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新课标高一上册《鸿门宴》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一上册《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整理积聚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掌握特征,提高白话阅读才干。
2、经过扮演、讨论和剖析,对文学笼统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索人生,讨论人生价值和时代肉体。
3、增强协作学习,养成自主、探求、交流的良好习气。
【教学重点】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笼统的剖析、掌握和思索。
【授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全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重点字词句,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进程〗一、导入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邪气冲霄汉;忧虑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
明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全体感知,疏浚文字和文意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诵,全体掌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浚文字和文意。
留意处置两个效果:⑴ 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处置重点、难点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此题开放性较大,先生只需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宴前:欲杀刘邦隔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
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量;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反省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现:1、以下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选项是:〔CE〕A、如古人为刀俎〔wéi,是〕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E、且为之奈何〔wéi,看待〕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主动〕G、假定属皆且为所虏〔wéi,主动〕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D〕A、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道芷阴间行C、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素善留候张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A、大王来何操B、亚父者,范增也C、贪于财货D、假定属皆且为所虏4、找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距关,勿内诸侯纳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⑤张良出,要项伯邀5、辨析以下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①约为婚姻古义:古:儿女亲家。
《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3、理解和把握第一部分重要的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列宁曾经打过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一个人想进人一大串房间中的某间,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另一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偶然性因素和细节有时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年刘项争霸,项羽起初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后来为何会“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呢其中偶然性的因素是什么这和项羽的性格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重回“鸿门宴”,去认识“西楚霸王”项羽。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3、理解和把握第一部分重要的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难点)第一个小循环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阅读导学案P28中助读资料的知识讲解。
(2分钟)四、出示自学指导一(3分钟)①简介作者②介绍《史记》③古代座次以什么为尊?君臣坐的位置叫什么?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①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史识和文学才能。
《鸿门宴》的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那么,课文节选《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事件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史记》,了解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本的研读,比较《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上的异同,学习《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的手法。
借鉴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相关知识“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
本节课在鸿门宴过程中刻画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鸿门宴》这篇课文篇幅长且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减少对文言知识的灌输,注重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司马迁的历史观。
理解刘邦的任人唯贤,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精炼的动作描写。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助读”,了解作者、背景、《史记》相关知识。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鸿门宴(二)教学设计

《鸿门宴》(二)2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难点:故事涉及的背景知识较多,教材属于节选,这样使学生们把握人物的性格有一定难度。
讲授(一)鸿门宴(转折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范增说羽“急击勿失”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张良献计“不敢倍德”(二)项王留饮“为人不忍”(?)范增举“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三)沛公出逃“脱身独骑”张良入谢“不胜栖杓”项王受璧“置之坐上”亚父破斗“撞而破之”1、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2、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
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讲读第四段: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设计】《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助力形象分析。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结构脉络。
3.考量英雄标准,分析义礼善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建议:1.《鸿门宴》为自读课文,探究分析不必过难过深。
2.《鸿门宴》篇幅虽长,但语言平易简洁,文言知识不必细抠。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春暖花开,疫霾消散,我们回归烟火气的生活。
偶尔约三五好友,喝个奶茶,吃块蛋糕,好不惬意。
若今晚张三给李四摆了一场鸿门宴,李四是否会欣然前往?(此时注意课堂生成,区别对待。
若学生回答不去,请学生简单讲述鸿门宴的典故;若学生回答去,老师简单介绍鸿门宴的典故。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
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击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中皆产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教学过程环节一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故事背景及作品风格任务1 请学生谈《鸿门宴》语言特点,进而介绍《史记》及作者【参考资料】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2.《史记》简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3.史传知识(1)分类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2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鸿门宴》的主要人物形象。
3. 探讨《鸿门宴》的故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电视或电脑播放器。
2. 课堂黑板或白板。
3. 《鸿门宴》的电影或戏剧版本,例如《刘邦与项羽》。
4. 《史记》等历史书籍。
