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业经济效益统计..

合集下载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五章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一般分析方法

2024/8/3
30
综合评分法
• 综合评分法的定义 • 综合评分法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 综合评分法的特点
2024/8/3
31
综合评分法的定义
综合评分法是将各项指标的优劣,统 一实行数量化,再集中用一个数量综合 起来,求得总体得分的高低,用以表示 项目或方案的好坏
2024/8/3
32
综合评分法的定义
• 其次,一般分析具有对数学只是需求不多, 数据容易收集,用常规计算工具计算的特点。 因此,容易掌握、便于推广、花费不大,省 人力、省费用、省时间,这符合我国经济管 理水平的现状。
2024/8/3
4
比较分析法
• 比较分析法的定义 • 比较分析法的原则与条件 • 比较分析法的应用对象与评价内容 • 比较分析法的分类
中郊区 404.25 101.43 23.62 126.23 149.85 165.87 292.07 126.20
远郊区 239.33 84.83 38.93 121.14
160.07
220.07 265.87 45.74
12
比较分析法的分类-分组比较法
• 分组比较法:将评价对象的各种技术经 济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志分组,然后, 再按组反别统计计算出有关技术经济指 标值进行评比
化肥单价(元) 每1000kg小麦化肥成本(元)
计划数
3 390 0.36 46.8
实际数
3.75 412.5
0.4 44.0
比较
+0.75 +22.5 +0.04 -2.8
2024/8/3
27
某单位每1000kg小麦化肥成本影响因素分析表
指标
计划数 第一次代替 第二次代替 实际数

农业统计学大纲

农业统计学大纲

农业统计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农业统计学是江苏省面向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管理类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属于部门统计学,是研究农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它以大量观察为基础,为揭示农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数量表现提供各种调查、计量和分析方法。

农业统计的基本内容是阐述如何运用统计指标正确反映和研究农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如何调查整理和分析农业统计资料,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统计、农业生产统计、农业产值统、农业生产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分析、农业经济效益统计、农产品供需和价格统计、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和农村居民消费统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计等。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农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考核知识点1、农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农业部门的范围与基本分类3、农业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统计的影响二、考核目标(一)农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1、识记:农业及农业统计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的内容。

2、理解:对农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意义。

(二)农业部门的范围与基本分类1、识记:农业部门的范围2、理解:农业部门的基本分类。

(三)农业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统计的影响1、识记: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对农业统计的影响。

第二节农业统计的研究方法一、考核知识点1、农业统计调查方法。

2、农业统计的基本分组。

3、农业统计指标体系。

4、农业统计分析方法。

二、考核目标(一)农业统计调查方法理解:统计调查方法在农业统计中的应用。

(二)农业统计的基本分组理解:农业统计的基本分组。

(三)农业统计指标体系1、识记: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2、理解:设置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四)农业统计分析方法1、识记:农业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2、理解:各种不同农业统计分析方法的内容。

