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韶关南华寺建筑群初探
北宋苏东坡与韶州南华寺的结缘

关 键 词 : 宋 ; 东坡 ; 华 寺 ; 宗文 化 北 苏 南 禅 中图分 类号 :98 B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 4 (0 2 0 — 0 5 0 10 — 3 8 2 1 ) 1 0 0 — 5
慧 能创 立 的南禅 宗 兴起 于 唐朝 , 展 于 两宋 , 发 并
作者简介: 李明山(9 1)男, 15一 , 河南开封人,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5
宗 禅 中寻找 某 些契 合点 和 精神 寄托 。文人 士 大夫对
禅 宗 的亲 近和 宣传 。无 形 中对禅 宗 的发展 又起 了助
到过韶 州 , 礼南 华 寺 和 月 华 寺 , 赞 慧能 的禅理 , 参 盛
北宋 苏 东坡 与韶州南华寺 的结缘
李明山
( 关 学 院 学 报编 辑部 ,广东 韶 关 5 2 0 ) 韶 105
摘 要 : 宋 苏 东坡 幼读 经 史 , 北 青年 进 仕 , 经效 命 北 宋 皇 室 。后 因不 能 适 应 政 治 变 革 , 曾 而屡 遭 贬还 , 到 晚 年 才从 岭 南 北 归 。 直 过 往 韶 州 多次 流 连 于 曹溪 禅 宗祖 庭 , 瞻礼 慧 能 真 身 , 留 下诸 多 墨 迹 和 文 字 。 苏 东坡 和 南 华 寺 结缘 , 富 了南 华 寺 的 历 史 底 蕴 , 并 丰
岭 南 , 想再 回到 中原 . 要 一般都 是很 难 的 。因六祖 慧
能而 著名 的韶州 的曹溪 南华 寺为 南来北 往 的过 客提
供 了一 个 别具 魅力 和富 有情 趣 的休 歇 处 , 成 为 一 也
些 失 落 的士 大 夫寻 找精 神慰藉 的清净所 在 。 韶州 曹 溪作 为 禅宗 祖庭 ,因为它有 了慧能 而 闻
达摩东来1500年 禅宗前六祖布法古刹今何在?

达摩东来1500年禅宗前六祖布法古刹今何在?少林寺塔林自菩提达摩东来始传禅宗,已近1500年,这期间,多少古刹淹没在历史的烟雨中,又有多少名寺历久而弥新。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已成为“低头族”的我们怎样让自己活得平和淡然、从容闲雅?怎样才能减少物欲的困扰,增加内心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踏上那通往“何处惹尘埃”的旅途,去感受禅宗在殿堂庙宇间留下的个中滋味吧。
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禅宗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
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
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少林寺初祖达摩(公元?——536年),全称初祖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初祖达摩传法慧可“天下第一名刹”河南登封少林寺有一块匾额上书:“天下第一祖庭”,乃乾隆御笔亲题。
这“第一祖”便是禅宗初祖达摩。
这位来自南天竺的三太子,原名菩提多罗,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从般若多罗大师,终于成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
相传,初祖达摩辗转来到少室山,于一洞中面壁九年。
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内石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后来,僧众唯恐影石有失,将其凿下存入少林寺。
如今,从少林寺向西北,行约两公里,到达五乳峰,在离绝顶数十米的地方,寻到一处深约5米、宽约3米的天然石洞,这便是“达摩洞”。
向洞中窥探,达摩、慧可石雕像端然静坐。
从五乳峰拾级而下,到阜丘上,见的一座大殿,两间小亭和一所重修的千佛阁,这便是初祖庵。
南华寺研学方案

南华寺研学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是佛教名刹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南华寺的历史、文化以及佛教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特制定本研学方案。
二、研学内容
南华寺历史与文化
学生们将了解南华寺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佛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参观南华寺内的文物古迹,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佛教思想与道德修养
学生们将学习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思想等,通过讲座、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实践体验
学生们将参与南华寺的法事活动,体验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将参加禅修课程,学习静心、冥想等禅修技巧,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三、研学安排
时间安排:为期三天两夜
第一天:集合出发、抵达南华寺、入住安排、南华寺历史文化讲座
