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合集下载

由生命教育所想到的死亡教育

由生命教育所想到的死亡教育

由生命教育所想到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面对生命教育,我们离不开“死亡”教育这一课题。

而对于“死亡”这一课,我们中国教育始终缺席。

在中国,受自古以来的传统风俗影响,“死”成为一个遭人避讳的字眼。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人们会下意识地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

有的父母为了隐瞒孩子亲人“死亡”的真相,总是搪塞回避,胡乱作答:“他在睡觉”;“他上天堂”……这样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的理解,让孩子不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记得去年有一次,我和儿子聊天的时候,儿子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妈妈,其实我曾经都想到过死”,当时我听了,心被狠狠地刺痛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我,马上意识到,现在的孩子娇惯、溺爱、学习压力大、抗压能力弱,稍有不顺难免不会有如此想法,再加上现在的天灾、人祸、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必须让儿子正确认识“死亡”,“死亡”这一课题的教育刻不容缓。

那一天,我破例同意了儿子的要求,买了一条他最喜欢的小金鱼,但要求是儿子每天必须负责给小金鱼换水、喂食、并且拍照留念。

这样饲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因天气炎热,忘记了换水,金鱼死了,儿子放学回家后不停地哭泣,我抓住这个机会,连忙给小金鱼开了一个追悼会。

我把儿子平时给小金鱼拍的照片,和儿子一起整理之后做成了一个影集,并把想对小金鱼说的话也寫在了影集里。

然后对儿子说:“金鱼在生前得到了你的细心照料,离开时它吃得饱饱的,很满足的离开了,它死后应该很感激你对它的陪伴和照顾,它一定不想看到你现在这个伤心的模样,它希望你每天开心快乐的生活……”慢慢地,儿子抬起了头,对我说:“刚开始我很难过,妈妈,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金鱼的离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儿最后要枯萎一样!”我趁此机会,让儿子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和接受,学会接受“死亡和怀念”。

接着,我们又讨论了“如果哪一天,妈妈发生了意外,你会怎么面对?”没想到,儿子马上回答:“那我也不活了!”虽然只是一句话,可见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脆弱!我赶紧上网搜寻了一些关于地震、火灾、车祸……等事件,让儿子认识到生命是脆弱的,人生下来,就要活下去,不能因为一些事情不顺心顺意,而放弃自己的生命,那是对自己、也是对亲人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逃避现实、胆小、懦弱的表现,要坚强勇敢的活下去。

幼儿的死亡观及生命教育

幼儿的死亡观及生命教育
2、儿童的精神是不断生长、转化着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意识发育程度越来越高,这时, 教育者可以将死亡的科学知识慢慢渗透到教育内容中。
3、绘本阅读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手段。 读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儿童文学可以作
为生命教育的一种手段。其中蕴藏了很多死而复生、灵魂永生的形象表征,幼儿常常在欣 赏这些形象的过程中,体验到永生的快乐。六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借助绘本进行。
(推荐一些书目)
谢谢
儿童需要持续性地关注和爱 陪伴着与一个孩子的相处必须是持续性的,有规律的,
因为儿童是透过重复性的体验和秩序的生活来认识世界 的。孩子喜欢选择与过去照顾者有相似特质的人。对于 经历过创伤的幼儿来说,频繁地调换陪伴着,并且让孩 子接纳不愿意接纳的人,这本身会造成二次伤害。一般 情况需要持续不断地、恒定地关注,并且使用短小的语 言表达,如:“我爱你,我要在这儿陪伴你”或者“你 现在已经很安全,没有危险,我会陪伴你”。
最好听的绘本音乐》等 )
生命教育中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儿童想知道什么? 儿童能知道什么? 儿童该知道什么?
◆对幼儿死亡教育的几点看法:
1、了解并尊重幼儿对死亡的解释,不要用所谓的科学解释打破幼儿心理的平衡与和谐。不是 把我们认为的科学知识告诉幼儿就是科学的生命教育。只有真正符合儿童生命本性、符合 儿童精神规律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
儿童需要“好吃的” “好吃的”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满足口,“好吃的”是
把这个世界与孩子连接在一起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和世 界交流的方式,所以,成人带着“好吃的”进行自我介绍, 更容易接近孩子。不能一次特别多,一股脑地给了孩子, 这样意义就不大了,一定要把带去的东西作为与孩子交流 的内容,“好吃的”才会有意义。为孩子提供的“好吃 的”,包装也要好看,这样可以增进亲密关系,同时,这 些好吃的好看的东西在提供给孩子的时候,本身就有慰藉 和治疗作用。

