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山铜矿地质资源勘查概况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铜矿矿床地质背景分析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铜矿矿床地质背景分析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铜矿矿床地质背景分析孙福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摘 要: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发育多期以铜为主的成矿作用。

受到N E向和NW向2组断裂交叉形成的环(菱)形构造的控制。

各期地质作用最晚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含量较高且成矿元素明显富集的小型侵入体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多宝山地区在不同时代构造作用的中心地带,富含铜等成矿组分的中奥陶统是不同时代矿床的统一矿质来源,导致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发生、不同时代矿产种类具有一致性以及矿床集中分布等特点。

关键词:多宝山;铜矿床;地质背景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4-0172-2Geological background analysis of copper deposits in the multi Baoshan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SUN Fu-xin(Heilongjiang Province General Institute of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Qiqihar 161006,China)Abstract:Many Baoshan area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ve developed copper mineralization. Controlled by the ring (rhomboid)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N E direction and NW to 2 sets of faults. The small intrusive bodies with high content of sialic elements and obvious enrichment of metallogenic elements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mineralization. The Middle Ordovician, which is rich in copper and other metallogenic components, is the unified mineral source of different epoch deposits in the central zone of different tectonic functions of different times in the multi Baoshan area, which leads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mineralization in different time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mineral specie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ore deposits.Keyword:Multi Baoshan;Copper deposit;Geological Background收稿日期:2018-02作者简介:孙福鑫,生于1985年,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固体矿产勘查。

嫩江县多宝山铜矿矿床构造沉积环境及成矿机制研究

嫩江县多宝山铜矿矿床构造沉积环境及成矿机制研究

Vol.39,No.3 2021年3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综合利用嫩江县多宝山铜矿矿床构造沉积环境及成矿机制研究孙福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质勘查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多宝山铜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其矿床构造沉积环境复杂,成矿机制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发现,多宝山铜矿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落雪组,其属于古构造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环境判别结果表明,多宝山铜矿矿床构造整体形成于深水-半深水沉积环境县;多宝山铜矿矿床的成矿机制为沉积成矿。

本研究可以为多宝山铜矿矿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嫩江县;多宝山铜矿;矿床构造沉积环境;成矿机制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21)03-0069-03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1.03.020Study on Tectonic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Duobaoshan Copper Mine Deposit in Nenjiang CountySUN Fuxin(Qiqiha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Qiqihar161006,China)Abstract:The Duobaoshan Copper Mine is located in Nenjiang County,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deposit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re complex,and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needs to be deeply explored.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ock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obaoshan Copper Mine deposit are mainly the Luoxue Formation,which belongs to the paleo-tecton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e redox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Duobaoshan Copper Mine deposit is formed in a deep-semi-deep 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s a whole;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the Duobaoshan Copper Mine deposit is 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uobaoshan Copper Mine deposit.Keywords:Nenjiang County;Duobaoshan Copper Mine;deposit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metallogenic mechanism多宝山铜矿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多宝山镇西南方向,两地直线距离为20km,矿床类型属于造山带型铜矿床构造蚀变岩亚类叫铜矿体受大规模构造蚀变带次级层间断层控制,成矿的有利条件有二;一是构造条件,即近南北向节理裂隙;二是围岩条件,即千枚岩。

多宝山-大新屯铜金整装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多宝山-大新屯铜金整装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蓑 霎 一
Ⅱ号 矿 带 。 其 中 1 1— 2 7矿 体 长 度 2 0 8 m, 呈 NNE 向 脉 状
分布 , 最高 品位 5 9 . 5 8 X 1 0 — 6 , 矿 体最 大延 深 1 3 0 m, 倾 向 2 7 7 。 ~2 8 4 。 , 倾角 4 7 。 ~6 2 。 , 赋 矿 围 岩 主 要 为 蚀 变
新生
姜 窆
多 阶段性 的特 点 , 成 矿 期 可 分 为 4个 阶 段 : 金石 英 阶段 ; 金 一 石 英 一 黄 铁 矿 阶 段 ;金 一 石 英 一 多 金 属 硫 化 物 阶
金一 石英一 碳 酸盐 阶段 。 董 构 造 复 杂, 在 大 地 构 造 发 展 过 程 中 活 动 段 ; 本 矿 区 划 分 为 3个 矿 带 , 其 中大部分 主矿体 分布 在 J J 1 ]
O2 d 2、 O2 d 3为 主 要 赋 矿 地 层 。
同 岩 蚀 变 的 规 律 性 分 带 和 蚀 变 组 合 类 型 对 找 矿 有