第二章农业生产条件统计第一节农业生产条件统计的内容和基本指标一、考核知识点1、农业生产条件统计的内容。

三农经济统计作业指导书

三农经济统计作业指导书

三农经济统计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农业经济统计的意义与任务 (3)1.1.1 意义 (4)1.1.2 任务 (4)1.2 三农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4)1.2.1 基本概念 (4)1.2.2 内容 (4)第2章农业生产统计 (5)2.1 农业生产统计的基本方法 (5)2.1.1 普查法 (5)2.1.2 抽样调查法 (5)2.1.3 指标法 (5)2.2 农业产值与增加值统计 (5)2.2.1 农业产值统计 (5)2.2.2 农业增加值统计 (5)2.3 农作物产量与面积统计 (6)2.3.1 农作物产量统计 (6)2.3.2 农作物面积统计 (6)第3章农村经济组织统计 (6)3.1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 (6)3.1.1 统计指标 (6)3.1.2 数据来源与收集 (6)3.1.3 统计分析 (6)3.2 农业企业统计 (7)3.2.1 统计指标 (7)3.2.2 数据来源与收集 (7)3.2.3 统计分析 (7)3.3 农民合作社统计 (7)3.3.1 统计指标 (7)3.3.2 数据来源与收集 (7)3.3.3 统计分析 (7)3.3.4 农民合作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7)第4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统计 (7)4.1 农村人口统计 (7)4.1.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7)4.1.2 农村人口数量及构成 (8)4.1.3 农村人口分布特征 (8)4.2 农村劳动力统计 (8)4.2.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8)4.2.2 农村劳动力数量及构成 (8)4.2.3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8)4.3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8)4.3.1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现状 (8)4.3.2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问题 (8)4.3.3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政策建议 (9)第5章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 (9)5.1 农村居民收入统计 (9)5.1.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9)5.1.2 农村居民收入构成 (9)5.1.3 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9)5.2 农村居民消费统计 (9)5.2.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9)5.2.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0)5.2.3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乡差距 (10)5.3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评价 (10)5.3.1 评价指标与方法 (10)5.3.2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现状分析 (10)5.3.3 政策建议 (10)第6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0)6.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概述 (10)6.2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 (10)6.2.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析 (10)6.2.2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11)6.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11)6.3.1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分析 (11)6.3.2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效益分析 (11)6.3.3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环境效益分析 (11)6.3.4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效益分析 (11)第7章农村市场与贸易统计 (11)7.1 农村市场统计 (11)7.1.1 农村市场概述 (11)7.1.2 农村市场统计指标 (11)7.1.3 农村市场统计方法 (12)7.2 农产品流通统计 (12)7.2.1 农产品流通概述 (12)7.2.2 农产品流通统计指标 (12)7.2.3 农产品流通统计方法 (12)7.3 农村国际贸易统计 (12)7.3.1 农村国际贸易概述 (12)7.3.2 农村国际贸易统计指标 (12)7.3.3 农村国际贸易统计方法 (13)第8章农村金融统计 (13)8.1 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统计 (13)8.1.1 农村金融体系概述 (13)8.1.2 农村金融统计的意义与任务 (13)8.2 农村信贷统计 (13)8.2.1 农村信贷总体情况统计 (13)8.2.2 农村信贷结构统计 (13)8.3 农村保险统计 (14)8.3.1 农村保险业务统计 (14)8.3.2 农村保险覆盖情况统计 (14)第9章农村资源与环境统计 (14)9.1 农村自然资源统计 (14)9.1.1 土地资源统计 (14)9.1.2 水资源统计 (14)9.1.3 生物资源统计 (14)9.1.4 矿产资源统计 (14)9.2 农村生态环境统计 (14)9.2.1 气候资源统计 (14)9.2.2 森林资源统计 (15)9.2.3 草地资源统计 (15)9.2.4 生物多样性统计 (15)9.3 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统计 (15)9.3.1 农业污染源统计 (15)9.3.2 农村生活垃圾统计 (15)9.3.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计 (15)9.3.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统计 (15)第10章农村经济发展评价与政策分析 (15)10.1 农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5)10.1.1 经济增长指标 (15)10.1.2 社会发展指标 (16)10.1.3 生态环境指标 (16)10.2 农村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16)10.2.1 综合评价方法 (16)10.2.2 比较评价方法 (16)10.2.3 预测评价方法 (16)10.3 农村经济政策分析与发展建议 (16)10.3.1 农村经济政策分析 (16)10.3.2 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16)10.3.3 农村经济政策实施与监测 (16)第1章引言1.1 农业经济统计的意义与任务农业经济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经济增长的农产品产量与效益分析

农村经济增长的农产品产量与效益分析

农村经济增长的农产品产量与效益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农产品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农产品产量和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

一、农产品产量的影响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改进耕地利用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科技进步与农业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农产品产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业技术的创新包括新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和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等方面。

通过引进新品种,扩大良种繁育,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损失,提高产量。

3.农民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还离不开农民素质和农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农民的科学素质和从业技能对于提高农产品产量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农业管理水平,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二、农产品效益的影响因素1.市场需求和价格农产品的效益受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影响较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农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升,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2.农产品加工与推广农产品的加工和推广是提高农产品效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工农产品,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通过推广农产品,能够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的市场空间,提高效益。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提高农产品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良好的交通网络和市场体系,能够保证农产品的及时出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此外,农村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经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农经统计报表指标解释