第二天:参观南华寺、法事活动体验、佛教思想讲座
第三天:禅修课程、总结分享、返回学校
住宿安排:学生将入住南华寺内或附近的酒店,由专业导游带领进行研学活动。
餐饮安排:学生将在酒店内用餐,保证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
四、研学效果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学生们将:
了解南华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佛教思想精髓;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五、安全保障
导游全程陪同,确保学生安全;
配备急救药品和设备,以应对突发状况;
严格遵守景区安全管理规定,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

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核心提示】韶关古道促进了古代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往来于韶关古道的有军人、官员、文人、商人、僧人和普通民众,其中文人、官员和僧人的南来,给岭南地区传输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古道沿线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
即使到了近现代,韶关仍然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道因此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
凿岭开路惠泽岂止一方农历九月的粤北,空气清爽,在当地社科学者的陪同和指引下,记者上山岭,行古道,实地感受了韶关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
古道行首日,记者和当地社科学者乘汽车驶过省道再绕乡道,翻过好几座山头,才到达第一个目的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这里较好地保存着一段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约三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两小时。
古道逶迤在山脉间的一片农田中,据学者考证,历史上多个朝代,岭南朝贡均由此进京。
套用现在的说法,西京古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行走约一个小时,只见路边淹没于草丛中的古公馆、古驿站和基石,却没有见到一个行人。
这时只见一个带拱券式门洞的石亭立于眼前,古道穿亭而过,原来这就是记载中的“梯云岭亭”。
亭中靠门处残留着几块石碑,其中“重建梯云岭碑”上记载着与这条古道有关的历代名人:“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
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
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曾建祠于梯之巅。
”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主要记载了重修梯云岭路段的历史。
“昌黎韩公”即韩愈,他被贬广东时,正值寒冷季节,秦岭云封雾锁,行马踌躇。
于是在见到侄孙韩湘时写下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传久远,后人对蓝关究竟何处也有不同说法。
西京古道上也有一个叫蓝关亭的凉亭,位于大桥镇白牛坪天顶壳的山坳中间。
韶关南华禅寺

cp8520.Βιβλιοθήκη om• 南华禅寺在韶关市南20公里。依山面水,山是大庾岭分脉,水为北江 支流曹溪,峰峦奇秀。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有岭南第一禅寺之 称。 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 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八 十多年历史。建成后,梁武帝赐额为"宝林寺"。唐中宗神龙元年(公 元705年)赐改" 中兴寺",神龙三年又赐改"法泉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 元年(公元968年)赐改"南华禅寺"沿称至今。 • 该寺经历代修建,现有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大雄宝殿内有三尊 8.31米高的贴金大佛及独占鳌头的观音,四壁彩塑500尊罗汉。 寺后 有卓锡泉(俗称九龙泉),甘甜清冽。泉侧数株高达40米的水松,是 世界稀珍树木。 南华禅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六祖慧 能在此传授禅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 临济、湖南泻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即所谓一 花五叶。法眼宗远传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 临济更远播欧美。故南华禅寺有"祖庭"之称。尚保存唐代卓锡泉、明 代灵照塔等古迹和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唐代六祖真身像、千佛袈裟 及圣旨、北宋木雕罗汉等。