死亡教育名词解释

死亡教育名词解释

死亡教育名词解释死亡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积极应对死亡的教育方式。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可以深入理解死亡的本质、意义和影响,培养积极的生死观,并学习管理丧失和丧亲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与死亡教育相关的名词解释:1. 死亡教育:指为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死亡、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和处理死亡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旨在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死观,提高对死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包括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的欢乐、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教育。

对于死亡教育而言,生命教育是其基础和前提,旨在通过提高人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帮助人正确认识和面对死亡。

3. 生死观:生死观是指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积极的生死观认为生死是一个统一整体,生命的存在是有限的,应该珍惜和充分利用;消极的生死观认为死亡是毁灭,生命的存在没有意义。

死亡教育通过培养积极的生死观,帮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

4. 丧失管理:丧失管理是指在丧失亲人或他人时,人们如何应对和管理与丧失相关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丧失管理是死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有效的丧失管理策略,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悲伤和失落,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恢复生活的平衡。

5. 丧亲教育:丧亲教育是指帮助孩子理解和应对亲人去世的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面对亲人的死亡是一种特殊的挑战,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丧亲教育通过提供信息、情感支持和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应对丧亲的经历,促进其健康成长。

6. 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指对病危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的关怀和支持。

临终关怀是医疗团队的重要职责,旨在让患者在临终的时刻得到尊重、尽可能地减轻痛苦,并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支持。

临终关怀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临终关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

这些名词的解释只是死亡教育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名词,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生死观,提高处理丧失和丧亲的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关乎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还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生命教育的实施1. 强调生命平等与尊重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案例、故事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命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动物保护中心、社区老年公寓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对待动物和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

2. 培养生命关怀与责任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和责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工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关怀弱势群体的重要性。

3. 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生死教育的实施1. 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生死生死教育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生死,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死观。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宗教文化、哲学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死的本质和意义,认识到生死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从而降低对生命和死亡的恐惧。

2.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生死教育还包括提供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死问题。

教师可以讲解生命科学、医学伦理等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应对技巧,如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心理调适方法。

3. 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生死问题。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丧礼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丧失与悲伤的情绪,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同理心。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1. 整合跨学科资源实施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需要整合跨学科资源,教师可以协调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多学科交叉互动的课程设计。

生命教育对生命终极的关涉——由“死”观“生”的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对生命终极的关涉——由“死”观“生”的死亡教育

地将对生命死亡的认识 纳入 到生命 教育的范畴 内, 引导学生认识
生命 的意义 、 追求生命的价值 , 而死亡 , 为生命有限性之存在时 作
命意义和价值、 终极关怀的追求 , 以及现代化社会中人所遇到的诸
如癌症、 自杀、 安乐死等生死 问题 而陷入 的“ 现代人” 的生存 困境 ,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 普及死亡教育的急迫性 日益突显 。