教学过程:第一课: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1. 首先,通过播放《鸿门宴》的电影或戏剧版本,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 向学生介绍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斗。
第二课:分析主要人物形象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刘邦、项羽、吕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行动和影响。
第三课:故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鸿门宴》的故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利用历史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和分享更多关于《鸿门宴》的故事和历史的信息。
第四课:表演和展示1. 让学生分组准备小剧场表演,以《鸿门宴》为题材,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选择重新演绎《鸿门宴》的一幕或拟定一个扩展故事。
第五课:讨论和评估1. 展示学生小剧场表演,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估。
2. 学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探讨表演中的改进空间,并给予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文章或作文,展现他们对故事和历史的理解。
2. 探讨《鸿门宴》与其他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比较,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小剧场表演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3. 评估学生的文章或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鸿门宴》的故事,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鸿门宴的重要地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幸、善、事、谢、操、置、从”等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因、于”等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二)文化传承与理解:(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及作者等相关知识;(2)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1)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1)感受“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如无间”的行文特点。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二、教学建议1.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2.本文文言知识难度小于《烛之武退秦师》,易读易懂,然而其文学价值却高于前文,故本文的教学可偏重于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重点放在本文的文学鉴赏。
3.本文中“因”和“为”的用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可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因”和“为”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文言难度低,老师可以将文中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字音字形知识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以导学案形式给学生提前做一次梳理,课堂上不再偏重于文言教学,重点字词句知识提点一下即可,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对照积累,可省去课堂教学不少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另一方面,此文的故事性相较《烛之武退秦师》更强,情节安排更具可读性,人物形象更多样、丰满,老师可将课文内容分解,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解决翻译问题。
(二)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大意。
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因”“为”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山东”“非常”“再拜”“属”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掌握判断句及省略句的判断方法,学会补充省略成分。
2. 客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
3. 体会《史记》“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的行文特点。
明确司马迁刻画人物的用意。
4.赏析课文波澜跌宕,“三起五落”的情节安排,精妙如间的人物描写,明确其文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
[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
]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4.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
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
]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
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四)设计课时:2-3课时(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课前预习1.查询资料:(1)查询《史记》相关资料(2)查询“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六个关键词的内容。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
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情节结构;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3.了解《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刘邦《大风歌》可以看出,他志向高远,并有清醒的忧患意识。
项羽《垓下歌》中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危难之中仍不忘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看弱势刘邦如何利用项羽性格弱点,通过鸿门宴转危为安,全身而退。
二、文学常识积累:1.关于《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2.关于纪传体通史(1)纪传体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史家的历史见解。
(2)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
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
3.关于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三、难点字词梳理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展示自己无法理解、翻译的字词句,老师解答。
四、文本内容梳理:此环节以师生问答形式为主,用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一)老师展示问题:1.鸿门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二)学生在10分钟内根据问题提示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内容。
(三)学生逐题展示自己的梳理结果,形式不定,可老师指名回答,亦可学生自主回答,还可用抢答形式。
最好让学生相互更正、补充答案,老师只作点拨,不作评价。
备答参考:1.开端: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范增侧击项羽攻打沛公。
发展:项伯私会张良,刘张拉拢项伯,项伯为沛公美言,项羽摆下鸿门宴。
高潮: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借故离席。
结局:沛公安全脱险,张良留谢献礼。
尾声:沛公诛杀曹无伤。
2.文中人物关系:(1)沛公和曹无伤、张良、樊哙是君臣关系。
(2)项羽和范增、项伯、项庄是君臣关系,同时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范增是项羽的亚父,项庄是项羽的堂弟。
(3)张良和项伯是旧友,现各为其主。
五、小结我们发现,文中人物分成了两个派别,这两派之间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又在这场冲突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析。
六、文化常识积累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
左尹:楚国官名,位次于令尹(春秋楚国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
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坐次:古代礼仪中,“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顾炎武《日知录》)。
室中和朝堂坐次不同,室中“宾主位,东西面”,朝堂“君臣位,南北面”。
鸿门宴在军帐进行,尊卑如室中,依次是东向、南向、北向、西向。
按礼,刘邦是客人,应该坐最尊位(东向),但他却选择了坐南面(北向),主动示弱,其机巧可见一斑。
七、成语、名言积累1.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2.斗酒彘肩: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
顾,顾念,考虑。
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
辞,拒绝。
不辞,不躲避、不回避。
让,责备。
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躲避小的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