定 的指示 作用 : 多 宝 山 斑 岩 型 铜 矿 床 的蚀 变 有 明 显 的
分 带 。其 原 岩 蚀 变 越 强 , 蚀变 分带 越 明显 , 则 矿化 越好 ;
蕖 一
组凝 灰岩 、 绢云 绿泥 板岩 、 安 山 岩 和燕 山早 期 闪 长 岩 。
燕 山早 期 闪 长 岩 、闪 长 玢 岩 等 侵 入 岩 是 成 矿 热 动 力
源 , 除 自身 岩 浆 水 , 大 部 来 自大 气 降 水 或 围 岩 水 , 经 不 断 的热 液 对 流 循 环 , 使 同岩中的金离 子发生 大规模 活化 、 迁
NNE 向 扭 张 断 裂 , 并具 有长期 继 承性活 动 的特点 。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的探究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的探究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的探究作者:李博期石、膨润土等都在上述范围涵盖之内。

储量大、埋藏浅、易采易造,部分可露天开采,综合回收利用价值高是该矿区的显著优势与特征。

下面我们对其品味进行仔细分析,其中主要包括铜、钼以及金子、银等,其含量分别为0.47%、0.016%、0.144克/吨以及2.059克/吨。

铜在其中的金属含量为237万吨,有10万吨为地表氧化铜储量。

钼、金以及银的储量分别为8万吨、73.4吨以及1046吨。

原生矿石以及氧化矿是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矿石所占比例为98%,氧化矿所占比例仅为2%。

其中有害成分主要为0.01-0.012%的砷、0.1-0.07%的氟、0.02%的铅痕迹以及3.02-3.07%的氧化镁。

在实际进行开采工作时其主要对象为3号矿带的10号矿体,主要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可获得900万吨的年处理矿石。

该矿体铜年生产量为42300吨,金年生产量为1620kg,银年生产量为54000kg。

氧化铜矿石在多宝山矿区最深埋藏度不会超过25m,只有较浅的地表土层对其进行覆盖,由于主要位置在低丘陵地带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高差,这种高差主要在50m左右,场地不会具有太大的坡度,同时具有较为开阔的地势,在实际进行矿体开采时其主要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

多宝山矿区的勘探工作经历了1958-1962和1972-1981年两个阶段,这期间完成了钻探16.15万米、竖井205米、平巷461米、槽探20.5万米3、土井7065米,并作了相应的化验分和斜长花岗斑岩。

另有与侵入岩伴生的闪长玢岩、细晶闪长岩等。

三、矿床特征多宝山矿区内斑岩型铜矿床,位于多宝山倒转背斜的倾没端,受北西向弧形断裂和交叉构造控制。

矿床由4个矿带215个矿体组成。

其中主矿体14个,以3号矿带Ⅹ号矿体最大,占总储量的73.4%;其次为1号矿带的Ⅳ号矿体,占总储量的9.7%。

Ⅹ号矿体长1400m,宽23-34m,延300-1000m,呈北西-南东向作弧形展布。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铜矿床,它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涉及以下方面:
地质年代学: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中国的云南省,属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矿床。

根据地质学研究,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也就是约4.4-4.2亿年前的时间段。

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成因主要涉及岩浆活动和成矿流体的作用。

具体来说,它的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岩浆来源:多宝山斑岩铜矿是由侵入到地壳中的花岗岩浆形成的。

这些岩浆往往是由地幔上升、部分熔融而形成的。

岩浆中含有富集了铜等金属元素。

成矿流体:岩浆的上升和侵位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热液流体活动。

这些热液流体包含了从地壳中溶解出来的金属元素,尤其是铜。

这些流体在形成矿床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岩浆作用:岩浆的上升和侵位导致了周围岩石的热液变质作用。

这种作用使得原始岩石中的一些元素被熔融和溶解,然后再重新沉积并富集成矿物。

成矿物质富集:多宝山斑岩铜矿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黄铜矿是一种含铜的硫化物矿物)的形式存在。

这些矿物在成矿过程中由岩浆和热液流体中的溶解的铜沉积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会根据不同矿床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多宝山斑岩铜矿的一般特征。

