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及麻疹监测

合集下载

麻疹AFP监测培训

麻疹AFP监测培训

AFP、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麻疹监测1.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为:具备发热、出诊,病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者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以麻疹、风疹疑似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五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4天。

2.监测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注:要求上报的麻疹、风疹监测病例分类均为:疑似病例。

3.消除麻疹定义:A.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B.麻疹发病率<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C.输入病毒导致的麻疹爆发病例数<100例,流行持续时间<3个月。

4.暴发疫情监测:麻疹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麻疹爆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AFP监测1.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 病例。

2.高危病例:小于5岁、OPV少于3次或不详、未采或未采到合格粪便标本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卫生部规定14类病种作为AFP病例进行报告:(1)脊髓灰质炎(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软瘫、高钾性软瘫、正常钾钾软瘫);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 F 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AFP监测要点及指标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监测内容(一)AFP病例报告1、病例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病例报告人员: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AFP 报告首诊负责制,各医疗单位的内科、儿科主任是AFP报告的重要管理者和责任人。

3、病例报告时限及接受报告的单位: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报县级疾控中心,现已开通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在当天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各个案调查及信息录入,接受报告的单位为县级疾控中心。

(二)主动监测1、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由医疗机构设专人(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的儿科、神经内科(内科)的门诊、病房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进行主动搜索,发现AFP病例及时报告,主动搜索应每旬开展一次,并填写主动监测记录表。

AFP及麻疹监测

AFP及麻疹监测
• 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20000~42000余例 • 1988年全国报告脊髓灰质炎667例 • 1989、1990年连续两年全国出现较大范围流行,两年
发病人数近万例
• 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野病毒病例 • 1995年和1996年云南省发现4例缅甸入境就诊的输入
性脊灰病例
• 1999年青海循化发生1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 • 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证实 • 2011年7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引起
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
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
• 出疹后3天内采集
– 无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确原因
临床诊断病例
– 有其他明确原因
排除病例
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 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
• 出疹后4-28天采集
–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 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 • 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 • 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
Source: NNDRS
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
发病率(/10万)
18
甘肃省
16
全国
14
12
10
8
6
4
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
发病率
2008: 16.12/10万 2009: 3.03/10万 2010: 2.53/10万 2011:3.11/10万
发病数
2008:4219 2009:796 2010:668 2011:795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2.临床诊断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无标本, 或出疹后5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 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 释者。 (2)风疹疑似病例出疹后6-28天采 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 但与实验室诊断风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 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风疹IgM
监测病例定义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 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 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符合WHO推荐标准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排除病例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前驱期 2-4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出疹期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斑丘疹,发生融合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持续5-6天
恢复期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 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 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 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 供依据。
病例定义与分类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麻疹AFP (1)

麻疹AFP (1)
(1)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
病例的主动搜索。 (2)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医院的 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 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 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 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 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
麻疹新特点
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
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 份。
鉴别诊断:应与猩红热、幼儿急疹
等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
麻疹监测
专病专报系统
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诊,并 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
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 疹或风疹的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 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 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该病例不是一个单 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 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 组征候群。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AFP病例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 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 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 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性注射后引发的神经 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 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 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以及麻疹、风疹等出疹性病例监测知识考核试题

AFP病例以及麻疹、风疹等出疹性病例监测知识考核试题

AFP病例以及麻疹、风疹等出疹性病例监测知识考核试题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 )。

[单选题] *A、脊髓灰质炎B、肌病C、神经根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

(正确答案)2、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 )。

[单选题] *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正确答案)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增强症候群。

是一组急性起病肌力减低、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候群。

3、关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所有 15 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B、任何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段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C、所有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D、以上答案均正确。

(正确答案)4、医疗机构人员发现 AFP 病例后,城市应在( )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到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单选题] *A、6小时B、8小时C、12 小时(正确答案)D、24 小时。

