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柱式无桥零纹波交错并联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

合集下载

交错并联boostPFC-世纪电源网

交错并联boostPFC-世纪电源网

拓扑结构
PFC基本的拓扑结构主要有buck、 boost、buck-boost、flyback等(在第 一次汇报中已经讲过)
但是由于boost拓扑结构,控制简单、 效率高、电流波形失真小等众多优点, 使得其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拓扑结构


新型拓扑的提出:无桥boost PFC 随着功率等级的提高和电流的增大,整流桥中的 损耗将占司率先提出了 无桥boost PFC拓扑结构。
总结:
1、成本低、效率高、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并且具有高响应速度、低输出电压纹波的 高功率因数变换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2、PFC传统的控制方法在现阶段应用依然十 分广泛,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向数字 控制和三相PFC的方向发展。
输入信号频率远小于开关频率。 当调制开关占空比使得每个周期开关输出端斩波波形的积分值恰好等 于控制信号的积分值,即: 那么每个周期开关输出端斩波波形平均值恰好等于控制信号平均值, 即:
因此,在一个周期内,输出信号能够及时被控制
*单周期控制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乘法器的新颖 控制方法。它取消了传统控制方法中的乘法器, 使整个控制电路的复杂程度降低,是一种很有 发展前景的控制方法。 *单周期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它能在一个 周期内自动消除稳态、瞬态误差,前一周期的 误差不会带到下一个周期。因此具有动态响应 快、开关频率恒定、鲁棒性好和易于实现的特 点。 *市场上有IR1150等单周期PFC芯片,相对 UC3854,外围电路简单许多,而且实现PFC效 果和UC3854一样好。可以在市场上做成3854 替代品。 单周期控制也有它的缺点:在中、大功率 时候,容易出现基波相移的问题


经过这一发展阶段,APFC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APFC技 术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得到了广发应用。同时,三相PFC 技术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被广泛研究,但由于 三相APFC电路工作原理复杂,控制技术难度大,目前还 不是很成熟。

boost电路功率因数校正原理

boost电路功率因数校正原理

boost电路功率因数校正原理
Boost电路的功率因数校正(PFC)原理主要涉及对输入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波形进行控制,以实现高功率因数。

以下是其工作原理:
1. 电压闭环控制:用于稳定输出电压。

电压控制器产生控制指令(电压控制器的输出称为电压控制指令)。

2. 电流闭环控制:为了使电感电流能够跟踪整流桥输出的“馒头波”波形(这样输入电流能够成为正弦波并与输入电压同相位),需要添加电流闭环来控制电感电流。

将电压控制指令与整流桥输出电压采样相乘,形成“馒头波”式的控制指令,作为电流控制器的参考给定值。

3. 电流控制器:其输出的控制指令就是开关管的占空比,经开关管驱动控制开关管通断,以控制电感电流跟踪参考给定值并稳定输出电压。

4. 控制电感电流:通过控制电感电流跟踪参考给定值,使得电感电流(橙色)在参考给定值(蓝色)的附近上下环绕,电感电流近似为“馒头波”。

5. 输入电流和电压的控制:经过PFC控制,输入电流(橙色)呈毛刺状正
弦波,且与输入电压(蓝色)基本同相位,达到了功率因数校正的目的。

总之,Boost电路的PFC通过调整输入电流和电压的波形和相位,使其尽
可能接近正弦波并保持同相位,从而提高电源的功率因数,减小谐波失真。

一种新型无源交错并联Boost软开关变换器

一种新型无源交错并联Boost软开关变换器
B ot o s 电路 因输 入 电流 连 续 、 扑 结 构 简 单 、 拓 关 断 , 是辅 助 电路 中开关 元件 数量较 多 。 但 针对 上述 变换 器 的不 足 , 文 提 出 了一 种 新 本
效率高等特点 , 广泛用于各种升压场合 引。随着
变换器 功率 等级 的增 加 , 变换 器通 常需 要并联 。 传 统 的 交 错 并 联 B ot 换 器 具 有 下 列 优 os 变 点: 电路 结构 简单 , 过各 相 电感 电流纹 波 的抵 消 通 作 用 , 以减 小输 入 电流纹 波 ; 可 整个 输 出功率 被各
序 图如 图 2 图 3所示 。 、
il )=£ 手( £ 一 ( ) () v( , + T 一o £ 2 ) o