详细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参考相关的地质学和矿床学文献。

浅析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精选版

浅析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精选版

浅析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析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及地质识别特征作者:代世玲来源:《科技信息·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采选工作是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性质为国有企业,其主要包含三个主要矿区,分别为多宝山、铜山以及三矿沟。

本文在实际对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以及地质识别特征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主要从地质特征以及矿床特征两个角度着手,这对相关采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较强是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富集规律;地质识别;特征低山丘陵是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矿区的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同时该地区具有较为发达的农业以及林业,但是居民较少,可以说地广人稀。

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矿区具有大面积荒地以及丛林,当地居民主要以林业以及农业劳动进行生活,相对来说工业发展较为落后。

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矿区冬季会持续较长时间的低温,夏季气候炎热,但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我们说其四季特征较为鲜明。

一、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床概况从本质上来说黑龙江多宝山铜矿是一个特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根据对相关地质报告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我国所有铜矿床中多宝山铜矿床占据位置为第三,主要由四个矿带组,其中一共包含215个大小矿体,全矿区一共有50784万吨矿石量、40多种矿产以及6个矿种,其中矿石量可分别划分为B+C+D等级,其总储量在全省范围内位居第一。

铜、银、钼、沸石、大理石、膨润土等都在上述范围涵盖之内。

储量大、埋藏浅、易采易造,部分可露天开采,综合回收利用价值高是该矿区的显着优势与特征。

下面我们对其品味进行仔细分析,其中主要包括铜、钼以及金子、银等,其含量分别为0.47%、0.016%、0.144克/吨以及2.059克/吨。

铜在其中的金属含量为237万吨,有10万吨为地表氧化铜储量。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1矿区地国 特征 大、 品住 獭高 , 向两侧和向下大都 尊= 制支 尖灭。 1 . 1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中有中奥陶统铜山组和多宝山组 , 上奥陶 2 2矿石的矿物组成。金属矿物种类虽多, 但主要工业矿物只有黄铜 统裸河组和爱辉组, 中、 下志留统八十里小河组和黄花沟组 , 第四系沉积 矿 、 斑铜矿和辉钼矿。 能够被综合利 用的矿物有 自 然金、 银金矿、 自 然银、 辉 层。 其中多宝山组地层与成旷关系密切, 主要为 套 滨海 一浅海相的火山 银矿、 碲镪矿等。脉石 句 约含 9 5 % 左右, 以石英 、 绢西 - r r l 、 绿泥石、 碳 熔岩、 火山碎屑岩、 火山沉积碎屑岩组合。 并以岩性复杂, 纵横向变化大, 且 酸盐为主, 其次为绿帘石、 黑云母、 钾长石、 钠长石等。 遭受不同程度的片理化和热液蚀变作用为其特点。 其岩陛 主要为深绿色 2 3矿石结构、 构造。 矿石结构种类繁多, 就矿物结晶程度而言, 大多呈 安山岩吸喜嗡邑 乡 岩、 中间夹凝I 办澎诵 体。多宝 山矿区—些主要: 矿 他形粒状结构、 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 而自 形晶粒状缚 趺少。从晶粒大小 体的顶部多赋存于多宝山组的下部,铜矿化往往赋存于安山岩与凝灰沉 看 , 以细粒结构为主, 中、 粗粒结 句 次之。 从矿物嵌布关系看 , 以交代结构最 移 技垃 带偏安山岩—1 奂 0 。 为发育。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 细脉浸染状构造、 其次为块状构造 1 2侵 入 岩。多宝山矿 区侵 人岩有华力西中期先后形成的辉长岩、 花 及角栎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少见。 2 4矿石类型。2 . 4 . 1 g- i 5 的自然类型。