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水浒传》

合集下载

水浒传第二章标题

水浒传第二章标题

水浒传第二章标题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因踢得一脚好球,被宋徽宗提拔为太尉,后棒打王教头,使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中途路过史家村,并教九纹龙史进武术,半年后再次启程前往延安府。

史进好耍枪弄棒,与少华山上的强盗,活捉跳涧虎陈达,后神机军师朱武与白花蛇杨春请罪,史进见他们是好汉,便和他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结果事情泄漏,四人在史家庄中饮酒时被围住,他们杀出重围。

史进去寻王教头,其他三人回少华山去了。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第二章概括

水浒传第二章概括

水浒传第二章概括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

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

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扩展资料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

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水浒传》讲义

第二章《水浒传》讲义

第二章成熟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话本的体制1、题目:由简到繁。

2、篇首:一首或若干首诗或词。

3、入话:篇首之后加以解释,引入正话4、头回:行话:“权做个得胜头回”“笑耍头回”。

5、正话:韵散结合。

分回讲说。

6、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套话作结:“话本说彻,权作散场。

”话本特征:以俗为美的说唱文学1、浅俗的语言2、追求常中出奇的世俗风趣3、韵散结合、诉诸听觉的表达方式韵语所用场所:慨叹某事描写人物描写景物多是习用的诗词、套语,构成一定的程式。

4、话本的民俗艺术性时空设置:时间:清明节、元宵灯节、端阳节等民俗节日。

故事背景:往往是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

话本小说的分类问题当时说话分“四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其中小说最盛”《都城纪胜》:“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

”《梦粱录》:“且小说名‘银字儿’。

”宋代的说话四家里,只有小说一家确是讲唱文学。

小说话本名目分类耐得翁《都城纪胜》:“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赶(别字)棒、发迹、变泰。

”吴自牧《梦梁录》:“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迹、踪参。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

”英雄传奇小说P38以一人或一事为线索。

第一节《水浒传》成书、作者和版本一、《水浒传》的故事来源——滚雪球式的成书过程P38(一)正史、野史、笔记北宋《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二)话本、戏曲、民间传说1、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公案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2、宋末元初画家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收录在宋末元初人周密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中。

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

3、元代(1)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现存最早描写“水浒”故事的讲史话本。

第二章--水浒传

第二章--水浒传
《水浒传》不仅描写了人民起义的历史进 程,而且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起义的悲剧 命运,蕴藏着深刻的悲剧精神。而招安结 局的处理和宋江形象的复杂性,反映出作 者思想的深刻矛盾。
如何理解《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宋江在历史上和民间传说中都是受了招 安的,《水浒传》的作者不必一定要改变 这种已经形成了的故事轮廓,再来一个什 么别的失败道路。 从文本看,招安是必然的。作者把民众 的反抗斗争纳入了忠奸斗争的轨道,结合 起来写。
关于施耐庵生平的可靠资料极少。传 说 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 说是江苏兴化人的。大约生活在元明 之际,可能比罗贯中稍早。有人说他 曾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 但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
三、《水浒传》版本
(明)高儒《百川书志》中记载:“《忠义 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 编次。” 一般认为是《水浒传》最早的本子。
经济上财富均分,大口吃肉,大碗饮酒;
组织上异姓同居,不分亲疏,人尽其才;
核心是平等和平均的原则。
3、具体地描写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和过 程。
妥协、接受招安---平辽,征田虎王庆,打 方腊
失败的原因:
内部原因:领袖的作用。义军中鱼龙混杂, 泥沙俱 下 。
外部原因:朝廷的怀柔政策。
4、忠义之士的悲剧命运与作者思想的 复杂矛盾
第一阶段缺乏反抗性。 第二阶段想走招安,好
受赦生还。 第三阶段是走上彻底反
抗之路 。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吴用,平生机巧聪明, 曾读万卷经书。使两 条铜链。一生屡出奇 谋,屡建战功。受招 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 使。宋江、李逵被害 后,吴用与花荣一同 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 与宋江葬在一 起。
★ 元代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水浒戏:
在这些戏里,“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起义的根据地从太行山改为 山东的梁山泊;水浒英雄已由三十六人演化成 “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一百零八将; 已有三打祝家庄,晁盖中箭身亡,宋江继为头 领等故事;《宣和遗事》中“杀人放火”的草 寇,已演化为“替天行道救生民”的仁义之师。 这说明“水浒”的长篇故事已基本形成。