模态 2 t 2 : [ 一t] 在t 时刻 , D V 2关 断 ,, 和 u 都不 再 箝位 ( 。
于输 出 电压 , 他 C C 和 开始 放 电 , 反 向充 电 , 流过 的 电流 h继续 反 向增 加 。t 时 刻 , 。 : U 和

i = , 流 i 反 向增 加 , 将 减 电 砚 将 i
△ :

() 9
小, 直到该模态 结束时 , 等 于 , 0 V 2 i 。 = , D
关断。
由于电路结构对称 , 模态 5~ 8的工作情况与 前四个工作模态类似。

在 该 模 态 中 , 过 的 电 流 和 开 关 V 1 流 T
有 无 源软 开 关 功能 、 本 低 、 靠性 高 、 成 可 不用 附加
控制电路等优点 ; 同时, 电路也保持了传统两相交
错 并联 B ot 换器 输 入 电 流纹 波 小 的 优 点 。最 os变

一种交错并联型Boost PFC的建模与设计

一种交错并联型Boost PFC的建模与设计

一种交错并联型Boost PFC的建模与设计艾建坤;秦会斌【摘要】High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an be realized by the topology of Interleaved Boost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mall input ripple,the high power density and so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rleaved Boost has been analyzed, including the working process,the mathematical model established by the state space averaging method and the analysis of inductance current ripple. A 4 kW prototype was designed,and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were tested. The tested results show that staggered parallel boost PFC can achieve high power factor,the high power factor closes to 1.%采用一种交错并联型Boost电路拓扑来实现大功率因数矫正器,该拓扑具有输入纹波小,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对交错并联型Boost PFC进行了原理分析,包括工作过程,通过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的数学模型,以及电感电流纹波的分析.通过设计硬件电路和控制电路,制作了一台4 kW的样机,测试了相关参数,结果显示交错并联型Boost PFC可实现高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接近1.【期刊名称】《电子器件》【年(卷),期】2016(039)006【总页数】6页(P1537-1542)【关键词】交错并联型BoostPFC;状态空间平均法;电感电流纹波;功率因数【作者】艾建坤;秦会斌【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46随着大功率的单相交流电源供电设备的普及,传统的单级Boost PFC的使用受到器件和成本的限制。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研究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研究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研究郭超;韦力【摘要】The single-phase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PFC circuit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power grade and efficiency.The discrete inductor is used as a boost inductor. The operatio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of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PFC circuit were conducted uner the intermittent mode of inductance current. The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circuit is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inductance capability and EMI filter size.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PFC circuit can realize good correction effect with small input current ripple and switching stress.%提出了一种单相并联交错Boost PFC电路,升压电感采用分立式电感.详细论述电感电流断续模式下的Boost PFC交错并联电路,减小单个电感容量和前级EMI滤波器尺寸,提高PFC 电路的功率等级和效率.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PFC电路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较小的输入电流纹波,较低的开关应力.【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1(034)010【总页数】3页(P133-135)【关键词】电力电子;交错并联;分立电感器;功率因数校正【作者】郭超;韦力【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710-34Boost变换器由于其升压电路简单,效率高,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为PFC电路中。