按矿石构造 , 可分为浸染型矿 岗闪长岩及花岗闪长斑岩( 后二者为多宝山成矿岩体) 和华力西晚期先后 细脉浸染型矿石和细脉型矿石三种类型。 按矿石的氧化程度可分为氧 形成的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 更长花岗岩 , 此外 , 矿 区内还有角闪石 石、 闪长玢岩、 细晶石英闪长岩、 闪长玢岩、 闪长岩、 细晶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 化矿石、 混合矿石和原生( 硫化) 矿石三种。 2 . 4 . 2矿石工业类型。本矿床为 等脉岩。与斑岩型铜矿关系 密切的的花岗闪长岩及花岗闪长斑岩的 复合 铜钼矿床, 以铜伴生钼为主要矿石类型, 钼矿石甚 。选矿试验表明, 这些 体, 沿北西向延伸 , 出露面积约 8 k m 2 o 花岗闪长岩具有不同程度的碎裂、 片 类型矿石均可在同 旷 力法 和流程条件下得以选别 ,因此均可划分为 钼 卜种 工业矿石类型。 理化及蚀变。花岗闪长岩及花岗闪长斑岩与围岩之间,接触界面犬牙交 铜( 错, 并 多 岩枝穿 人 围岩内, 岩体内也有后者白 勺 = 彭橱 口 { f 氧 虏体。 3找矿标 志 1 3构造。矿区位于北西向多宝山弧形构造带的转折处 、 多宝山倒转 根据多宝山斑岩型铜矿的特征 ,可将本区该类型铜矿找矿标志归纳 l 方面: 倾伏背斜的轴部。 矿区构造十分复杂 , 从空间分布看 , 有N W 向、 N WW 向、 为以下 兀 N E向及 E —w 向四组压疆 和s —N向张『 蚋 造。其中鞍卑 的 N W 3 . 1地层标志。根据统计资料表明, 大矿体的顶部均赋存于多宝山组 向构造和 N W 向弧形构造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N W 向与 N E或 段安山岩地层中, 加之矿与地层在空间分布上 , 有明显的—致 陛, 所以 N N E向构造的复合部位、 N WW与 N N E向构造的复合部位,是主要的控 中奥陶统多宝山组( —段 ) 安山岩雄『 层 可作为找矿枋 。 3 2侵 入岩标志。 华力西中期被动侵位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 矿构造 , 矿区 处在多种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尤其是 N W 向构造 、 N W向 弧形构造与 N E向构造交汇处, 为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斑岩岩体的被动 据统计 E 述两岩体的含铜量均高于其它岩 侵位提供了 空间。 构造的复活和多次的交替活动, 为热液提供了 通道和沉 体, 再者 9 0 % 以 上的矿 量均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之中, 女 岗闪长 岩内 有 淀场所 。多宝山矿区花岗闪长岩及花 岗闪长斑岩 的侵位和几期的主要蚀 后 3 3构造标志。矿床受悔遣 封 空 制明显 , 其 变和矿化均发生在 N E的构造活动导致 N W、 N WW 向构造张开的时间 内。 处和几 组构造交汇或两组构造交叉部位。 ̄f l - 理化带 、压碎构造带的存 l 4围岩蚀变。 根据区内主要构造岩浆活动, 将蚀变作用划分为四期。 在, 尤其是先压后张的片 理化带。 ③侵 人 岩的 顶部接触带。 ③各 类角砾岩 . 将其中最早的—期作为背景蚀变期以零期表示。零期可能是在奥陶纪火 带 。 特别是 山岩形成之后 , 花岗闪长岩岩浆凝固之前的— 期蚀变。 主要表现在多宝山 组地层大面积的青盘岩化。第—期是花岗闪长岩岩浆活动伴生的蚀变作 蚀变规漠大、 强度大、 分带明显 , 是更好的找矽 。 用。计有黑云母化、 青盘岩化、 钾长石化、 钠长石化、 绢云母化和矽卡岩化。 3 5矿化标志。与铜矿相伴生的矿化主要是黄铁矿化和铅锌矿化。由 其中以青盘岩化分布较普遍。第二期是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活动伴生的 于 ] 多分布在 带 、 矿体的外糯 顶部、 尾部, 所以可作为找 标 志。另 蚀变。 计有黑云母化、 绿帘石化、 绿泥石化、 钾长石化、 硅化、 绢云母化、 碳酸 外, 在矿本边部或顶部往往有较多的密集绿泥石碳酸盐脉, 绿泥石碳酸盐 盐化、 硫酸盐化及高岭土化。该期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第三期是与更长 石英脉的穿插, 标志着下 嗣 能有 勺 存在, 是找盲矿体的际 志之一。 花岗岩、 石英 闪长岩伴生的蚀变作用。 计有角岩化、 绢云母化 、 硅化, 局部同 3 . 6次生氧化带标志。含矿岩石经风化后多呈负地形。有用矿物多被 化混染并伴生刚玉、 红柱石及矽线石等接触变质矿物。以上四期蚀变相互 淋滤、 流失而形成‘ 滦 ’ , 肉眼见不到铜矿物 , 但往往在其下部有 呈叠加关系 ,即后期蚀变矿物穿插交代前期蚀变矿物构成了蚀变矿物新 铜体的存在; 另外, 有些铜矿石经氧化后保留部分氧化物, 如兰铜矿、 黑铜 组合, 形成蚀变岩。与区内斑岩铜矿有密切关系的是第二期蚀变。零期和 矿、 孔雀石、 沥青铜矿等, 这些亦是直接找矽 寺 。 3 2地球化学标志。多宝山斑岩铜( 钼) 床的主成矿元素铜、 钼, 重要的 期蚀变是成矿作用的背景蚀变 , 三期是成矿后的蚀变 , 围绕更长花岗岩 伴生元素是银、 金、 铼, 微量元素是铅、 锌、 砷、 钻等。 这些元素对找矿有直接 体形成狭窄蚀变圈, 对矿起破坏作用。 2矿床地 质特征 或间接的指示作用。 3 . 7 . 1赋矿地段( 矿化带) 的地球化学标志。 ①铜、 钼、 银 并伴有铅、 锌、 锰异常, 这是寻找矿带的标志。②在出现 2 . 1 矿体特征。多宝山斑岩铜( 钼) 矿床位于多宝山倒转背斜的倾没 组合异常的外带,

