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主要间作套种模式及折实参考数据

合集下载

农作物间作套种的优点与技术要点

农作物间作套种的优点与技术要点

农作物间作套种的优点与技术要点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农业种植模式,在现代农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农作物间作套种的优点(一)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间作套种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共同生长。

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玉米植株高大,占据上层空间,而大豆相对矮小,在下层生长。

这样一来,原本只能种植一种作物的土地,现在可以同时收获玉米和大豆,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空间利用率。

而且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也有所差异,玉米根系较深,大豆根系较浅,它们可以分别利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养分和水分,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挖掘。

(二)增加作物产量间作套种能够增加作物产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相互影响。

例如有些作物会分泌一些物质,对相邻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像洋葱和胡萝卜间作,洋葱的气味能够驱赶胡萝卜害虫,胡萝卜的生长反过来也有助于洋葱的健康生长,两者相得益彰,产量往往比单独种植要高。

另一方面,间作套种改善了田间的小气候。

高秆作物和矮秆作物搭配,高秆作物可以为矮秆作物遮挡部分过强的阳光,减少矮秆作物受到的高温危害;在寒冷季节,又能起到一定的防风保暖作用,从而为作物生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提高产量。

(三)减少病虫害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

间作套种多种作物可以打乱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

以棉花和玉米间作来说,棉花容易受到棉铃虫的侵害,而玉米是棉铃虫的天敌——赤眼蜂的良好寄主。

玉米间作在棉花田中,吸引赤眼蜂栖息,赤眼蜂会大量捕食棉铃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

不同作物散发的气味不同,一些害虫可能对某种作物的气味有偏好,间作套种后会干扰害虫的定向迁移,减少害虫对特定作物的侵害。

(四)保持土壤肥力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例如豆科作物能够通过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含氮化合物。

如果将豆科作物与需氮量较大的非豆科作物间作套种,豆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就可以被非豆科作物部分吸收利用,减少了氮肥的施用。

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演示稿

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演示稿

Ratio,LER)
概念与术语
密植效应 时间效应 异质效应 边际效应 补偿效应 对等效应 田间配置 理论模式
重要问题
➢作物间的互补与竞争理论 ➢中国间套作发展的特点 ➢高产高效的主要间套作模式 ➢间套作的主要技术 ➢如何设计与制定间套作模式
第一节 间作与套作的发展与意义
一、间作、套作及有关概念 二、中国间、套作的特点 三、间、套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意义 四、世界上间、套作的动向
它也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不同作物 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如半 湿润地区低山丘陵常见的山顶种树、山腰种 果(草)、山脚种粮(菜)等。
立体种植 是80年代我国农业迅速发展时期出
现的名词。它不是学术界首先提出的,也不是 引用外国的,而是在生产实践中叫起来的,在 期刊文献、科技书籍、报刊、杂志都有引用, 并逐渐取得共识。
(二)面积不断扩大,分布广泛
50年代以来,主要是麦田套种面积逐渐增加, 麦田两熟比重增大。 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生产条件 的显著改善,间、套作有着较广泛的发展. 80年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集约持续 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 1982年全国面积已达0.28亿hm2。 9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又明显超过以往。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教科 书、文献上、生产实践中,一般都习惯地将 间、混、套作中不同作物共同生长在一起, 构成复合群体的阶段,称为共生。
间、混、套作的多种多样模式中,各种作物 都可单独生长、发育,不存在一种作物由于 不能独立生存,而必须与它种作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的事实。因此,不宜将作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构成复合群体的阶段,称为共生, 应改为共处(或共存)。
二、中国间、套作的特点

间作套种模式

间作套种模式

高效益间作套种模式一、麦菜瓜棉四熟模式:1、模式:该模式采用五五一二种植方式,带宽1.8米。

秋播5行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80厘米,另外一米种五行菠菜或大青菜。

次年四月上中旬菜收后,铺地膜,中间定植1行西(甜)瓜,株距50厘米,亩666株,四月中下旬在瓜的两侧30厘米处各移栽1行棉花,株距以品种密度而定(推荐种植杂交棉)2、效益分析:大青菜亩产800斤,每斤0.1元,收入80元;小麦亩产600斤,每斤0.75元,收入450元;小白瓜亩产2000斤,每斤0.20元,收入400元;棉花亩产籽棉400斤,每斤2.2元,收入880元。