南华寺总结

南华寺总结简介南华寺,位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该寺始建于唐代,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扩建,成为了现今的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
南华寺以其壮丽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参拜。
寺庙建筑南华寺的建筑群由主殿、钟楼、鼓楼、藏经楼、禅堂等多个建筑组成。
主殿为整个寺庙建筑群的核心,是供奉佛教神像和进行佛教仪式的主要场所。
钟楼和鼓楼位于主殿的两侧,是古代寺庙的标志性建筑物,用于报时和招醒信众。
藏经楼是收藏佛经和经典的地方,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禅堂是供信众进行禅修和冥想的地方,是寺庙中最宁静的场所之一。
寺庙景点除了寺庙建筑本身,南华寺还有许多以其浓郁的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景点值得一看。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1.大雄宝殿:位于主殿之内,供奉着佛教开山祖师南华老和尚的塑像。
殿内的壁画和雕塑精湛绝伦,展示着佛教教义和寺庙历史的重要场景。
2.石刻群:南华寺以其丰富多样的佛教题刻而闻名,寺庙内有着大量的佛像石刻和石刻碑文。
这些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也是寺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墓葬群:寺庙附近的山区内有着许多历代僧人的墓葬,其中保存完好的墓群最为引人注目。
这些墓葬以其精美的石刻和独特的墓碑设计展示了当时的葬礼习俗和美学风格。
寺庙文化南华寺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佛教信众和游客到访寺庙,感受佛法的智慧和寺庙文化的独特魅力。
寺庙还经常举办佛教法会、经文讲解、禅修训练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参观须知如果您计划前往南华寺参观,以下是一些参观须知:•请尊重寺庙的规定和信仰,遵守游客行为规范。
•南华寺是一座佛教寺庙,请注意穿着得体、言行得体。
•不要随意触摸或破坏寺庙内的文物和建筑。
•请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喧哗或使用大声音讲话。
•在拍照时,注意不要干扰其他参观者,并遵守寺庙对于拍摄的限制。
结语南华寺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众。
中国禅宗祖庭南华寺-精选文档

【六祖成道故事】(2)
见到五祖,五祖劈头一句就是:“你这南蛮子, 看你下巴尖、额突骨;你再看看佛祖菩萨,哪个不 是慈眉善目,下巴圆、额阔身长?不如归去吧!免 了吧!学佛!”慧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 北。南蛮佛性与佛祖同。”五祖见其聪悟,遂允其 留下。慧能不识字,故只是在斋堂做些打柴、烧火 、舂米、做饭之类杂役的行者。九个月后,弘忍觉 得年事已高,应把祖位传下去了。一般,祖位该传 给大弟子神秀,且神秀随师多年,是首座教授师。 但“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唐朝以诗考状元, 五祖亦想以诗觅六祖。于是,吩咐弟子各写偈颂, 以考取祖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 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的佛偈终于写出来了。 五祖见后,说:“此偈一脚踏入佛门,一脚未踏入 佛门,未见本心、未见本性。凭此偈尚未可得祖位 。”慧能亦评价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并念出 自己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 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慧能得到了佛祖亲传 的木棉袈裟、紫金钵(bō),成为禅宗衣钵传人, 第六代祖。
【禅宗地位】(2)
唐宋起,禅宗更传到朝鲜半岛 、日本、东南亚各国,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再传到欧美、澳洲等地; 南华寺于是成为新兴的世界佛教中 心。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佛院精舍 ,直追南华寺为祖庭。韩国佛教最 大宗派是曹溪宗、佛教总枢为创立 于公元1395年的曹溪寺。在日本 ,更与神道、儒家并立为日本三大 传统文化,对日本等汉文化圈亚洲 国家有深远影响。“禅”在1970年后 更成为风行世界之文化。毛泽东曾 说过广东出过两个伟人,一个是孙 中山,一个是六祖惠能。赵朴初亦 赞道:一介樵夫得道,下下人有上 上智。西方学者则尊称孔子、老子 、惠能为“东方三圣人”。
【寺院七进】(5)
出大雄宝殿,可见一直径2.09米、高1.7米的“千人锅”,铸于元代;是每年农历二 月初八、八月初三南华诞等时候,熬粥施舍用的慈善设施,亦是中国最大的“千人锅”。
中国禅宗祖庭南华寺

a
4
【禅宗地位】(1)