黑龙江多宝山——大新屯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黑龙江多宝山——大新屯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带形 成两 个菱 ( 环) 形构造分区, 已发 现 的矿 产 均 分 布 于两个 菱弧 形构 造 的北 西 、 北东 向断 裂带上 , 是 重 要 的控矿 、 导 矿和 容矿构 造 。
铜 矿和三 道 湾 子 、 争 光 等 金 矿 而 闻名 ( 杜 琦 和 陈 明 秀, 1 9 8 3 ; 赵 一鸣 和毕成 思 , 1 9 9 7; 韩振新等, 2 0 0 4 ; 王 喜 臣等 , 2 0 0 7; 赵 忠海 等 , 2 0 1 2 ; 向安 平 等 , 2 0 1 2 ) 。已 探 明铜矿 资 源 总 量 占全 省 的 9 5 % 以上 。本 文 试 图
早期 铜金 钨 和 燕 山 晚期 金 、 多金属成矿亚期 ( 韩 振 新等, 2 0 0 4 ) 。燕 山早 期 接 触 交 代 矿 床 成 矿元 素 由
钨 铋 向钨锌 、 铜铁 演 化 , 多 数 分 布 在北 东 、 北 西 构 造
注: 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 目( 编号 1 2 1 2 0 1 1 2 2 0 8 5 4 ) 的成果 。
制, 显示出 良好的金找矿前景 ; 结合近期 的铜金矿重大勘查进展和成 果 , 总结成矿规律 , 梳理 了制约着 铜金多金属 矿 找矿 突破 的关键地质 问题 , 提出找矿方 向和今后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 关键词 : 铜金多金属矿 ; 成矿作用 ; 找矿方向 ; 多宝 山一大新 屯地 区
黑龙 江多宝 山一 大新 屯地 区铜金 矿 国家级 整装 勘查 区 , 位 于 大兴 安 岭 成矿 带 的乌 珠 穆 沁一 嫩 江铜 钼铅 锌金 钨锡 铬成 矿带北 段 , 成 矿环 境优 越 、 成 矿作
区 内可划 分 出 两个 主 要 成 矿 期 : 一 是 中一 晚 加 里 东期铜 ( 钼、 金、 锌) 成 矿期 , 早期 钨铋 钼 ( 铜) 成 矿 作 用沿 北 东 向多宝 山一 鸡 冠 山南 侧 分 布 ; 成 矿 主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宝山铜矿地质资源勘查概况
0 引言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统铜山组, 中、下志留统的八十里小河组和黄花沟组, 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乌奴尔组, 上石炭统花
朵山组, 上二叠统八站组, 下白垩统龙江组及第四系。