关于电动汽车双向车载充电器的分析综述

关于电动汽车双向车载充电器的分析综述

相两电平变换器是最广泛的三相变换器之一ꎮ 它能
尽管非隔离式 DC / DC 变换器拓扑结构简单、体
文献[12] 提出了一种三相全桥 PFCꎬ在 11kW 的功
离ꎬ它的抗干扰能力较差ꎬ同时比较难实现宽输出电
19
« 电气开关» (2024. No. 2)
压范围ꎮ
2 2 2 隔离式
功率密度ꎬ增加成本ꎮ
Buck - boost 变换器是典型的一种非隔离配置ꎮ
扑结构ꎬ由两个交错的升压相和额外的桥臂组成ꎮ
臂上下两个开关由死区互补驱动ꎬ额外的桥臂则用
于实现同步整流ꎮ 图腾柱 PFC 拓扑具有共模噪声
2 2 1 非隔离式
图 3( a) 所示为传统的 buck - boost 拓扑ꎬ由两个电
感器ꎬ两个开关管以及一个电容器组成ꎮ 传统拓扑
98 9% ꎮ
态技术来对控制器进行简化ꎬ文献[20] 利用磁元件
图 2( c) 为三相全桥 PFC 变换器的拓扑ꎬ这种三
高达 98 5% ꎮ
够提供更高的功率水平ꎬ同时器件数少、控制简单ꎮ
积较小、成本较低且转换效率高ꎬ但由于缺少电流隔
2 1 2 全桥结构
能够实现宽输出电压范围与高输出功率ꎬ平均效率
率等级下效率达到 98 3% ꎬ但其忽略了对功率密度
行单位功率因素校正的同时通常伴随着升压的操
采用了三相四线制的全桥 PFC 来消除后级非隔离
将输入电流转换为与电网电压同相位的正弦波ꎬ进
作ꎮ 而后连接较大的低频滤波电容器ꎬ通常为电解
电容器ꎬ用于产生较平滑的直流链路电压ꎬ并通过
DC / DC 变换器产生所需的稳定直流电压ꎮ 最后经
直流滤波到电动汽车的电池上ꎮ 由于直流链路大电
容的存在ꎬ两个转换极能够通过该储能元件进行解

