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有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50篇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值祖父六十寿诞(________)置于寿台之上(_______)母令融分之(_________)融从容对曰(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短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酒酣⑨,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⑩,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将:将要。

②闻:听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

④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⑥缚:捆绑。

⑦坐:犯罪。

⑧赐:赏赐,给予。

⑨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

⑩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

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解说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边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 破瓮救人” 的故事反应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慧。

机智聪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的案例古今中外不胜列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 遂乔迁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因此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能够处吾子矣。

”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 解说以下词语。

A. 嬉:() B.贾人:()2. 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亲母亲而学者也。

听父亲母亲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因此成教也。

”遂烹彘也。

[ 说明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可是。

1. 以下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同样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亲母亲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 解说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边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亲母亲而学者也,听父亲母亲之教。

4.读了这个故过后,你以为曾子有必需杀彘吗?为何?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日夜苦学,五年何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常常擅粥不充,日昃始食。

小学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小学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小学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称赞)之曰B.吾矛之利(好处)C.于物无不陷(穿透)也[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1]解释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

_____ (2)岂能无怪哉?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两处)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A.出去时穿什么衣服,回来时还要穿什么衣服。

B.杨布家的狗和主人不亲密,主人换件衣服它就不认识主人了。

C.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

②中道:半路。

③反::假字,同“返”,返回。

④焦:皱褶。

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⑥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⑦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⑧方:正在,时间副词。

⑨驾:车。

[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曰:“吾用多。

”__________________(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最新编辑教材)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八、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附参考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滥竽充数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齐宣王: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⑧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供给的粮食和那几百人一样。

⑥湣(mǐn)王:齐宣王后的继任国君。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必三百人(______)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那些()A.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B.溜须拍马,喜欢阿谀奉承的人C.夸夸其谈,经常言过其实的人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孟母断机杼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孟子惧而问其故()孟子之少也()旦夕勤学不息()[2]翻译句子。

1.孟母以刀断其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
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
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二)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三)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四)
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
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略)
(五)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
(六)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七)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八、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

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