在隐身山林,对佛法禅宗进行了 十五年的再彻悟后,慧能出现在广 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以精妙的 佛法菩提般若,彻底的主观唯心主 义,折服印宗法师等大德高僧后, 回到南华寺,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开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不 二法门,创立禅宗南宗,完成佛教 的中国化。门人法海(韶关人)记 录下大师之开示,这就是中国唯一 一部非佛说,而称为《经》的典籍 ——《六祖法宝坛经》。“安史之 乱”后,南宗升跃为禅宗主流,佛 国之“世界一花”。六祖传法弟子 四十三人,开创临济、曹洞、沩仰 、云门、法眼五宗;有唐以后,大 德高僧尽出慧能门下,使“禅”几 乎成为“佛”的代名词。
a
9
【寺院七进】(4)
经过“晨钟暮鼓”的钟、鼓楼,进入大雄宝殿,大殿是全寺 的主体建筑,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殿正中供奉三宝佛,佛 像庄严、肃穆、宁静、安详,中间为释迦牟尼、左边阿弥陀佛、 右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a
10
迦胁侍为81岁迦叶、18岁阿难尊者,是佛祖“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初祖、二祖。禅宗在印 度传28代之后,传到达摩。达摩“一苇渡江”到少 林寺“面壁九年”后,传中国的禅宗祖位,慧可、 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故迦叶、阿难亦为禅宗 的祖师爷。殿四壁上塑有五百罗汉,五百罗汉神态 各异,来自社会各阶层,其中最精妙的是南壁西窗 下的济公——知觉罗汉,左看为哭,右窥为笑,中 观则啼笑皆非。东壁塑文殊骑狮,象征菩萨“智慧 如旋风”,西壁塑普贤骑象,手持莲花、莲花之上 有佛经,显示菩萨为佛教理论家。殿后侧为“观音 独占鳌头”,观音左右为“龙女”和“善财童子” ,观音之上方,塑金身王子相的是观音原身。
a
2
【六祖成道故事】(1)
南华寺的著名,是由于唐朝六祖慧能的 到来。慧能,俗姓卢,广东新兴县人, 三岁丧父,靠母亲为人作嫁衣裳、做针 线活维生。家境贫寒,从未读书识字, 十多岁即上山打柴,帮补家用。二十四 岁那年,担柴到富贵人家,听到《金刚 经》,听得如痴如醉,特别听到“于无 所住处,而生其心”,觉得同佛法有缘 ,于是,要求从念经和尚出家。和尚与 其对答后,发现慧能是佛教不可多得的 天才,于是请他去湖北黄梅东山寺,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祖庭——韶关南华寺建筑群初探1. 前言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城东约6km的曹溪北岸,宝林山麓,寺前有河由门前自东向西流过,名曰曹溪河[1]。
曹溪始以溪闻于世,继以寺名于世,终于六祖惠能及南宗祖庭而流传于世。
南华禅寺作为中国重要佛教流派——禅宗的发源地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肇始地,素有“禅宗祖庭”之称[2]。
南华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传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自广州北上,途经曹溪,“掬水饮之,香美异常”,“四顾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也”,后韶州牧侯敬中奏请在此建寺获准,于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名“宝林寺”[3]。
唐仪凤六年,六祖惠能来寺主持正36年[4],一说惠能于仪凤二年来寺[5],主持该寺37年。
唐中宗神龙元年赐改“中兴寺”,神龙三年敕额“法泉寺”。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 年),宋太祖赵匡胤敕“南华禅寺”,沿用至今[1]。
2. 南华禅寺的建筑群山环拱,山深林静的山麓幽谷地带,因其基地广阔,地势较平坦,有山溪林泉之便,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因此是山林佛寺最常选用的基址所在[6]。
韶关南华寺即是山林佛寺之一,建筑布局图如图1所示[1]。
南华禅寺建筑的总体布局大体上遵从了佛教的“伽蓝七堂”之制,即一座寺院须基本具备七种主要堂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库房)。
南华禅寺呈中轴对称阶梯式平面布局,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庄严肃穆。
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有第一山门——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和宝林门。
中部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主建筑群,在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钟楼、伽蓝堂、客堂、斋堂和鼓楼、祖师殿、功德堂、延寿堂、禅堂等。
后部为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等。
寺院东侧有许多新建建筑,如多宝阁、上客堂和曹溪佛学院等[1]。
灵照塔在中轴线上,与一般布局不同。
而史载其主建筑群原在塔之西面,塔建塔院。
从《曹溪通志》所载图中可知其原来大致布局[6]。
图1 南华禅寺建筑布局图(现)图2 南华禅寺建筑布局图(清《曹溪通志》)现将寺院部分建筑及其格局分别介绍如下[7]。
2.1 曹溪门曹溪门是南华禅寺原第一山门,始建年代不详。