第二章《水浒传》

第二章《水浒传》

从文本看,招安是必然的。作者把民众的 反抗斗争纳入了忠奸斗争的轨道,结合起 来写。


《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也和宋元 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有关。 怎样写受招安?作者一方面肯定接受招安 为梁山义军唯一正当的归宿,另一方面又 描写了反招安的斗争,并把招安处理为悲 剧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对招安的道路有所 批判。这说明作者在处理宋江受招安的问 题上存在着矛盾。
二、《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 1. 罗贯中著 3. 施作罗编 2. 施耐庵著 4. 施作罗续
据现存《水浒传》最早刊本的暑名和明代 高儒《百川书志》所载“施耐庵的本,罗贯中 编次”(“的本”是宋元明时期关于书籍版本 的常用语,意为“真本”),施耐庵是《水浒 传》的作者,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加工者。
四、肯定金钱的力量,赞美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
《水浒传》还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 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 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小说中 晁盖、宋江、卢俊义、柴进这一类具有凝聚 力、号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凭借就是有钱 而又能“仗义疏财”。在“义”的背后,作 者有意无意地写出了物质所具有的力量。许 多好汉上梁山的动机,也和物质享乐有关。 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几 乎是梁山好汉的口头禅。
第二节
忠奸斗争、民众斗争与宋江形象
关于主题思想的主要观点: 农民起义说 忠奸斗争说
宣扬投降说
官(奸)逼民反说
为市民写心说
多元融合说
尽管《水浒传》的内容繁富复杂,其主题思想 众说纷纭,但从基本内容看,实际反映的是一种更 广泛的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的民众斗争,而且把民众 的反抗斗争纳入了忠奸斗争的轨道,把梁山好汉作 为一种除暴安良、反奸臣的正义力量来写。同时, “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是作者结构故事、塑 人物的指导思想,它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较 长时间的民众斗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人民群众 的反抗精神,揭示了民众斗争失败的内在原因。

第二章 水浒

第二章 水浒

• 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 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 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 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 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 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 不吃它„„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 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 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 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 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 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 (乐蘅军《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 宋江道:“这个不是你们弟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 不忠不孝之地。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 我自不如死了。”把刀望喉下自刎。 • 宋江道:“兄这话休题。这等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 是苦我。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 如何敢违了他的教训,负累了他?……因此父亲明明 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 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 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说罢,泪如雨下 ,便拜倒在地。 • 第三十五回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 次日早起,会集诸将,商议军机,大小人等都到帐前 ,宋江开话道:“俺是郓城小吏出身。又犯大罪,托 赖你众弟兄扶持,尊我为头,今日得为臣子。自古道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虽然朝廷出榜禁治 ,理合如此。汝诸将士,无故不得入城。我等山间林 下,卤莽军汉极多;倘或因而惹事,必然以法治罪, 却又坏了声名。如今不许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 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 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 ,一任你们自为!”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 誓而散。 • 第一百一十回 燕青秋林渡射 宋江东京城献俘

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

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

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
《水浒传》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武松的故事。

武松是一个勇猛善战的人,他因为杀死了一只老虎而闻名于世。

在这一章中,武松被派去押运货物,途中遇到了一群恶霸。

这些恶霸想要抢夺武松的货物,但是武松并没有屈服于他们的威胁。

相反,他勇敢地与恶霸们进行了搏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武松的勇气和智慧。

他不仅拥有强大的武力,而且还有着非凡的智慧。

在面对危险时,他总是能够冷静地分析形势,并采取最合适的行动。

这种勇气和智慧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这一章还让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

那些恶霸们无恶不作,欺压百姓。

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和武力来谋取私利,完全不顾道德和法律。

这让我深感愤慨。

《水浒传》第二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勇敢、智慧、正义的英雄形象,并且让我对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02《水浒传》第二章