5、麻痹出现后()天内采集大便标本,双份标本至少间隔()小时。

[单选题] *A、14,12B、14,24(正确答案)C、14,48D、14,726、以下对脊髓灰质炎病例描述正确的有() *多选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

(正确答案)病毒侵害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正确答案)临床上出现肢体急性弛缓性瘫痪(AFP)。

(正确答案)病人不会留有肢体瘫痪后遗症。

7、市CDC在病人出现麻痹后()天开展AFP病例随访工作。

[单选题] *A、14B、28C、60(正确答案)D、728、AFP诊断分类有(): *A、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正确答案)B、VDPV病例(正确答案)C、脊灰排除病例(正确答案)D、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正确答案)9、AFP报告分类有(): *A、AFP病例(正确答案)B、高危AFP病例(正确答案)C、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正确答案)D、VDPV病例(正确答案)10、麻疹监测的目的() *A、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麻疹监测是指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分析和报告,以及对麻疹病例的追踪和调查,来制定控制和预防麻疹的措施。

以下是麻疹监测的要点及指标。

要点:1.监测疫情:采集和分析麻疹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症状、住址等。

对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应对麻疹疫情。

2.追踪与调查:对麻疹病例进行追踪和调查,了解病例的暴露史、传播途径、接触者等信息,以识别麻疹疫情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3.诊断和报告:及时诊断和报告麻疹病例,确保病例得到适当的治疗和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4.麻疹病毒检测:通过鼻咽拭子或尿液等方法进行麻疹病毒的检测,以确诊病例是否感染了麻疹病毒。

5.疫苗接种:对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并监测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效果,以评估接种策略的有效性和控制措施的效果。

指标:1.发病率:指其中一时间段内出现的新麻疹病例数。

通过计算发病率,可以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

2.感染率:指其中一时间段内受到麻疹病毒感染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

通过计算感染率,可以评估疫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3.疫苗接种率:指其中一人群中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通过监测疫苗接种率,可以评估控制和预防措施的效果。

4.发病年龄分布:通过统计病例的年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麻疹疾病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程度。

5.死亡率:指由于麻疹病情严重导致的死亡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

通过监测死亡率,可以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控制措施的效果。

6.暴发疫情数:指其中一地区或人群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麻疹疫情数。

通过监测暴发疫情数,可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7.病例分类:对麻疹病例进行分类,包括一般病例、轻型病例、重型病例和死亡病例等。

通过分类病例,可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指导治疗和管理。

总之,麻疹监测要点包括监测疫情、追踪与调查、诊断报告、麻疹病毒检测和疫苗接种等,指标包括发病率、感染率、疫苗接种率、发病年龄分布、死亡率、暴发疫情数和病例分类等。

AFP、麻疹及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AFP、麻疹及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AFP、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宁夏疫苗针对疾病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1、健康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或风疹疑似病例、AFP病例以及其它重点监测疫苗针对传染病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工作(门诊日志登记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迹清晰);立即报告医院防保科。

防保科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先以电话的形式尽快通知辖区疾控机构,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登记本。

3、各科建立的门诊工作日志、住院登记及传染病登记本要统一妥善保存备查。

4、防保科工作人员每旬对本医院儿科、内科、神经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开展AFP、麻疹等传染病的主动搜索工作;自查是否存在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漏报、迟报现象;主动搜索要做好统统记录。

5、积极协助辖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负责采集病例相应标本并按要求运送至辖区疾控中心。

