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的通知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的通知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05.24•【字号】成建委发[2011]284号•【施行日期】2011.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的通知(成建委发[2011]284号)五城区建设局、高新区规建局,市质监站,在蓉各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市级有关部门:为提高我市中心城区道路建设质量,有效避免检查井周边路面病害,由我委组织编写的《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通过相关部门、专家的审查。
现将该导则印发,请各单位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认真执行。
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工作须严格按照本导则执行。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各级市政道路检查井建设工程,各区、市、县参照执行。
本导则从2011年7月1日起执行,各单位在执行期间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函告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屠场街7号),以利于今后修订时参考和采纳。
本导则有效期为5年。
特此通知。
附件:《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附件: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2011年版)前言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检查井周围路面沉降、裂缝和破损是城市道路建设中的一项质量通病,其不仅影响路面的整体性、美观性,更影响路面行车舒适及交通行驶安全,从而极大地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为了有效避免检查井周边路面病害,更好保证道路的使用品质,特制定《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
成都 市政 设计导则

成都市政设计导则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成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建设,为了确保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成都市政设计导则》。
本文将从市政设计导则的背景、内容、实践应用和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市民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概述1.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旨在规范市政工程设计行为,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通过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严格规范,为成都市政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导则的适用范围设计导则适用于成都市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工程设计项目。
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绿化、环境卫生、照明等市政设施。
3.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与设计:遵循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划定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各项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市政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切实解决市民出行、居住、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市民福祉。
三、设计导则的核心要素1.城市规划与设计:强调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城市建设符合城市发展战略。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市民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四、设计导则的实践应用1.项目审批与实施:依据设计导则,加强对市政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
2.设计与施工要求: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导则进行设计,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货运大道及北十七路道路贯通工程项目环评报告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本)项目名称:货运大道及北十七路道路贯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盖章):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9年12月生态环境部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边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一)项目名称货运大道及北十七路道路贯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成都市天府一街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80115*****传真/邮编641400建设地点成都市空港新城(起点:东经104.436304、北纬30.345498;终点:东经104.450122、北纬30.340499)立项审批部门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与安全生产监管局、成都高新区发展改革和规划管理局批准文号成高经审【2019】209号、成高发规审【2019】239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市政道路工程建筑(E4813)占地面积(平方米)72287.2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11400环保投资(万元)115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01%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20年10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由过去的内陆腹地逐渐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渝相向发展的主轴线上,未来将拥有6条跑道,具备年旅客吞吐量9000万人次和货邮吞吐量200万吨的承载能力,将成为成都对外开放、连接世界的枢纽和窗口。
适用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清单(2018年更新)

文件编号
自编规范 自编规范 自编规范 自编规范
版本 规范
2015年7月 2016年7月 2015年6月 2015.7.15发布,2015.8.1实施
/
2017年第1版
CJJ1-2008
2008.4.2发布,2008.9.1实施
7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2-2008
2008.11.4发布,2009.7.1实施
8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
9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10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规程 11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1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标准 13 城镇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14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15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16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99-2017
适用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清单(2018)
序号
文件名称
一 1 成都市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管理维护导则 2 职工安全手册 3 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操作规范 4 城镇道路沥青铺筑现场施工技术指引
最新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质量验收 5 标准规范实务全书(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
卷)
6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2017
2010.12.24发布,2011.6.1实施 2012.3.30发布,2012.9.1实施 2011.5.3发布,2011.12.1实施