02《水浒传》第二章
第二章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史进
史进是华州华阴县人,是史家庄史太公之长子, 从小不务农业,母亲劝他不得被气死;史太公没 办法,给他请了不少师傅教他武艺,又请了高手 匠人给他绣了一身纹身,因此在江湖上人称九纹 龙史进。
在文中画出四字词语
余怒未消 落草为寇 光阴荏苒
绝无怨言 义气深重 洒泪挥别
想一,在文中找出答案。
1.史进将强盗中的哪个人绑了?
2.史进约了哪三个人赏月饮酒? 3.史进为什么大闹史家村? 4.读完了这一章节你觉得史进是一个怎样 的人?
作业
1.认真书写读书笔记 2.拓展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水浒传》
“四大奇书” 之一
“英雄传奇” 代表作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 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 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 历史;
E 历史背景:正值宋元矛盾尖锐,有爱国思想
第二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 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 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
“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 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林冲、杨志和鲁达
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
不同: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
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性;
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
抗性。
李逵与鲁达
相同:粗中有细。
不同: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
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
同是打虎
“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 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 备,结构完整。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 “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 “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全书结构:珠串式线性结构。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 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 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 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 金丰的《说岳全传》。
(3)说杨系列:
明代两种最著:
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
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
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 是英雄传奇。
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
《水浒》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写成。
2、《水浒传》的作者
明代说法有四:
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 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
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馀》、王圻《稗史汇编》)
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 丛》)
2、英雄好汉的颂歌
《水浒传》因歌颂英雄而受人喜爱。 过去曾有人将《三国》《水浒》合刻,称 为《英雄谱》。
“黑旋风”李逵:
革命性最强、反抗性最烈、纯朴真诚而又 鲁莽憨直;
“花和尚” 鲁智深:
疾恶如仇、锄强扶弱,粗而不蛮,勇而有 智;
打虎英雄武松:
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富于传奇 色彩;
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 水浒传》)
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 “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3、《水浒传》的版本
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
简本: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 124回本五种。
百回本:万历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和 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均无 平田虎、王庆内容。
明批评家叶昼说:
“《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 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如鲁智深、李 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 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 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 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 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 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 也。”(容与堂本第3回评)
繁本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 忠义水浒全传》,增有平田虎、王庆故事。
七十一回本:据明末《金人瑞删定水浒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
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 可分六部分: 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二(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三(83—90回),奉命征辽。 四(91—100回),征田虎。 五(101—110回),征王庆。 六(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 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②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 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 透。
③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 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 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奇怪。
1、 忠臣义士的悲歌
“《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 也。”(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
同是杀嫂
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报仇,而己 不曾与焉”,表现为义烈;
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 并与杨雄无与也”,显示出狠毒。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
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 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
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 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 打方腊,悲剧告终。
二、《水浒传》的思想:
一、农民起义说。或认为它歌颂农民革 命,或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 认它写农民起义。
二、市民说。认为它写市民阶层生活, 反映市民阶层情绪和利益,是“为市井 细民写心”。
三、忠奸斗争说。认为它写忠臣与奸臣 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 实有关:
宋江形象:
地道的“忠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
序》)。
宋江性格的发展:
在“忠”、“义” 矛盾中曲折发展,直 至招安被害。
朝廷奸臣、地方恶霸“不忠不义”: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 邦”。
《水浒传》“忠义”内涵复杂:
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 秩序的一面;
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 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 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 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 史”话本演化而成。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水浒传》的成书
宋江起义:《宋史》中《徽宗本纪》、 《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宋江起义故事南宋始在民间流传:龚开《宋江 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罗烨《醉 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最完整故事《大宋宣和 遗事》“梁山泊聚义本末”。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 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 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 法》),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 性格。
四、《水浒传》的影响
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 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 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 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 奠基作用。
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
《水浒后传》
《后水浒传》
《结水浒传》
“豹子头”林冲:
耿直刚正、顽强坚韧、忍狠兼具、被逼上梁 山;
“智多星”吴用: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杰出的军事指挥才 能。
3、农民起义的史诗
①“乱自上作”是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 ②“星火燎原”是梁山起义的历史进程 ③“接受招安”是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何看待梁山义军受招安 A 史实依据:宋江降后又打方腊的史载。 B 思想基础:封建农民的皇权主义思想 C 直接原因:宋江“忠义”思想的恶性膨胀。 D 凄惨结局:客观昭示了投靠朝廷绝无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