亩全年共收入2030元。

刨除种子、农药、肥料:青菜20元,小麦175元,棉花220元,小白瓜70元,共投入485元。

亩纯收入1545元。

麦二、麦菜瓜辣椒(老窝炮椒)玉米五熟模式:1、模式:该模式采取六五一二二方式,带宽2米。

秋播六行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1米,另外1米播五行菠菜或上海青,第二年春季菜收后,铺设地膜,四月中旬在地膜中间打孔移栽一行西(甜)瓜,株距50厘米,密度666株,四月中下旬或五月上旬,在瓜的两侧20--25厘米处移二行辣椒,穴距50厘米,每穴双株,亩1334穴。

于麦收获后,在辣椒宽行中间每四隔行辣椒移栽或直播二行玉米,行距20厘米,株距30厘米,亩556株。

(专用大穗玉米)2、效益分析:大青菜亩产800斤,每斤0.1元,收入80元;小麦亩产600斤,每斤0.75元,收入450元;小白瓜亩产2000斤,每斤0.20元,收入400元;干辣椒亩产400斤,每斤3.0元,收入1200元,玉米亩产300斤,每斤0.60元,收入180元,亩全年收入2310元。

刨除种子、农药、肥料:青菜20元,小麦175元,辣椒250元,小白瓜70元,玉米40元,共投入555元。

亩纯收入1755元。

三、麦菜辣椒(子弹头)玉米四熟模式:1、模式:该模式采用三三四二模式,带宽2.4米。

棉花瓜菜间作套种的六类模式

棉花瓜菜间作套种的六类模式

棉花瓜菜间作套种的六类模式1.棉花-西瓜。

以二一式、三二式双膜覆盖模式为主。

二一式模式每150cm为一种植带,3月下旬首先按宽35cm,深15cm整好沟,按株距60cm点种西瓜,4月20日前后按小行距50cm、大行距100cm播种两行棉花,6月上旬前西瓜可上市。

三二式双膜覆盖每300cm一带,3月上旬按小行距60cm、大行距240cm整成宽100cm 的瓜畦,上盖地膜,按株距50cm点种或栽种瓜苗,盖小拱棚。

4月中旬,去掉拱棚后在西瓜大行内按60cm两小行,180cm一大行播种3行棉花。

西瓜6月上旬收摘,瓜棉共生期约50天播种。

2.棉花-大蒜。

9月下旬秋作物收获后,施足底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后立即耕翻整平土地,按70cm种3行大蒜,其中2个20cm小行距,1个30cm大行距(来年春季套种棉花)、株距9.5cm,每667平方米大蒜密度为3万株,点种大蒜后立即浇水,待明水下去后盖膜。

次年春季4月下旬在行内点种或移栽棉花。

大蒜5月中下旬收获。

棉花大蒜间作,共生期较短,利用棉花早发稳长,宜选中早熟优质品种。

3.棉花-土豆。

土豆需在2月中旬切块催芽,以170cm为一种植带,每带种2行土豆、2行棉花。

土豆小行60cm,大行110cm,4月中下旬在大行播种2行棉花,棉薯间距30cm,棉花小行60cm,大行110cm。

土豆6月上中旬收获。

4.棉花-圆葱。

圆葱需9月上旬播种育苗,10月下旬以后定植,移栽前施足底肥,整地作畦,按160cm为一种植带,整成宽90cm 的低畦,宽70cm的高畦。

年前在低畦内栽4行圆葱,行距20cm株距15cm,每667平方米密度1.1万株,然后浇水盖膜。

次年4月中下旬在高畦上播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60cm,大行lOOcm,棉葱间距25cm。