农经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农经统计报表指标解释一、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1、总收入:指统计范围内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当年经营的收入中可以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可在国家、集体、农民及有关单位之间进行分配的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

不包括那些不能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救灾救济等。

国家事业单位在农村兴办的属于集体性质的实体,如养鸡场、养猪场等,如果土地所有权仍归乡、村集体所有,当地农民参加生产劳动,其全部收入都应统计在内;如果土地已征用,所有权已转移,则只统计农民参加劳动应分得的那分收入。

总收入中,乡村集体企业收入按各行业的全部收入计算,包括经营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其它收入等;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按当年收获到手的主副产品计算收入,包括已出售、自食自用和储存的主副产品在内。

总收入应按当年价格核算,也就是按当年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现行价格进行核算。

具体核算方法是:各种主产品、副产品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自食自用和储存的农副产品,按出售全部该产品(包括出售给国家和在市场上出售的)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

由于全国市场价格差别较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一制定本地区的综合平均价。

2、出售产品收入:指农村各经营单位和农民个人出售给国家和其他购买者的当年生产的农、林、牧、渔、工业和其他产品的收入。

不包括农民自食自用、赠送亲友部分。

该指标用于衡量统计范围内的商品生产情况。

3、乡镇集体企业收入:指乡镇集体举办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及其它企业在本年度内所获得的各种收入。

4、村组集体经营收入:指村组集体组织和所属企业在本年度内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和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

5、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指农户家庭成员在当年各种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全部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

农业统计公式范文

农业统计公式范文

农业统计公式范文
一、田忌以及非生产性农业支出统计公式
田忌是指在农业统计中,不包括用来生产农业商品的费用,而是指在
农业增值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如材料、劳务费用、能源费用、折旧和
维护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统计公式:非生产性农业支出=(购买服务+折旧费+能源材料费+维护
费+管理费+其他费用)/农业总产值
二、农业生产率统计公式
农业生产率是指农业的投入产出比,指的是面积单位上所投入的资源
产出的物品总值。

它可以衡量农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及技术改良成果,是农业开发的重要指标。

统计公式:农业生产率=农作物总产值/总耕地面积
三、农业综合收入统计公式
统计公式:农业综合收入=(农业生产收入+劳务收入+政府补贴+其他
收入)/农业总收入
四、农业总产值统计公式
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业生产活动期间,农户可以从合法农产品和非农产
品中获得的总值,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出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存在农业生产技术活动的地方,相应地总是有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技术经济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为了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科学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了生产的重要因素。

2.农业技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65年,是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提出和兴起阶段第二阶段:1965—1977年,是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停滞休眠阶段第三阶段:1973年后,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恢复和发展阶段。

3.技术的含义与分类含义:狭义的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和技艺。

广义的技术,泛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的总称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元属性和中介属性4.技术的分类第一级:四种基本技术。

技术的对象是自然界,基本作用在于改造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状态第二级:劳动过程的技术——八类劳动过程第三级:产业技术分类5.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促进了鉉济效益的提高技术进步促拚了经济结构的变化6.技术经济学的三要素:技术、经济、计量7.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广义农业技术经济学与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宏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观农业技术经济学和微观农业 |技术经济学狭义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分类理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用农业技术经济学技术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经济学的农业技术经济学8.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力中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为对象9.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科学系统性:农业技术和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任何一个技术和经济问题,都必须把它们放到整个社会的技术经济大系统中去研究,考虑它们同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对其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数量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量的分析为主,进行定量计算的应用科学比较性:比较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方法预测性:农业技术济学主要是对未来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事先分析、计算、比较、评价和选优,所以,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项预测性的工作决策性:农业技术经济学和科学决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选性: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在多个方案比较中选出一个最优方案,也就是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方案。

农业分析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评估

农业分析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评估

农业分析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评估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何评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对于决策者制定农业政策、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分析的角度,详细探讨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的评估方法和评价的一些问题。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估经济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评估农业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等。

首先,农产品产量是评估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农田面积、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农产品的产量,计算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的农产品产量,可以评估农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是评估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受到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查和分析,可以评估农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农产品的质量也是评估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和价格。

通过对农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比较,可以评估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资源效益的评估资源效益是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评估农业的资源效益需要考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如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