JGJ46-2005
JGJ/T 77-2010 JGJ/T 185-2009
JGJ59-2011 JTG F10-2006
2010.5.18发布,2010.11.1实施 2009.10.30发布,2010.7.1实施 2011.12.7发布,2012.7.1实施 2006.8.31发布,2007.1.1实施
四川省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三环路成仁快速路节点立交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四川省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三环路成仁快速路节点立交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5.29•【字号】成发改政务审批〔2018〕48号•【施行日期】2018.05.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建设正文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三环路成仁快速路节点立交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成发改政务审批〔2018〕48号成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你单位《关于审批三环路成仁快速路节点立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办件流水号:5101002018052200540,项目代码:2018-510100-54-01-272169)及其附件收悉。
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成都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评审通过,原则同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三环路成仁快速路节点立交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项目名称:三环路成仁快速路节点立交建设工程。
二、项目业主:成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三、代理业主:四川良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四、项目建设地址:三环路南二段,新成仁快速通道与三环路的交叉点。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节点立交化建设、底层道路工程(南侧起于皇经楼二街与皇经楼三街之间,止于三环路南侧辅道;北侧起于三环路北侧辅道,止于经天二街)、人行天桥工程以及同步实施的市政管线工程(沿经天东路和皇经楼路方向本项目范围内的底层道路管线以及三环路方向因本项目引起的管线迁改)、照明工程、交安设施、绿化及环境保护工程等。
相应的建设规模为:(一)节点立交化建设:上跨三环路主线,宽16/24.5/26米,全长约880米(桥梁段长约579.5米,挡墙段长约300.5米),桥梁面积约13901平方米;成自泸高速方向左转进城匝道,宽8米,全长约817米(桥梁段长约545米,挡墙段长约272米),桥梁面积约4362平方米;三环路娇子立交方向左转出城匝道,宽8米,全长约705米(桥梁段长约615米,挡墙段长约85米),桥梁面积约5072平方米。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以上新理念均是本次导则研究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设计导则 1 PAGE
Design guidelines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
New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park city in Chengdu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推进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提升街道环境品质”,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明确要建设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开展街道一体化 设计是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实。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 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 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录
CONTENTS
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
01
国内外街道营造趋势
12
成都街道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导则作用及思路
28
一、总则
1.1 目标与原则
33
1.2 设计范围
34
1.3 设计理念
35
1.4 规划衔接
36
二、公园城市街道目标引导
2.1 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
40
2.2 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
52
2.3 特色鲜明的人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
城市发展新理念
New concepts of urban development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
New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park city in Chengdu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一、引言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交通发达、道路密集,城市化进程快速。
沥青路面是成都市主要的道路材料之一,其设计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制定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为成都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南。
二、背景1.成都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应用广泛,覆盖范围涉及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以及部分支路。
2.部分道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道路使用寿命短、维修频繁。
三、总体原则1.安全性原则:沥青路面设计应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3.耐久性原则:沥青路面设计应考虑道路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修成本。
四、设计要求1.路面承载力要求:根据道路设计等级和交通量,确定沥青路面的最低承载力要求。
2.垂直平整度要求:沥青路面应满足一定的平整度,确保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3.抗滑性要求:考虑道路的坡度、曲线等因素,保证车辆在雨天或湿滑路面上的抗滑性。
4.高温稳定性要求:成都市夏季气温较高,沥青路面应具有良好的高温抗变形性能。
5.低温韧性要求:成都市冬季气温较低,沥青路面应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
6.耐久性要求:沥青路面应满足一定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修成本。
五、设计方法1.层厚设计:根据道路设计等级和交通量,设计沥青路面的合理层厚。
2.沥青稳定剂设计:选用适当的沥青稳定剂,提高沥青路面稳定性和耐久性。
3.骨料配合比设计:合理设计骨料配合比,提高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4.施工质量控制:加强对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5.后期维护管理:建立健全的道路维护管理体系,定期进行路面检测和维护,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六、结论为了保障成都市道路交通安全、提高道路使用寿命,本文制定了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包括总体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方法等内容。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2012年版)
2012-12-31 发布
2013-02-01 实施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主编单位在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2012年发布实施的有关国家规范,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对《成都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进行了修 订。
主编单位: 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
主要起草人:索奇峰 阳晓静 达 帆 文登国 谢健鹤 杨美龙 崔世斌 张 蓉 唐云华俊材 丁威仁 陈林琳 黄 曦 陈 炯
目录