地层在矿区范围内基本为一单斜岩层, 总体走向300 度, 倾向北东, 倾角40-60 度, 局部地层倒转而向南西倾斜。

多宝山铜矿田三矿沟铜矿床的矿种主要为: 铜、铁、钼, 伴生金、锌、银、钨、镓、铟、锗和碲等多种有益组分。

矿区内出露的岩石有: 凝灰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角岩、黑云母长石角岩、透辉石石英角岩、大理岩、硅质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粒状钙铁石榴石矽卡岩、致密状钙铝石榴石矽卡岩、英云闪长岩、绿泥石化花岗岩、蚀变闪长岩、石英斑岩等。

这些岩石由于遭受不同期次和不同程度的热动力挤压变质, 岩石的硬度在不同成度上由所变化。

岩石软硬不均甚至于破碎形成破碎带有的岩石经破碎后经风化形成土状。

综上所述, 矿区地层经强烈区域构造、热液蚀变、变质等因素造成岩层产状陡, 纵横向变化大; 岩层层理、节理发育, 多出现
破碎岩层; 岩石软硬不均、软硬互层, 部分硅化强烈, 可钻性级别高达10-12 级, 给钻探工作带来一些技术难点: 矿区内地下水埋藏深度为2.5-30m 。

前人资料单孔最大涌水量为0.33-2.36 升/
秒米
矿区内普查岩心钻孔结构设计, 在满足地质对岩矿心采取几何尺寸要求的前提下, 着重考虑了矿层岩石的机械物理特性带来的技术难题, 为保证钻孔安全、质量、设计为小口径钻孔结构。

应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方法。

根据本矿区岩层各类岩矿的物理机械物性, 岩石可钻性、研磨性与完整程度等,设计选用三种钻进方法:一是硬合金钻进, 二是普通金刚石钻进, 三是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

根据地层特点与典型钻孔设计结构, 分层钻进技术设计等三个井段:
一是第四系地层开孔井段: 松软地层冲积层、堆积层或松散的砂土层开孔时, 使用普通硬质合金钻进。

钻孔坍塌严重时, 可从
孔口灌注稠泥浆或分段投入粘土球,捣实后再钻进, 也可使用聚丙烯酰胺低固相泥浆护壁。

钻进预定深度后, 及时下入孔口套管。

二是钻孔穿透第四系松软地层下入孔口套管后,换径© 110 口径
普通金刚石钻进方法,钻至坚硬基岩后,下© 108技术套管,等钻孔主孔段进行绳索取心钻探作技术保证。

三是钻进到坚硬基岩, 入下© 108技术性套管护壁后, 由孔深20米左右直至终孔的主井段, 采用S75 绳索取心钻进。

开孔O/150mm钻进用短钻具采用干钻方法,干烧法取
心;O/146mm套管下完后换O /110mm金刚石钻头,O/108mm钻具长为2米, 单管钻进, 当岩心采取率低或下回次不到底时, 采用钢丝合
金钻头,捞取岩心;O/75mm径采用S75绳索取心钻具,双管单动,
卡簧卡取岩心。

根据本矿区地层岩性特点, 钻孔冲洗液选用普通泥浆和低固相浆洗井。

普通泥浆和低固相泥浆应用的孔段分别为: 钻孔开孔和钻进到坚实基石之前, 硬质合金和普通金刚石钻进的孔段采用普通泥浆。

在下入第二层技术套管护壁后,使用S75金刚石绳索
取心钻进孔段, 采用低固相优质泥浆和无固相冲洗液。

护壁:采用分层护壁技术。

在第四系松软地层开孔孔段,应用高粘度泥浆和套管护壁。

在坚硬基岩前普通金刚石钻进孔段, 应用优质泥浆和套管护壁S75绳索取心主孔段,应用优质低固相泥浆护壁。

堵漏: 在局部破碎地层钻空冲洗液严重漏失时, 采用水泥护壁堵漏, 灌注水泥前准确掌握漏失层的深度和厚度和大致漏失量以及坍塌层的严重程度, 应用测漏仪测定漏失位置, 必要时用井径仪测量孔径。

根据矿区地质条件, 在钻孔开孔遇第四系地层时, 采用单管、双管单动硬质合金钻具取心工具。

在技术过度孔段采用单管、双管金刚石钻具取心。

遇坚硬基岩时,主孔段全部采用S75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具, 以保证岩心采取率达标。