5.棉花-甘蓝。

年后在春地先施足底肥,立即翻耕整平,以170cm为一种植带,每带种2行甘蓝、2行棉花。

早春2~3月份先在整平的土地上,按宽80cm、高15cm作畦,然后在畦上播种或移栽2行甘蓝,甘蓝小行60cm,大行110cm,然后盖膜再架拱棚。

棉花立体间作技术

棉花立体间作技术

棉田立体间作栽培模式及技术要点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棉田生产效益,大力推广棉田立体间作,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下面解介几种规模大、效益高的生产模式,供参考:一、棉花-萝卜1、品种选择萝卜品种应选用冬性强,不易抽薹,生育期60天左右,较耐热适合春季栽培的品种,白萝卜:如长春大根;胡萝卜如:黑田五寸、花知旭、红福四寸、北京黄等。

棉花选择抗病虫、生长势强的品种,如鲁28、冀杂6268、中植2号等。

2、栽培模式棉花萝卜间作采用1-2式带状种植,每带种植1行棉花、2行萝卜,带宽1.1米。

3、整地施肥选择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2年内没有种过萝卜的地块,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公斤,磷酸氢二铵20-3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浇地造墒、耕翻耙平后起垄,垄宽0.7米,垄高0.15-0.2米。

4、播种萝卜播前4-5天浸种催芽,4月5~10日,播种于垄上两侧,行距0.5米,株距0.25米,密度4850株/亩,地面喷施氟乐灵除草剂,然后在垄面上覆盖地膜。

棉花适宜播期为4月10~20日,播种于垄中央,行距1.1米,株距0.2米,密度3000株/亩。

5、肥水管理萝卜莲座期,亩施尿素5公斤,撒施在膜上,然后浇水,使肥料溶于水中随水渗下;萝卜膨大期亩施尿素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撒施在膜上浇水。

收获前7天左右停止浇水。

萝卜收获后破膜浇水,并亩施尿素10公斤。

促进棉花蕾、花期生长发育。

6、萝卜收获6月上旬,萝卜长到0.5公斤后可根据市场及早收获,否则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逐渐增大,最迟不可超过6月15日。

7、棉花管理萝卜收获后,棉花管理同单作棉花。

二、棉花-绿豆绿豆是短日照作物,耐荫性强,适宜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

棉花间作绿豆,可在不减少棉花产量的条件下,亩增收绿豆20--40公斤,增加产值40--80元。

1.种植方式(1)4月中、下旬当地5厘米深土壤稳定在14℃时播种棉花,行距1米,株距20厘米左右,在1米棉花空间点播一垅早熟绿豆,穴距25--30厘米,每穴4--6粒。

常用棉田间套种植模式(5)棉花、百合间作模式

常用棉田间套种植模式(5)棉花、百合间作模式
中国棉花, 2021, 48(3): 12-16.
张小伟, 王晓巍, 王立新, 等. 不同种植 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 (6): 107-
113.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高农民收入
要点一
增加收入来源
棉花和百合的间作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 的经济效益。
要点二
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和花卉的需求增加,棉花和百合的 市场前景也相应较好,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风险和注意事项
病虫害交叉感染
如果不能合理控制和管理,棉花和百合的病 虫害可能会交叉感染,对农田造成损害。
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预防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和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可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病虫害治疗
如果发生病虫害,可以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 体等措施也有助于防治病虫害。
04
棉花、百合间作模式的优 势和风险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土地利用率
种植技术要求高
这种间作模式需要较高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 平,如果技术不足或管理不当,可能会影响
产量和质量。
05
棉花、百合间作模式的应 用前景和建议
应用前景
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间作棉花和百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 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间套种植的概念
• 间套种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 占地面种比例,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通过优 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的 种植方式。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发挥作物间 的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在单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种内竞争;
在复合群体内,同时存在着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此外,寄生也是种间一个种群对另一个种群制约的一种不利作用。
间、混、套作组成的作物群体,是在人的控制下
形成的人工复合群体,人们可能通过选择作物种
类,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等手段,能动地发
挥作物间的互补作用,削弱、抑制种间和种内的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 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有关概念
条(带)状间作
Strip intercropping
中国间套作发展
• 面积扩大(除西藏、青海未见报导)
– 山东、河南、安徽、贵州、宁夏
• 类型增多
– 粮、棉、油、菜、肥、林、果、烟、药、鱼、畜、禽、花、糖
• 水平提高
– 产量、品质、技术规范(育苗移栽,化学除草、化控、复膜等)

30种作物“间作套种”方法,(建议收藏!)