首先,土地资源是评估农业资源效益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肥力的评估,来评估农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同时,还需要考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对资源效益的影响。

其次,水资源是评估农业资源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特别是灌溉农业。

评估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益需要考虑农业用水的效率和用水量。

同时,还需要评估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等情况。

另外,能源资源也是评估农业资源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材料的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销售率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 资金利税率 产值利润率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利润上交率 每百元物耗提供产值 原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94.4 80 24.8 15.8 3.22 82.5 147.9 82.5 12080
95.2
元/百 元 元/百 元 次 %
元/百 元 % 元/人
73
26.04 14.1 3.45 80.5 148.8 66 11863 1309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派生指标:农业劳动力 供养系数和农业劳动力相对份额。

农业劳动力供养系数,是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 需供养多少人消费。 农业劳动力相对份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 劳动力数在整个劳动力数中所占的比重,计算方 法是用农业劳动力数与全部劳动力数相比。即:
农业劳动力相对份额=农业劳动力数/全部劳动力数
7.05
6.62 115.1 4
每吨能耗提供产值
合计
元/吨
10
100
1227
106.6
10.66
98.28
1377
102.2
l0.22
101.4

通过上表计算可知:
比如根据上例资料可 2009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98.28% 2010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1.42% 由此看出,2010年的综合经济效益比2009年的综合经济 效益好。 这种方法计算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可以进行多种比较 分析。
间接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 税金和保险费 管理费 财务费和销售费
二、成本生产率指标

成本生产率反映农业产出与农业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其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生产率= 农业产出 农业成本


根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农业产出与农业成本的 对比,形成下列各主要成本生产率指标。 (一)成本产值率
农业产值 农业成本产值率= 农业成本
二、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遵循以 下原则: 科学性 全面性 可操作性。 可比性。 应考虑农业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概念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和倒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 = 农业产出 (Q)/ 农业劳动投入(T) (正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 = 农业劳动投入(T) / 农业产出(Q) (倒指标)
报告期农产品成本 农产品成本指数= 基期农产品成本
1.一种农产品成本的动态分析
就是该种农产品报告期单位主产品成本与基期单位 主产品成本的对比 。
2.多种农产品成本的动态分析

由于不同农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不能直接相加,因此, 要分析一个企业多种农产品成本的动态变化,就要计 算农产品成本的综合指数。

指标名称
单 位
% %
权 数 w
10 7 2 12 10 10 7 7 15
实 际 值
95.3 82 26.3 15.0 3.48 84 148.9 78 12191
个体 指数 k%
101.0 102.5 106 94.9 108.1 101.8 100.7 94.5 100.9
加权 指数 值 kw
10.10 7.18 12.73 11.39 10.81 10.18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全部产出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 农业全部要素投入 农业总投入包括土地投入、劳动投入和资金等 要素投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致性 综合性 无偏差性

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是反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 变化的相对指标,它等于报告期与基期农业全要素生 ≡ 产率对比。用公式表示即:
第五章 农业经济效益统计
第一节


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和指标体系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一)什么是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效益就是用价值量表现的农业产出与用于农业产出的农业投入之 间的对比关系。用公式表现即: 农业经济效益=产业产出/农业投入
(二)农业占用性投入和消耗性投入 1.占用性投入。是指一个生产周期内由于生产需要所占用的物质资 料或资金,这部分物质资料(如农用拖拉机)或资金在生产中被使 用,但没有全部消耗,今后仍可继续用于生产。占用性投入主要是 具有固定资产属性的投入, 2.消耗性投入。是指一个生产周期内在生产中实际消耗的物质资料 及其价值,这部分价值转移到所生产的农产品中,成为农产品价值 的一部分。它包括生产中原材、燃料消耗和固定资产折旧。
0
1
0
1
第三节

农产品成本与成本生产率指标
一、农产品成本指标 (一)农产品成本的概念 农产品成本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必要劳动 消耗的货币表现。物化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即物质费 用、必要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即人工费用。所以农产 品成本就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物质费用 和人工费用。从价值构成角度讲,农产品成本就是农 产品价值中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和劳动者为自 己劳动(即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的货币表 现,用公式表现即:农产品成本 = C + V