交错并联Boost_PFC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交错并联Boost_PFC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收稿日期:2022-06-15基金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性课程教改项目(S Z D Y K C 220707);苏州市职业大学 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高级访问研修资助项目㊂作者简介:张波(1979 ),男,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㊂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研究与设计张 波,吕欣呈,马文杰,王 宁(苏州市职业大学智慧能源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江苏苏州 215104) 摘 要:交错并联B o o s t 不仅能提高P F C 电路功率等级,还能减小电路纹波,降低E M I 滤波器设计难度㊂文章针对传统的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不足,用交错并联B o o s t 替代传统的B o o s t 电路来提高功率等级㊁提高效率㊂分析比较了B o o s t P F C 电路控制方式,优选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研制的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效率达98%以上,P F 值达0.98以上㊂关键词:交错并联;S i C 器件;平均电流控制;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T M 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07 0118 03 市电经二极管整流和电容滤波是很多电器和电子设备初步获得直流电的常用方式㊂但这种方式电流非正弦化,畸变严重,导致线路中产生大量谐波,电路功率因数下降很多[1],会给电网带来不少危害,必须进行功率因数校正(P F C )㊂无源P F C 笨重体积大,且对电流谐波抑制效果不够好,因此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 P F C )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㊂传统的B o o s t 电路实现P F C 有着不少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㊂笔者从电路拓扑结构等方面入手,配合新颖的控制方式解决其不足之处㊂1 传统的B o o s t P F C有别于采用电感㊁电容等无源器件进行功率因数校正,采用可控半导体器件这类有源器件进行功率数校正称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㊂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是在二极管整流电路和负载间加入D C /D C 变换器,采用相应的控制技术,强迫电流波形跟随正弦电压变化㊂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极大地消除了电流畸变,从而获得很接近于1的功率因数[2],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总谐波畸变(T H D )㊂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D C /D C 变换的拓扑如B u c k ㊁B o o s t ㊁C u k ㊁f l yb ac k 等等都能用于P F C 的主电路㊂B o o s t 电路具有很多优点:输入电流连续;输入电感位于电流前端,输入电流易于控制,有助于功率因数提高和E M I 滤波器的设计;升压变换,以在很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功率开关器件电压应力不超过输出电压,且易于驱动㊂因此常用B o o s t 电路实现电路的P F C ,如图1㊂P F C 电路从系统结构来看,分为单级式P F C 电路和两级式P F C 电路㊂两级式P F C 电路前级的D C /D C 电路主要实现P F C ,后级D C /D C 变换负责电路最终的输出电压㊁电流㊂单级式P F C 用一个D C /D C 变换电路既实现P F C ,也负责控制最终输出的电压电流㊂单级式P F C 控制过于复杂,未达到人们预期,实际中用得很少㊂图1 传统的B o o s t P F C 电路根据B o o s t 电路工作时电感电流是否连续,把B o o s t P F C 电路分为连续导电模式(C C M )和不连续导电模式(D C M )两种㊂D C M 方式会增加E M I 滤波器负担,电感和控制电路设计复杂,电压过零点时电流波形有较严重的畸变,只能在中小功率的情况下应用㊂C C M 模式下,根据电流控制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峰值电流控制㊁滞环电流控制和平均电流㊃811㊃2023年4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pr i l 20237521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yN o .7T o t a l N o .521控制3种㊂3种控制方式都是双闭环控制,外环电压控制使输出电压稳定,内环是电流控制实现P F C ㊂以控制B o o s t 电路为例㊂3种控制方式前面部分的控制都一样㊂采样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输出电压U o u t 得到的电压信号与基准电压U r e f 经误差放大信号得到V e a ,V e a 与采样的二极管整流电压信号(正弦半波)相乘后得到电流基准信号i r e f ㊂峰值电流控制采样开关管电流i s ,每个控制周期开始时开关管导通,i s 达到电流基准i r e f 时开关管关断,电流峰值包络线为正弦波;滞环电流控制采样电感电流i L ,电流基准i r e f 与i L 的差值i e 达到设定的滞环下限时开关管导通,达到设定的滞环上限时开关管断开,电感电流峰谷包络线都是正弦波;平均电流控制也采样电感电流i L ,电流误差放大器设计为P I 调节器,i r e f 与i L 通过此P I 调节器输出与频率固定的锯齿波比较得到控制开关管的P WM 信号㊂当i L >i r e f 时,反向积分,P I 调节器输出电压变小,P WM 信号占空比减少,反之占空比增加㊂开关动作时刻取决于积分(上一周期的)结果,所以称之为平均电流控制㊂峰值电流控制时,峰值与平均值误差较多,T H D 较大,占空比变化较大,占空比>0.5时会产生谐波振荡,须加入谐波补偿;滞环电流控制是变频控制,滤波器设计困难,滞环宽度对开关频率和系统性能影响大;平均电流控制效果好,是目前用得最多的P F C 控制方式[3]㊂2 