1 总则 ........................................................................................................1 2 总体要求 ................................................................................................2 2.1 一般规定 .............................................................................................2 2.2 主要设计要素 .....................................................................................2 2.3 结构组合 .............................................................................................2 2.4 结构厚度 .............................................................................................3 3 土基 ........................................................................................................5 3.1 一般规定 .............................................................................................5 3.2 设计要求 .............................................................................................5 3.3 膨胀土路基 .........................................................................................6 4 垫层 ........................................................................................................7 4.1 一般规定 .............................................................................................7 4.2 设计要求 .............................................................................................7 5 基层 ........................................................................................................8 5.1 一般规定 .............................................................................................8 5.2 半刚性基层 .........................................................................................8 5.3 刚性基层 .............................................................................................9 6 下封层 ..................................................................................................10 6.1 一般规定 ...........................................................................................10 6.2 材料要求 ...........................................................................................10 7 面层 ......................................................................................................11 7.1 一般规定 ...........................................................................................11 7.2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 ...............................................................11 7.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12 7.4 橡胶沥青混凝土(AR)...................................................................12 7.5 集料要求 ...........................................................................................13 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的通知文件号:成建委发[2011]285号五城区建设局、高新区规建局,市质监站,在蓉各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市级有关部门:为提高我市中心城区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规范沥青路面设计工作,由我委组织编写的《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通过相关部门、专家的审查。
现将该导则印发,请各单位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认真执行。
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工作须严格按照本导则执行。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各级市政道路的新建、改建沥青路面工程,各区、市、县参照执行。
本导则从2011年7月1日起执行,各单位在执行期间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函告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屠场街7号),以利于今后修订时参考和采纳。
本导则有效期为5年。
特此通知。
附件下载:沥青路面设计导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2011-05-24 发布2011-07-01 实施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前言为提高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规范沥青路面设计工作,根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成都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
编制组在参阅了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沥青路面建设的实际情况,完成本导则的编制工作。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结构要求和材料要求。
请各有关单位在使用本导则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函告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屠场街7号),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主要起草人:索奇峰阳晓静达帆文登国谢健鹤杨美龙崔世斌张蓉唐云华王剑平目录1 总则 (1)2 总体要求 (2)2.1 一般规定 (2)2.2 交通等级 (2)2.3 结构组合 (3)2.4 结构厚度 (4)3 土基 (5)3.1 一般规定 (5)3.2 设计要求 (5)3.3 膨胀土路基 (6)4 垫层 (7)4.1 一般规定 (7)4.2 设计要求 (7)5 基层 (8)5.1 一般规定 (8)5.2 半刚性基层 (8)5.3 刚性基层 (9)6 下封层 (10)6.1 一般规定 (10)6.2 材料要求 (10)7 面层 (11)7.1 一般规定 (11)7.2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 (11)7.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12)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15)9 改建路面设计 (16)9.1 一般规定 (16)9.2 沥青路面加铺层 (16)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层 (16)用词说明 (20)条文说明 (21)1 总则1.0.1 为提高本市市政道路路面工程的建设质量,统一沥青路面设计标准,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各级市政道路的新建、改建沥青路面工程。
居住小区、公园内部、停车场和其它区(市)县的沥青路面设计参照执行。
1.0.3 本导则以质量第一为原则,合理经济地利用地方材料,给行车提供安全、可靠、稳定、耐久的通行条件。
1.0.4沥青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5 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一般情况下的沥青路面设计,对新材料、新技术应参照国家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
2 总体要求2.1 一般规定2.1.1沥青路面设计应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
2.1.2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应达到整体强度的要求,满足抗压、抗弯拉及抗滑要求。
2.1.3路面采用各种材料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规定。
