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套种
资料1:间作、套种、垄作、轮作与休耕、熟制与复种指数

【微专题】间作、套种、垄作、轮作与休耕、熟制与复种指数间作:即同一田地,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的植物,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如玉米、高粱地里可以间作穿心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
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
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一般多采用2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叫2:4 采用4:6或4:4也较多。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
如甘蔗地上套种白术、丹参、沙参、玉竹等。
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两季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①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②提高产量稳定性③增加产品多样性④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⑤保护资源环境。
意义:①增产作用②增效作用③稳产保收④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
一、什么叫垄作垄作法是指在田地中的土垄山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
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二、垄作的好处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
其优点:①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②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③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
间作套种的农业功效及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栽培管理)

间作套种的农业功效及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粮油,栽培管理一、间作和套种的区别间作和套种,虽然都是使用同一块地按照一定的行距、株距和占地大小比例进行多样化种植,但二者却是两种不同的种植方法:1、所谓间作,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根据一定的行数比例在地中间隔种植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作物种类,间作的不同作物共同生长期较长,一般占整个生育期的一半以上。
2、所谓套种,是在前种作物生长后期的逐行间再次种植新一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套种的作物共同生长的生育期很短,一般不超过整个生育期的一半。
3、间作套种是我国一代一代农民经过种植实践总结,给我们流传下来的宝贵传统种植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适合间种套作的作物品类,很多作物间作套种具有十分突出的增产增收效果。
二、作物间作套种的五大农业功效1、通过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和延长作物生长季节,达到一年多熟、一年多收的作用,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种植收入;同时由于间作套种株行距相对较大,能够很好的解决作物水肥相争的矛盾。
2、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改善土壤中的养分结构,调节土壤盐碱酸碱度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土壤性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抑制作物重茬连作引起的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产品的长势和品质。
3、间作套种,通过种植不同株高、不同养分需求、不同生育期的作物品类,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不仅能最大幅度的挖掘种地土地空间价值,而且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全面改善田间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使边行增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间作套种,会加大作物对土壤的护墒覆盖面积,一方面能减少阳光直射地表所造成的水分蒸发,具有很好的保湿抗旱效果,另一方面还会减少雨水冲刷地面所造成的表层土壤流失,具有较好的护土护墒效果,再一方面由于田间作物覆盖面积大,能够降低杂草生长所以的光照、透风条件,起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5、不同作物间套种植具有十分好的防治病虫害危害、促进增产的功效。
三、作物间作套种的基本原则1、株型——“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纵一横”:①高秆作物和低秆作物搭配;②株型松散、枝叶繁茂的作物和株型紧凑、枝叶稀疏作物搭配;③枝叶横向发展的作物和枝叶纵向发展的作物搭配。
轮作、套种、间作

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
据在7尺带间套田调查,小麦(丰产3号)边行和内行,每亩穗数分别为27万和24.3万,穗粒数36个和26.5个,千粒重43.2克和41克,亩产804斤和528斤。
边行比内行每亩多2.7万穗,每穗多9.5粒,千粒重高2.2克,亩产高出276斤,增产51.1%。
同时,间套后,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
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
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
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
轮作的作用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
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
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
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有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
1、间作套作的概念(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其特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也不方便。
(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前者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后者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
套作先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全年总产量。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3、间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
如水稻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
其次,要求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例如,植株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
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油用牡丹的间作套种技术

油用牡丹的间作套种技术
1、间作套种的目的
“凤丹”定植后的1~2年,苗木较小,地表处于裸露状态,合理套种农作物,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生产效益,还可以起到控制杂草的滋生,或者产生一定的庇荫作用,改善“凤丹”的生长环境,对油用牡丹生长也是有利的。
2、间作套种的一般原则
(1)尽量避开高杆和匍匐型作物,如玉米、地瓜、红花等,以直立的矮杆作物为最好;
(2)应选择病虫害较少的作物;
(3)应选择生长特性较近的作物;
(4)所选间套作物旺盛生长期应尽量避开牡丹的旺盛生长期,以便合理调配它们之间的营养时空关系。
3、间作套种的模式
目前可供选用的间作套种模式有:
(1)与中草药间作套种,如白术、丹参、板蓝根、知母、天南星等;
(2)与蔬菜间作套种,如辣椒、油菜等;
(3)与经济林间作套种,如文冠果、梨树、海棠、紫叶李等。
(4)与豆类、芝麻等粮油作物间作套种,如大豆、芝麻等;
4、间作套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间套作物时要视凤丹牡丹的株型大小,选择播种1-2行,最多3行;
(2)第三年随着牡丹树冠的逐年增大,应适当减少播种行数,或者隔行播种。
适于撒播的间套作物,一般要隔行撒播,留出操作行,撒播时应离开牡丹根部10-15cm。
(3)在进行套种(或栽植)、田间管理、收获等农艺操作时,不要伤害到凤丹的根和茎,尤其是芽。
(4)在进行田间综合管理时,一定要选择对凤丹牡丹无伤害的药剂、肥料品种,尽量少用、不用除草剂。
浅谈间作套种应注意的模式问题

