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教案北京课改版

答案: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阳关雪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雪的纯洁与短暂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真善美。
3.应用题:请运用《阳关雪》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文字。
答案: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柳枝轻舞,宛如绿色的丝带;桃花绽放,似火红的云霞。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关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自然景观深深打动?”这种感觉可能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清玄笔下的阳关雪,感受文学与自然之美。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此外,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创意写作中缺乏主动性,这可能需要我更多地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将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我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和创意写作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阳关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对阳关雪景的生动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悟。它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部分。
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5阳关雪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边塞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边塞诗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启发他们的文学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3.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体验。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大家对于别离的情感有一定的共鸣,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提问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具体阐述自己的感受,以便更好地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
2.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边塞风光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在讲解诗歌韵律和意象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阳关雪》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边塞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并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如果对诗歌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阳关雪》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改进:
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5阳关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5阳关雪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鉴赏》中的《阳关雪》,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了解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阳关雪》教学设计

《阳关雪》教学设计《阳关雪》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河北乡村阳关的雪景,表达了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的向往之情。
下面我将针对这篇文章设计一堂高中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雪》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解文中对乡村及农民的描写;3.感受文中对生活、自然和乡愁的抒发,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农民的关心和敬意。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描写的手法和修辞手法;2.理解作者对乡土的情感表达;3.理解文中对生活的思考与启示。
教学内容及安排: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阳关的雪景,并提问学生对雪景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以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将话题引导到乡村。
二、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阳关雪》的背景,即作者鲁迅先生于1918年在阳关度过的冬天。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文章第一段,并自行寻找到其中描写阳关雪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随后分组讨论问题解答。
问题包括:作者为什么称阳关雪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文中对雪的描写有哪些?作者用什么手法表达对乡市的情感?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组织回答问题。
四、讲解文章主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文章的主旨。
学生思考后,教师唤起学生对乡村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对农民和乡村的深情表达。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写下本人对家乡或农民的敬意。
五、分享与交流(20分钟):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分享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小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中对乡村和农民的描写,并引导学生表达对文中描写的感受和对乡村、农民的思考。
教师提供相关的推荐阅读,如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或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我和家乡》或《我以农民为荣》的作文,写出自己对家乡或农民的赞美和敬意,并要求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
余秋雨《阳关雪》教案1

阳关雪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凡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高深莫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最难考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8年毕业,当时正值浩劫,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1971年,余秋雨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作。
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
1975—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直到文革结束。
1983年之后,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

《阳关雪》教学设计一、说选材:初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
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
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
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说目标: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发现”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现”为主体,在文化散文的学习鉴赏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意味,“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课堂上教师重在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尝试主动去“发现”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态度、表达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发现”中享受这种快乐。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
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并且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四、说过程:1、由作者简介和文化散文导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体味积淀在《阳关雪》中的历史文化。
2、结合王维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阳关的原因?3、重点分析余秋雨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阳关?对第7—8两节中坟堆特点的把握,对第13节烽火台特点的“发现”。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阳关雪(区一等奖)

阳关雪【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学习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字注音:下榻()褶()皱侏()儒坍()关隘()瞟()执袂()谪()官胡笳()二、文学常识天空节选自《》,余秋雨,当代作家,著有《》《》等课堂研讨:(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二)作品思路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古战场(的思索)——阳关(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三)语句分析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
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明确: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四)文本理解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
下面扣住“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的脚步。
作者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魔力。
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上。
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电影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
在写踏访阳关之前,。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十五阳关雪。教案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十五阳关雪。
教案剔除格式错误并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改写如下: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行踪,掌握文章思路。
2.了解XXX游记散文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游记散文,并探讨其写作思路。
然后,介绍当代散文大家XXX先生的游记散文,解释其不同之处,并引入本节课的散文《阳关雪》。
二、自主预:1.学生了解作者XXX的背景和代表作。
2.学生朗读课文并标注生字的发音。
3.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有哪些?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2.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象时,有哪些感受或XXX?经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沙漠的无垠、古战场的荒凉、阳关的高远,而作者却为了寻找诗意、历史和文化而不辞辛劳。
学生们也探讨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认为他通过阳关雪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们应该理解XXX游记散文的特点和本文的主题,同时也要认识到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可以多样化。
本文采用了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通过对XXX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来表达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其中,寓情于理的写法体现在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探究,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
例如,“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这句话通过对历史的描绘,表现了征战场上的激烈和残酷,寓情于理地表达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和悲壮。
而情景对比的写法则体现在作者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例如,“故乡XXX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这句话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家人与将士的别离和情感,情景对比地表达了中国历史中的人情世故和悲欢离合。
《阳关雪》教案