路用新材料、新工艺在经实践验证其可行性、性能满足相关要求后方可采用。
2.2 交通等级2.2.1 主干道、次干道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按15年计算,支路可按12年计算。
2.2.2 各类道路应根据交通量预测确定相应交通等级,并根据累计标准轴次进行路面结构设计计算。
非建成区的支路和次干道应分别采用中等交通和重交通等级进行结构设计。
道路交通等级按表2.2.2确定。
表2.2.2 道路交通等级表2.3.1沥青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和垫层组成。
1 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求平整、耐磨、抗滑。
中、下面层材料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上面层材料应选用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凝土(AC)、沥青玛蹄脂(SMA)或橡胶沥青混凝土(AR)。
2 基层主要承受车辆的竖向荷载,并把面层传下来的应力扩散分布到垫层。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良好的扩散应力性能,起主要承重作用,并具有较小的收缩(温缩、干缩)、较强的抗冲刷能力。
基层材料应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原有水泥混凝土面板。
3 垫层可调节和改善土基的水稳性能,并把基层传来的荷载扩散到土基。
同时起到排水、隔温、稳定土基及减少变形等作用。
垫层应采用级配碎石。
2.3.2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可按照表2.3.2确定。
表2.3.2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注:√表示必须,△表示可选,—表示不用2.4.1 各结构层应满足最小结构厚度和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
2.4.2 沥青路面各类结构层的适宜厚度参考表2.4.2规定。
注:适宜厚度为一次性摊铺碾压厚度。
2.4.3 不同道路类别的道路平交口,应采用高类别的路面结构组合。
2.4.4 辅道等级应根据实际交通量预测确定的等级来确认。
3 土基3.1 一般规定3.1.1 路基应密实、均匀和稳定。
3.1.2土基回弹模量值应满足以下要求:1 特重交通、重交通道路不低于40MPa。
2 中等交通、轻交通道路不低于30MPa。
3.1.3对于不良土质路段,应结合相应地质情况采取相应改善措施,以满足回弹模量及密实度要求。
3.2 设计要求3.2.1车行道土基是道路路基的组成部分,应统一填筑和碾压。
路基土最小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应符合表3.2.1的规定:3.2.2 填筑土及填筑材料应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砾石等粗粒土作为填料。
3.2.3 管线顶面覆土厚度不应小于70cm,否则应采取砼包封等保护管道防止受压破损的技术措施。
3.3 膨胀土路基3.3.1膨胀土地段路基设计应避免大填、大挖,以浅路堑、低路堤为宜。
3.3.2路基设计应以防水、保湿、防风化为主,连续施工、及时封闭路床及坡面。
3.3.3 中、强膨胀土不应作为路基填料。
弱膨胀土天然或改性后胀缩总率不超过0.7%时可作为填料。
3.3.4 填方路基当填方高度小于路面与路床总厚度时,应挖除0.6m 基底膨胀土,换填级配良好的砂卵石处理。
强膨胀土路段挖除深度应达到大气影响深度。
3.3.5 挖方路基应对路床顶面下0.8m范围进行超挖,换填级配良好的砂卵石。
强膨胀土路段挖除深度应加大至1.0~1.5m,并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4.1 一般规定4.1.1各级道路车行道均应设置垫层。
4.1.2垫层应采用级配碎石。
4.2 设计要求4.2.1 垫层厚度视土基干湿情况而定,一般采用15~25cm。
4.2.2 级配碎石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6%,石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
4.2.3 垫层的平整度应不大于12mm。
4.2.4 级配碎石级配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5.1 一般规定5.1.1 基层可采用半刚性基层或刚性基层。
5.1.2基层的压实度、平整度及材料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相关规定。
5.2 半刚性基层5.2.1半刚性基层适宜各等级道路和各类土基状况的地段,但要保证充分碾压和有足够的养生时间。
5.2.2 半刚性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其最小厚度不小于18cm。
5.2.3 基层应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
级配要求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表5.2.3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集料级配5.2.4 半刚性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一定的抗裂、防渗性,其要求应符合表5.2.4的要求。
表5.2.4 水泥稳定材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压实度要求5.2.6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ºC时不宜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否则应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5.3 刚性基层5.3.1刚性基层适用于“白加黑”路面、原有车行道局部拓宽路段,以及地下管线顶面覆土厚度小于70cm的地段。
5.3.2刚性基层材料可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贫混凝土、低标号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等。
5.3.3刚性基层厚度一般为20~25cm。
6 下封层6.1 一般规定6.1.1 各种基层上应设透层沥青。
6.1.2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在刚性基层上应设应力吸收层。
6.1.3封层宜选择在干燥和较热季节施工,最低施工温度不低于10ºC,严禁雨天施工。
6.1.4 下封层宜采用稀浆封层法或同步碎石封层法施工。
6.2 材料要求6.2.1稀浆封层可采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做结合料。
6.2.2稀浆封层厚度不宜小于6mm。
6.2.3 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
7 面层7.1 一般规定7.1.1面层应具有平整、抗滑、耐久等特性,同时应有一定的降噪效果。
7.1.2面层宜采用两层或三层式。
7.1.3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建议采用SBS I-D 型改性沥青。
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7.1.4各层沥青混合料应连续施工并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7.2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7.2.1 各沥青层中至少有一层应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7.2.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
7.2.3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表7.2.3的规定。
表7.2.3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7.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7.3.1 SMA应采用SBS改性沥青,并宜掺入质量较好的木质素纤维(0.3%)和玄武岩纤维稳定剂(0.4%)。
7.3.2SMA采用马歇尔试验等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检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指标。
7.3.3 SMA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表7.3.3的规定。
表7.3.3 SMA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7.4 橡胶沥青混凝土(AR)7.4.1 橡胶沥青混凝土应用于沥青混凝土结构的上面层及旧路加铺的罩面层。
7.4.2 应在基层上设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7.4.3 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7.4.4 橡胶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表7.4.4的规定表7.4.4橡胶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7.5 集料要求7.5.1 沥青层用粗集料应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不得采用筛选砾石和矿渣。
7.5.2 主干道、次干道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应采用玄武岩。
7.5.3 粗集料质量应符合表7.5.3的规定表7.5.3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7.5.4细集料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其质量应符合表7.5.4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