物 宜与 直立 型作 物套 作
如春玉米 间作南瓜 、晚玉米 间作 冬瓜 , 玉米往上长 , 南瓜 、 冬瓜横爬秧 , 互不 影响 ,且 南瓜 花蜜 能引诱玉米 螟 的天 敌黑 卵蜂 寄生 ,可有 效地减轻 玉
米螟危害 。
三 、 间作套 种 。根 系应 深 浅
不 一 即深 根系作物与 浅根 系喜 光作物 搭配 ,在 土壤中 各取所需 ,可 以充分
七 、间 作 套种 的作 物 ,品种 双 方要 一互 一利
也就是要利 于双方发 育生长 、互 利共 生或有利 于一方 ,但不损 害另一 方的 生长 。例如 玉米套种 大豆 ,大豆 的根瘤 菌可为 玉米提供氮 肥 ,而玉米 分泌 的无 氮酸类 ,则是大豆根 瘤菌所 喜欢的基质。
十 一 、 间作 套种 ,爬 蔓 型作
四 、间作 套 种 。圆 叶形 作 物 宜 与尖 叶形作 物套 作
这样 可避免 互相 挡风遮 光 ,提高
减少穗 秃顶 ,增加 籽粒数 。玉 米吐丝
提高玉米 结棒率 。在 玉米红缨 由红色
4 0 %乙烯利 5 0 mL对 水 1 4 k g ,喷 施
前 后 ,每 6 6 7 m 2 喷施 0 . 0 1 m g / L芸 薹 素内酯 ,促进结实。
种 以上作物种植 在一起 ,双 方分泌 的 杀菌 素、生长 素、有机酸 、生物碱 等
化学物质 直接或 间接地影 响对方的 生 长。促进 双方正 常生长 的为相亲 ,反
之 ,则为相克。
地下结 实的作物套 作。这样不 会形成 授粉上 的互相争斗 ,地上茎秆 开花结
实的作物 可独享风 、虫媒介体 ,有利 于增 产。
变 褐色 时,每 6 6 7 m 用2 0 - 4 0 m g / k g 赤霉酸药 液抹绒或 由穗顶部 灌入 ,能 使秃 尖减 少 ,籽粒饱 满。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的优势与实施方法

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的优势与实施方法作物间作套种是一种古老而智慧的农业种植方式,在现代农业中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一、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的优势(一)提高土地利用率空间利用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
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玉米植株高大,向上生长,而大豆植株相对矮小,主要横向发展。
玉米占据了上层空间,大豆则利用了玉米植株下层的空间。
这样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就可以同时种植两种作物,相当于增加了种植的面积。
时间利用有些作物生长周期长,有些则短。
通过套种,可以在生长周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中,插入种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
比如在棉花生长前期,在行间套种一些短期生长的蔬菜,如小白菜。
当小白菜收获时,棉花还处于生长阶段,并没有互相干扰,这样就提高了土地在时间维度上的利用率。
(二)改善土壤肥力养分互补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
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像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当大豆与玉米间作时,大豆固定的氮元素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供玉米吸收利用。
而玉米对土壤中磷、钾等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方式与大豆不同,在间作系统中,它们各自从土壤中获取所需的养分,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对方消耗的养分,减少了土壤养分的单一消耗。
土壤结构改善不同作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和生长方式不同。
深根系作物如苜蓿,其根系可以深入土壤下层,疏松深层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而浅根系作物如小麦,其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起到固定土壤表层结构的作用。
将它们进行间作套种,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整体结构,使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等物理性质得到优化。
(三)增强病虫害防治能力驱虫避害某些作物具有特殊的气味或者分泌物,可以驱赶害虫。
例如,洋葱和胡萝卜间作,洋葱散发的气味能够驱赶胡萝卜害虫,而胡萝卜的气味也可以对洋葱害虫起到一定的驱赶作用。
这样间作就减少了害虫对作物的侵害几率,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多样性影响间作套种增加了田间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