(二)综合经济效益动态指数法

它将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别计算其个体指数,再依据各项经济 效益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相应的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指 数。
M i1 M Wi i0 Ix Wi
I W W
i i
i
其中, I ——各项评价指标的个体指数 W——权数 Σw=100 举例说明综合经济经济效益指数的计算方法 (见下表)
计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关键是。计算农业总投入指数有以 下两种办法: 一种方法是分别计算报告期与基期的农业总投入,然后直接进行 对比。即: 报告期农业总投入 农业总投入指数= 基期农业总投入 另一种方法是单项投入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农业总投入指数。 用公式表示,即:
I TFI I AI WAI I LI WLI I FI WFI I CI WCI
(二)农产品成本特点

1.农产品成本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2.农产品成本应以劣等地、中等经营管理水平 的产品成本为基础 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要求必须进行费 用分摊 4.土地成本的计算较复杂 5.活劳动消耗具有多样性
(三)农产品成本的内容

1.物质与服务费用 2.人工成本 3.土地成本
农业劳动力供养系数=全部人口数/农业劳动力数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分析

Q Q 某种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 T : T
1 1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
0
0
如果是劳动生产率倒指标 , 则劳动生产率指 数为: T T 某种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 Q : Q

(二)成本利税率
农产品成本利税率 =
农产品利税总额 农产品成本
(三)成本利润(或纯益)率
农产品成本利润(或纯益)率=
利润(或纯益)额 农产品成本
(四)物质与服务费用产值率
农产品物质费用产值率 =
农产品总产值 农产品生产的物质费用
三、农产品成本分析

(一)农产品成本结构分析 农产品成本主要由物质与服务费用和用工折价 两部分构成。 (二)农产品成本指数




注意两点: (1) 二者所包含的时间必须一致。如年产量一定要和年劳 动消耗相比,(2)二者包括的范围要一致,产品产量的范围和相应的 劳动消耗量范围要一致。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 以实物产量表现的农业产出所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劳动生 产率的实物价值,它的含义是农业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 品实物量。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就是用农产品的产值与其所消耗的劳 动时间相比计算的,它主要用于综合反映农业劳动力在单位劳动时 间内生产的全部农产品的价值量。
.
综合经济效益计量表(以2008年资料为基期) 2008 年实 际值
2009年 实 际 值 个体 指数 k%
100.8 91.25 105 89.2 107.1 97.6 100.6 80 98.2
2010年 加权 指数 值 kw
10.08 6.39 12.6 10.71 10.71 9.76 7.04 5.6 14.73
(三)农业直接产出与间接产出


直接产出是指直接能够用于人们生活和生产消费的有 形产出,如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禽蛋、奶类等, 直接产出有主产品和副产品之分。 间接产出一般是指农业生产活动的外部效果,这种外 部效果可正可负,如林木在生产过程中对气候的调节、 对水源的涵养、对水土的保持、对环境的美化等,就 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外部正效果;而毁林种粮、围湖造 田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外部负 效果。

第五节 农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一、单项农业投入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它的特点是评价对象只是一项投入,如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资金投入,或更具体的肥料投入、机械投 入等。
二、多项农业投入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
(一)多指标评分加权综合法
这一方法的内容是:对每项投入经济效益指标的实 际值,按评分标准打分。






(6)农用塑料薄膜: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地膜、塑料大棚和其它塑料薄膜。 (7)用电:指农林牧渔业生产消耗的全部电量,包括外购的和本单位发 电用于农业生产的部分。 (8)小农具购置:指当年购置、价值在50元以下、使用时间在两年以下 的小农具的费用。 (9)办公用品购置:指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单位购买的各种办公用品, 包括纸张、笔墨、低值易耗品等。 (10)畜牧用药品:指农业生产单位用于各种牲畜配种、育种、防疫、治 病所消耗的各种药品、器械等。对于由兽医站、配种站等单位进行的畜禽 防疫、配种、治病等而支付的费用则计入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支出项 下。 (11)原材料:主要指农民家庭兼营的商品性工业生产所耗用的劳动对象, 包括直接材料、辅助材料、修理用零配件、包装材料等。 (12)物质性服务支出。指农业生产单位对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支出, 包括修理费、生产用外雇运输费、生产用邮电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