实践证明采取率达到90% 以上, 大大高于钢粒、普通金刚石施工工艺。

首先回次进尺应控制在0.5m 左右, 在开孔时第四系采取干
钻法钻进及取心岩心采取率达100% O/110mm径钻进破碎层用自制钢
丝钻头取心,S75钻具钻进时进尺突然加快,立即减压,小
泵量继续进尺0.5m 停钻提内管。

该矿区普遍存在轻微漏失,有15%的孔中等漏失,轻微漏失孔段基本在30-80米采取了无固相泥浆提高PAM和CMC加量,比正常提高30%即可, 且保持住泥浆性能, 通过24 小时施工均达到很好效果,泥浆消耗量0.1m3/3 米。

中等漏失层采取了无固相泥浆PAM加量提高到正常的2倍,泥浆粘度达30秒,比重1.06,以岩粉在循环过程中能沉淀为标准。

检测方法是用手捞取进入原池泥浆无岩粉或含砂率小于4%为宜, 在JZK204-1、JZK107-1 取得好效果, 泥浆消耗量降到
0.1m3/3m。

打捞内管,二次投入内管,差2.50m不到位,且扫孔泵压升高。

为泥状岩层, 手搓成粉末状, 确定此层易坍塌, 处理方法:①无固相泥浆变普通泥浆。

②S75钻具,换P75钻具,S75钻杆换60钻杆,扫孔到底,然后进尺,又换回S75钻杆、钻具。

无固相泥浆正常钻进至设计孔深。

根据地层合理选择钻头。

钻头寿命长, 提大钻次数少。

本矿区使用胎体硬度HRC20-25圆弧型钻头,使用寿命最长, 一般常用此钻头, 在软层、均质硬层进尺效率均较好, 在特硬层使用HRC10-15钻头效果好(石英含量80%)。

岩心钻探泥浆净化至关重要, 泥浆净化的干净, 能避免烧钻和提高钻头寿命及钻具钻杆的寿命, 同时也减少换浆而节约材料。

我们在每个孔开钻前都进行泥浆循环系统规范化管理,总长大于15m,形状为“字形,且每个拐角处挖一个
0.40m深0.50m直径的圆坑,每隔3m加一个挡板,坡度为1/80-
1/100槽深0.25m,槽宽0.25m 一个沉淀池。

一个原池,体积为1m3每班测含砂率三次,含砂率近4%时, 立即更换泥浆。

本矿区施工的7 个钻孔普遍存在冲洗液漏失现象, 有的钻孔漏失严重, 一直在顶水钻进。

对于冲洗液的漏失, 一是地层的因素
有破碎带和裂隙, 消耗冲洗液; 二是套管深度不够, 底部密封不严从管外跑水。

建议以后施工遇到冲洗液消耗严重时, 要及时调整冲洗液性能, 加大聚丙烯酰胺用量提高粘度, 封堵岩石中的较小裂隙, 减少冲洗液的消耗;套管要坐到完整的岩石上, 在下套管前必须投入粘土球, 以把套管坐实封严, 防止上部孔段及套管外跑水。

岩心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所钻地层岩石片理较发育, 钻进过程中岩心容易破碎, 碎屑卡在卡簧座和钻头内台阶之间。

防止岩心堵塞一是内管与钻内台阶的间隙合理,在4-6mm;二是采用SZS-75型液动冲击回转钻具进行冲击回转钻进,来提高钻进效率缓解钻孔弯曲, 降低成本, 增长回次进尺, 减轻岩心堵塞和提高岩心采取率。

地层原因:6-50 米之间岩层为硅化很强, 不规则的块状角砾熔岩硬, 进尺时水冲击后成岩粉, 只剩硅化块状的50% ,所以采取率不够; 该地层虽然很软但存在硅化很硬的不规则的块状物, 容易出现堵塞现象, 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判断不准确, 已经堵塞还在钻进, 致使岩心推没或不足。

之所以能进尺, 是岩石松软, 钻压大。

施工中必须解决该区复杂地层存在技术问题, 这些岩石可钻性在6-12 级, 岩石节理发育, 构造破碎带及断层较多并变化频繁, 岩芯采取率和钻进效率较低, 钻孔不同程度的存在塌、掉、漏等问题。

为此, 钻孔施工中应正确处理钻孔稳定、下套管工艺、提高采取率、提高钻进效率等问题, 以实现钻探生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