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单个B o o s t 电路功率不够高,用多个B o o s t 电路并联的方式可提高其功率等级㊂常用的是两个B o o s t 交错并联实现P FC [2],如图2㊂电感L 1㊁开关管S 1㊁二极管D 1㊁电容C 构成B o o s t 电路1,电感L 2㊁开关管S 2㊁二极管D 2㊁电容C 构成B o o s t 电路2,两B o o s t 电路共用1电容C ㊂两B o o s t 电路参数一致,工作情况一样,只是两开关管S 1和S 2开通时刻互差半个周期㊂图2 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如前所述,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模式㊂电压采样㊁获得电流基准等都和传统的单通道B o o s t P F C 电路相同,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两路B o o s t 电路控制时共用一个电流基准i r e f ,获取电流基准后各自控制是分别实现的㊂两B o o s t 电路控制部分都有各自的电流误差放大器㊁P WM 信号比较器㊂两B o o s t 电路使用相同的误差放大器和比较器㊂生成P WM 信号时采用同幅值,同频率但初相位相差180ʎ的锯齿波信号㊂B o o s t 电路1采样电感L 1的电流i L 1,使用B o o s t 电路1的电流误差放大器和P WM 信号比较器完成后续控制㊂B o o s t 电路2采样电感L 2的电流i L 2,使用B o o s t 电路2的电流误差放大器和P WM 信号比较器完成后续控制㊂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㊂由于锯齿波1和锯齿波2初相位相差180ʎ,所以脉宽调制信号P WM 1和P WM 2形状相同,每个周期的起始位置相差180ʎ㊂对称性的设计,两B o o s t 电路的电流都为输入电流的一半㊂电感的储能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实现同样功率时,两路B o o s t 电路交错并联时单路电感体积是单独使用一个B o o s t 电路时电感体积的1/4[4]㊂假设占空D=0.5㊂并联交错的两B o o s t 电路一路开关管导通电感电流上升时另一路开关管断开电感电流下降,两电路参数一致时,理论上总输入电流(i L 1+i L 2)纹波电流为0㊂占空比>0.5时不会出现S 1和S 2同时断开的情况,占空比<0.5时不会出现S 1和S 2同时导通的情况㊂占空比偏离0.5的绝对值越多电流纹波越大,但总有两路B o o s t 电感电流纹波抵消的部分,总输入电流纹波比单个B o o s t 电路减少很多㊂并联交错时总输出电流频率是每路B o o s t 变换器的2倍㊂因此,同样情况下,可采用更小的输出电容C ,同时也降低了对输入E M I 滤波器的要求㊂图3 控制框图㊃911㊃张波,等㊃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研究与设计2023年第7期3实验结果并联交错B o o s t P F C电路设计指标为:输入电压85V~265V,总功率4k W,功率因数ȡ0.96, T H D<5%,满载时本级效率ȡ98%㊂提高开关频率可减小电感电重量体积,但也会带来更大的开关损耗,设计时根据需要恰当取舍㊂此处开关频率设计为150k H z㊂功率半导体器件全都采用S i C器件㊂二极管采用耐压650V,额定电流16A的型号为D H16G65C6的二极管㊂S i C器件是新一代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相比于S i器件有很多优点㊂MO S管选择导通电阻很小的型号为I MW65R027M1H的MO S管,其电压定额U D S= 650V,电流定额I D=59A,通态漏源间等效电阻R D S(o n)=60mΩ,开启电压U G S(t h)=4.5V㊂相比于S i材料器件,S i C器件有着更高的工作频率,可实现更高的耐压和更低的功率损耗㊂S i C器件目前市场化的主要就是二极管和MO S管㊂S i C MO S管的优越性能必须要有相应的驱动电路与之配合,通常不能照搬S i材料MO S管的驱动电路,否则其优越的性能就发挥不出来㊂Lȡ(1-D m a x)(2D m a x-1)U00.2i L m a xˑf s(1) Cȡ2P0ˑt h o l dU20-α2ˑU20(2)B o o s t电路电感L1(L2)和输出滤波电容C可分别按式(1)和式(2)选取㊂D m a x是B o o s t电路最大占空比,即输入电压最低时的占空比㊂i L m a x是单相电感电流最大峰值,取电感的纹波调整率为0.2,f s 是开关管工作频率,P0是电路总的输出功率,U0是输出电压㊂输入端掉电时输出电容能按原电压给负载供电的时间称为保持时间,记作t h o l d,一般在15 m s~50m s之间,这里t h o l d取20m s㊂α是输出电压保持系数,这里α取0.8㊂控制器以D S P芯片T M S320F28035为核心㊂图4是占空比为0.5时两MO S管漏源极上电压波形,两管子开通时刻相差半个周期㊂图5是占空比为0.4时两电感上电流i L1和i L2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电感电流i L1和i L2的变化量Δi L1与Δi L2可相互抵消相当大一部分,两电感电流之和即总和输入电流纹波减小很多,测试结果显示,满载时,输入电压在85V~265V范围内时均能实现功率因数校正,P F在0.973和0.987之间变化㊂输入电压为220V时,30%负载时P F值为9.961,P F值随着负载的增加而增加,满载时P F值为0.983㊂满载时,B o o s t P F C电路本级变换效率为98.29%,10%负载时其效率为94.05%,负载越大效率越高㊂图4两MO S管电压波形图5两电感电流i L1和i L2的波形4结束语采用参数一致的B o o s t电路交错并联工作,可极大地提高传统P F C电路的功率等级,减少纹波,减少电重量体积,而且实现功率因数效果很好㊂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电路在功率较大的场合下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㊂[参考文献][1]杨文惠.配电网络最佳功率因数确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0):90-91. [2]梁凯歌.车载充电机中的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系统设计与优化[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3]王晨阳,罗萍,周先立,等.用于峰值电流模B o o s t变换器的瞬态响应优化电路[J].微电子学,2020,50(6):794-798.[4]廖鸣宇.低电流启动交错并联B o o s t型P F C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0.㊃021㊃总第521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基于UCC28061的功率因数校正装置

