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所学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运用能力;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依据以上理论,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感知物质的微粒性,通过视频、数据感知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实验中体验化学,归纳总结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在生活中感知化学,用微粒的观念去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意义。

四、学情、学法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课上对微观世界已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九年级化学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对这些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学生存有疑问、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初步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与学生实际,确定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对比分析一—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管理和引导,既要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动手的操作机会,保证做好分组实验,又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熟悉的八月桂花香和溶解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认识,并通过观看操纵原子视频强化学生对微粒的感性认识。继而,以系列实验为主要载体,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微粒的性质,包括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以及影响微粒运动速度、影响微粒之间空隙大小的因素,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微粒性质的影响。其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进行解释与说明,提升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世界、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最后,以自由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很小,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2)能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3)知道影响微粒性质的一些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初步学习运用对比实验探究微粒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始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基本化学观。

七、教学重点

1.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以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八、教学难点

1.微观世界的建构。

2.微粒观的初步建立。

九、教学过程

【讲述】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能观察到构成物质的微粒

通过“最小汉字——中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环节二介绍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讲述】经过长期的研究证实:构

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

质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离子构

【展示】向学生展示原子、分子模

倾听

观看

通过图片和模型

展示分子、原子,化抽

象为具象。让学生对分

子和原子以及离子有

初步的认识。

环节三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问】大家之前通过物理等学科

的学习,已经对微粒的性质有了一

定的了解,请谈一谈你的认识?

【提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事例进

行说明?

【PPT展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回顾回答

回答

学生通过想象体

会构成物质的微

粒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

回顾以前的学习

经历,唤醒其学习记

忆,为以下的学习历程

做好铺垫。

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

以及想象能力

环节四微粒是在不停运动的探究微粒的运动实验:

【演示实验】

1、向水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2、向无色酚酞试液中滴加浓氨水

【分组实验】

【介绍】酚酞与氨水的实验。

【提问】预测该实验的实验现象,

并说明原因。

【实验】酚酞与氨水的实验。

用两个小烧杯分别取适量浓氨水和

酚酞,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

象。

认真观察实验现

象,并总结结论

倾听

思考、预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实验,并认

真观察实验现象、

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实验现象,用实验告诉

学生:水不能使酚酞变

红;氨水能使酚酞变

红。为分组实验提供知

识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