《阳关雪》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结构方式,领略祖国河山的美丽神奇。
2.理解作者对于民族精神坍塌的痛心与慨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民族就精神坍塌的慨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阳关作为唐人风范、民族精神的见证和象征教学过程:课前诵读:王昌龄《从军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一、自学检查1、注意这些字的写法,并给加点字注音下榻.()褶.皱()侏儒.()半晌.()朔.风()关隘.()坍.塌()行囊.()执袂.()黯.然()谪.官()弘.广()二、探究学习——有这样一段旅程1.速读,找出作者的行踪()——()——()——()2.跳读,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共鸣。
例: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人被放大了,侏儒变成了巨人;在广阔无垠的天地和无穷无尽的时间面前,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在天地面前,人的肉体是无比渺小的;但独自行走于荒野的精神是无比强健的,又感到自己顶天立地;)可以联想到《敕勒歌》《幽州台歌》。
三、知人论文——有这样一种情怀1.同学们阳关的山水算得是美景吗?那余秋雨先生我是还一定要去呢?2.出示背景资料“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明确:一个文化人的良心、责任与使命)3.齐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冲着”“鞠躬”。
4. 阳关雪三字以写阳关为主,还是以写雪为主?(阳关)为什么不以“阳关怀古”为题,而要以“阳关雪”为题呢?“雪”为阳关怀古提供了苍凉、寒冷、萧索的背景;“雪”也表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坍塌的悲凉如大雪压在作者的心上。
四、想象说话——有这样一场对话1.看PPT图片提问:余秋雨为什么“凭直觉”就能判断这就是阳关?(无数次在诗文中读过,无数次在想象中、梦境中见过)2.依据课文,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雪
教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生字词注音(详见 PPT)
2、朗读课文
3、写作背景介绍
没有人像余秋雨那样致力于这种历史文化的探寻,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展示了极为开阔的时空视野,表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
余秋雨踏访阳关古址后写了《阳关雪》。
4、思考: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
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
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5、作品思路:
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徒步沙漠的感觉——古战场(面对坟堆的思索)——阳关(荒落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步履放达)
第二课时
三、语句分析
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
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
二、片断探究(7-14段)
1、第(9-12)段集中叙写了作者到达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
2、文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
3、阅读文中第10段,请你谈一谈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9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明确:
1、首先描写了阳关古迹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其荒芜、衰败的现状。
接着借王维的诗引出
并揭示“唐人风范”的历史内涵,并抒发这种历史内涵没能延续久远的遗憾之情。
最后揭示不能延续久远的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和对文化的压制。
2、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沙漠中的雪那般消逝。
3、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的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诗朋
友情至上,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4、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
三、主题理解
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体现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作品通过艺术的构思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俯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
四、艺术特色
1、中华历史是其文化散文的主题。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3、情与理的融合统一。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立记高远,旁征博引,结构匀称。
五、小结
余秋雨带领我们探寻古迹,追寻历史、文化,把人、自然、历史溶为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文山水画卷,引起我们深思,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六、作业
阅读《文化苦旅》《山水笔记》等作品
七、板书
阳关雪
古代文人谈起——镌刻山河,雕镂人心——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
踏访阳关
阳关怀古古战场沙漠打听阳关民族精神
文人文化古代文人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