原址在今门之西大樟树下,历代均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住持虚云和尚移位重建。
面宽22.45米,进深9.55米,屋高12.50米。
方向南偏西26°。
原为砖木结构,惜于1971年因广东省矿冶学院建校筹建被毁。
今曹溪门为1986年按旧门格式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重建,方向座北向南偏西30°。
重檐歇山顶,明间用方柱,柱头和转角均用一斗三升斗拱,琉璃宝珠脊刹,蔓草脊,夔龙脊头,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门前次间塑有两尊巨大的哼、哈二将,形态威严。
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主持将两将军贴金身、画云彩,并加红木围栏吊顶。
图3 曹溪门图4 宝林门2.2 宝林门宝林门旧址在今之西侧,原规模比现在略小,今之宝林门乃民国二十七年(1938)虚云和尚移位重建。
原为硬山砖木结构,普通板瓦覆面。
1994年修建时,改为重檐歇山顶,方向南偏西23°,门洞式,无柱,面宽22.70米,进深11.60米,门洞宽4.90米,屋高9.80米。
出檐和转角均用两个华拱出一跳(一斗三升)。
屋面覆绿色琉璃瓦,正脊中段重出一副脊,琉璃宝珠脊刹,正副脊均为蔓草脊吻。
整座建筑均无柱和梁架,直接砖墙到顶。
2.3 天王宝殿旧天王殿在今之西归堂后,原名罗汉楼,始建年代不详。
明成化十年(1474)住持惠勉和尚重修。
清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尚可喜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住持虚公移位重建。
1963年重修,面宽五间(20.60米),进深18.60米,屋高11.30米。
砖木结构,抬式构架,前用四乳栿,后用六乳栿,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面,琉璃宝珠脊刹,蔓草脊吻,夔龙脊头,飞檐翘起饰蔓草,垂脊末端各置一狮子。
殿后明间出一垂花亭,殿内筑一屏墙,前后均设有佛龛,前龛为弥勒菩萨。
两旁置四尊巨大的天王塑像。
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主持将四大天王重贴金身。
后龛是韦驮菩萨塑像。
左右两侧与虚怀、云海二楼相连接。
图5 天王宝殿2.4 钟楼钟楼为元大德五年(1301)住持法脉和尚始建。
旧址及营造法式不详。
明永乐六年(1408)住持观意和尚修建,嘉靖三十六年(1557)住持广粢和尚重修。
清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全寺时,改建于天王殿前左(约今之云海楼处)。
民国二十七年(1938)虚云和尚移位重修。
公元1976年省政府拨款重修。
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重修。
钟楼为三层两重檐垂花楼阁式,砖木结构,楼高15.15米。
第一层副阶面宽四柱三间(13.38米),壁宽9.15米,进深14.56米公分,壁宽9.10米,层高5.50米,檐高5.10米,无铺作,每面挑头饰一垂花,旁附雀替,蔓草翘起,绿色琉璃瓦覆面。
楼内用四柱,直贯顶楼。
第二层无廊,高3.70米,檐口装饰与首层同,方格窗棂。
第三层面宽缩小,楼内四柱贯顶成为该层的转角,面宽为5.30米层高5.95米(包括屋脊)。
七架梁,九脊歇山顶,脊吻及翘起均匀为蔓草式,琉璃珠脊刹。
绿色琉璃瓦覆面,檐口转角用一华拱出一跳,跳头饰垂花,方格窗棂。
棂后另出一抱厦。
楼内悬一巨钟。
2.5 鼓楼鼓楼于钟楼对峙,始建年代与钟楼同。
明嘉靖九年(1530)住持真圆和尚修建。
万历二年(1574)住持海袖和尚重修。
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移位改建。
民国二十八年(1939)虚云和尚移位重建。
面宽11.65米,进深13.10米,楼高14.84米。
其营造法式与钟楼相同。
首层楼内置千佛塔一座。
顶层置巨鼓一面。
年久失修,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重建。
图6钟楼图7 鼓楼2.6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亦称三宝殿,乃全寺之主体,初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寺僧清洁、圆通重修。
清康熙六年(1667)平南王重新兴建,原址在今之功德堂后。
绿瓦朱楹,金壁交光,庄严宏丽。
民国七年(1918)李根源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住持虚云和尚按旧殿规模移址重建。
方向南偏西28°,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面宽七间(35.40米),进深七间(29.25米),副阶宽前后3.35米,东西2.5米。
抬梁式构架,七架梁,前后用七乳栿,三抄、无昂、偷心座,柱头铺作八朵(包括转角);补间铺作十二朵。
绿色琉璃瓦面,灰脊,宝珠脊刹,蔓草脊吻,夔龙脊头,上檐戗脊翘起饰蔓草,副阶戗脊翘起饰夔龙,整座殿宇高大雄伟,结构严密,负荷均衡,美丽壮观。
大雄宝殿内,中筑屏墙,前龛塑三宝大佛,高均八米,后龛塑观音大士,站立鳌头。
四壁及观音左右,嵌塑名山大川和五百阿罗汉,神态各异,颜容逼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禅宗祖庭的庄严和中国雕塑工匠的高超技艺。
图8 大雄宝殿图9 大雄宝殿剖面结构图[8]图10 大雄宝殿内三宝大佛图11 大雄宝殿内五百罗汉群像(局部)2.7 藏经阁藏经阁原名御经阁,原址在今之禅堂后。
