO4==CaSO4+H2O+CO2 但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 形成一层薄膜,使大理石与酸不能接触,反应难 以进行。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实验装置 ➢ 发生装置的确定需考虑的因素: 1、反应物的状态(如液态、固态) 2、反应条件(如加热,不加热)
反应物是固体且需加热

二氧化碳知识网络.ppt

二氧化碳知识网络.ppt

现象间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
发生反应。
二 氧
A


B
C
D
10
用途

将下列CO2的性质和用途一一对应连线
1)CO2不支持燃烧, 不可燃且密度大
a、人工降雨
2)干冰升华吸热
b、气体肥料
3)CO2能溶于水 且和水反应

氧 化
4)CO2提供植物光合作用

c、灭火; d、制汽水
11
影响

减缓温室 效应,谈 一谈你的 建议?
二 氧 化 碳
温室效应
5


原 理

验 满



干冰
物理 性质
不支持 呼吸 火

化学

性质
光合作用 碳酸饮料 灭火 人工降雨
实验室制法 用途
性质


对人类影 响
二 氧 化 碳
温室效应
6
性质
如何证明该气体为

二氧化碳?(说出
实验步骤、现象、
结论)
二 氧 化 碳
7

二 氧 化 碳
性质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8
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都反应 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溶液来
证明CO2而用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的
石灰水)。
2.那么你有哪些实验或方法可以证明 CO2与 NaOH能反应。


验证反应产物


9
性质
某研究小组设计以下实验装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必备《二氧化碳 思维导图》(24张 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必备《二氧化碳 思维导图》(24张 PPT)
健 康 教 育 ,预 防接种 ,0-6岁 儿童、 孕产妇 、老年

பைடு நூலகம்























卫 生 院 “ 健 康过大 -”主题 服务活 动实施 设计方 案 为 贯彻落 实 《XX市“健 健康康 过大年 ”主题 服务活 动实施 意见 》以及齐 卫发 【XX】 2号 文 件 精 神 ,根据 院委会 研究决 定,XX年 春节期 间,在我 镇卫生 院及16处定点卫生室
开 展 “ 健 健 康康过 大年” 主题服 务活动 ,特制订 本方案 : 一 、 为 更 好 、更快 、更稳 贯彻落 实“健 健康康 过大年 ”主题 服务活 动,经院 委会研
认 真 学 习 齐 卫发【XX】2号 文 件 精神。 2、 1月 26日 全 面 做 好辖区 宣传发 动、启 动实施 工作,坚 持院长 亲自抓 、负总责,明确 专 人 负 责 ,加 强舆论 宣传,通 过电子 显示屏 、设置 宣传栏 、悬挂 条幅等 形式,大 力宣
传 推 行 “ 健 健康康 过大年 ”主题 服务活 动。 3、 1月 27日 -2月 25日 公 共 卫生科 组织防 保人员 及全镇 乡村医 生集开 展针对 城乡外 出 务工、 就学回 乡过节 人员等 重点人 群 ,按照 服务规 范要求 ,建立城 乡居民 健康档 案,
究 ,决 定 成 立 服务活 动领导 小组:组 长:张 三 副 组 长 :李 四 成 员 :王 五 贾 六 小七小九 二、工作安排
1、 1月 25日 我 院 及 时召开 公共卫 生人员 及定点 卫生室 负责人 会议,通 报《德 州市 “ 健 健 康 康 过大年 ”主题 服务活 动实施 意见》以 及齐 卫发【XX】2号 文 件 精神,并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燃烧与灭火适用年九年级级所需时(说明:课内共用7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4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地位和作用: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使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本单元组成: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节:化石燃料的利用;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重点: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资源观的树立、环保意识的强化、化学科学价值的意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难点: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资源观的深入人心;较牢固地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录像、讲解、举实例等的方法。

预期的学习成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环保和安全意识,认识到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作用;形成“以化学变化为工具,研究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检验、制备乃至应用“的系统认识。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控制化学反应的原理,并掌握控制燃烧的方法。

2、认识常见的燃料,特别是化石燃料。

3、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进一步提炼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与生活经验,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灭火、促然、爆炸的原理。

2、通过资料搜集与整理,实验观察与分析,交流反思与提升,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科学探究,统筹决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看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阅读图像,锻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PPT)4-3