30种作物“间作套种”方法,(建议收藏!)

30种作物“间作套种”方法,(建议收藏!)一、间作套种好处多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土地重茬危害,抑制病虫害,有多种好处,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二、间作套种应注意的模式问题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有利于通风透光,使太阳光能得以充分利用。

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的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

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使玉米菌核病发病率下降。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

即深根系作物与浅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的间作。

4、间作套种,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如玉米与花生的间作。

5、间作套种的作物,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地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

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

如玉米间作红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红薯后收。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

株形枝叶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间套作,可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

如玉米和红薯的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

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间作套种,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几种主要间作套种模式及折实参考数据
1.麦田套种棉花。

(1)“三二式”:每个种植带1.5米左右,在0.5米左右的低畦内种三行小麦,在高畦上套种2行棉花.适合肥力较差的低产田。

折实比例:3x0.2/1.5=40%。

(2)“四二式”每个种植带1.6米左右,在0.6米左右的低畦内种四行小麦,在高畦上套种2行棉花。

适合肥力较好的高产田。

折实比例:4x0.2/1.6=50%。

2.麦田套种花生。

(1)小沟麦套花生。

沟距0.5米左右,沟深0.l米,沟底宽0.2米,沟底播种2行小麦,垄背套种1行花生。

适于中等地力,无水浇条件地块。

折实比例:2x0.2/0.5=80%。

(2)大沟麦套花生。

一般水浇地采用大沟麦套种的方式,即沟距0.7—0.8米,沟深0.l米,沟底宽0.2米。

沟底播种2行小麦,次年4月在垄背上套种2行花生。

折实比例:2x0.2/0.8=50%。

3.小麦、越冬菜、花生间作套种。

一般水浇地采用大沟麦套种的方式,即沟距0.7—0.8米,沟深0.l米,沟底宽0.2米。

秋种时,沟底播种2行小麦,垄背播3行越冬菜,次年4月收越冬菜后,在垄背上套种2行花生。

折实比例:2x0.2/0.8=50%。

4.小麦、越冬菜、棉花(西瓜)间作套种。

小麦秋种前,
在1.6米的种植带内整成0.6米宽低畦、1米宽高畦各一个,低畦种3—4行小麦,高畦种越冬菜。

次年4月上中旬收越冬菜后在高畦上种2行棉花(或2行西瓜),每亩3500—4000株(西瓜亩留苗850株左右)。

折实比例:4x0.2/1.6=50%。

5.小麦、越冬菜、黄烟、秋菜间作套种。

每2米为一个种植带,整成1米宽的高、低畦各一个。

低畦秋种6行小麦,高畦种越冬菜。

次年“立夏”前收获越冬菜,5月上旬移栽2行黄烟。

麦收后结合黄烟中耕、灭茬,于“立秋”前后垄种2行萝卜、大白菜等秋菜。

折实比例:6x0.2/2=60%。

6.小麦、大蒜、玉米、大豆(或绿豆)间作套种。

秋种前制成宽1米的大畦和0.7米的小畦。

9月下旬于小畦内播种4行大蒜,株行距0.12×0.12米。

10月1日前后于大畦内播种6行小麦,行距0.2米。

5月上旬在大蒜两侧各套种一行增产潜力大的紧凑性玉米,每亩3500株。

小麦收获后形成1.2米和0.5米宽的大小行,于大行内播种2行大豆或绿豆。

折实比例:6x0.2/1.7=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