方面是在现代工商业社会和高科技发展提高人们生存品质的条
“ 死亡教育’ ’ 是生命 教育的有机组 成, 是生命教育对生命 现象
的另一维度——死亡的关注 , 在深刻理解生死关系的基础上 , 自觉
件下 , 人们关注生命另一极—— 死亡 , 并希望提高死亡品质 的必然 结果 ;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意识到 自己逐渐迷失在科学发达 、 工 业繁荣刺激下对物质的无 限追求 , 沉迷 于感官刺激而丧失了对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Ju l fne t l oma nrM: iA cl d v t(o a Sl ̄ dt n oI  ̄ a ut 1 y ̄ dl creE i ) u j e i o
2 0 年第 5 ( l 卷 09 期 第 1
总第 4 期) 7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 的有机部分~
与生命教育的追求一
脉相承—— 在于对终极价值 的追求与关怀 , 在于生命 、 生活品质的 提高。首先 ,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人生观
因此而郁郁寡寡、 意志消沉, 而是认识到死是不 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 收稿 日期 :O 9 4 5 2 O 一O —1 作者简介 : 罗 蕊( 9 6 , , 1 7 ) 女 河南洛阳市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助教 , 教育学硕士 , 主要从事教育哲 学研究 。

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必要途径论文

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必要途径论文

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的必要途径摘要:在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和肯定的同时,死亡教育作为当前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是提升生命教育的必要途径。

通过探讨东西方关于死而不朽观和提出近代死亡教育理念,以及从当前生命教育中缺失死亡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死亡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价值。

通过死亡教育的开展可以使我们由恐惧死亡、漠视生命到正确的看待生命,由死亡反观生命,更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死亡教育;提升;生命教育;生死观“未知生,焉知死”作为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奠定了长久以来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就是在对人生还需深究的情况下,将死亡暂时搁置不论。

这类似西方哲学中的“悬搁法”。

其实,生和死都是人不应回避也回避不了的。

当前,生命教育正日益受到人们的肯认和重视。

在此背景下,对死亡教育再加论析,不仅能引领人们从生命的终点反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对于生命教育层次的拓深和质量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一、死亡教育概念论析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生命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而死亡则是与生命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目前生物学上公认死亡的概念是以脑干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一旦出现脑死亡现象,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实质性与功能性死亡。

然而,对生与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够的。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生命的探索,虽然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生和死都是一个生命体所主宰不了的事情。

但人们对生命的要求,并不肯安于肉体感觉短促的一生。

于是人们就在这短促的有生之年找到了除肉体之外可以永恒存在的,给自己的心灵以寄托的东西。

在古代西方,人们认为灵魂是不死的。

在古代希腊人思想里,灵魂的观念,占重要的地位。

毕达哥拉斯最注重的理论,就是灵魂轮回不朽说,他认为有一个灵魂可以从此体转移而至彼体。

柏拉图也有灵魂先在不朽论和后在不朽论,他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可以有他的前生与来世,这也是一种灵魂不朽不灭的想象。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王营(特约评论员)2020-12-09 20:51“孩子还在上中班,晚上回来跟我们说,自己的皮球虫死了,还专门举行了一场葬礼。

”江苏常州市钟楼区五星幼儿园的一位孩子家长向媒体透露,一开始还以为孩子开玩笑,后来发现,这竟然是幼儿园的“死亡课程”。

该幼儿园负责人表示,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死亡”这一话题总让人讳莫如深,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一些家长认为不吉利,会吓到孩子,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否适合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要回答这一疑问,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生命教育。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由这一定义看,生死问题是生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正如这所幼儿园负责人所言,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生老病死是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有哲学家曾说,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在走向死亡。

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儿童少年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学会规避危险,不怕困难和挫折,以健康的心态看待死亡,赢得人生的精彩。

不可否认,人们对死亡有着与死俱来的恐惧。

实际上,死亡教育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对孩子而言,越早接触这个话题,越能理性看待死亡,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以一颗“博爱”之心对待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

这所幼儿园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对年幼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时,不以“死”“死亡”之类的字眼刺激孩子,而是让孩子以观察皮球虫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为“切入点”,通过为皮球虫设计别开生面的葬礼,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引导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认识生死与死亡教育PPT课件