九年级化学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PPT)4-3
易被捣成粉末。非晶质的灰砷则为带隙达.-.4 eV的半导体。 黄砷质地较软且成蜡状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白磷,黄砷和白磷的分子结构都是由四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制取该气体所需药品、反应条 件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2.研究制取该气体所应采用的发生装置 和收集装置。
酸钠是不可能与砷的硫化物共同加热而得到单质砷的,只是肥皂中未充分皂化的猪油或牛油在受热炭化后,形成的炭使砷的硫化物转变成砷的氧化物中的砷 还原出来,正和葛洪取得单质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比葛洪晚大约 年。 [] 到世纪,瑞典化学家、矿物学家布兰特阐明砷和三氧化二砷以及其他砷化合物之 间的关系。拉瓦锡证实了布兰特的研究成果,认为砷是一种化学元素。 [] 世纪德国医生、矿物学家亨克尔在7年出版的著述中,讲到金属砷,是在密闭的容 器中升华砷获得。金属砷是砷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外表似金属,较脆,能传热。比重.7,高于典型非金属。 [] 理化性质编辑 物理性质 砷 砷 第族的主族,原 子序数为,原子量为74. 。 [] 原子半径:.?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电子构型: 离子半径:.? 共价半径:.? 氧化态:±, [7] 单质砷的三种同素异形 体是灰砷、黄砷和黑砷,其中以灰砷最为常见。 灰砷,由许多互锁竖起的六元环所构成的双层结构。因为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弱,故脆而硬,具有金属光泽,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
化石燃 料燃烧
受热会炭化生成炭。炭会使雄黄转变成的砒霜生成单质砷: As4S4 + 7O → AsO + 4SO AsO + C → 4As + CO↑ [] 或者用硝石、猪油、松树脂三物与雄黄共 同加热("或以三物炼之"),就得到三氧化二砷和砷的混合物("引之如布,白如冰")。 [] 这就是说,中国4世纪前半叶炼丹家、古药学家已制得了单质砷。世纪 年代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雷速app 雷速app ;王奎克、大学化学系赵匡华、清华大学化学系郑同、袁书玉等几位研究人员、教授先 后按葛洪这一讲述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都获得了砷和三氧化二砷,证实了这一论述。 [] 西方化学史学家们一致认为从砷化合物中分离出单质砷的是世纪德 国炼金家阿尔伯特·马格努斯(AlbertMagnus,~)。"Magnus"是尊敬的称呼,相当于"伟大的",因此中国有时译成"大阿尔伯特"。他的真实姓名是阿尔伯 特·冯·布尔斯塔德(AlbertvonBollstadt),是一位教会神职人员,在教会主办的一所学校里任教,通晓神学、哲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学,是西方具有代 表性的炼金家,著有《炼金术》。他是用肥皂与雌黄共同加热获得单质砷的。肥皂是用猪油或牛油与氢氧化钠共同熬煮制成的,化学成分是硬脂酸钠。硬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步骤清晰,可操作。
◆实验原理不清晰;
◆实验方案设计需改进;
◆实验步骤混乱。
实验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10
◆发生装置的选择有新意,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对实验的发生装置或收集装置作出小的改动
◆照抄课本上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没有任何改动
小组合作
15
◆小组有详细设计方案和研究目标,分工明确。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主题单元“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标准分级描述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好[1,0.8]
较好[0.8,0.6]
需改进[0.6,0]
实验方案(原理)的设计
10
◆实验原理非常清晰;
◆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实验步骤清晰,方法简单可操作。
◆实验原理较清晰;
◆实验方案设计比较合理;
◆小组汇报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行
◆能积极研讨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最后达成解决问题方案。
◆小组有详细设计方案,有分工,但不明确。
◆汇报内容较具体,操作性不是很完美。
◆小组内有个别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探讨。
◆小组无详细设计方案,无分工。
◆汇报内容不具体,无可操作性。
◆小组内有同学根本没有参与探讨。
实验过程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作者姓名
符桂霞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主题单元名称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单元评价方案的思维导图(说明:将单元评价方案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粘贴在下面框内;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评价量规(说明:将设计的针对主题单元中某一评价要素的评价量规粘贴在下面)
◆对实验现象记录不清楚。
实验效果
15
◆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无安全问题、讲做结合恰到好处
◆有较为明显的现象,成功,但二氧化碳的量不足
◆可见有现象出现,但有安全问题
实验报告
10
◆没有文字错误,结构严谨规范,解释科学。
◆出现的文字表达错误不影响理解,结构基本合理。
◆错误较多,或结构不完整、不规范。
25
◆实验器材的取放和实验操作顺序正确规范。
◆实验过程中设备和器材完好且无意外事故发生。
◆实验器材的取放、实验操作顺序有1-2个错误。
◆实验过程发生1个意外事故。
◆实验器材的取放、实验操作顺序有2个以上的错误。
◆实验过程发生1个以上的意外事故。
现象记录
15
◆清晰的记录每个实验现象能灵活的分析处理。
◆能简单记录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