6、开展定期及岗前培训,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岗前培训率达100%。

7、做好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相关工作;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工作;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8、做好传染病报告质控工作,全面落实传染病报告奖惩措施。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全国从 1959 年开始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 系统 ( NNDRS)报告各省麻疹监测 汇总数据 。
• 1998 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 ,开始 逐步建立麻疹监测系统 。
• 2004 年通过“ 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麻疹病例个案信息。
• 2009 年修订了麻疹监测方案,并将麻疹个案监测 信息报告功能 与 NNDRS 合并 ,建立了麻疹专病 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全国
14
12
10
8
6
4
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病率
2008: 16.12/10万 2009: 3.03/10万 2010: 2.53/10万 2011:3.11/10万
10
Relative levels o8f antibody
相对抗体水平 6
4
2
0 -21
IgG
IgM virus excretion 排泄病毒
-14
-7
Infection 感染
0
7
14
21
28
35
42
Days after rash onset
Rash
出疹天数
Onse
出疹t 标本的采集:
IgM:单份血清,出疹0-28天
分离: 尿液, N/S,出疹0-5天
张掖疫情
• 2011年1月11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截止4月17日,共报告 麻疹病例65例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排除病例 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
• 出疹后3天内采集
– 无其他明确原因
临床诊断病例
– 有其他明确原因
排除病例
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我国近年来年平均报告发病10万例,死亡几十例。
通过消除麻疹促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
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
消除麻疹的可行性
技术上
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 有可靠、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芬兰于1994年实现消除目标
操作上
韩国于2001年宣布实现消除目标 WHO美洲区2003年实现消除麻疹目
– 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
• 出疹后4-28天采集
–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 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 • 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 • 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
– 无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排除病例
消除阶段:麻疹病例和接触者的隔离
麻疹病毒感染人体后抗体动态和病毒的排泄
麻疹及AFP监测
主要内容
1 2
内容3
4
麻疹的基础知识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AFP基础知识
麻疹基础知识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
其它人 易感人群: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数
2008:4219 2009:796 2010:668 2011:795
全省麻疹发病地图
临夏
2011年
甘南
2010年
甘肃省2004-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构成
0 岁: 9.64% ( 2004) 1-14 岁: 78.44%( 2004) ≥15 岁: 11.92%(2004 )
38.49%(2011) 36.48%(2011)
传染期: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 -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
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 延长至出疹后14天
麻疹的临床过程
潜伏期:7-18天(平均14天) 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
前驱期 2-4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海南?
海南2007年3.2/100万、2008年5….9/…100.万、2009年0.5/100万、2010年截止目前0.2/100万
消除麻疹之综合策略措施
补充免疫:
强化免疫 查漏补种 应急接种
高质量2剂次 MCV常规免疫
风疹控制 宣传动员 风险沟通
高质量麻疹监测
疫情处置 病例管理/院感控制
麻疹监测系统的建立
(8M,7Y) • 2005年 免疫程序更改(8M,18M) • 2008年 麻风、麻腮风代替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
减毒活疫苗
效力:
月龄
血清阳转率%
6m
50%
8 m (EPI)
85%
12 m
90%
15 m
95%
免疫持久性:长期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 者
25.03%(2010)
消除麻疹策略措施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消除麻疹,降低疾病负担
麻疹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
全世界每年因麻疹死亡
- 使用疫苗前
260万
- 90年代初
150万
- 2000年
78万
- 2008年
16万
- 2013年最坏情况:50万
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接种超过3.6亿剂次,避免了230万因麻 疹的死亡
出疹期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斑丘疹,发生融合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持续5-6天
恢复期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 童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免疫策略
• 1965年 液体麻疹减毒活疫苗 • 1978年 纳入免疫规划 • 1986年 冻干减毒活疫苗 两剂次免疫
麻疹的传播与人群易感者数量、密度(接触情况)
感染者 免疫保护 易感者
近年全国麻疹疫情逐年降低
2011年全国麻疹病例总数为9943例,发病率0.74/10万, 较2008年(9.95/10万)下降了92.55%
Source: NNDRS
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
发病率(/10万)
18
甘肃省
16
2009~ :个案监测+实验室监测模式
• 全新建立“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系统”,统一了原两个报告系统
传染病报告卡为基础 扩展个案调查信息 自动统计监测指标功能 风疹个案报告功能
监测病例定义
•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 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 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符合WHO推荐标准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