认识生死与死亡教育PPT课件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意義
若將死亡教育,視為一門課程或是學科,則死亡教育 的意義是一門探討瀕死或死亡有關問題的學科,其內 容包括瀕死者的悲傷理論、悲傷輔導、臨終關懷、死 亡的現象、死亡的喪葬處理…….等等。
若將死亡教育,視為一種教育歷程,則死亡教育的意 義,應該是一種以媒體、資訊或演講的方法,讓人了 解死亡有關的問題,增進死亡的知識,進而建立樂觀、 進取、奮鬥的人生觀的教育歷程。
死亡教育的目的
〈一〉使其了解死亡的定律 〈二〉使其認識死亡的現象 〈三〉使其學習遺囑的撰寫 〈四〉使其知道喪葬的禮俗 〈五〉使其面對自己的未來
死亡教育的實施
教材的選擇 1.選擇適用性高的教科書 2.選擇補充書面資料 3.選擇富教育價值的錄影帶、影片 4.選擇或自製投影資料 5.選擇有參考價值的相關書籍
1.對生命歷程的生死教育,三者著重點不同: 死亡教育著重生命最後階段的死亡議題的教育,兼及生命價值的 指導;生死教育著重整個生命階段,由生到死、由死再生的生死 議題的教育,兼及生命價值的指導;而生命教育則著重現階段生 活目標即人生價值的教育,兼及死亡問題的指導。 2.學科源起及適合國情的不同: 死亡教育,源自於美國,是美國的教育課程之一,生死教育,是 將引進國內的死亡教育,經脫胎換骨的過程,改變新面貌而成; 而生命教育,則是由國內教育當局,經過慎思熟慮,避免「死亡」 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乃命名為生命教育,以代替死亡 教育或生死教育。
死亡教育的實施
教法的運用 1.演講法的運用 2.觀察法的運用 3.問題法何處去
〈一〉天堂與地獄
信仰耶穌教的人,都知道,人死後,其靈魂不是上天堂,就是下 地獄。凡終生堅信基督,遵從教義,奉行禮拜,懺悔改過,祈禱 修身,虔誠贖罪的信徒,死後其靈魂必上天堂,與神同在。而終 生危害人群,作惡多端,違背上帝意指者,死後其靈魂必下地獄, 永無見天之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死亡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

厦门市教育局日前作出决定,将生命教育列入课堂教学: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两周安排1课时生命教育课程,并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确保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儿童非正常死亡率,如其中的自杀率不断增高的今天,生命教育的确应成为儿童的人生必修课。

“未知生,焉知死。

”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

而如果孩子不认识、不理解生命本身的价值,所谓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就难以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

然而,这种“不怕死”的态度,却往往导致严重后果。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正在演变成沉重的“教育门”。

去年5月4日,重庆市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才脱离险境。

起因是一个孩子心情不好想自杀,三个好朋友就决定和他一起服毒。

这类集体自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去年12月,广东东莞、云南晋宁更先后发生小学生用红领巾自杀事件,一时震动全国教育界。

为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共同忽视了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热爱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既让孩子认识什么叫生,以及自由的生、幸福的生,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死,以及无意义的死、无价值的死。

只有对生与死的认识足够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压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敬畏生命。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长跑性质的历练,而不是短跑性质的竞赛,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灿烂。

就生命教育来说,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死亡教育。

长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学校普遍开设死亡教育课。

如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对学生谈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

这门课帮助学生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因为很多人自杀是以情绪失控为起点的。

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被认同。

据报道,有老师给学生布置生命教育作业,让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先假设自己死了,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以此感悟生命的珍贵。

此举立即引起父母们的强烈反对,老师只好放弃。

而其实,近年来儿童自杀率的不断攀升说明,儿童迫切需要死亡教育,而开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就是青春期萌动前,内容包括:介绍死亡知识,让儿童亲自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相关的情景,对各种与死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准备,以此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和人性。

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死亡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

所以,对死亡教育,
父母不应盲目反对。

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才能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真正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