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
清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尚可喜改藏经阁为祖殿。
殿内存放经书、圣旨、法器等文物。
现藏经阁原是诸天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
明成化、嘉靖年间曾有重修。
民国三十年(1941)虚云和尚将此殿改为藏经阁。
砖木结构,面宽七间(28.85米)。
进深五间(18米),楼高13.08米。
方向南偏西35°。
建筑面积519.3平方米。
二层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单步廊,柱头用两华拱出一跳,补间用花拱,转角岀昂,二楼四周檐下有走廊,廊沿装栏杆。
绿色琉璃瓦面。
灰脊,宝珠脊刹,蔓草脊吻,变体夔龙脊头,蔓草飞檐翘起。
楼的前檐明间突出,建成一座垂花亭,又名御花台。
面宽7.30米,进深2.70米,亭高8.30米。
前面转角饰两朵垂花,绿色琉璃瓦面。
1996年重修时,加宽四周的出檐,恢复明代风格,并将原来的抬梁式梁架改为穿斗式梁架。
图11 藏经阁2.8 灵照塔禅宗佛寺内一般没有塔,但南华禅寺内有灵照塔,应属特例。
灵照塔始建于唐先天年间(712-713),是南华禅寺内至今保留原址不变得最古、最高的唯一建筑物。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赐塔名为“元和灵照之塔”。
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塔毁于兵火。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重建。
塔为七层,太宗帝御笔亲书“太平兴国之塔”之额。
绍兴二十四年(1154)复毁,三十二年(1162)鼎新建造。
易为砖塔可能在自宋绍兴至明成化这段时间。
此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砖塔。
塔基宽10.80米,每面宽4.50米,塔高28.80米。
以上各层,直线递减收缩。
首层出平座,以上均用须弥座。
首层塔内安放毗卢遮那佛像一尊。
上塔由北门沿壁梯盘旋而上。
用生铁铸成“窣堵婆”式塔顶,铜铸宝瓶塔刹。
现塔额为民国时期李汉魂重书“灵照”之匾,篆体,横排。
1995年重新油漆粉刷全塔。
图12 灵照塔2.9 六祖殿六祖殿初名信具楼,其始建年代无明确记载,可能为开元元年至十年之间。
明洪武间毁于兵火。
成化二十一年(1485)住持慧淳和尚主持重建。
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平南王尚可喜将旧祖殿改建为御经阁。
民国二十三年(1934)虚云和尚修建南华寺时,复名祖殿。
祖殿原系砖木结构,面宽五间(23.90米),进入五间(19.40米),前廊深3.10米,后廊深3.25米,左右廊宽2.80米,殿高14.20米,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面覆绿色琉璃瓦,灰脊,宝珠脊刹,蔓草脊吻。
二层走廊用花板栏杆。
1981年修建时木构架被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惜甚。
殿内正中置阿育王式佛龛一座,龛内安放六祖惠能大师真身。
左右两侧各设楼房式佛龛一座,左为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右为丹田和尚真身。
殿前照壁下是施主陈亚仙祖墓。
图13 六祖殿图14 六祖真身3. 后记南华禅寺是我家乡的著名佛寺,常年海内外禅宗信众络绎不绝,当然也有纯粹观光的。
惠能来此建寺时向在家人陈亚仙求得山头,出家人也守约保存陈家祖坟于寺内。
禅宗不求苦行苦修,尚顿悟,俗世之人也可修行,故禅宗在惠能之后与俗世融合更紧密。
曹溪禅宗后来分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开五叶”,南华禅寺成为禅宗南宗祖庭之一。
我不是信众,在寺内行走,即使感受不到佛光普照,也能感受佛门气息,特别是某处墙上很大的一个正楷异体“脩”字,当年年少的我见到此字后竟呆立迟迟未离开。
我也不是建筑行家,看见这些中式古建筑只觉得庄严肃穆,感慨古人技艺,查阅文献才知原来好多几经毁建,甚至重建后只存其貌、不法其构,不禁扼腕叹息,希望以后修缮事能尽量遵其旧制,保存中国的古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1] 黄家平. 千年古刹,禅宗祖庭——南华禅寺的佛教空间意境营造. 古建园林技术, 2009, (1), 29-31.[2] 金文申. 中国佛教的流传和南华寺. 韶关师专学报, 1981, (1), 54-60.[3] 莫昌龙, 李明山. 六祖慧能与韶州曹溪宝林道场的重修和扩建.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32(1), 18-20.[4] 许涛, 康新民. 韶关曲江南华寺钟楼落架和复原性修复. 古建园林技术, 2005, (3), 47-49.[5] 马新广. 唐五代佛寺考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98-101.[6] 赵文斌. 广东佛寺布局例析. 古建园林技术, 2001, (1), 50-55.[7] /Introduc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29[8] 邱丽. 韶关南华寺大雄宝殿的勘察与修缮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 2008, (3),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