基于UCC28061的功率因数校正装置

基于UCC28061的功率因数校正装置范佳春;付虹;刘洪柳【摘要】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是治理谐波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采用交错并联Boost电路拓扑结构,用UCC28061控制芯片,实现了电源功率因数的校正,功率因数可达0.99以上。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heck the harmonic pollution .We apply the interleaved Boost circuit topology structure ,UCC28061 as controller to correct the power factor of power supply .The power factor can be improved up to 0 .99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455-460)【关键词】PFC;交错并联Boost;UCC28061【作者】范佳春;付虹;刘洪柳【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30 引言在交流电路原理,功率因数PF=cosφ,表示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的余弦[1]。

在开关电源中,由于电路中的非线性元器件作用,会产生与输入频率不同的电流或者电压,这些电流或者电压就是所谓的谐波。

它与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密切相关,即:式中:THD——谐波畸变率,表示电流谐波或者电压谐波的含量。

1 拓扑电路及控制策略文中所设计的功率因数校正器是采用有源器件的APFC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整流器和滤波电容之间加入一个功率变化电路,应用电流反馈技术,使输入电流波形跟踪输入电压波形,从而减小THD值,以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腾柱式无桥零纹波交错并联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王议锋;徐殿国;徐博;王斌泽;杨潮晖;张相军【摘要】提出一种图腾柱式无桥零纹波交错并联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解决了低压大电流输入场合下的Boost PFC效率和功率密度偏低的问题。

此拓扑结合了无桥和交错并联技术,降低了输入整流桥、功率开关器件及Boost电感的损耗,消除了传统Boost PFC所存在的局部过热点,提高了变换器效率,适用于低压、大电流应用场合;结合了交错并联和零纹波技术,改善了变换器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特性,减小了输入、输出滤波电感和电容体积,提高了变换器效率和功率密度。

本文详细阐述了此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设计过程,并通过一台基于DSP控制的1kW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power density of the low-voltage high-current input Boost PFC,a novel interleaved totem-pole bridgeless zero-ripple boost rectifier for 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ridgeless and the interleaving technologies,the losses of input rectifier bridge,the power switching devices and the boost inductor are reduced,and the partial over heating points of traditional Boost PFC are eliminated,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Boost PFC converter is improved,so that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ow-voltage high-current applications.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leaving and the zero-ripple technologies,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verter are improved,and the size of input and output filter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are reduced.Thus the converter efficiency and the power density are higher.The principle of the operationand the parameters calculation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A 1kW prototype converter was implemented in the laboratory based on DSP,and the tested result verifies the analysis.【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年(卷),期】2011(026)009【总页数】8页(P175-182)【关键词】功率因数校正;零纹波;交错并联;无桥;数字控制【作者】王议锋;徐殿国;徐博;王斌泽;杨潮晖;张相军【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总体设计部,北京100074;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1 引言Boost PFC因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被广泛地使用[1-2]。

传统Boost PFC电路在低压大电流应用场合存在整流桥及开关器件发热严重、电感体积急剧增加、变换器效率和功率密度严重下降等问题[3-4]。

从而促使近年来基于Boost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和新拓扑不断出现[5-14]。

交错并联技术具有减小输入、输出电流纹波;减小Boost电感和输出电容的标称值及体积;降低开关管电流应力,提高变换器效率和功率密度等优点[8-9]。

但是在应用于低电压大电流输入的场合时,输入整流桥的损耗将急剧增大,阻碍了系统效率和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升[10]。

为了减小输入整流桥损耗,研究人员提出了无桥Boost PFC拓扑[11-12]。

通过减少整流二极管数量来提高变换器效率[13]。

但由于受到半导体器件特性、复杂的控制电路以及严重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EMI)等因素的限制,其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9]。

大功率Boost PFC均需配备2级甚至3级EMI滤波器。

导致其功率密度大幅度下降。

文献[14]利用耦合电感和隔直电容将高频电流旁路,从而消除输入电流的纹波;文献[15]则利用并联在Boost电感和输出二极管两端的电容来提供高频电流通路。

两种拓扑均可以消除(或削弱)输入电流的高频纹波,从而取消(或减少)EMI滤波器,可以进一步提高变换器效率和功率密度。

结合上述各种新技术的优点,提出了一种低压、大电流场合适用的图腾柱式零纹波无桥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过程,然后讨论具体参数的计算和选取过程,最后通过一台1kW的原理样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 工作原理2.1 系统分析如图1所示,该电路由Q1、Q2和Q3、Q4分别组成输入电压正负半周的交错并联模块。

而L1和C1组成输入零纹波电路。

L2和L3为Boost电感。

VD1和VD2为普通的整流二极管。

以图1中uin正方向为例,Q1—L2—VDds3—VD2以及Q2—L3—VDds4—VD2分别组成单相Boost电路,每一相均为DCM工作方式,此时变换器工作频率固定,控制简单且稳定性好,通过在Boost电感上增加辅助绕组即可实现电感电流过零检测或峰值电流保护。

