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总结出《论语》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基本介绍1. 《论语》的作者及成书背景《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成书于战国时期末期至秦朝初期。

2. 《论语》的内容概况《论语》全书共20篇,包括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

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思想。

3. 《论语》的地位和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儒家经典”。

二、《论语》的思想核心1. 仁2. 义3. 礼4. 智5. 诚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民主和德治。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国;民主,即重视民众的意见和利益;德治,即以德行治国。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提出了“教无倦”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耐心、持续、不厌其烦。

3. 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4. 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的道德观念,即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然后再去教化他人。

5. 孔子的宗教思想孔子主张尊重祭祀、祷告、宗教仪式,并强调人与神灵之间的亲近关系。

四、《论语》中的经典语录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君子不器。

”4. “君子欲言,则言,欲辩,则辩。

”5. “言必信,行必果。

”五、《论语》的现实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对政治的指导作用2. 对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作用3. 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指导作用六、《论语》的文学价值1. 语言简练2. 思想深刻3. 风格优美七、《论语》的阅读方法与技巧1. 注重细节2. 注意孔子的言行3. 结合实际情况总之,《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1.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贯穿于《论语》全书。

其中,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不仁,无法立身”。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关爱。

义是指孔子所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义来行事,才能取得天命。

礼是指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人们要以礼来治国,以礼来修身。

智是指思想的敏锐和明晰,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智慧,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信是指诚信和信用,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信守承诺,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2. 孔子弟子的思想除孔子之外,《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他们也对仁、义、礼、智、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比如,子路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修身养性;子贡提出“舍我其谁”的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颜渊则强调修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

这些弟子都在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扬和深化。

3. 政治思想《论语》中也涉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以仁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爱民如子,体谅百姓的疾苦,并以民为本,实行民本政治。

同时,孔子也主张用礼来治理国家,礼乐之邦,使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应该富强,才能保住国家的疆土。

4. 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诗,无以言”等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也主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强调教育要以立身为本。

5. 家庭伦理《论语》中也包含了孔子对家庭伦理的思考。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和谐。

他主张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之本,是立身之本。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妇女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明辨是非,注重修养品德。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三、通假字。

论语十二章高二文言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高二文言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高二文言知识点
第一章: 学而
所思所得即所学。

欲学必须身体力行,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第二章: 为政
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以德行为基础。

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
服人。

第三章: 八佾
八佾是古代宴会上的舞蹈乐曲。

提倡团结合作以及礼仪之重要。

第四章: 里仁
里仁指的是孔子对于仁爱之道的论述,即要从家庭做起,推行
仁爱之德。

公冶长为反面教材,孔子以其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告诫后人。

第六章: 阳货
阳货对孔子提问什么是贫穷进行讨论。

孔子认为品德要高于物质。

第七章: 韩愈
韩愈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以道德标准来评价个人和政府的行为。

第八章: 宪问
宪问指的是礼仪中的一种问答形式,强调在礼仪中的言辞要恰当。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一生克己奉公,谦和有礼。

第十章: 子罕
子罕是孔子的弟子,理性而谦虚,真实地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十一章: 雍也
孔子对如何行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鼓励人们积极行善。

第十二章: 非贤
孔子反思自己并表达了对于造物主的感恩之情。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道德、政治、
教育等方面的思考。

他的思想体系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在高二文言知识点学习中,我们应该以这些论语为基础,
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背后的哲学思想,从而提高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和归纳一些高考必考的论语知识点。

一、仁爱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所强调的一种道德准则,即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尊重他人、互助友爱的价值观相契合。

高考中常考寻找与这一思想相关的论述。

二、教育思想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强调了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高考中经常考察这些论述的含义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思想常常被作为议论文或政治哲学题材的考点。

四、君子品德君子品德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要求。

这一部分的考点常常涉及到如何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有道德高尚的人。

五、孔子弟子的学问与品行孔子的弟子们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也在道德行为上树立了典范。

他们的名言和行为常常成为一些考题的内容,需要考生对他们的言行有深入的了解。

六、家庭伦理论语中探讨了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的问题,如"君子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伦理。

这些内容常常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类题目的考点。

总结起来,高考中论语作为重要的文化知识点,涵盖了道德伦理、教育、政治理念、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一、《论语》的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 《论语》共有20篇,主要探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论语》的作者-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也可能来自孔子的学生。

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仁:《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特指有德行的优秀人物。

- 教育:《论语》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德育为主,强调孔子对学生的言教与榜样的影响力。

四、《论语》中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 学而篇: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们的研究态度。

- 为政篇:探讨了良好的政治领导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 八佾篇:揭示了礼仪和仪式的意义。

- 泰伯篇: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 阳货篇:反映了孔子对经商活动的看法。

五、《论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研读《论语》,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和教育经验。

六、为什么《论语》是必考知识点-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 考察《论语》可以考验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如何备考《论语》- 阅读《论语》的原版,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 研究《论语》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评论和解读。

- 多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之《论语》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3)【“仁”的具体表现】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等。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4)【“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5)【要做到“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2、【判断“仁者”的标准】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

3、【“仁”与“圣”的区别】“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行为效果。

(五)君子之风1、【君子】所谓“君子”,即“文”(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质”(内在的修养)兼美的人。

(1)【“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身体力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2)【“质”的具体要求】①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②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③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④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总之,就是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2、【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六)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①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②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

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2、【以直报怨】孔子的“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

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不要争强好胜。

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了吗?答:不与时代相悖。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

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七)诲人不倦1、【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

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3)【循序渐进】(4)【重视诗礼】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

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孔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八)高山仰止1、主要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2、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

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

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

3、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

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

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子路,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对伯牛之疾,痛苦无奈等。

(九)沂水春风1、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2、“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的缩影。

3、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的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所以孔子“与点”。

4、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会“哂”子路。

(十)中庸之道1、【中庸之道】(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原因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2)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3)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4)强调“权”的重要性。

(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1)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

“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2)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作“同”。

“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3)与周围人保持怎样的人际关系只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