图腾柱式无桥Boost PFC只能工作在DCM或临界模式(Critical-Conduction-Mode,CRM),但该电路的优点是具有相对较低的共模干扰[11]。

同时该电路应用于交错并联结构时,只需增加2个MOSFET。

下表给出了两种交错并联Boost 功率因数校正器的功率器件数量对比分析。

图1 基于交错并联的无桥零纹波Boost PFC拓扑Fig.1 Interleaved bridgeless boost PFC rectifier with zero-ripple current filter表新型PFC与传统PFC电路所用器件对比Tab.Devices comparison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the proposed PFC拓扑低速二极管高速二极管开关器件导通路径通/(断)传统交错4 2 2并联PFC 2个低速二极管、2个开关管/(2个低速二极管、2个高速二极管)新型无桥交错并联PFC 2 0 4 1个低速二极管、2个开关管/(1个低速二极管、2个开关管体二极管)从附表可以看出该新型无桥交错并联PFC变换器不仅所用的半导体器件总量从8个减少到6个,同时工作过程中电流路径上每次只有3个半导体器件,即减少了1个低速二极管的损耗。

2.2 电路模态分析如图2所示为该拓扑的8个工作模态:(1)模式1 [t0,t1]:t0时刻,Q2关断Q1开通,L3通过Co、VDds4、VD2以及L1放电。

iL2从 0 线性增大。

进线电流的交流成分I^m=iC1。

到t1时刻电容电流为0,此时:iL2(t)+iL3(t)=iin(t)。

(2)模式2 [t1,t2]:t1时刻,C1开始正向放电,Q1持续开通,iL2保持线性上升。

L3持续放电,此过程iL2+iL3<iin,部分进线电流经C1流向输出电容和负载。

直到iL3=0,该模态结束。

(3)模式3 [t2,t3]:Q1持续开通,iL2保持线性上升。

iL3近似等于0。

电容C1正向放电,但iC1开始减小,到t3时刻iC1=0,此时:iL2(t)=iin(t)。

(4)模式4 [t3,t4]:Q1和Q2状态不变,iL2线性增大到峰值。

iL3近似为0。

由于此过程中iL2(t)>iin(t),因此C1开始充电,到t4时刻iL2及iC1达到峰值。

(5)模式5 [t4,t5]:t4时刻Q1关断,Q2零电压开通。

VDds3导通向输出Co 和RL放电。

iL3从0线性增大。

L2通过VDds3、Co、VD2以及L1放电。

此过程iL2(t)+iL3(t)>iin(t),C1继续充电,且iC1线性下降。

t5时刻iC1=0,此时iL2(t)+iL3(t)=iin(t)。

图2 变换器工作模态Fig.2 Operating modes of the proposed converter (6)模式6 [t5,t6]:Q1和Q2状态不变。

L2持续放电直至t6时刻,iL2=0,VDds3零电流关断。

此模态中iL2(t)+iL3(t)<iin(t),部分进线电流经C1流向Co 和RL,即此过程C1处于放电状态。

(7)模式7 [t6,t7]:Q1和Q2状态不变,iL3持续线性增长,iL2近似为0。

此过程iL3(t)<iin(t),C1仍处于正向放电状态,但iC1开始从峰值线性下降,到t7时刻iC2=0,该模态结束。

(8)模式8 [t7→t8]:Q1和Q2状态不变,iL3持续增长直至峰值,iL2近似为0。

t7 时刻iin=iL3,此后iL3(t)>iin(t),C1开始充电,iC1提供iL3高于iin的部分。

到t8时刻,Q2关断而Q1开通,该模态结束,同时模态1开始重复。

3 电路分析与设计3.1 电路特性分析该变换器由两个工作在DCM模式下的Boost电路并联组成,主要工作波形如图3所示。

则电感L2和L3的峰值电流可以表示为图3 变换器主要工作波形Fig.3 Key operating waveforms of the converter式中,Um为输入电压峰值;ω为输入电压角频率;Ts为变换器工作周期;ton为变换器开关管导通时间;Ds为变换器开关管的导通占空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